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茯茶的诞生——埋藏在历史尘烟里的逻辑

从不相信历史上存在横空出世的事物,所有东西的诞生都应该有他的逻辑。

茯茶的诞生,我也认为应该如此,如果只是如《那年花开月正圆》里面演绎的那样戏剧般的落水而生,那他的诞生也就真的只是一场戏剧而已了。

我穿过浩瀚的历史之海,终于拼凑出了他诞生的轨迹,他的诞生,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这瑰丽又不凡的创生,独特又令人赞叹。

茯茶,是一种真菌伴生茶。有人说他属于黑茶的一种,我并不是很认可这个说法,因为对他这样的定义是湖南省率先提交,是一个利好湖南省茶业发展的概念。茯茶制作工艺具有可以产生真菌伴生的独特性,是一项我国古代独有的黑科技,我更认为应该作为单一茶类进行划分。

茯茶制作的真菌伴生工艺,直到建国后1950年7月才在除陕西泾阳外的第二个地方湖南安化试制成功。其中伴生的冠突散囊菌属于我国保护菌种,对此菌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有研究证明此菌具有类似灵芝孢子的功效,我相信他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显微镜下的冠突散囊菌,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古岭北不产茶,唯有泾阳出茯茶”大家都知道岭北不产茶,实际上秦岭以南做茶(砖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一致公认的制作茯茶有三不制“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环境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这是对茯茶制作最终的定论。在累积了大量的历史线索后,我把已知条件进行了一定的细分,这样我相信埋藏在历史里的逻辑会显得更加的清晰。根据很多线索我把这三不制的历史向前推了推,拓展为制成茯茶的四个基本条件“砖茶制茶技术、泾河水、秦岭以北、三伏天恰逢其时的温度和湿度”,并以此用大量的历史线索清扫出茯茶诞生的逻辑。

触发偶然

有人说1068年是茯茶的元年,我觉得时间应该再往后一点,因为宋朝时期茶叶的主要加工、生产路线从根本上没有发生改变的必要,依旧是从四川-大散关-宝鸡这样的固定线路,保持这条线路不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秦岭以南做不出砖茶、宋朝沿用的榷茶制度对茶叶贸易严格管控限制随意流通、四川有进藏的其他通路等,没有大的历史事件促使这条原有的生产-加工线路偏移,根本无法构成制成茯茶的四个基本条件“砖茶制茶技术、泾河水、秦岭以北、三伏天恰逢其时的温度和湿度”。

作为茯茶原产地的泾阳县,仍有人坚持1068年是茯茶的元年,多半是因为他们没有好好研究1068年宋神宗继位,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初设安化县这段历史。安化古称“梅山蛮地”,土著多为瑶族,是名闻遐迩的梅山文化发祥地,宋神宗熙宁五年设安化县,标志着南宋大量人口的南移以及加强对南方的开发和管理。陕西的茯茶博物馆也引用1068年作为茯茶的元年这个概念,确实过于突兀和牵强。

从很多历史线索来看,真正能影响到茯茶诞生的朝代,应该是从明朝开始,在明朝之前,产茶和制茶有一条固定的加工路线,在茶的发展史里,从茶叶的诞生到茶饮的推广一直到茶的几次变革都有非常清晰的脉络和朝廷管控的影子,尤其是自中唐起由娟马互市向茶马互市过渡之后,已经成为关乎国之命脉的大事。茶的贩售从来都不是一个自由市场的状态,几乎完全由朝廷管控,产茶和制茶也常常是分开进行。四川的茶叶(包含汉中)往往打包运到宝鸡一带进行加工制成砖茶,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对茶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开中制这才让民间商人也参与到茶叶贸易中来,原有产茶-制茶线路这才发生了巨大改变,“四川盆地—大散关—凤翔府”的产业线不再唯一,通过开中制的红利西安府大量的商人也开启了贩售茶叶的生意。

而之前说的可以做成茯茶的四个基本条件“砖茶制茶技术、泾河水、秦岭以北、三伏天恰逢其时的温度和湿度”除了“泾河水”这个独特条件外关中其他地区基本都可以满足。

正因为明朝开中制的出现,打破了原本固定的生产加工线路,让关中更多的地方可以去贩售茶,这才给了泾河水有机会注入原有加工工艺的条件,而区域管辖的限制又迫使原来的加工时间向7月中旬-8月中旬的三伏天推后,这才为茯茶的诞生创造出了基本的条件。

只有用泾河水加工后的砖茶才有机会产出伴生真菌(冠突散囊菌)的砖茶,虽然难以置信,但是对泾河做了大量研究之后发现事实可能真的如此。

泾河水地理上的源头马莲河自北向南流经了整个黄土高原裹挟着大量的富含物注入了泾河,这也导致泾河咸涩不堪,甚至出现了泾渭分明的奇观。泾河在关中独树一帜的秘诀就是这浑浊的马莲河支流,这一特殊性可能才是最终的决定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整个关中的基础条件都差不多,为什么茯茶还诞生的这么晚的原因。

(马莲河区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茯茶诞生的基础条件“砖茶制茶技术、泾河水、秦岭以北、三伏天恰逢其时的温度和湿度”里,只有泾河水才是最关键最唯一的条件,这也是长久以来无法被复刻的门槛和机密。

原有的砖茶加工链一直不发生改变,茯茶的诞生就一直缺少着“泾河水”这个必要条件。“茯茶诞生”只有集齐“砖茶制茶技术、泾河水、秦岭以北、三伏天恰逢其时的温度和湿度”这4个关键条件才能触发茯茶诞生这个历史的偶然

新的格局

明朝初期,大元集团中原分公司宣告破产,全面接手大中华区的大明集团,依然还得防备着大元集团其他几个分公司的联合围剿和袭扰。迫于无奈,大明集团设立九边重镇防御体系、重修长城、加强军户制、创新开中制,自此,商人被允许可以自发筹集军需物资向九边重镇换取“盐引”、“茶引”来经营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盐、茶生意。陕西借助地利承担起了九边重镇中四个重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的供给,而明朝时期的西安府借助枢纽地位,南来北往,稳定供给着西北四大重镇的军需供给,自此为陕商发展打下一个稳固全新的商贸格局。下图中的区位关系可以直观地看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4个重镇皆在陕西布政使司内,明朝的陕西布政使司非常大,包括了今陕西省、甘肃省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

(九边重镇分布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各布政使司划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各布政使司划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来官方钦定的四川—大散关—凤翔这条产茶、制茶的固定路线也随着新的格局被打破。原本守着丝绸之路砖茶外贸的凤翔府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挑战,新锐西安府可以利用地利之便源源不断的向榆林镇、宁夏镇、陕西镇三镇输送军需以换取更大份额的盐引、茶引等物品的商贸资格。西安府也搭着开中制这个风口南出武关,探索出了一条连通中部地区的繁茂商业之路。

在新的格局之前,不管从淮南十三茶场还是湖南安化茶场、福建茶场运茶距离都过于远,运输成本太大不说,还易腐烂,官办成本太高。从茶叶的诞生地四川盆地到凤翔一带所要经过的大散关金牛道所处的秦岭虽说受自西向东的版块挤压明显,路途险峻,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但是相比横断山脉的险峻也只能说是小儿科,而且自秦国起就作为兵道不断被修筑,产茶地只用跨越一个秦岭就可以抵达制茶地,而且从四川运茶入陕,由于四川盆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并不会影响到关中的要塞布防,要从其他地方运茶入陕成本甚巨,且会影响布防安全,种种因素也是原有线路一直不变的根本原因。

直到九边重镇和开中制的配套,由关内商人供给重镇换取“引”并以“引”行商,这种民间资本对成本的风险对冲极大地削减边塞戍卫成本,这才撼动了四川—大散关—凤翔这条产茶、制茶的固定产业路线,原本凤翔府的独门生意西安府也可以凭借新的格局和制度去做。

之前写过一篇《陕商三张大网之秦国遗产》的文章论述过陕西借由地理上的优势,如何成为丝绸之路内外链接最重要的枢纽的。而在全新的格局之下,这个枢纽地位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包括藩王封地和西安府在管辖上的统一,营造了一个非常稳定、繁荣、有序的商业环境。就是这种行政管辖上的保障,源源不断地推动着历史的车轮,为之后茯茶的诞生持续保驾护航。

(明西安府区域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明朝西安府区域图上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西安府在管辖上的便宜,古代的行政区域划分是非常艺术的,西安府名取自安定西北之意,明朝对西安府的区域划分直接影响着陕商的飞速繁荣和九边重镇西北局势的稳固,虽然清朝之后开始对西安府进行削弱与拆分,这也是基于清廷对西北的管辖手段破解了几千年悬在中原头上的利剑,这些后期我再专门写。

秦岭的封锁

上一段讲了在古代茶的制作往往是产茶和制茶分开来做,很多人无法理解,以为要么胡驺要么古人脑子有问题,实则不然,这恰恰是古人的智慧。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横跨千万里,一切的成本问题都被这千万里的路途放到最大,而砖形的物品是最适合进行长途运输的物品没有之一,像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中大车就是为了服务这一需求而诞生的,茶只有生产成砖的形状,才可以适应丝绸之路这超长距离的贸易形式。

在茶的发展史里,茶饮大多时期都是块状茶,直到明以后才变成了散茶,但是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茶依旧保留块状,而且为了更好的适应长途运输,一直维持着砖块形状。但是块状茶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容易受潮发霉,不单是生产过程中,包括日常储存。如果熟悉唐朝喝茶方式的朋友就会知道,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炙茶”也叫“烤茶”,很多人解释这道工序可以增加茶的风味,其实更大的作用就是烤掉潮气甚至是轻微的霉变。

砖茶的制作,用料本身就是茶树修剪下来的粗枝料,官定的说法叫副茶。是茶叶带茶梗的,甚至毛发石子等,用这种料做出的砖茶本身由于茶梗的原因在含水率、营养物质、氧气含量上就和散茶、饼茶、团茶有所不同,做成的砖茶非常依赖环境的温湿度,也对环境的温湿度极其敏感,稍有不慎就霉变甚至长蘑菇。

在秦岭淮河以南,因为温湿度的原因,完全不具备生产砖茶的条件,做一个霉一个,湖南安化突破砖茶工艺也是民国的事了,能做出正宗的茯茶(真菌伴生)更是建国后的事了。

秦岭以南外贸的茶只有两个片区,西南边陲东南沿海,同样的根据运输条件和需求逐渐演化成饼状和散状。

西南边陲的茶叶贸易受横断山脉的影响,演化出更符合运力、运输条件和运输形式的茶贸形状。横断山脉通常为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因“横断”东西间交通被命名,其受大陆板块挤压影响大,多河谷多悬崖少通路,险峻而又紧凑,贸易只能依靠人背马驮,贸易有限。在苛刻的运输条件、有限的运力、极易霉变的气候环境下,西南茶贸的制茶工艺被迫选择沿用饼茶的制作工艺,并进行不断地完善。在险峻的地貌行商,货物的重心一定要低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伤亡,这就是导致普洱茶饼的演化环境。南方的潮湿让茶无法做厚,圈边厚内心薄甚有凹坑,一摞可提可挂,既是为了保证储存时干燥不霉变,也可以在结构上组成柱状更牢固的挂于骡马圆鼓的腹部两侧,这种商品形状也是适应贸易环境的结果。

(骡马运输,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南沿海的茶叶贸易受长距离海运的影响,衍生出了一种更适合堆渥的形式。有意思的是,松散的茶叶填充着瓷器内部甚至整件包裹,既完美地把货运成本降到了最低,也保障了船员的饮水安全,避免了坏血症,而经过半发酵的茶叶也更适合堆渥在一起不易霉变,即使遇见暴风雨,等天晴了晾一晾就好了。而陆运成本的问题,只能选择块状茶,又因为秦岭这条湿度线,以南的地方制茶稍微厚点就得承担做一块霉一块、放着放着就长毛的巨大风险。而像团茶这种存在于宋朝的高级贡品,工艺繁琐香料甚巨,根本不适合用来贸易,只能作为皇室和达官贵人之间的赏赐和馈赠。

技术的迁移

14世纪古腾堡印刷术的诞生,掀起了西方近代第一次咨询革命,推动了整个欧洲文明的进程。众所周知的活字印刷术最早是由中国古代的毕昇发明的,但真正让印刷机流行使用的,却是欧洲的发明家古腾堡,他把当时流行的葡萄螺旋榨汁机进行改造,让榨汁机变成了更高效的滚筒印刷机。同样的,砖茶的制作工艺也是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打土坯的功能变异。大家都熟知的关中八大怪房子半边盖,但是鲜有人知道半边盖的房子所用的土坯营造技艺,这粘合麦秆黄土甚至毛发填进模具内反复捶打的技术和砖茶的制作技艺同宗同源。

(关中土坯营造技艺,图片来源于网络)

(茯茶制作技艺,图片来源于网络)

(茯茶制作技艺,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上面图片展示的一样,土坯的制作工具和砖茶的制作工具逻辑一致,根据需求略有不同。而就是这样一个锤茶的工艺直到民国时期才被完全破解并走向了机械化生产的道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内交通阻滞,黑茶运销西北受阻,大量积压。“吾安化70万人口,强半以茶为生”民间苦不堪言,1940年3月时任湖南省建设厅茶业管理处副处长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彭先泽主持试制砖茶,经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实际的做法也并不复杂,一方面是对茶料进行更细致的筛选清除异物减少茶梗含量,在厚度上也进行了改薄;另一方面在原有锤茶数量上多增加了几十锤让整个茶砖的水分更少空气更少。所有就做出来了最早的安化黑茶,形状颜色上也确实比茯茶更黑更密更薄。

(安化黑茶出口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的成品样砖寄重庆中茶公司检验,认为“堪合俄销”,出产2000箱,复经经济部商品检验局衡阳分处检验,以“砖茶水分和灰分均合法定标准”,并填发出口证书。安化黑茶砖试制成功,结束了长期以来,黑茶产于安化,而成砖于泾阳制成的格局。1941年由于发展与苏换物贸易,砖茶生产归建设厅领导,更名为“湖南省黑茶砖”畅销西北各省。自此砖茶技术终于打破秦岭封锁,南下开启机械化生产之路。

成为必然

现代人眼中的历史,有太多的模棱两可和自说自话,这大概是因为国富民强科技发达带来的历史幻像。历史观是具体的也是逻辑的,符合地理、成本、技术、制度的历史事件才是有逻辑的。在明朝的开中制以前,大规模人口流动是被忌惮和禁止的,在民国之前秦岭以南是做不出砖茶的,四川到凤翔这条固定的产茶制茶路线是基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下的最优选择,开中制之后被打破是基于对戍边的迫切需求,精心设计出的区域管辖提供充分的保驾护航能力,这才有了民间资本对成本的风险对冲。

西安府的商人借由管辖之便,以商洛为口岸运回源源不断的茶叶,据考最开始的进茶有过从汉中的汉江下到安康的白河县附近,再从临旁的山阳县漫川镇进入到商洛过商县一路向北过蓝田到西安首府附近进行茶叶制造,但是随着贸易量的与日俱增和越来越多西安府商人的参与,原有的从汉中通过汉江运茶也只是杯水车薪。曾有人提出从凤翔府走渭河水路进茶,我觉得是个完全不尊重客观事实的推断,或许存在但是不可能是主流,凤翔府好好的进项来源凭什么让西安府分上一块,这涉及到管辖地之间的税收利益之争,任何的干预注定了只会是暂时。终不知历史的车轮是怎么前进,只知道最后停在了湖南安化,这个自宋始为了安民而开拓种茶的福地。

一直以来的砖茶制作,都用的是修剪下来的茶料也叫副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咱们平日里喝的采摘茶叶嫩芽做成的茶。茶树在管理养护期间每年要进行多次修剪,秋剪是在10月中下旬到11月上旬之间,春剪是在春季萌芽前的2月下旬,等到春茶采收之后还要进行一次深度修剪,具体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之间,这样才可节省更多的养分,促近后期生长。

西安府的茶商不论从汉中进茶还是从安化进茶,采购的都是这种修剪下来的粗枝叶,茶农修剪下来堆在一起最终被茶商用竹篾捆扎运回关中。

之前说的做成茯茶的基本条件有“砖茶制茶技术、泾河水、秦岭以北、三伏天恰逢其时的温度和湿度”4条,因为鲜茶叶的保质期是有限的,从产地到加工地需要尽快加工不然腐烂变质之后只能弃掉,只有三伏天才能制成茯茶这个条件,其中隐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逻辑。

砖茶的原材料采购是有固定时间的,一年大规模采购只有春秋两季,一次是5月中旬到6月中旬之间,一次是10月中下旬到11月上旬之间,采购好需要尽快赶回加工地进行加工,只有做成茶砖之后才可以进行长久的保存。

每年的三伏天也就集中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个时间段左右,有人提出从汉中运茶到泾阳进行加工这个论断我一直是不赞成的。本身从汉中进茶到泾阳走的是子午峪或者商洛,运距短运量小不说,6月内基本都运到了根本等不到伏天就已经加工成了茶砖。如果是从湖南安化走,时间线上是完全可以对得上的,5月中旬到6月中旬之间安化茶农们开始春剪,修剪下来的粗枝叶被西安府的茶商成批购买,用竹篾捆扎后通过船运从资江顺流下至洞庭湖,顺洞庭湖进入长江主航道行至武汉后转向汉江一路向北过丹江口后进入丹江,最终进入陕西境内过武关在商洛丹凤龙驹寨附近相继转成陆运,翻过秦岭后进入西安府,时间正正好两个月左右,差不多赶到了三伏天前到达了泾阳县,而且走水路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极大的保证茶料在运输途中不变质。

我相信当年的西安府各地的茶商们手握大量的“茶引”一年春秋两次从很多地方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可能是四川可能是湖北可能是安徽可能是湖南等等,但是有一支泾阳的茶商从湖南采购回来的茶叶恰好满足了茯茶诞生的所有条件,自此在所有的砖茶贸易里混杂了一批富含真菌的茶货,茯茶的诞生在历史的推动下成为了必然

独特的价值

成为必然,并不代表技术上的被攻克,只有被需要才能存在供需关系,只有供需关系不平等,才能产生力量推动技术的革新与发展。

茯茶里的金花就是一种名为冠突散囊菌的真菌,真菌自成一门,与植物、动物和细菌相区别。现在已经发现的真菌有七万多种,在我国二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灵芝、茯苓、猪苓、雷丸等真菌的药效,直至今日有记载的药用真菌已于百余种,而茯茶里的冠突散囊菌就是其中的一种。

(茯茶的真菌伴生图)

原本产出真菌伴生的砖茶是有一定几率存在在整个砖茶贸易中的,或许还曾产出过其他伴生真菌也不好说。只是泾阳有那么一支产出的砖茶总能伴生出这种冠突散囊菌,而恰巧冠突散囊菌有一些治病的神奇疗效,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尤其主要购买群体还是以游牧为生的族群,这么一块“药茶”的价值几乎等同于灵丹妙药。

曾经在与泾阳当地茶商一次聊天中得知,茯茶本来就有三年为药七年为宝的说法,而且他的家人在一次较为严重的肠胃炎中就是听从了建议喝茯茶被治愈的,这也更是加深了我对茯茶药用价值的推断。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字和名都有极为深刻的含义逻辑。茯茶中的“茯”字其实就已经是茯茶来源的准确解释了,是一个药用字,在已知的药材里只有两位药材用的这个字,一个是“茯苓”另一个是“土茯苓”,茯苓功效以安神为主,土茯苓功效已解毒为主,我粗浅的认为不管是以游牧为生的各个民族还是丝绸之路的众多国家,他们的医疗体系里面可能对于安神没有什么直观的概念,但是解毒是全人类的集体认知。

联想到茶商的偶然聊天和当年那个喝干净的水都不是集体认知的年代,拉肚跑稀到脱水丧命也不会是什么稀奇古怪的新闻。在那个年代有这么一款救命的茶水,它的价值值得普通砖茶的数倍。

供需关系的推动

砖茶常有而治病的砖茶不常有,不管有没有疫病的推动,带有冠突散囊菌伴生的砖茶终会站稳供小于求的市场地位,在极致的需求和恐怖的购买力的推动下,必然掀起一场技术革命。一场席卷砖茶市场的购买风暴如约而至,极致的好卖和牧民之间的清仓竞价让忐忑的泾阳茶商看到的不是饱含金花的砖茶,而是化身金砖的致富敲门砖。

“牧民疯狂抢购带有金花的砖茶”这一爆炸讯息加速了所有茶商的潜心变革,市场甚至一度出现了恶性竞争,以前的只有西安府砖茶盲盒一样的可以开出金花,突变成市场上卖的都是西安府砖茶,一时间竟真假难辨。

最终那些泾阳县开辟出湖南安化进茶线路的茶商们率先发现了春季批次进茶恰好在三伏天能赶回泾阳并加工成砖茶的才能生出这些神奇的金花。这一商业机密一出,不少西安府其他地方的商人纷纷挤破脑袋花重金买到这个机密,不幸的是最终止都步于泾河水这道门槛之上,离开了泾阳哪怕是从安化进的茶三伏天制作也不好使。这碱涩的泾河水孕育着冠突散囊菌,成了茯茶制作绝对的门槛。几经数年,西安府泾阳县的茶商们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并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的革新茯茶的制作技术,完成了从“做成茯茶的四个基本条件砖茶制茶技术、泾河水、秦岭以北、三伏天恰逢其时的温度和湿度”到“茯茶的三不制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环境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的过度。至此,茯茶的技术在供需关系的强力推动下,突破原有技术难关,成为一款真正可制作的商品。

赋名

茯茶贸易的兴起,衍生出了一套非常成熟的贸易规范,和陕商行商的众多规矩一样维护着商人形象稳定着商品质量,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年做好的茯茶要在当地静置陈化三年之后才可进行贩售。我认为在茶商的不断商业实践中发现,在关中泾阳这个独特的气候环境下,冠突散囊菌可以进行持续发花,且可以把药用价值发挥到最大,只有价值稳定,品牌才有口皆碑,在贸易中才会长久不衰。

茯茶的命名一直颇具传奇色彩,流传和争议的说法极多,我自己有个比较有趣的推断分享给大家,这也是基于本篇文章逻辑下对茯茶价值的推断和一些商业猜想。

茯茶只能三伏天制成,从茶叶采购上也有正茶副茶之分,制作砖茶全部用的是粗枝叶的副茶等等有很多人都在说,但是我觉得更符合逻辑的是存在于那个时代的集体认知。明朝时期茶的贸易除了生产环节之外,明廷对于流通环节管控极严,必须凭“引”贩售,私自贩售茶叶的商贩,一直都以重罪论处,在明朝等同于贩卖私盐,最高可判处死刑,没收财产,妻小为奴。所以在陕西贩售的砖茶统称为陕西官茶,当时又有凤翔府与西安府之间的贸易较劲,凤翔府的砖茶普遍早于西安府的砖茶上市,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所以一直存在地方府茶之分,凤翔府产的砖茶叫凤翔府茶西安府产的砖茶叫西安府茶。在冠突散囊菌伴生砖茶的诞生后,西安府茶逐渐崭露头角超越了凤翔府茶,凭借多年的市场竞争西安府茶已经在市场上打出了只有三伏天产的西安府茶才能治病的药茶名气,一面是市场的刻板印象一面是全新产品的问世,面对文化不通语言不通信息也不通的客户群体,贸然取名的风险是巨大的,但是智慧的西安府茶商不会令人失望,最终给出了终极答案,就是取其名为“茯茶”。从营销角度看,简直妙不可言。而且,他的灵感很有可能取自于一个及其简单的治痢疾药方“鲜土茯苓、鲜车前草各90g,穿心莲30g煎服三至八天可痊愈”。

因为简单所以普遍,因为普遍所以通识,当看到这个药方的时候,我再次惊叹于古人的智慧,这药方的简易程度真的就是路边抓把草就能治病的程度,相信他的通识程度也属于大江南北关外关内人人熟知的程度。

穿心莲是药店里最普通不过的一味中药了,车前草就有意思了,它长这样,就是路边最常见的野草,消炎化痰能泡水喝还能当野菜吃。

(车前草,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至今日品牌起名的套路依旧可以完美的套在茯茶起名的逻辑里,毫无违和。至于湖南的口音之说,从历史上很多遗留下来的资料来看,陕西商人一直比较傲娇并没有把乙方怎么当回事。

盛景

有很多人描绘过了那个时代商业繁荣的盛景,甚至有人把这繁华嫁接他地,在此我也以此文章提到的一些内容的角度展示一下那些属于陕商的商业盛景。

在查询安化相关材料的时候总能看到这样的说辞,“吾安化70万人口,强半以茶为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内交通阻滞,安化茶叶运销西北受阻,安化茶叶大量积压。在抗日战争之前,路畅民安,茯茶的生产端养活着差不多50多万人的生计,因为战乱导致的滞销一度导致整个湖南的经济出现严重问题。50多万人的一个农业生产规模,是多么恐怖的一个数字啊,要知道农业十几万人的规模就可以成为覆盖现在14亿人口基础的全国性消费的大项目,可想当时茯茶的生产加工是个怎样的商业规模。

还有就是我在文中不断说商洛在的西安府的口岸地位,因为商洛的武关是连通整个中部和南部的重要通道,有大量的物资可以通过水路一路运至商洛丹凤,再走剩下一百多公里的路途就可以抵达西安府,如果不是商鞅封地的商丹盆地水势变缓,我觉得那时的商人恨不得在商县才上口岸。商洛一道的秦岭相比汉中一道,受自西向东的版块挤压明显变缓,河道宽阔山脉平缓,对大批量的行商有着地理上的优势,商洛的商路有多繁茂在《徐霞客游记》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徐霞客游记 游太华山日记》

初六日 越岭两重,凡二十五里,饭坞底岔。其西行道,即向洛南者。又东南十里,入商州界,去洛南七十余里矣。又二十五里,上仓龙岭。蜿蜒行岭上,两溪屈曲夹之。五里,下岭,两溪适合。随溪行老君峪中,十里,暮雨忽至,投宿于峪口。

初七日行五里,出峪。大溪自西注于东,循之行十里,龙驹寨。寨东去武关九十里,西向商州,即陕省间道偏僻之捷路,马骡商货,不让潼关道中。溪下板船,可胜五石舟。水自商州西至此,经武关之南,历胡村。至小江口入汉者也。遂趋觅舟。甫定,雨大注,终日不休,舟不行。

整个西安府是东起潼关西接凤翔府的,直到清朝才进行了新的调整,而大量的物资顺着丹江通过武关到丹凤转陆运后,一道从商县过蓝田进入西安府一道从洛南县过华阴进入西安府,“马骡商货,不让潼关道中”寥寥数句把陕商经过武关道南下做生意的盛景进行了罕有的记载。陕商的历史已经史海钩沉,然而历史的瀚海,每一粒沙都承载过岁月的波涛。很多历史的脉络都无法跳过陕西这个重要的位置,可是现在哪怕陕西人自己都不相信当年那些个掌握过世界财富的商人就曾经出自脚下的这片土地。历史已经变迁,陕西人应该找回那段属于自己的历史,重拾“忠义仁勇 厚重质直”的陕商精神,坚定历史自信,走出属于陕西人自己的奋斗史、创业史、发展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化黑茶——茯砖茶
茶学院 ‖ 黑茶之声:茯砖茶
可爱的泾阳
泾水北 资水南——茯砖茶加工南迁记(上)
散文|我的茯茶缘
茯茶的分类与产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