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学”的正确开启方式:主观能动性丨哲学百论(四六)

近期,陆王“心学”被大量关注和解读——但多数人未必能理解,心学所说的“心”的本义。

于是,各种解读如同捣浆糊,本来是浑的,捣完还是浑的:反正“心”本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说完还是一团迷糊,似乎也还说得过去。

我个人对哲学的看法是,要求简单明了。所以这篇文章要给出一个简单明了的回答:心学的“心”,到底是什么?

用我们现在的语言讲,这个心,就是“主观能动性”。所以,心学也可称为是“主观能动性学”,且听下面分解:

能动性的目的是,落实到行,即心之所知,与所行的契合。这就是所谓心的层面上的“知行合一”

因此,所有的“行”,都是心的主观能动性之所知的结果:知与行,在能动性层面上,获得了绝对的统一,即所谓“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反过来看,“理”在主观能动性(心)层面上的概念,当然就是王阳明所谓的“心(能动性)之条理”了。

那么问题来了,心的能动性的本源是什么呢?王阳明借用了儒家先贤,孟子所谓的“善之四端”——孟子将这种天生的善,称为“良知”。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可见,良知与良能是一起的,指人天生的能力。

所以王阳明说,心的知行合一,从本原上讲,就是要“致良知”

也就是说,将人的天生良知,作为主观能动性(知、行)的一个最本源的伦理依据

为什么要强调“伦理”这两个字呢?因为孟子所谓良知,也是针对人的本性(向善)来说的。而不是针对所有的事物、事理

当然,程朱理学的“理”,也是局限于伦理层面上的。也就是说,理学与心学的共通点,都是在伦理层面上的知行哲理探讨

二者主要分歧点在于,理学认为伦理在先,通过行为上的“格物”,获得验证和圆满,即所谓“知先行后”。

而心学则认为,知理与行理,是相互弥合的,不存在谁先后——至少在“心”,即主观能动性层面上,是“合一”的

总结一下,心学的合理性,建立在“主观能动性”层面上。同时,也局限于心的主观能动性!两个理由:

首先,“行”的结果,是有可能超越主观能动性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讲,行有可能产生“不可控”的结果。这个结果,当然也可能超越知的范畴。

其次,主观能动性层面上的行和知,可能受到不同的客观局限条件的限制,这就导致心的知与行的事实基础的差别和分离

而心学只强调能动性的“心的动机”问题,忽视了客观的局限性,和可能的不可控因素——这就是心学的局限性:主观能动性(心)外,不能释理,不能容物

最后要注意的一点是,心学的心和佛学的心,是不同的,这在下一论展开。

文:何为贵 每周更新三论,感谢关注/转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
让我来告诉你王阳明的心学在生活中能干什么
王阳明心学教你如何做个有智慧的人
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精髓十字】阳明心学精髓之处在于...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什么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