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慧大师庄子为什么这么牛?他的世界好难懂!

(图)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庄子一生,始终以一种诗意的姿态,逍遥地栖居在自然的大地上。

1.

庄子所处时代,恰是张仪公孙衍纵横捭阖时期。当时战国七雄,一边是秦;另一边,是以魏为首的六国。

魏国继承了晋国的衣钵,当时许多高人名士都把魏国作为建功立业的首选。就比如说惠子吧。张仪没有去魏国之前,惠施曾经在这里做相国。咱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吧。

惠子在魏国的相国做得挺滋润。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他,听说庄子来咱们魏国了,欲代子为相。惠子吓得够呛,于是全城搜捕庄子三天三夜。

庄子听说之后,就去找惠子。然后跟他说:“有凤凰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草野之中,一鹞鹰得腐鼠,凤凰飞过,鹰仰而视之,曰:“妈呀,吓死宝宝了。你要抢我的老鼠吗?”

说到凤凰,想到了一个跟凤凰有关的地方,名叫凤翔。凤翔是古代的雍州,这个地方曾经有过一个叫董传的人。

董传曾与苏轼相从。相从有跟随、相交往的意思。大概与苏轼属于半师半友的关系。董传很有才学。但因为家境贫寒,所以穿着上很不讲究,但这丝毫不能影响他浓郁的书卷气息。

一段时间之后,董传准备走了。临走之时,苏轼给他写了一首诗,名字叫做《和董传留别》。

诗是这样写的: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千古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出自这首诗。

这首诗,说明苏轼懂得董传。那么庄子呢?魏王能懂他吗?

魏王接见了庄子。当庄子走的时候,他穿的草鞋的鞋带崩断了。魏王就说,你怎么混到如此狼狈的地步啊?

庄子说,我不是狼狈,我是贫穷。狼狈是没有精神,贫穷是没有钱。我没有钱,不是没有精神。说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庄子的话,恰恰是对苏轼那句“粗缯大布”的一笔诠释。

看完这个小故事,或许有人把庄子简单归结为清高一类。不能说这个观点浅薄,只能说是片面了。庄子既非沽名钓誉之徒,也非清高自诩之流。

2.

有一天,庄子跟他的一个学生在山中看见一颗巨树,虽然高大却不成才,但此树也因此免遭砍伐。庄子就跟学生说:你看,这棵树恰恰是因为他不成才,而能得享天年呢。

可是,到了晚上呢,庄子跟这个学生,又到他的一位朋友家中作客。主人很好客,便告诉仆人说:家里有两只雁,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把那一只不会叫的雁杀了来招待我们的客人。

此刻庄子的学生内心是崩溃的。不是说无用得享天年吗?那么这只不会叫的雁是不是很无辜啊?

庄子就跟他说:“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于累。”这句话表面上的意思就是说,就做一个才与不才之间的人吧。

其实,要解释这段话,还必须结合庄子《齐物论》的另一篇文章《天籁》。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庄子说的天籁,就是大自然中的风声。他说,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庄子理解的天籁是这样子的。来自大自然中的风,吹动万物,发出各种声音共鸣。就比如刚才的巨木,一定是大自然风的杰作。外型虽然看似怪异丑陋,但只是对人无用,但对于风来说,就是一件最完美的乐器;对于自然来说,就是鬼斧神工的一件艺术品。所以,这叫做无用之用。

庄子想要成为的,就是这种“无用之用”的人。就像他去了魏国,惠子吓得全城对其搜捕,因为怕他抢了自己的相位啊。这就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虽然说天下人这样,但还有一个庄子却不这样啊。

你认为的有用,在庄子看来是无用;你认为的无用,但在庄子看来是无上妙用。正如《九阴真经》开篇就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而人之道则不然,是损不足以奉有余。

让自己融于自然,如沐春风,这才是庄子追求的逍遥境界。

庄子异于常人之处,就在于,他既不钓誉,也不沽名。

3.

与庄子相比,惠子不但功名心重,而且还很猜忌。可是,惠子却是庄子少之又少的朋友。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啊,与其他人相比,惠子的功利心已经算少的了。

虽然说,惠子像防贼一样防着庄子,生怕庄子抢了自己的“老鼠肉”。可是,庄子是一只非梧不栖的凤凰,所以扇扇翅膀他就飞走了。

庄子走了,惠子就能安心了吗?当然不能。因为,张仪来了。张仪是鬼谷子门下著名的捭阖弟子,惠子哪是张仪的对手。很快,张仪挤走了惠子。那么惠子去哪呢?他就想起来,庄子在宋国呢。于是,他就到宋国去找庄子了。

二人在宋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在这里发生了著名的濠梁之辩。

所谓的濠梁之辩就是大家熟知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故事。关于这段历史著名的公案,许多学者认为应该是惠子略占上风。其实,这恰恰是境界不同,则眼界迥异。

这段故事的辩点在哪里呢?其实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就是出世与入世之争。就是一个做什么人的问题。庄子眼中,鱼在自然之中,自得其乐。惠子认为,你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鱼的身上。

惠子的观点是一种务实派的唯物思想;而庄子的观点则是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第二层就是境界高下之争。庄子在说话的时候,他说的是鱼,自己也与那条鱼同体了,所以他体会到了鱼的快乐,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而惠子则不然,他心中尘世的心态重,尘世间的事太多,自然是所见即所得。他不能把自己的灵魂去与鱼的灵魂相融合、相感受,自然不懂得鱼的快乐。当然也不懂得庄子的境界。

事实上,人一开始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智慧之眼是打开的。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出生,拜过天地四方之后,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这才惊动了玉皇大帝,派遣千里眼与顺风耳去查看。二将回来告诉玉帝,那石猴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

细心的人会发现,小孩子的眼睛比成人明亮得多,还能看到许多成人看不到的事物。这就是智慧之眼。随着年龄的增长,服饵水食的增多,智慧之眼也就慢慢关闭了,这就是被世俗尘埃蒙蔽了双眼,于是人们变得越来越浑浑噩噩了。

可是庄子却不同,他的智慧之眼始终是打开着的。所以他能听懂花鸟鱼虫的声音,甚至能听懂大自然的风声雨声。

看到鱼,他感受到了鱼的乐趣。

看到蝴蝶,他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

他知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因为它的空间有限;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因为它的时间有限;曲士不可语于道,因为他的见识有限。

既然说到见识了,咱们就一起见识一下,庄子的见识到底有多高。

4.

庄子也有自己欣赏甚至崇拜的人,就是百里奚与姜子牙。

他这样评价百里奚。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

百里奚是大器晚成的样本。好长时间,百里奚一直都在宋国的鸣鹿村隐居,他的职业就是养牛。

荀子在《荣辱篇》里曾经说过:“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近代大思想家梁启超先生也说:“真正学士,不耻为贱业,耻之者非真正学士;真正文人,不嫌为俗务,嫌之者非真正文人。”

诗仙李白在《日出入行》中写道: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所以大家看,百里奚即使养牛也是非常敬业。他把牛养得膘肥体壮,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养牛大王。

近代也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得知儒帅吴佩孚帐下有一旅长空缺,毛遂自荐来跑官。自荐书中大谈理想抱负志向,其中一句是,“愿为前驱,功成解甲,退居故里,植树造林,福泽桑梓。吴佩孚批示:“且先种树。”

与此人不同的是,百里奚拜相之前,能养一手好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话,也正是庄子欣赏百里奚之处。

那么对于姜子牙,庄子则又有一番新的看法。

《庄子.田子方》记载,文王遇臧丈人(即姜尚也)于渭水垂钓,请入西岐为相。三年后,文王视察发现三大变化。一是政界拉帮结派的没有了;二是地方行政长官虚报业绩的没有了;三是欺行霸市与扰乱市场秩序的没有了。文王认为,不拉山头,官员才能同心同德;不虚报业绩,官员才能真正为民服务;公平买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啊。

俞敏洪说,好的企业组织制度,在于建立科学公平的考核机制。文王的圣明之处,就在于他在对的时候,用对的人,建立了一个相对科学公平的制度机制。

如果说机制不公平,最后一定是糟糕的人留下。好在文王遇到了姜子牙,才有周朝的盛世。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生活在周朝时代的人都是幸运的。他们有了从容思考的空间。于是,这个时期称催生了思想最活跃的“文化轴星”时代。老子带着《道德经》来了,孔子带着《论语》来了。

庄子说,至人无己,圣人无名。

老子是一个至人。

孔子是一个圣人。

庄子呢?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他是一个率性的真人。

5.

庄子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朋友叫列御寇,能御风而行。霞举飞升是许多修道之人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庄子却说了一件列御寇的糗事。

有一次列御寇为伯昏表演射箭,他把一杯水放在手肘上。然后开弓如满月,连发三箭,后箭追身前箭,这叫连珠箭。表演之后,那杯水纹丝不动。

伯昏说,不如咱们换一个玩法。于是伯昏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然后揖请列御寇。此刻的列御寇什么样子呢?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说,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决定胜败的,从来都不是技巧与环境,而是信念与心态。这就是庄子眼中关于至人的标准。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白袍将军陈庆之。他是梁武帝萧衍手下的一员战将。他的第一次战斗,是以两千人击败了两万人。不过,这却是他一生所有战斗中实力比例与敌人最接近的一仗。这之后,他又创下七千人战胜三十万人的胜绩。而他最牛的一仗,是以三千人全歼北魏二十万援军。之后杀奔虎牢关,虎牢关一万守敌投降;接着,杀向洛阳。军队还未到,洛阳守军闻风而尽数投降。所以孙子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善治者无功,善教者无徒,善学者无师,善行者无迹。庄子有一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状态。

纪渻子为周宣王养了一只斗鸡。“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呆若木鸡,是一种“物我两忘”的极致状态。庄子在《大宗师》中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坐忘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先知大哲们。

6

老子在《道德经》上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一大笑,笑得好。因为老子又说,反者道之动。于是,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既然不能做一个“勤而行之”的“上士”,何不就做一个“大笑之”的“下士”呢?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是《桃花庵》里“摘桃花换酒钱”的唐寅唐伯虎。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的诗仙李太白。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坐忘”。《红楼梦》中就有一个“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贾宝玉,可他偏偏就喜欢庄子。只是起初他拘泥于《庄子》之形,却不得《庄子》之髓。他还模拟《庄子》写了一段续文。

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

林黛玉看到宝玉这篇文真是哭笑不得,于是写了一首绝句: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

黛玉并不在意宝玉“戕其仙姿,灰其灵窍”的言语。一句“作践”,点出了宝玉并没有真正看懂《庄子》,所以她说宝玉“无见识”。

宝玉的“无见识”还有一首偈语为证: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最后添了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才是庄子的“坐忘”境界。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有无诗意,是能否存在的标志。他引用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正如《大宗师》中,庄子这样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

好一个“逍遥于天地大美而不言、坐忘在白驹过隙之人生”的南华真人庄周子。

原标题:他是古往今来第一有趣之人 诗意地栖居在自然大地之上

*作者:风林秀,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推崇百里奚与姜子牙,为何自己却不肯出任相国?
庄子的内涵段子,你不一定都懂!
​庄子启示录006:别人说你是一个大而无用的葫芦该怎样回击
网商社科丨惠施,那位和庄子对话的智者今安在?
庄子一则霸气名言,仅8字,大家很熟悉,但几乎没人知道出自庄子
庄子与惠子两位大神互怼出来的人生真理!每个人都应该看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