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先圣:“宗圣”曾子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曾子的故事当以二十四孝里的“啮指痛心”的故事最为大家所熟悉。曾子入山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忽然觉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让你知道。”

曾子是著名的孝子,因此对母亲传出的资讯有着很强的感知力。后人也以诗颂之:“母指方才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某些人可能觉得这不可思议,但是众所周知双胞胎的心灵感应已经是得到科学所认证的了,对于一生以孝为本的曾子来说,能感应到母亲的痛和着急,也就不足为奇,只能说明曾子的孝顺已经上升到了一般人不能企及的地步。

另外一个故事,说的是曾子拒吃羊枣的典故。曾子的父亲,生平最喜欢吃羊枣,他去世后曾子就拒绝吃羊枣,因为羊枣会令他想起去世的父亲而难以下咽。孟子的徒弟公孙丑问孟子,烤肉应该比羊枣好吃吧,那曾子的父亲肯定也喜欢吃烤肉,为什么曾子要拒绝吃羊枣而不是拒绝吃烤肉呢?孟子,算起来算是曾子的徒孙,是这样回答公孙丑的。他说,烤肉基本上是大部分人都爱吃的,爱吃羊枣却是曾子的父亲非常独特的爱好,就像要避讳皇帝的名不需避讳皇帝的姓一样,姓是很多人共有的而名是独有的。

曾子的拒吃羊枣牵涉到孝道的一个理念叫追思。追思者,春而奠,秋而祀,生而哭,忌而泣,节而哀,时而献,庙而新,坟而扫,睹风木而兴悲, 观白云而长往,执遗器而凄怅,读遗书而彷徨。对已仙逝的父母,清明、重阳、生死忌日要祭祀,常常思念,睹物而思人。曾子在这方面真的是做到了为人子尽孝的极致。

孟子还讲过一个关于曾子的故事,旨意很深刻。曾子奉养父亲时,每餐必有酒肉;将撤除的时候,曾子必定要问剩下的给谁。如果父亲问厨房里还有剩余的吗,一定会回答说“有”。曾元,曾子的儿子,奉养父亲曾子时,每餐也有酒肉;将撤除的时候,曾元没有问剩下的给谁。曾子问厨房里还有剩余的吗,回答说“没有了”。对此孟子发议论说:“此所谓养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这个故事很有趣,曾子父辈和他儿子三代人,子对父亲的侍奉作了对比:曾子对其父不仅“养体”,而且是“养志”。他孝而顺、孝而敬,考虑周全,一切询问清楚,按照父亲的意思去办。然而下一代曾元对其父则只是“养体”,没有“养志”了。有些事情只是按自己的意图去办,而不管其父的意愿了,那么虽养而不顺不敬了。

要说曾子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用百度而谷歌寻找更多关于曾子的典故。

心与亲同,啮指而通,羊枣兴思自不穷。孟曰养志,几代家风。

儒家尊为宗圣的曾子,毕生以身作则,为后世树立孝道的行为典范,更留下万世不朽的著作解释孝道,可视为为我们立下“如何一生行孝”的准则的榜样,值得世人永远传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曾晳嗜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
中华经典 | 《孟子》第六讲:怎么才能做到孝顺
曾参养志
成语“脍炙人口”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儒家八派分裂刍议(八)儒家学派的自我演进
孔子的七十二门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