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癫、痴、狂——从《红楼梦》人物病态人格,品曹雪芹的嗔痴与癫狂

作为历经数百年不衰的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和木石前盟、金玉良缘两大情感线索为主体将整个时代的缩影写进了书中,可以说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正是这种独一无二造就了《红楼梦》的经典,独特的个性、举止、心思成功的塑造了红楼中人的鲜活和灵动,而驱动着人物行为举止、心思意念的正是所谓'人格'

红楼中人最让人瞩目的人格其实正是其病态的部分宝玉的'癫'、黛玉的'痴'、王熙凤的'狂',这些不平常的、甚至带着负面情感的人格意蕴也正是这些人身上最为闪光的部分。

一、红楼儿女的病态人格

(一)矛盾的化身——妙玉的孤僻型人格

作为出场不多的金钗之一,妙玉是一个天然的矛盾体,她宛如黛玉的另一个人生

因体弱多病被父母忍痛舍了出去成了带发修行的女尼,可在出家前她却也是正经的贵族小姐,这样的故事让她有着小姐的矜娇和傲气,却也有身世零落的自怨自艾,这样矛盾的结合让妙玉的情感更为焦虑,心中的防备也更深重,故而形成了孤僻性的人格个性。

妙玉的孤僻让她也有了几分叛逆,从第四十一回贾母、刘姥姥一行游大观园在栊翠庵的经历便可见一斑。

对于不受她喜欢的粗鄙的刘姥姥,哪怕只是用过一只杯子都要扔掉,不成套了都无所谓,对她的'金主'贾母她客气奉承,用了贾母喜爱的茶和旧年存的雨水来泡茶。

可看似尊敬的行为与她对待喜爱的小姐妹时一比又不值什么了。招待黛玉等人,她为每个人找来了精细奇巧的杯盏,用了好茶不说,泡茶的水也是梅花上的雪水,可见又比贾母的待遇高了一等。

待宝玉寻来,妙玉的态度又是一变,对着黛玉还能说出'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样刻薄的词句,对着自己心仪的宝玉想要拿一海盏吃茶却只是小意笑了他一句,哄他玩一般让他吃了一海就将自己正在用的杯子给了宝玉。

这种既冷僻又不忘情的态度让她成了'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金钗之一,凡心和佛门的对立也加剧了妙玉的焦虑和不安,如果说金钗中其他女儿们还能盼望爱情、家庭甚至孩子,她却只能在'世间安得双全法'的纠结中越陷越深

妙玉的孤僻型人格更多的是后天形成的,历经变故、父母双亡、显赫不再的幽居女尼妙玉变得极度缺乏安全感,对人际交往的恐惧远远大于倾诉的需求。在这种人格和环境的作用下,妙玉的痴就体现在了与'众生平等'完全相反的处事风格上,也体现在心结难解的窥不破中

正如智通、圆信两个尼姑所言:'虽说佛门轻易难入,也要知道佛法平等。我佛立愿,原是一切众生无论鸡犬皆要度他,无奈迷人不醒。'妙玉的孤僻从某种程度来看是作者的情感投射,同样落差巨大的一生会带来对世界的恐惧和逃避,也更能看清所谓污浊与干净,而看清后的挣扎才更令人痛苦,这种醒与不醒之间的纠缠,是妙玉孤僻人格的具现化,也是妙玉'活着'的最好证明。

(二)'真'与'痴'——黛玉的回避性人格

书第二十六回,黛玉到怡红院寻宝玉,不巧碰到当值的晴雯正生气,没听清是黛玉的声音,耍脾气没去给她开门,不想黛玉便错疑在宝玉身上,心中思绪万千,悲切之下'独立墙角边花阴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回了潇湘馆依旧'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

这种回避型人格造就了黛玉的苦,但也养成了黛玉的真。回避型人格追求完美,但自卑之下对熟悉的人却相当亲近,恰好黛玉又有着七窍玲珑的心和不顾等级礼教的痴,就让这份真显得更加珍贵却格格不入。

黛玉和宝钗作为都和宝玉有一份缘在的女儿,可以说在贾府一直有一种争奇斗艳的硝烟弥漫。

宝钗看似八面玲珑、与人为善,其实对长辈、小姐们和丫鬟一直都是不同的,也奉行着冷眼不多言的行为准则,可以说是聪明的独善其身,在世人眼中便能得一句'识大体'。

可黛玉却不同,她能成为宝玉心中的白月光实在是因为三观相合,她也同样不在乎等级和礼教,面对喜欢的宝玉虽多心多疑,也能毫不避讳的同塌而眠。

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渴望学诗,可带她来的宝钗都没有应答这件事,但林黛玉却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教香菱这件事对黛玉并无好处,香菱作为薛蟠买回来的'房里人',身份和正牌小姐实在天壤之别,宝钗怜她带她入园陪伴却不欲十分亲近她,可黛玉却并不以她卑妾的身份而瞧不起她,也未曾考虑得失,只是瞧着香菱心够真就愿意亲近甚至倾囊相授。

宝玉曾将北静王赠与的鹡鸰珠串儿转赠黛玉,出自皇宫价值珍贵的宝物在黛玉口中却只是个让她不喜的'臭男人带过的'玩意儿,被弃至一边,可见黛玉的真和痴都是出自人格中的反社会倾向和逃避心理的催动,可这也是她与众不同的可爱之处。黛玉的真可以说是污浊世间的一股清流,所谓的小性儿刺痛的是虚伪者的假面,所有对她的攻击和针对不过是被轻易看破后的恼羞成怒,也是世界对'真'的真实态度。

(三)嗔痴与癫狂——宝玉的'妄想症'人格

在红楼的世界里沉浮的人,多多少少都算痴儿,其中我们最为津津乐道的一段便是黛玉葬花时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同样想要为落花寻个干净去处的宝玉听到以后'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黛玉听到宝玉在山坡上的动静,不觉心下想到:'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

古人对痴的看法有两重,一曰不慧,二曰'痴者,神思不足。亦病也。'宝玉的痴自然是后者,这种痴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宝玉是世间最多情的男儿,不仅对女儿家痴,对清秀的男儿,花儿啊鸟儿啊都有股子痴意,可他最痴心以待的仍旧是黛玉。

只因为紫鹃一句林姑娘要家去了的玩笑话就能跟魔怔了一般'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倒了茶来,他便吃茶',甚至将拿来把玩的西洋船当做了来接黛玉的船,闹着藏了起来。

这种类似'妄想症'的病态人格也是一种执着,宝玉的执着是女儿家的纯洁,也因此执着又生了几分癫狂。

'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中出生的宝玉将诗书礼教视为无物,认为朝廷重臣是'国贼禄蠹',不愿走经济仕途,反将儿女情长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不顾家族利益和党派,随意与心喜的人结交。

这种行事作风和痴态与心理学中的表演性人格高度重合,宝玉的这种表演其实是在用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与世俗做抵抗,就像夜里扑火的飞蛾,嘲笑着俗人的怯懦和卑微。

二、曹雪芹的嗔痴与癫狂

从来都有人说宝玉其实是曹雪芹本人的缩影,那个'于国于家无望'的无用风流才子其实就是曹雪芹自己,那么宝玉的痴和作者的痴大约也是同样的,显赫的家族在他这一代化为须有,可他心中有姐妹、有佛门清静却从没有匡扶家族的欲望。

在红楼开篇便曾经以两首《西江月》对宝玉做过评价,称其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这句话讲得大约是普通人眼中对宝玉这种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最大的印象,也是曹雪芹的'自我评价'

可诗中说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宝玉在书中却也是个过目不忘、出口成章的绝顶聪明之人,可见书中所写出来的表演人格也好、反社会人格也好,说明他并非真的存在智力问题,那么宝玉的'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可想而知就是由他不肯与世俗妥协的反世俗情结所引起。这种逆流而行让他成了世人眼中的离群者,甚至迎来了百口嘲傍、万目睚赃。那么曹雪芹心中宝玉也是一个顽劣不堪的无能之辈吗?

作者不会对笔下的主人公深恶痛绝,所以恐怕在曹雪芹先生眼中即使他的聪明才智都用在风花雪月中,却有着其他人拍马不及的优点——清醒

别人眼中的痴人其实最早的发现了世间的污浊。他将未出阁的女儿当做水作的骨肉,嫁了人的却是鱼眼珠子,要知道他最为亲近的'人妇'中有满腔疼爱的贾母、将他视作心头肉的王夫人、八面玲珑的王熙凤和和蔼聪慧的嫂嫂李纨,这些人对待衔玉而生的宝玉无一不是疼爱甚至纵容的。

然而宝玉的'古今不肖无双'便是他仍旧从这种疼爱里看到了利益、看到了等级分明甚至残酷的手段。而未出阁的女儿在娘家的确不需要沾染这些人事关系,故而才称得上是水作的。

这种对纯洁的追求既是宝玉的痴,更是曹雪芹的痴,在污浊世间里,为求这一份纯,将家族、人情世故甚至生命、名声皆抛于脑后,这种'不近人情之态'背后的决绝才更让人惊叹。

宝玉和曹雪芹都对世间有一种尖锐的清醒,所谓疼爱沾染了欲望,所谓真心背后有算计,所谓荣华不过虚妄,所谓豪门不过泡影。这种清醒让他能够认清人心从而及早自我保护,却也是他痛苦的来源。

一人之力无法掀翻世间的规则,那么只好嬉笑怒骂,以一副痴狂的样儿来自我保护。所谓反社会的病态人格是清浊对抗的副产品,所谓'嗔痴'也并非糊涂,而是其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内心的一处'大观园',藏了他们反抗世间礼教背后所有的脆弱和祈盼。

三、小结

对世俗的反抗、对礼教的不从、对自由和爱情的追寻以及不顾等级分明的交往,宝玉所追求的又何尝不是一种大爱,然而面对已经行将就木的红楼世界,除了和他同样病态的男女,他寻不到一处干净地方,一腔心思只能通过痴来抒发,也造就了他的反社会人格。

这种反抗才是曹雪芹认定贾宝玉能成为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对象的缘故,故宝玉的叛逆也是曹先生的反抗,这也是红楼中各种各样的病态人格描写真正的意义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台大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全部笔记
世人为何爱林黛玉?只因她的美最为极致
《红楼启示录》六、情与政c
红楼梦与佛文化
读《红楼梦》时,我们在读什么
双玉小记,浅析黛玉与妙玉的同与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