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亲的故事”(14)老骥伏枥
userphoto

2023.08.27 河北

关注
我的父亲,2008年
农业部原部长何康2015年为我父亲题词:“尹德华同志为发展祖国兽医事业建立的殊勲不朽”
荷静为您朗读:
父亲的爱好
父亲一辈子老实忠厚,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意别人吃亏。从不跟人闹矛盾,有了矛盾,先做自我检查。有了错误,自己先承担责任。
晚年,他特别爱学“论语”。他认为“孔子”的思想(去除封建糟粕的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他在报纸上看到世界上好多国家都成立“孔子学院”,心里特别高兴。他爱看“张学良大传”,买到这套书后,爱不释手。父亲空闲时,爱用毛笔练字,还爱写“打油诗”。
我与父亲,1991年
他做事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坚韧不拔。他一生做的工作,基本都有记录。我整理他的书柜时,发现有七,八十本工作日记,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其他的地方还有)。他写“消灭牛瘟的回忆录”是根据当年的日记写的。
父亲的日记(1953年8月5日)
他1983年被借调到全国防治五号病指挥部工作。1987年办理了离休手续后,接着被返聘在“全国防治五号病指挥部”继续工作,一直到1993年“五号病指挥部”撤销。这一年他72岁。
父亲非常珍惜书籍和技术资料。他保存了解放初期到离开工作岗位后的所有政治和技术书籍。还有很多技术资料。家里的书柜里,衣柜里,木箱里,床底下的纸箱里,阳台上的纸箱,铁箱里······到处是书和资料。
父亲(左二)1978年随以何康部长(左五)为团长的政府代表团出访南斯拉夫
2013年秋天,我儿子准备结婚。他为了照顾姥爷,决定和我一起住在东大桥。于是,把九平米的小北屋搞了一下装修。父亲家里七十平米的小三居,住了五口人,实在太挤了。不得已,我经过挑选,淘汰了一些书籍和资料,足有两麻袋,剩下的书籍和资料还有十几箱。
我在整理书籍时,发现父亲在几本(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书的封面上写道:“书籍是作者艰苦劳动的成果,要尊重!你不用,他用,总有人会有用!永久保存!”
我与父亲,2003年
兰州兽医研究所的田增义研究员和兰州所领导商量,决定在父亲百年后,把这些书籍和资料整理好,托运到兰州所的图书馆,设立专柜。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程绍迥院长逝世后,也把书籍捐献给了兰州所,成立了专柜。
兰州所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五十年代,他在那里建立口蹄疫研究室,主持研究出两种口蹄疫疫苗,填补了我国没有口蹄疫疫苗的空白。这两种疫苗在全国推广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父亲去世后,我整理出他所有技术书籍共15箱,于2015年捐赠给了兰州兽医研究所
两位消灭牛瘟和研究口蹄疫的老专家,老战友生前战斗在一起。去世后,他们的书籍资料也要并肩站在一起,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福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兰州兽医研究所的田增义研究员专程赶来北京办理父亲书籍的交接和托运手续
父亲很爱“剪报”,积累资料。有一段时间光明日报每天登载“永远的丰碑”。父亲就每天剪下来,把它粘贴到旧杂志上。他把剪报积累成七八册,收集了一千多名烈士的事迹。然后贴上封面,写上题目和页数。他在封皮上写:“这些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要传给子孙后代!永远保存!”他还要自己出钱把这些英雄事迹的剪报出书。我们跟他说:“书店已经有卖的了!”他不相信,我儿子赶紧在网上买了一套送给他,他爱不释手。
我的父亲,拍摄于2004年
父亲很喜爱古典诗词。晚年,他经常把一些诗词抄到笔记本上。他最喜欢的有:
父亲手抄的《石灰呤》及“注”
“石灰吟”——作者:(明朝)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焚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父亲在下边注释:人如石灰,历经艰苦,尽忠到底,永远清白。
父亲手抄的《病牛》及“注”
“病牛”——作者:(宋朝)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父亲在下边注释:学习老牛精神,甘为儒子牛。
曹操的“龟虽寿”中的两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以言志。我想,这些诗表达了父亲的心声吧。
大老实人2011年,他突发脑血栓病重卧床,不能说话。有一天,我在农丰里五号楼的前边,碰到原畜牧兽医总局人事处的李桂莲阿姨,她打听父亲的病情。她跟我说:“你爸爸一辈子就是一个大老实人。八十年代的一天,他准备坐飞机出差。我跟他说,飞机不太安全。(前不久,有一架飞机出事)你要出了事,你老伴怎么办?那时你妈妈已经病倒。他淡定地说:'坐飞机可以快点儿到达,不耽误事。飞机有保险,保险费够我老伴养老了。’”
前年,原畜牧兽医总局朱纪良伯伯的老伴去世。我去看望朱伯伯,碰到了他的大女儿。她说:“我爸爸说过,尹伯伯是个劳动模范!”我回到家里,跟躺在病床上的父亲说了这句话,他开心地笑起来。
父亲已经重病三年多了,我们一直精心地照顾他。希望他多活几年。有他在,我们就有一个家,回家就有一个“奔头儿”。他对我们笑一笑,对我们点点头,眨眨眼睛,我们就会感到父亲的爱,感到家的温暖。
我常想:峨眉山若有能治瘫痪的“仙草”,我一定去采一颗。大兴安岭若有能让病人会说话的“人参”,我一定不惜代价去买几个。但愿我们的诚心能感动天和地,让父亲能好转起来:因为我们想听他讲故事,听他唱“二郎山”,想看他夜夜读书看报的灯光,想感受他永远不服老的精神,想跟他一起展望祖国的美好未来,一起享受改革开放的好生活。父亲于2014年12月19日不幸病故。享年93岁。谨以此文缅怀父亲。
我编著的《踏遍青山人未老》--父亲尹德华的人生足迹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实】铁一代的心愿
64岁大妈剪纸英国十四行诗插图(组图)
少年读书渴饮江
【四川】尹薪雅《我爱秋风》指导老师:刘巧
14岁女孩登机被拒无奈截肢
老人的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