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误读的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啥意思?

白玮/文(头条号签约文章)

因为在《论语》里说了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话,加上孔府宴又被后来的官方吃客们奉为“天下第一官府宴”,所以,吃界的很多人都把孔子追认为一个美食家,并用他貌似美食的理论老教导后世吃货的饮食人生。

这其实是后世对孔子乃至对儒家饮食观的一种误读,如果稍微翻阅一下《论语》及其儒家经典,就会发现,这种认识是一种误读。

被现代人多次提及并被当作“饮食圣经”的孔子关于饮食的直接论断主要集中在《论语·乡党》篇第八节。我们稍加整理,现摘抄如下:

1、孔子是个美食家?

这一节,孔子开篇就说: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乡党》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粮食越精细越好,切的肉条越细致越好。

随后,孔子又连续说了八个不食,分别是:

1、食饐(yi)而餲(ai),鱼馁(nei)而肉败,不食!

2、色恶,不食!

3、臭恶,不食!

4、失饪,不食!

5、不时,不食!

6、割不正,不食!

7、不得其酱,不食!

8、沽酒市脯,不食!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单纯按字面来理解,说这话的人就是一个非常矫情的人儿,比耍脾气的资产阶级大小姐还过分:

食物变味了,不吃;食物颜色变了,不吃;臭了的食物不吃;

关键是烹饪的不好也不吃;时候不对,也不吃;食物切割的不规整也不吃;

没有酱,也不吃;最关键的是从市场上买来的酒,也不喝。

如果说,4、5、6项勉强还算是饮食讲究的话,前面这三项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基本常识——食物发霉了、变味了,发臭了,连一般小学生都知道不能吃——一个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圣人还能在这么严肃的“四书五经”里絮叨这些基本常识?

另外,没有酱,为什么就不能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为什么就不能喝?

其中的原因和思想逻辑是什么?

最后,在这一章里,孔老夫子又说了几个吃饭的规矩:

1、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主食)。

2、唯酒无量,不及乱。

3、不撤姜食,不多食。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按字面上的翻译就是:餐桌上肉虽然多,但也不能吃太多,不能超过主食。这里的“气”,当主食讲,主要是指五谷之类的粗粮。

酒不限量,但要控制在一个不能醉酒发酒疯的地步。

姜食不撤掉,但不能多食。

这一大段的话,哪也不挨哪,孔老爷子到底指的是什么?

况且,如果仅仅通过这几句话应要牵强附会地把孔子说成一个吃饭特别讲究的人儿的话,那么,他在饮食上的这个讲究又和他一贯所秉承的言论思想相互矛盾,而且是非常矛盾。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看看孔老先生在其他章节是怎么论述吃饭的?

2、孔子其实是个粗食主义者

在《论语》的其他章节里,孔子也常常谈及他的饮食思想。虽然只是漫不经心的寥寥几句,却是孔子一贯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在《学而》篇里,他是这么说的?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学而》

看到这句话,简直吓一跳。孔府宴天天整得那么煞有介事的样子,又是满汉全席、又是升官宴、又是寿宴的,还有自家酿的孔府家酒。孔子还要这么说,究竟他那句话是忽悠人的?

还有在《里仁》篇里,他是这么说的: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

——《里仁》

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个上进的青年,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学问之路上,对那些吃饭挑肥拣瘦的,要鄙视他们,不要和他们谈论军国大事。

刚才,他不还在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吗?在这里,为什么又要这么说?这里面有什么背景?

还没完呢,在《庸也》篇里,他借夸奖颜回时说: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庸也》

他在众弟子面前夸奖颜回说,你们瞧瞧颜回,吃饭从不讲究,吃一盘子剩饭,喝一瓢子生水,虽然在街头陋巷混,还能自得其乐,真是贤士一枚啊!

而在《述而》篇里,关于吃饭的论述,最能代表孔子的思想,他说: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

意思就是,一个有伟大追求的人呐,吃简朴粗陋的饭食,能有瓢生水喝,睡觉的时候枕着自己的胳膊睡,就已经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了。

这些话和他在《乡党》篇里关于饮食的论述,充满了尖利的矛盾,简直就不是一个人说的。那么,他哪些论述才是真的?其中的背景和原因到底是什么?

3、孔府宴和孔子一点关系也没有

我现在,可以郑重地告诉你们,孔子不是个美食家,他对吃饭不讲究。“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所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样的饮食价值观,才是他的核心思想灵魂。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什么人涅?

他是个有追求的贵族后裔,虽然到他这个时代,在兵荒马乱的春秋年间,他贵族的身份已经没落。但他一直想恢复祖上的荣光,并以此为理想,始终走在“克己复礼”的大路上。

孔子所谓的“克己”,就是约束自己,即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所谓的“复礼”,就是恢复周朝的礼制。在孔子的时代,他认为诸侯国把天下搞的世风日下,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所以,他才周游各国,希望重新恢复周朝的礼制。

但他的理论显然只适合中央集权制社会,在那个诸侯争霸的年代,他的理论太不合时宜了。所以,这二哥的一生既没有吃到什么好吃的,也没能实现多大的理想抱负。

从这个角度上再来解读孔子的饮食理论,就非常好理解。他的学生以及后代的儒家大师之所以把他关于饮食的理论归集在《乡党》篇里。主要就是因为,在古代,乡党所指的就是“乡饮酒礼”。每年的“乡饮酒礼”其实是一场大规模的民风现场教育活动。他在这里所谈的“饮食主义”就是对“乡饮酒礼”饮食礼仪规范的一次总结。

这里面,既包括祭祀敬献食物的礼仪,也有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

综合地说,他的这个主张是一种“下对上”的礼节,而并非他个人吃饭的讲究。非要把他说成是孔子的美食观,既不符合他的核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孔子的一生,也没有什么条件和机会在吃上来讲究。

至于后来衍圣公府上的“孔府宴”,那是在他死后的一千多年后,中央朝廷为了实现某种教化万民的目的,而摆设的一桌专门接待官员的政治饭。

这个后来的孔府宴,孔子不但一口没有吃过,而且,和他本人以及他的饮食理论也已经都没有任何关系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被世人误读两千余年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讲义》——乡党第十(2):孔子论饮食
养生还是尊礼: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看孔子的饮食观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的饮食养生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