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巅峰对决!真实战况完全解读!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战争,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此次战争过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历史记载白起坑杀赵卒40万,令人触目惊心的杀谷,仍然浸透着萧瑟的战争气氛。

我对长平之战,一直存在着很多疑惑。因为从书中对长平之战的描述似乎都有这许多遗憾。而各种长平之战的介绍中都没有对长平的地形、双方布阵形势有详尽的描述,让人云里雾里,无法理解。只能根据我的理解再结合现在的地图来猜测这场2000年前的百万人大战!

废话少说先上图: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长平古战场了: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见空仓岭防线是赵军将秦军完全阻击在上党地区之外的最佳也是最后防线。南北走向的空仓岭正好保护了上党腹地。

可是这条防线实在是太漫长了。而且,秦军进兵路线可选择范围实在是太多。防线后侧就是长平谷地。而高平关一带山岭又不高。又是防御的远端。一旦突破很容易包抄整个防线的后路。那可就不是赵括之败啦。那将是廉颇之败了。所以,在秦军突破高平关以后,廉颇果断后撤。进入了第二道防线。野王山、大粮山防线防御。注意:这时候的赵军的兵力并没有45万。而可能只有25万左右。

实际上,突破了空仓岭防线以后,秦军已经获得了上党谷地。如果从夺地考虑。战争已经结束了。所以,才有了赵国希望与秦和谈的外交行为。但是,军事上。赵国是有利的。虽然赵国只有上党北部的山地地区。但整个地势。北高南低。赵国随时可以居高临下冲入上党谷地,攻城略地。而秦军却无险可守。而且赵军防线缩短,防御兵力有了极大的收缩,有利于赵军的防御。野王山和大粮山直线距离不过8.6公里。互为犄角,易守难攻。在加上十数万大军密集当道。秦军从正面根本突破不了赵军防线。而野王山从右翼威胁秦军的空仓岭防线,大粮山从左翼威胁秦军的上党谷地。如同插在上党地区的两把尖刀。任谁都是无法容忍的。

在这种条件下赵国希望同秦讲和,就如同忽悠三岁的小孩。秦国可能答应吗?而且,这个时候由于秦在上党地区的防线拉长,从补给到防御都是非常不利的。现有的30万大军连防御的能力都不够更别说进攻了。所以秦国的最低战略目标:就是要占领野王山、大粮山防线。是防御正面尽量缩短。而让赵军退到百里石一线。分散赵国的防御力量。

假设,我是秦将王龅。必然要防备赵军偷袭空仓岭一线。而且与赵军对峙也需要阵地作为凭据。所以,秦军的一线布局可能为这样的。

廉颇在吸取了第一阶段的教训以后,一方面加强了第一线,及野王山、大粮山的防御力量。第二方面加长了百里石防线。特别是左翼的防卫。防止秦军再次从左翼绕袭赵军后路。

由于廉颇防御的严密。秦军并没有很好的突破方向。

1、赵军右翼,由于长平关的存在。重兵突破赵军左翼而不让赵军察觉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一旦在长平关密集重兵,必然将赵军吸引过去。依然很难有效突破。而且长平关山路狭窄,是位于盆地边缘的一个出口。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

2、赵军左翼,都是崇山峻岭的横断山脉。大部队根本施展不开。粮草物质无法运送。而且是绕原路,一旦攻击受阻。大粮山的赵军回军截断归路那秦军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所以也无法选择。

3、赵军中路,野王山、大粮山封锁了小东仓河谷。而且后有故关。突破中路根本没有价值。并且牺牲必然重大。

所以,秦军的最佳战场只能是长平丹河谷地。然而廉颇拒不出战。重点防卫长平关、故关和大粮山、野王山防线。使得秦军进退维谷。

让人想不到的却是秦赵两国的政治家们。由于长平地区拖住了赵国大量的主力部队。而且每日消耗巨大。赵国的国力急剧衰弱下来。秦国也有点吃不消了。而且是千里馈粮,路上的消耗就要去掉运送粮食的一半,长此下去秦国也必然衰弱。然而秦昭王的野心使得朝野上下一心,均认为只要长平一战功成,就能使统一六国梦想早日实现。而且秦国已经付出了那么多的消耗了,现在也只能坚持。否则被山东六国看到秦国不能战胜赵国,必然导致山东六国倒向合纵。

经历了胡服骑射的赵国,也是人才济济,很快就明白了秦国的想法。所以,在战略上只有在长平地区再次战胜秦军,才能获得赵国需要的和平。然而,长平的兵力对比情况却让这个设想根本无法实现。秦军近60万人左右,而赵军不过30万人(不含后来赵括带去的30万人)。秦赵两军兵力是秦强赵弱,要想获得胜利唯有增兵。在这样的情势下赵国只能孤注一掷将最后的30万后援投入战场,这也是为什么赵括是率军30万奔赴的长平。如果这30万人是用于防御的,那就显然是太多了,和赵国当时不堪重负的国内状况是不相符合的。所以这30万人就是来和秦军决战的!所以说不是赵括逞能,而是当时赵国的形式导致赵括的任务就是战略决战,他不能选择守。

从这张图上我们看到,赵军的战役目的其实很简单。利用秦军在攻击廉颇西壁垒三四个月的情况下,一线部队必然疲敝,这时突然发动战役级的反攻。突破秦军第一道防线甚至突破第二道防线,将直接威胁秦军的空仓岭防线和粮道,从而迫使秦国能坐到谈判桌前。

进攻进行的很顺利,赵军急不可耐地渡过丹水,向西岸的秦军营垒发动攻势。赵军夺取了丹水营垒,接下来是二鄣城。秦军边打边撤,战火开始向老马岭方向燃烧。很可能是秦军前所未有的败退,刺激了赵括的好胜心,赵军继续加大攻势,还将更多的后备军团调上前线。史料没有记载赵军到底经历了多久的拼杀,合理推断应是一点点蚕食秦军防线,这样至少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最终,他们收复了曾经的营地,这一战名义上的战略目标——那几座粮仓,也落到了赵军手里。

假如赵括经验丰富,单是这个信号就足以使他警觉。生死关头秦军无法及时将粮草尽数转移,粮仓势必从一开始就没有储存粮草,用途也只可能是被当作诱饵。赵括没考虑这一点,也许他考虑过却不在意,只要重兵在握,任何诡计都不会生效,这是基本的军事常识。当然,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常识。他继续抽调更多兵力,再度向西进发,只留下一部分士兵驻守老马岭,由于那几座粮仓的缘故,这里后来又有了空仓岭的别称。

赵军的动向传来,白起明白,猎物入彀了。之前他预见到了赵括会犯下一味猛攻的错误,但他的计划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运气,秦军必须做好损失惨重却一无所获的准备。此时,赵军已经在秦军的掌控之中了。两支秦军奇兵迅速出动,绕道赵军身后。秦军一支队伍从北面插入赵军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背后,切断了粮道和援兵;另一支骑兵则从南面渡过丹水,切断了赵军主力和辎重营大粮山之间的联系;而且,两军正在抢修壁垒。

赵括并不知道白起的部署,他依然在自顾自地猛攻,就此暴露出“不知合变”的缺陷。但再没经验,他此时也该察觉出一丝异样了:和之前的老马岭一役不同,眼前的秦军营垒俨然一道铜墙铁壁,赵军的全力进攻如同浪花打在堤坝上那样徒劳,史书说,“壁坚拒不得入”。

石长城营垒是赵军东北面的最后一道防线。上党地区层峦叠嶂,赵军想要运输军粮,可选的道路极为有限,只能从邯郸穿越崎岖山路运到石长城,再转送到南面的大粮山。此时由于赵括只顾进攻,将大量兵力调集到丹水沿线,石长城的守备力量十分空虚。白起正是看中这一特殊地形,也算准石长城兵力薄弱,才派出奇兵,切断了这条纤细的粮道,把赵军一切两半:北面粮道断绝,赵军主力失去了军粮和辎重补给;南面大粮山辎重营的守军虽然还有粮草,但失去了与主将的联系。

长平战局由此变成了一块奇形怪状的多层汉堡,由东北向西南大致的布局依次为:秦军两万五千奇兵——赵括主力——秦军五千骑兵——大粮山赵军——白起主力。两军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最先投入战场的第一批秦军几乎一眨眼就牺牲殆尽,但更多的援军及时开到,踏着同袍尸身继续作战,奋不顾身地迎接死亡。不少人质疑秦军只以五千人就能切断四十万赵军后路的可能性,并据此断定赵军的数目被远远夸大,其实他们只能是先头部队,为了保证万无一失,白起势必会陆续派出更多兵力补充伤亡,行文简约的《史记》固然会略去许多细节,但稍有军事常识就不难理解其中奥妙。

战局在这一刻见了分晓,秦军奠定了胜局,对赵军来说,一切都晚了。

史记上说。当秦昭王听说秦军围住了赵军时,昭王不禁喜出望外。昭王为什么喜出望外?那就是当赵军发动战役反击时,当听说秦军第一道防线被突破,第二道防线又被突破的危险消息传来,而且秦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激起秦王无限的担心。虽然白起一生未尝一败,但是,一败失国的历史不是在春秋的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现在,不仅秦军的空仓岭防线守住了,上党地区保住了,而且,相持了三年的上党北部获得了完全的突破。不仅打开了赵军的第二道防线,而且围住了赵国的40万大军。这真是喜从天降!现在的问题就是加强突入到赵军后方的左翼军的力量,就能够保证赵军无法从百里石一线突围而出了!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见。整个赵军长平防线被分割成三个部分,最内的是赵括的30万主力赵军。其次是冯亭10万后军。而长平关一线的赵军被包围在昭王后来征发的新秦军内。虽然秦军没有对其作为主攻对象,但是,对于这既无主帅又无粮草的孤军来说,不战已可知他的结果了。秦军的目的也不是这部分部队,所以,此处的赵军仅仅是被围而没有被歼灭。后来赵军在廉颇带领的20万赵军的援救下脱出了重围,而赵括军和冯亭军以及大粮山防线正在该防线的西边。所以,司马迁的史记中将大粮山防线称为西壁垒。

由于,围住赵军主力的秦军经过赵括的中路突击战的打击,兵力损失过大,实际上已没有能力立即消灭赵括主力了。而在东线围住冯亭的那3万多部队想要消灭冯亭军,也是力有不及。所以,白起连夜赶回秦国要求昭王增兵。然而,秦国已经无兵可派了,而赵括也明白这点。相反,赵国虽然四面作战,全国一空,但由于大粮山防线防御上用兵不多,所以,从国内拼凑一二十万援军应该还是可能的。赵括军知道向前冲是秦军壁垒,向后冲是和秦军相持两年的大粮山防线,都是没有办法突破的关隘,向西南是大山,而且要突破游仙山和大粮山防线,而且这里夹着丹河。必要时,秦军可以放水。向东北冲是秦军的左翼,而且地形复杂,所以唯有不动。先不让秦军有可趁之机,才能相机冲出包围。而且,基于赵国还可以派出援军的设想,所以,赵括选择了筑垒相持的办法。寄希望于赵国能够得到消息,在一个月内派援军来。

然而,赵括想错了。他忘记了当初其父破秦军时,廉颇就说赵军不能救的话,是马服君赵奢言能救才击败了秦军。现在的形势比上次更加危险。从将相和这个故事中也可看出廉颇是个心胸狭窄的人。所以,即使能救廉颇也不一定会来救,更何况现在不一定能救呢?所以,赵括错失了冒险突破大粮山防线和冯亭军合军一处的机会,而是坐待救援。

如果按现代战术思想来看,如果赵军向长平关一带分散突围,也许赵括还有突出去的机会,从而重新组织百里石防线,还不至于全军覆灭。然而,受军事思想的束缚,或者说赵括不如白起的地方,就是连白起都想到了长平关至秦军左翼还有很大的空当,而采取筑垒防御的措施时,赵括却没有考虑向这个方向突围。反而只是被动的破坏长垒。最后,长垒筑成,赵军的最后一线生机被断绝。当一个月后,赵军没有等到援军时,赵括才如梦方醒。由于大军被围内外消息断绝,赵国根本不知道赵括军还在坚持,而且,秦军还放出假消息说赵括已经投降,这就导致赵军不敢进入上党地区救援。最大的可能是赵军正在构筑防线准备防备秦军将要到来的对赵国的进攻,根本没有想到赵括军还在,长平之战还在打。事到如今,赵军只有奋力突围一条路可走了。

因此,赵括才组织那最后一搏的突围——分散突围。如果放在现在这一方式也是最大限度保存赵军实力的唯一突围办法。然而,这耽误的一个月已使秦军在上党长平地区总兵力达到了100万以上。各个方向上兵力已不再空虚,就是赵军不突围,秦军也将发动总攻了。赵军的覆灭已不可避免。其实,这时投降已经是赵军唯一的出路了,现在的赵军已经不是一个月前的赵军了,而秦军却比一个月前更加强大。而且,控制了整个丹河谷地的所有制高点。然而,忠君爱国的赵括依然不愿投降,率军奋力死战,最终战死疆场。而那30万赵军却没有这样的气节,结果还是被秦军坑杀在长平战场。

如果赵括遇到的不是白起,如果赵括提早向长平关方向突围,如果赵括不发动这次进攻,如果赵括没有阵前换将。有太多的如果了。中国人太习惯以成败论英雄。所以“纸上谈兵”的恶名永远的留在了赵括的头上。

我们不晓得赵括在被围的时间里在考虑什么。但是,历史上不乏一战成名的青年将军,如霍去病。与霍去病不同的是赵括一战就遇上了自己的克星白起,而霍去病却没有遇上像白起一样的对手。但凡匈奴中有一位白起般的指挥官,霍去病只怕只有埋骨黄沙的份了。霍去病虽说孤军深入算是有胆有识,可是毕竟自己是皇亲国戚,大将军的侄儿,军中予以特殊照顾的成分应该不少。绝不会遇到像赵括这样由于阵前换将导致这种莫名奇妙的失败的情况发生。可是30万赵军已成枯骨黄沙,没有人能够知道这是为什么了。

长平之战遗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喋血长平: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看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赵军多次冲锋,为何难破白起防线?赵括死都不知对手是谁
白起修了一道“违章建筑”, 困死赵军45万人, 留下俩地名令人胆寒
长平之战为什么打得那么惨?现在终于有人可以解答其中疑惑了
60万对决45万,白起展现真正的实力,长平之战另类的“以少胜多”
长平之战简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