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骞:人性、兽性和“野蛮人”——解读《自律》

创作者手记

行为艺术作品《自律》是顾群业2003年旧作《谁是病毒》的再创作。旧作翻新,以契合当下。当年因SARS而作,构思、构图未变,只是重新利用数字技术对作品进行了现代“语释”,反思SARS,时间产生意义。

当年的题目,是因为不知病毒源头、不知病毒解药、不知病毒走向……等等诸多不知……再次创作后更名为《自律》,为大众提供更多可以讨论的话题。

这件作品并非呈现出来的图像,顾群业把它定义为“行为艺术”。实事上这是一件集体创作。

—— 顾群业:独立设计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自律》 顾群业 行为艺术作品 2020年

作品解读

顾群业先生的作品《自律》,组合元素或龙,或牛,或智人,或悟空,首先看到形象的多元性。形象多元性背后,是主旨的多义性。优秀的艺术作品,注重多义性。多义性其中,有一个主线,即人性和兽性——当然,不要被兽性吓着。

人之本性,食也,睡也,性也。兽之本性,食也,睡也,偶性也。人兽本性之一,食也,生存之根本。

人之食性,灵长目阶段,生活在树上,以水果和虫子为主食。二百万年前始,采集狩猎,可以食肉,大脑容量增加,人之为人的标志性进化。一万年前,农耕畜牧社会,谷物为主,所谓“五谷为养,五畜为益”,有情之类,适当肉食,补益精血。

现代社会,选择更多,可以回到“野蛮人”的杂食性、肉食性、野味性;现代社会,还有“享乐性饥饿”,即享乐成为进食动机,进食快感替代果腹,用食物填充精神需要,甚至虚荣心需要。

人类存在早期饮食记忆,冷不丁的,野性就冒出来;人类养成新的饮食习惯,与学习第二种语言相似,很困难;人们可以改变饮食习惯,但经常回到原来的饮食习性,甚至最初的饮食习性,深藏的基因发生作用。

文明社会,远离野蛮,需要“自律”。

(部分观点,取自《肠子、脑子、厨子:人类与食物的演化关系》)

—— 王骞:山东东方天健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设计中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把一分作二;把二看成三
人性与兽性
人性与兽性常相博弈
不要轻易测试人性,因为通常都只会测到兽性...
《蝇王》,一场孩童之间的绝地求生大逃杀
人本来就是野兽?只不过是用自己的人性来遮蔽自己的兽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