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6000年前的陶缸为何不装水,也不装粮食?

导言

1978年11月,河南临汝县阎村东边的仰韶时期墓地中出土了一个陶缸。陶缸口径32.7厘米。底径20.5厘米(PS:很多平台的数据为19.5厘米,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后最新数据已经为20.5厘米)。陶缸口沿下有六个对称的鹰咀鼻钮, 陶缸器壁厚1.4厘米、高47 厘米。

陶缸上画有鸟、石斧和鱼,于是专家将它定名为: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这个陶缸是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的195件文物之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它虽然是一口缸,但不是汲水器,也不是盛储器,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它身上的画有什么特别之处?它的主人是谁?本文一一揭晓。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生于仰韶时期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产物。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是河南以西、山西南部和渭河流域。

仰韶文化可以说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最重要的文化。地域上,它核心分布地在中原,对西边的甘青地区、东边的山东地区有很大影响;时间上,它处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时期,生产力提高,社会结构悄然变化。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随之而来的是部落成员分工、家庭结构、丧葬制度等一系列的变化。

仰韶文化分布范围

因为仰韶文化影响巨大,所以很多学者都将新石器时代中期称为“仰韶时期”。

新石器时代的丧葬形式跟中国往后时期有很大的不同。简单说,新石器时代是丧葬制度的形成期,我们很熟悉的墓碑、棺椁等这些墓葬的标配元素,在这个时期都没有出现。

仰韶时期,墓葬形式主要有土坑墓、灰坑墓、瓮棺葬三类。

第一种土坑墓

土坑葬墓坑形式是仰韶时期最常见的类型。一般都是一个土坑埋葬一位死者。这种丧葬形式大多数是用来埋葬成年人,极少涉及到孩童。

土坑葬墓坑多为圆角或直角的长方形,墓口略大于墓底(也有个别相反),墓坑长约2米,宽为约0.6~0.7米。土坑葬的墓底和四壁一般都是一次挖成,不做多余的加工和修整。

一般的土坑葬

第二种灰坑墓

考古学上,把古人生活产生的垃圾坑称为灰坑(缩写为:H)所以说,不论在什么时期,灰坑葬埋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的人。大多为奴隶或者罪人,这些死者的骨架往往并不完整,且经常与一些家畜埋在一起。

灰坑葬示意图

第三种,也是比较特殊的就是瓮棺葬

瓮棺葬是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瓮、盆等容器为葬具,常用来埋葬夭折的幼儿,个别成人也有用瓮棺,一般用两件件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数埋在居住区内房屋附近。

人面鱼纹盆——小孩的瓮棺葬器盖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也是一个瓮棺葬的葬具。但比较特别的是:它用来埋葬成人。

特殊的成人瓮棺葬

如何确认它是一个成人瓮棺葬葬具?主要原因有四个。

第一个原因——所用器物不同

儿童瓮棺葬葬具主体多为陶罐、陶瓶,上面盖一个陶盆(半坡出土的仰韶时期的“人面鱼纹盆”就是一个瓮棺葬的器盖)。这些用来做葬具的器物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所以器型比较多样,底也有平底、圜底等多种。但因为器物大多是日常使用,所以一般上面没有什么纹饰,以素面为主。下面这张图就是仰韶时期半坡遗址的儿童瓮棺葬。

仰韶文化半坡的儿童瓮棺葬

但成人使用的瓮棺葬一般使用专门制作的陶缸,一般都为平底,上面绘有图案。下面这张图是仰韶时期出土的成人瓮棺葬的陶缸,形制非常相似。

和鹳鱼石斧图十分相似的——伊川缸

第二个原因——地域特色

上图这两个陶缸和鹳鱼石斧图彩陶缸非常相似,而且它们的出土地基本也在同一个地方——河南省伊川市附近。

成人的瓮棺葬很少见,但在河南伊川附近,发现了很多仰韶时期的成人瓮棺葬陶缸,非常有特色。因此,学者把在伊川附近发现的、形制相似、功能一样的陶缸统称为——伊川缸。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也是“伊川缸家族”中的一个。

在伊川附近发现的瓮棺葬葬具

第三个原因——大小不同

从图片、实物的比对以直观的感受到这种“伊川缸”要比普通的日用陶器大一点。

那到底一个陶缸的容积有多大呢?

我根据不规则圆柱体体积的公式对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体积进行了计算,因为排版比较乱,我在草稿列好公式后进行了截图。所以我们看下面这张图。

计算鹳鱼石斧彩陶缸的体积

通过计算,我们可知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体积是26.643升,按照人身体的密度换算,可以容纳约26公斤的人。

问题来了,即使仰韶时期营养没有现在好,52斤的人应该也不常见,那到底这种缸怎么用?

我们接着看第四个原因、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埋葬方式不同

小孩的瓮棺葬是把夭折的小孩,直接放在器具里面(一次葬),埋在房屋周围。而成人的瓮棺葬属于二次葬,会埋在专门的部落墓葬区。所以判断这个陶缸是成人瓮棺葬。

夭折幼儿瓮棺葬使用示意图

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二次葬、部落墓葬区,我们逐一解答。

“二次葬”让成人进入瓮棺成为可能。

二次葬是一种独特的埋葬形式。简单的说就是把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埋葬。

“二”在这里不是第二次的意思,它泛指不是第一次直接埋葬。二次葬,体现了人们对于人类灵魂、肉体关系的思考。

民族志记载,原始先民对死者实施二次葬是因为他们认为血肉之躯属于人间,待血肉之躯已经腐朽之后才可被正式埋葬,此时死者的灵魂才得以安息进入另一个世界。

即使封建社会,我国很多地方还会使用“二次葬”。例如,蒙古族、藏族、土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

二次葬比较多样,有的是让鸟等啄食,把尸骨收起来;也有等剩下骨头后,把骨头火化,进行埋葬的。我前年在讲解《大辽五京——内蒙古出土文物暨辽南京建城1080年展》的时候,一个蒙古包形状的“骨灰盒”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它就是典型的把剩下的骨头进行火化的形式,是契丹流行的一种丧葬形式,它也是二次葬。

《大辽五京》展览中的契丹二次葬葬具

部落墓葬区的发现,更加证实这个陶缸属于成人瓮棺葬葬具。

阎村地区大多死亡的成人,都采用“二次葬”。而且会把瓮棺埋葬在集体墓葬区。瓮棺葬还有特定的墓坑。根据形状可分两种:第一种是长方形竖穴。长约70~90 厘米、宽45~60 厘米、深40~65厘米。第二种是圆形浅竖穴。直径约50厘米、深约40厘米。

因为有固定形状的墓坑,也没有把骨头直接放进墓坑,所以我们可以把陶缸形状的瓮棺看作最早的棺材。

而且,阎村的瓮棺呈现出几个瓮棺一组的状态,一组有1~5 位成员,体现了社会变革,在阎村这里可能已经出现了一些规模更小的社会基层组织。

考古工作者对伊川这个地方瓮棺葬中死者的骨骼进行分析,骨骼被摆放的十分整齐,说明当时人们对成人瓮棺二次葬十分重视。

阎村地图,东边为仰韶时期墓葬区

中国画的开山之作

伊川附近发现了很多的“伊川缸”,为什么只有这件可以入选中国19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名录?

它腹部的这幅《鹤鱼石斧图》功不可没。

陶画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面积的一半,画上一只全身灰白、身形肥硕的鸟,长嘴短尾,挺直站立,口衔一条大鱼;鱼旁有一个带柄的石斧。这件石斧上面有一个“X”型的图形。

专家认为这幅画开创了中国画的先河,画中使用了中国画中没骨和填写的绘画技法,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鹳鱼石斧图

下面我们就分别看一下这些元素。

第一个元素——鹳鸟

对于这个鸟就是鹳鸟还是其它鸟,专家有不同的说法。最多的争议就是两种,是鹳鸟本鸟还是鹤

康熙字典中的《亥集中》中【鸟字部】和《禽经》中均记载:鹳生三子,一为鹤。

由此可知,鹳与鹤在外部形态上非常相近,而且二者都是大型水鸟,嘴长而粗壮,以鱼虾为食。可能导致鹳与鹤被混淆。

上图为鹳鸟、下图为仙鹤

现在很难100%确定画上的到底是哪种鸟,也许是集合几种鸟而形成的部落图腾,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表现形式。

画这幅画的人,采用夸张的手法,把鸟本来比较小的眼睛画得特别大,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大半,看起来确实是炯炯有神。

陶缸上的鹳鸟

第二个元素——鱼

鸟嘴中衔着鱼。鱼头部、身体、尾巴、眼睛和背腹鳍被刻画的简洁明了,鱼身涂白,不画鳞片。

值得注意的是,和鹳鸟的眼睛相比,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还有点僵硬,显得被动无力。

陶缸上的鱼

第三个元素——石斧

鹳鸟和鱼的右侧是一个的石斧,斧的左端和一个木棒相连,两条皮带穿入圆孔把二者固定在一起。斧柄下端有网状的痕迹(在石斧的把柄上缠绕粗麻布更利于拿握,使用起来不易打滑,增加与石斧摩擦力的同时也可以保护手心,防止手部受伤)。

陶缸上的石斧

新石器时代,石斧在先民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不仅能够用来耕种劳作,还能够抵抗野兽的侵害。但斧这种器物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有了象征寓意,我们熟悉的“钺”,就是一种大斧。

墓主人猜想

斧钺是权利的象征,那这件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可能也不是一般人可以使用,针对这件陶缸的主人,引来诸多猜想。

有人认为这个陶缸属于一个部落的首领,而这个部落可能是历史中记载中的罐兜族。因为罐兜族的形象就是一只以鱼虾为食的大鸟。

《山海经·海外南经》:“罐兜在毕方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咏,方捕鱼”。

《山海经·大荒南经》:“罐兜人面, 鸟嚎, 有翼, 食海中鱼, 杖翼而行”。

根据《山海经》绘制的罐兜族形象

但我不认同这个说法,因为这件文物没有更确切的证据能证明上面的鸟一定是罐兜族的图腾。而且通过《山海经》和一些史书的记载,罐兜族虽然是黄帝和炎帝的重要盟友,但他们居住在比伊川更加靠南的地方,埋葬在这里的可能性不大。

对仰韶文化很有研究的严文明先生认为这件陶缸可能是给部族首领所烧制的二次葬的葬具。

我比较认同严文明先生的说法,我们可以通过鹳鸟口衔鱼的形象进行想象,6000年前,也许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部落战胜了一个以鱼为图腾的部落,因为打了胜仗,所以画面上,鸟的眼睛炯炯有神,而鱼的眼神就有点木讷了。

眼睛有明显区别,鸟微微后仰

结语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虽然不装水,也不装粮食,但它是仰韶时期,河南地区特殊丧葬制度——成人二次葬的重要见证。陶缸身上的《鹤鱼石斧图》开创了中国画的先河。陶画上所有艺术形象都取材于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组合在一起,却又体现了先民的原始精神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3年,被列入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

参考文献

1.《鹳鱼石斧图》[J]. 严文明. 文物. 1981(12)

2.丁兰兰.略论郑洛地区仰韶文化成人瓮棺二次葬[J].四川文物,2008(03).

3.黄冉. 《鹳鱼石斧图》图像研究[D].江苏大学,20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文物的偶然发掘却让世界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底蕴不止5000年
伊川缸与鹳鱼石斧图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一)仰韶文化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轩辕黄帝的真陵在汝州
鹳鱼石斧缸:为什么我们可以理解6000年前的古人?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