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左宗棠:静观时变,耐心地等待着有利的时势

道光十三年(1833年)春,左宗棠在北京参加了会试,结果名落孙山。

道光十五年(1835年),左宗棠再次赴京会试。这次考试,他的成绩不错,不仅同考官极力推荐,会试总裁也很赞赏,都说:“立言有体,不蔓不支”、“二场尤为出色”,准备取为第十五名。但不幸在揭晓时,发现湖南取中的名额已超过一名,而湖北省却少取了一名,于是将左宗棠的试卷撤去,改换为湖北省一人,左宗棠只被录取为“誊录”。誊录是一种抄抄写写的文职人员,积劳议功,可以保举县令。左宗棠不甘心在京城当一名誊录,毅然南返湘潭,在夫人的协助下,潜心于地理学的研究,等待形势的变化。

道光十八年(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参加进士考试,仍然没有考中。六年中三试不第,对他是个很大的打击。他虽然并不十分热衷于科场,不喜欢也不长于作空洞枯涩的八股文章。但在科举时代,读书人不中科举就难以进身,有志之士也只有通过科举获取地位,才能实践其志。左宗棠后来说过:“读书非为科名计,然非科名不能自养。”又说:“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

左宗棠自少年时就志大言大,自称当时诸葛,尤其自负,自尊心也很强,因此三试不第之后,就下决心不再参加会试,从此“绝意仕进”。他认为,当时天下为有为之士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汲汲功名,为科举考试耗费精力,可能会一事无成。所以,左宗棠并未怨天尤人,冷静地克服心焦气躁的缺点,在贫困无依的情况下,依然钻研农书、地理、军事等实用知识,为他后来主持湖南政务,率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和收复新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绝意科场后,左宗棠静待时变,等待更大的机会。他两次出山,应聘张亮基和骆秉章幕府,充当“军师”的经历,与诸葛亮有某些相似之处。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日益壮大,已经由广西省进入湖南,准备攻打长沙。当时湖南巡抚骆秉章奉命调京,由张亮基继任,张鉴于湖南局势严峻,责任非同小可,便广搜人才以备顾问,并协助处理军政事务。胡林翼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将乡中有真才实学的人士列名推荐,在推荐信中对左宗棠特别称赞:“前举衡湘之士七人。左子季高则深知其才品超冠等伦,曾三次荐呈。此人廉介刚方,秉性良实,忠肝义胆,与时俗迥异。其胸罗古今地图兵法、本朝国章,切实讲求,精通时务。访问之余,定蒙赏鉴。即使所谋有成,必不受赏,更无论世俗之利欲矣。”

张亮基这时正由云贵向长沙进发,到常德时,就赶紧派人到湘阴东山白水洞,请左宗棠出山。左宗棠复信辞谢,没有答允。胡林翼又以既是朋友又是亲戚的身份写信给他苦劝。这封信情词恳切,既有劝说又有批评,终于打动了左宗棠,使他不能再犹豫。加上同住山中的郭嵩焘和哥哥左宗植也不断劝勉,长沙守备江忠源也来信敦促,这才使左宗棠决定出山一试。

左宗棠这时已经41岁,他在围城中晋见了巡抚张亮基,两人握手言欢,一见如故。张公随即将全部军事委托给他。从此,他的各种建议不仅都能被张采纳,并立刻付诸实施,其知识和才能也得以施展,有了用武之地,一生功名也便由此开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恃才傲物:左宗棠为什么看不起曾国藩
既生左,何生曾--曾国藩左宗棠恩怨1
左宗棠三试落第\两次出山及“独当一面”
左宗棠为什么瞧不起曾国藩?
如果说左宗棠是千里马,胡林翼就是伯乐,先后五次推荐
古代的举人如果没考上进士,能够做什么官?他封侯拜相成千古一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