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硝烟中走来的拓荒人
userphoto

2023.12.26 河北

关注
作者:王炳臣2023年10月27日傍晚,天气晴朗,西霞满天,我专程去镇江市区看望了91岁高龄的隶属于老部队的原桥头农场场长王发余老英雄。王老虽然前段时间患过脑梗,行走不太方便,说话也有些不太清楚。但是,他看上去身板硬朗挺拔,精神矍铄,仍然保持着一副老军人的血性刚毅气质,霜染的缕缕银丝记录着他的追求和奉献。
几年未见,他远远地一看到我的到来显得特别兴奋和亲热,热情地拉着我的手坐下来,断断续续地聊起了他的军旅生涯与在原炮兵第66师桥头农场的一桩桩拓荒创业的往事,他的情绪显得有些激动,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饱含着些许晶莹的泪花,从中透射出他的自豪和欣慰。听完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令我肃然起敬!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他的故事里……
  
  
王老于 1933年5月29日出生在安徽省庐江县苏家屯村,独子,下有三个妹妹,因为家庭贫寒,从小就跟着父亲干农活,没有读过一天书。1951年开春,为了搞好农业生产,国家号召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互协合作组,他被选为村互助组长,渐露头角。朝鲜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动员有志青年参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虽然当时政策规定独子可以不参军,但是,他还是怀着一腔热血,抱着拳拳爱国之心,耐心做通了父母亲的思想工作,于1953年1月踊跃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王老穿上了崭新的志愿军军服
他在庐江县兵役局登记批准入伍后,编入安徽省军区新兵201团3营,先在庐江坐船到浴西口,再乘车到沈阳附近的一个叫十三站的车站下车,在庄稼屯经过一个多月的以打背包、夜行军、传口令、队列、单兵战术动作和步枪瞄准射击等内容的短期集训,在一个开阔地待命,准备乘火车经安东(现在叫丹东)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一天下午大约3点多钟,部队遭到了多架美国飞机的临空狂轰滥炸与机枪扫射。这时,由于他们这些新兵不太会利用地形地物来防御空袭,伤亡不小,鸭绿江铁路桥也被炸坏了。天黑后,他们通过工兵新架设的木桥徒步跨过了鸭绿江入朝作战。在这次敌机空袭中,他的右手臂负了伤,由连里卫生员简单包扎后,随部队继续行进。由于沿途敌机空袭频繁,他们一路上白天隐蔽在山中树林里,夜间行军,大约走了十多天的时间,才到达“三八线”附近的金城川。
王老(后排右二)在朝鲜战场与战友合影
这时,他被编入参加夏季反击战的180师539团3营营部通讯班当了一名通讯员。营长张文华、教导员赵三绿(赵后来任60军政治部主任)对他特别关心和爱护。
当时营部有一个通讯排,排里有一个有线班和一个报话班。战时因报话班无线通讯容易被敌人窃听和干扰,有线电话和电线容易被敌人炮火炸断或窃听,战场通讯主要以徒步通讯为主。他所在的通讯班共有10名通讯员,除他是新兵外,其余的都是从各个连队抽调来的老兵骨干。营参谋长指定他每次先跟着班长一块去执行任务。
王老(前排右)在朝鲜战场与战友合影
在一次攻打“无名高地”的战斗中。由该营9连担任主攻,9连攻克敌阵地后全营就转入防御。他们通讯班的任务是向连、排阵地传达营首长的命令、指示,向团指挥所报送战况。他第一次单独执行通讯任务,是向主阵地河对面的一个前沿排传达撤回到主阵地的命令。
这条河的河面虽然不太宽,但是水很深,且敌人的炮火和机枪可随时对河面进行密集射击。他们班的老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河水淹到胸口就过不去了。眼看前面的几位战友过河都失败了,班长急得直跺脚。在这紧急关头,他站出来主动请缨。经班长同意后,他一个猛子扎到水底,憋着气躲过敌人的射击,按照班长的提示,巧妙地利用敌人机枪封锁的死角上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此以后,他多次单独通过敌人的炮火和机枪封锁线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有一次,他在通过敌人炮火疯狂拦阻射击封锁线时,一颗炮弹在离他10多米处爆炸,他的左后背被炮弹片划伤,左耳被震聋。他毫无畏惧,顾不得包扎伤口就沿着公路边沟匐匍前进,机警敏捷地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生效后,他所在的部队撤到朝鲜鼓山内劳里一带,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和配合朝鲜人民军上山剿匪除患。通过抗美援朝战场前线血与火的砺练,他日趋成熟,养成了奋勇争先、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为他后来的发展成长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王老(左)从朝鲜战场回国时与战友合影
1953年底,他随部队奉命回国,1955年入党。之后,经过各种业务培训,先后担任反坦克炮少尉排长、副连长、教导队队长、连长等职务。
王老1956年晋升为少尉排长
他担任教导队长,带出了一批又一批部队急需的技术骨干和尖子,推广“郭兴福训练法”卓有成效,被团评为郭兴福式的“四会”教练员。他担任5连连长,把一个连队从落后转变为先进。
王老(后排右二)1957年在南京军区接受炮兵指挥军官培训
1969年,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安排,惜别作战连队,调任到桥头农场工作,成为一个“穿军装的拓荒人”。同时,他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作风带到了农场,与农场结下了长达20年的不解之缘。
桥头农场原名叫光宇洲。开垦前是国有江滩,长江水位高的季节是一片汪洋,水位低的秋冬季节,滩上河沟纵横,泥塘沙丘片片;春夏天芦苇丛生,虾螺密布,吸血虫严重危害着到这里割草、放牛、捕鱼、摸虾的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原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首长经过多次现地勘察,决定在这里围江滩造田,开办农场。并于1969 年 3 月 14 日召开了围江滩造田誓师大会,周纯麟司令员亲自组织动员所属部分部队并挥锹破土动工,声势浩大地拉开了大拓荒的帷幕。尔后,按照规划方案分期组织部队轮流开垦建设。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他走马上任,先是担任农场生产股股长,一边学习熟悉生产业务,尽快适岗工作,不断积累经验;一边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周边情况和社情民意,做到心中有数,努力成为“活地图”。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不到一年时间就升任副处长,第二年转正担任处长,不久之后改称场长。在他担任处长(场长)前,根据上级命令,桥头农场划归炮兵第66师管理。他担任场长后,在上级党委和首长的直接领导下,在前任初期创业的基础上,身先士卒,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团结带领全场官兵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紧紧依靠全师部队的大力支持,通过近20年的发奋努力,硬是在这片荒芜的江滩地上,开垦崛起了一座沟、渠、路配套,车辆、农机、房屋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融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耕地面积超过6000亩的现代化大型农场。
王老给部队官兵作"双抢"动员
从1975年起,农场先后多次被评为军区炮兵、陆军第60军,第1集团军、南京军区先进农场。1982年被评为全军先进农场。1977年还被总参外事局确定为对外开放农场,先后接待了多批外国军事代表团来场参观,受到了前来参观的外国朋友的啧啧称赞。
时任炮兵66师政治部保卫科干事马春潮在桥头农场检查迎接外军考察的准备工作
对此,他并不满足,将目光投向更高、更长远的目标。1983年,他作为基层先进农场代表出席了全军农副业生产表彰大会,在京期间,聆听了当时国家计委负责人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形势报告和原三总部首长关于军办农场“要长期经营,长期建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指示。
王老1983年出席全军农副业生产表彰大会,受到张爱萍、杨得志、杨尚昆、余秋里、洪学智等总部首长接见
返回农场后,他马不停蹄,带病搞了一年多的市场调查,并带领有关人员到军内多种经营办得好的农场参观学习取经,考察了当时杭、沪、苏、锡、常等城市郊区的社队企业,学到了一些办厂治厂的经验,了解了市场上的一些发展情况。
王老(左)与两位副场长现场研究解决小麦根部生虫问题
1984年,他在住院作胃切除手术期间,忍着病痛,运用考察学到的知识对农场近况进行了一番详细分析,从中梳理找出了一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走市场化的新发展路子,并制订出了一个三年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立即得到了农场党委的大力支持,报师党委批准实施。
为加快实施这个规划,他出院后,拖着尚未痊愈的虚弱身体带领有关人员四处奔波,开展横向联系,先后与南京烷基苯厂、三乐洗衣机厂、蝙蝠电扇厂、常州塑料机械厂、上海革新电机厂、胜得塑料厂、镇江供电局等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签订了协作协议。
王老1988年在北京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同时,在农场内部积极改革,推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新建扩建和办好养鱼养猪养鸡场、饲料加工厂、植物素肉厂、塑料厂等企业。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方筹集资金,整合资源,营建厂房,购置设备,与南京烷基苯厂协作创办了一家骨干企业——炼油厂,使农场逐渐走上了一条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全新道路,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和蝶变,不仅增加了农场的经济收入,改善了部队官兵的福利,还贡献了国家税费,扩大了社会就业面。
王老主持召开炼油厂落成庆典
当家方知柴米贵,特别是对于一个出生在旧社会,且吃过许多苦、又参加过残酷的抗美援朝作战的人,更是如此。随着农场的快速发展崛起,身为场长的他所掌握的权力、财力和所担当的责任迅速扩大。因而不少人将他称作“腰缠万贯,财大气粗,穿军装的大老板”。但现实生活中,他虽大权在握,却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王老(后排右一)与前来参加油厂落成典礼的首长、专家合影
平时,无论是对农场的日常管理经营,还是到外地出差,他都精打细算,绝不奢侈浪费一分钱。每年农场除了上缴师、旅部队外,他把所有积蓄全部用于兴办实业,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因而他获得“铁算盘”和“铁公鸡”的雅号。
他每次出差,坚决不住星级宾馆,不进高档酒店宴请海吃,不搞铺张浪费,一度被下属称为“抠门”。有好几次,他带队到上海出差,连普通宾馆都不住而是直奔他所熟知的一个部队仓库将就。
桥头农场出名后,受到上级机关表彰,总部首长曾多次来农场视察。这是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明(前排中)视察农场,陪同首长视察的有炮兵第66师师长贾寿元(后排右二)、政委杨根银(前排左一)等;场长王发余(后排左二)、副场长李福忠(后排左一)、政委王继超(后排左三)、副场长邵云(后排右一)与首长们合影
他家住在镇江市区,按照规定,正团职干部节假日回家可以享受小车接送待遇。可他想:农场距市区25公里,每次接送来回50公里,一年至少50个节假日。这要消耗多少汽油呀?要是把这些汽油用在发展农场事业上,该能收到多么大的经济效益啊。他私事回家就到几公里外的桥头镇坐火车,后来农场里有直达镇江的公共汽车,他就坐公共汽车回家。他的这些感人事迹,多次被《解放军报》《人民前线》等军内外报刊进行专题报道,成为全军部队学习的榜样。
1991年6月10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桥头农场的先进事迹
1989年4月,他年过花甲离职后,宝刀不老,分别被原南京军区政治部聘为农副业生产干部技术职称评委委员,被原南京军区后勤部军需部聘为农副业生产顾问。
南京军区政治部和后勤部的聘书
1998年某部防空旅修建导弹团营房时,他年逾古稀仍壮心不已,再度出山,被旅首长请到工程指挥部把关帮助工作,继续发挥余热。
作者后记:
我是王老看着成长起来的,跟他叙谈,格外亲近。在整理此文时,王老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多次单身穿梭在敌人炮火的封锁线上,出色完成了传送情报的任务。
他在参战和在火线执行作战任务中,两次负伤,左耳震聋的英雄事迹,是抗美援朝的功臣,无愧于最可爱的人。
回国后,他用信仰的力量,战场上的血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坚持以场为家20载拓荒不止的精神,是我们的楷模。
经过生死考验的王老,当场长几十年,把名利看的很淡、很淡。每逢组织上给他立功受奖,他都以种种理由,把荣誉和名利让给部下。他四处奔走,积极为部下晋职晋级晋升工资提供帮助,令人敬佩!
在采访中,王老特别信任我,还把已经埋藏在他心里70多年的秘密告诉了我。他说:“当兵前,他家里隐瞒了大伯是国民党少将的海外关系,父母亲叮嘱他,到抗美援朝战场上,只顾英勇杀敌,别立功,一旦立功出了名,在调查中发现有海外关系,会把他退回来的,而且整个家族也会受到牵连。”
到了战场,他又把这个秘密悄悄告诉了对他特别关心爱护的教导员赵三绿,恳求教导员帮他保守秘密,别给他立功。这就是王老在抗美援朝战场没有立战功原因所在。
过去,我任作训科长时还了解到,那年当组织上准备给他由技术正团调为副师级的紧要关头,他被一封匿名信告了,待问题调查清楚纯属诬告时,调级的机会也耽误错过了。鉴此,我们都应向王老致敬,是他用心书写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他女儿说,她父亲前年听说桥头农场已经移交出去时,难过得好几天都不说话,吃不香,睡不着,精神一度萎靡不振。因为,桥头农场是像摇篮一样,在他手上摇大的,农场已经成为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因为,这里不但是他拼搏20年的地方;是他理想照近现实,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更是他全心全意为炮兵第66师、高炮旅、防空旅官兵服务的岗位。
我对王老说:“桥头农场是我们老部队官兵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您造福原炮兵第66师、高炮旅、防空旅一代又一代官兵的事迹必将载入史册,让后人铭记。正如原炮兵六十六师贾寿元师长说的那样:″凡在炮兵第六十六师工作过的连以上干部都佩服王发余是老模范老英雄。王老的业绩和光辉形象永远铭记在心”!
最后,我们向王发余老英雄致敬!祝福老英雄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附:王发余老英雄简历
1933年5月29日出生,安徽省庐江县人;1953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80师539团3营营部通讯班战士;1953年入团;1955年入党;1956年春,任炮兵第560团教导连反坦克炮排排长,授予少尉军衔;1957年到南京军区指挥军官教导大队学习;1959年南京军区第二文化学校学习;1961年,任炮兵第414团二连副连长;1964年,任414团教导队队长
1966年,任炮兵第414团五连连长;1969年,任桥头农场管理处生产股长;1970年春,任桥头农场管理处副处长;1971年,任桥头农场管理处处长,后改称场长;1988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89年离职,先后被聘为南京军区政治部农副业生产干部技术职称评委委员,南京军区后勤部农副业生产顾问;1989年,特聘到高炮旅导弹团营房建设工程指挥部工作
附:王老部分精彩瞬间
王老与结发妻子汤传淑1959年结婚,到2009年结婚50周年时,他们拍了“金婚纪念照”
二位老人结婚60周年前夕,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赠送“钻石婚”贺卡
王老夫妻俩与女儿王颖一家三口全家福
王老(第二排右三)与退伍战士合影留念
王老1986年获南京军区颁发的“生产经营先进个人”奖
王老1955年入党,至今已68年党龄
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称王老为“百万富翁”
《镇江日报》报道王老的事迹
《人民前线》赞王老“盈利多不忘清正廉洁”
《人民前线》称王场长为“抠管家”
王老获抗美援朝70周年勋章
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
王老(中)参加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授章仪式
王老(中)与当年两位老搭档、副场长邵云(左一)屠元有(右一)合影留念
点亮下面的
是对作者的支持和鼓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近山落难时,他的老部下尤太忠找到许世友:许司令,你得帮帮忙啊
身陷逆境 依然敢于“亮剑”——王近山将军在黄泛区农场的岁月
78年王近山去世,聂凤智对悼词无从下手,邓小平:他的悼词我要看
1969年王近山复出,毛主席为难:放虎归山谁敢要?许世友:我要了
1978年王近山病逝,邓小平删去悼词中四个字:虽然属实,但不妥当
【小说月报】寂石:农场名人系列小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