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城旧事:北京的小吃——卤煮火烧与炒肝
userphoto

2023.05.20 河北

关注

    卤煮火烧是最有北京元素的风味小吃了。因为它有明确可靠的资料是在北京诞生、嬗变与发展的。卤煮火烧是一种北京尽人皆知的食品,甚至于与北京烤鸭一样成为京系菜谱的代表食品了,只不过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

卤煮火烧的制作其实并不复杂,它是将火烧和猪肠、猪肺等放在卤汤里一起煮好,盛出碗中再加一些小料、香菜即可。一碗卤煮火烧里主食、肉食和热汤就都有了。要说这卤煮火烧味道怎样?你想想:把猪肠子、猪肺头等猪下水等炖在一起,里面再加上死面火烧,那是爱吃的人是对它欲罢不能,不爱吃的人是对它厌恶到底。
说起卤煮火烧,别看它用料简单、还是下里巴人,但它的来头可不小。为什么这么说哪,因为它最早源自宫廷,是由“苏造肉”演变而来的。网上有文章详细介绍过:
“爱新觉罗·溥杰先生的夫人嵯娥浩在《食在宫廷》中说:“乾隆四十五年,皇帝巡视南方,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陈府家厨张东官烹制的菜肴很受乾隆喜爱,后张东官随乾隆入宫,深知乾隆喜爱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这九味香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节气不同,用不同的数量配制。因张东官是苏州人,这种配制的香料煮成的肉汤,就称“苏造汤”,其肉就称苏造肉了。”
在《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是这样咏颂“苏造肉”的:“苏造肥鲜饱志馋,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腻,一脔膏油已满衫。”在注释中说:“苏造肉者,以长条肥肉,酱汁炖之极烂,其味极厚,并将火烧同煮锅中,买者多以肉嵌火烧内食之。”
后来,苏造肉的做法从宫廷流传传到了民间。早年间,在东华门外有专门的小摊卖“苏造肉”,以便让进宫的官员当早点。据说,当年的“小肠陈”的创始人陈兆恩就是卖“苏造肉”的。
那么“苏造肉”究竟是怎么就成了卤煮火烧呢?因为“苏造肉”用的是五花肉,比较贵,一般的平头百姓吃不起,于是慢慢就简而化之用老百姓吃的起的猪头肉代替,再加入价格更便宜的猪下水。至于汤料自然也不用宫里的九味香料,而是采用了葱、姜、八角、桂皮、花椒、小茴香等来增味。后来为了饱腹,又增加了不易煮化的死面火烧,就这么着,一道汤浓味厚的卤煮火烧就流传到了今天。
你看,这卤煮火烧来头不小吧,那毕竟是乾隆爷当年吃过的,当然皇上当年吃的是它的前身“苏造肉”。老百姓家里自然没有那许多的名贵作料和上好的肉品,但有了这么多置换品,宫廷佳肴就成了民间的风味。
地道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人不喜欢吃卤煮火烧的。火烧切井字刀摆碗底,捞出炸豆腐切成条,小肠、肺头剁小块,讲究的还切有白肉片。从锅里舀一勺老汤往碗里一浇,再来点蒜泥、辣椒油、酱豆腐汁等小料。热腾腾的一碗端上来,火烧、豆腐、肺头吸足了汤汁,火烧透而不黏,肉烂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还是小肠。肠酥软,味厚而不腻,没有任何异味。撒上香菜段,是要多地道有多地道。

偶尔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满口脂香,汤喝完了可以添汤哦。因为是老汤的缘故,口轻的人会觉得汤口有点咸,此时也可以向店家要些白开水兑入汤中,但很少有人去兑水,再咸也会将碗中的火烧连带汤汁吃得一干二净,的确是好吃啊。
冬日里来上一碗,用锅里正在沸腾的老汤一浇,热气腾腾,肉香扑面。绿色的香菜、粉色的腐乳、红色的辣椒油,裹着筋道的火烧和令人垂涎的肺头、小肠、卤豆腐,连稀带干,连主食带副食就全齐活了,可以吃得满头冒汗、浑身舒坦,那滋味真是没的说的。
北京哪里的卤煮火烧好吃呢?据我的记忆,两广大街扩宽后,原来虎坊桥口的卤煮店在马路南新开了门面,还是老店老汤老排场,卤煮火烧味道醇厚如旧,这家的卤煮火烧是加五花肉片的,就比其他店的卤煮火烧多一份滋味。店面不大,挂有名人题字,回头的老顾客很多。不知现在还在不在。
虎坊桥工人俱乐部南边有一家凯琳卤煮,也很出名,经常能看到店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吃过若干次、味道也还可以,火烧有嚼头,店里也有炒肝、包子,受欢迎程度不次于卤煮,唯一不足的就是店面比较小。
据说卤煮火烧的创始人陈兆恩的后人,专门在南横街开有“小肠陈”卤煮店,有人说:北京有无数家卖卤煮火烧的店,但甭管您吃过哪家的,甭管您的卤煮吃龄有多长,如果没吃过“小肠陈”的,那您就别和别人说吃过卤煮。说真的南横街的“小吃陈”我还真无缘品尝过,但是我光顾过天坛东门往南走,马路西边高坡上的“小肠陈”卤煮店,90年代吧,不知是“小肠陈”当时搬过来的,还是开的分号。
前面说起“苏造肉”,我倒想起一件往事。我的集邮朋友、现在的文化名人、民俗专家赵珩先生,上世纪90年代初,他那时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的编辑,我们很熟。有一次他极力推荐我去尝尝北京宫廷美食“苏造肉”,他请客。我没有听说过“苏造肉”,但相信赵珩这个美食家的话。
我们坐车到了北海后门,在北海后门往东走不远,临街新开了一家“苏造肉”小铺,门脸儿可不起眼,连招牌都是用毛笔字在木板上写的。屋子不大,只有几张桌子。待我们要的“苏造肉”端上来,并不是传说中的九味宫廷香料炖五花肉,还是小肠、肺头、炸豆腐、死面饼,这不还是卤煮火烧嘛!赵珩连忙解释他也是听人说有新开的“苏造肉”馆,他也是第一次来,好像也是被人“忽悠”了。印象中味道还说的过去,只是太咸,显不出鲜来了。
没想到,卤煮火烧也能够做成工业化产品。上拼多多一查,还真有一些网店售卖一袋袋密封分装好的卤煮火烧料,说明上说内装有猪肚、五花肉、猪大肠、面筋等。网购回来按说明煮汤配料,味道可无法与现煮的相比,尽管它标明是原味卤煮。
与卤煮火烧配伍的还有炒肝儿,炒肝儿不是“炒”的猪肝,而是一碗稠稠的淀粉糊,里面缠着一些白白的肥肠和几片肝尖,还有味道十足的熟蒜小块。炒肝儿芡汁厚厚的,油亮油亮,肝儿不多,肠儿倒是肥软,肠借蒜味,肝助芡劲,口感爽滑、蒜香浓郁。无论用小勺撇着吃,还是沿着碗边嘬着吃,都味美异常。 
炒肝儿制作方法是先将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净后文火炖,烂熟后切成5分长的小段,俗称“顶针段”,再将鲜猪肝洗净,用刀斜片成柳叶形的条。佐料是在熬热的食油中放入大料、生蒜、适量的黄酱,制成蒜酱备用,此外还要熬些上好的口蘑汤。制作炒肝儿时先将熟肠段放入口蘑沸汤,再放入蒜酱、葱花、姜末等作料,然后放入生肝条,以淀粉勾芡,最后撒上一层砸好的蒜泥即成。

根据记载,炒肝儿作为北京传统小吃,已经问世百余年了。炒肝儿是由开业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会仙居"发明的,是在原来售卖的"白汤杂碎"基础上,去掉心和肺并且勾了芡,从而形成目前流传的炒肝样式。 
会仙居的炒肝儿出名后,北京四九城的小饭馆、小吃店都相继添了炒肝儿,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儿老店天兴居在会仙居对面开业,因为选料更精、采用味精、酱油等当时的新式调料代替原来的口蘑汤等,生意逐渐盖过了会仙居。1956年两店合并,就只剩下天兴居的招牌了。
现时最有名的炒肝儿店,"北姚记,南天兴"是在论的。"北姚记"指的就是有几十年历史的鼓楼姚记炒肝儿。鼓楼姚记炒肝儿还经营包子、炸灌肠、豌豆黄、炸咯吱、卤煮火烧等老北京小吃,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时也曾来此用餐。
北京炒肝儿成为一道著名的传统小吃,街面上也出现了以炒肝儿为说词的俏皮话,如责骂人时说:“你这人怎么跟炒肝儿似的,没心没肺。”讽刺互相残害的人与事则说:“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
炒肝儿不仅是北京早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正餐享用,一般是配上卤煮火烧或是北京包子同吃。炒肝儿价格近年虽有小涨,但吃的人还是不少,比如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纵笔京华说美食:豆汁儿、炒肝儿、卤煮、爆肚
卤煮,炒肝,爆肚,炖吊子......!北京人的最爱!
外地人眼中的——老北京4大黑暗料理
卤煮、炒肝、爆肚…只有北京人能把下水吃出花儿来!!
到了北京,除了烤鸭,这些美食一定要吃,不然会后悔
北京小吃卤煮火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