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琴是文人琴,成为中国文人生命的寄托

在中国文化中,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而令一国之读书人着迷。两千多年来,古琴主要在中国文人中传承,被称为“文人琴”,以区别于一般演奏类乐器。文人也一直与“古乐”密切相关。可以说,中国古琴最本质的一个特点,就是文人琴。

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非必陈设于宗庙乡党,非若钟鼓罗列于虚悬也,虽在穷阎陋巷、深山幽谷犹不失琴。——[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古琴在文人之间得以传承的原因

什么是文人?文人是既有知识又有文化,同时要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有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文人是有这样的精神传承的。古代文人所注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他们是历朝历代中国很优秀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文化精英,其中有为官的士大夫、饱读诗书的高人隐士,也有热爱文化艺术的帝王,更有书斋必设琴的普通读书人。

清·苏六朋《文林雅聚图》琴音微妙前文曾言及,古琴为中华礼乐文化之一部分,三代以上琴“有家户诵”之盛,可谓一种“大众文化”。那么,为什么在汉唐以后,却主要在文人士大夫及隐逸之士中传承,成为一种“精致文化”呢?

我以为原因有二。

其一,礼乐丧而人人趋于“新声”。

早在战国时代,以“好古”著称的魏文侯即谓“寡人听古乐则欲寐,乃闻郑卫,余不知倦焉”。

《列子》和《吕氏春秋》也分别记载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吕氏春秋》更言,“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范仲淹在其著名琴文《与唐处士书》中则说:“秦祚之后,礼乐失驭。予嗟乎琴散久矣,后之传者,妙指美声,巧以相尚,丧其大,矜其细,人以艺观焉。”故请唐处士“君将怜其意,授之一二,使得操尧舜之音,游羲皇之域。”

但时势降而礼乐丧,人心趋于浮躁而好声色之娱,大雅之琴于社会文化中终将让位于郑卫新声,而由少数文化精英们传承,便成为自然之事,是以汉唐以后两千多年,古琴主要在占社会少数的文人士大夫和方外隐逸之士中传承,与秦以前弦诵琴歌之琴有所不同。

其二,琴音微妙,需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才能领略。

古琴之音安静而遥远,允为“太古遗音”。抚琴至妙处,会有无念忘我、心骨俱冷、体气欲仙之感。美妙的琴曲,常令抚琴者神游霞外、悠悠不已。然正因为琴音微妙,需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才能领略,故有“大雅”之名。

古琴曲《阳春》、《白雪》便成为“曲高和寡”之代名词,而《高山》、《流水》之曲也成为文人逸士品格高洁、志存高远的象征。

汉唐以后琴道更趋精微,其中又注入释、道两家之思想,操缦之士,也渐由普通大众趋向文人士夫及隐逸之士,实时势之必然。也正因古琴中蕴含的丰厚的琴道内涵,古琴一直有别于娱乐类演艺乐器,而作为养心、寄情、托志的道器而为中国文人所钟爱,在中国文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可以说,是古琴选择了能领略其“太古声”的中国文人,中国文人也选择了能助其“游羲皇之域”的古琴。两两相得,古琴自汉唐以来以“文人琴”传承,实属必然。

古琴在文人高士之间的传承

纵观琴史,汉唐大儒、魏晋名士、方外道者,历朝历代抚琴的文人高士不可胜数。今时流传最广的古琴式样“伏羲式”与“仲尼式”之名,及“神农式”、“师旷式”、“列子式”等等,便是古琴乃文人高士传承之表征。

历史上,孔子学琴困于陈蔡之间,不以为忧“抚琴不辍”,弹琴讲学也是事实。先秦、两汉出现过师旷、师清、伯牙、司马相如、蔡邕、蔡文姬等许多著名琴人,同时留下许多与琴有关的动人故事。魏晋之时,嵇康、阮籍、陶渊明、谢灵运等皆能琴。

隋朝甚至以能否操琴为天下取士的一个标准。

《琴议》说:“隋炀帝以嵇氏四弄、蔡氏五弄,通谓之九弄。”九曲古琴列为文人科举之必考。隋唐至宋的文人高士,文人王维、白居易、柳宗元、苏轼、陆游、李清照等皆能操琴。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白居易《船夜援琴》“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并写下众多琴诗。尤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政务繁忙,尤孜孜以求琴道,更为后世所传颂。

明清以来,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修养“琴棋书画”之首,在文人画中常能看到道人弹琴或童子抱琴的情景。当时不仅文人弹琴,一般大户人家也大都有琴,许多人请琴师来家传授,闺房小姐善能操琴者不在少数。小说《红楼梦》中黛玉、妙玉,皆善弄琴,类似东汉司马相如操琴、卓文君为之心动的故事颇多。

就连作为皇帝的宋徽宗,也曾设“万琴堂”,收藏天下名琴,更手绘《听琴图》,生动记录下君臣弹琴、听琴的场景。帝王藏琴,固有其便利,然弹琴、听琴,乃是个人作为一普通文人的生命之趣。

古琴有哪些妙用?

对众多古代文人而言,“琴”与“书”,乃并重之事,如陶渊明般“少学琴书”,乃文人传统之一,读书人家庭,也以“琴书传家”为要务。为什么中国古代文人如此自觉地传承古琴呢?有几个更具体的原因:

其一,养心

“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对于后世读书人来说,“琴棋书画”四事,其养心的功能,都远超娱乐的作用,四事中尤以琴为最。当然,善琴亦可代表个人修养之高。

其二,独处不闷

嵇康《琴赋·序》言,“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

在修身养性之外,提出了弹琴于读书人的另一功用,即“处独穷而不闷”。此“处穷独”,既有一人独处之孤独,亦有精神之孤独,有琴相伴,即可宣和情志,如对知音。

其三,抚琴消忧。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言“悅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以说真切地道出了琴对于古代读书人的“消忧”功用,此忧,有“身为形役”之忧,有“世与我而相违”之忧,亦有如范仲淹之为“天下忧”,种种忧闷,皆可靠弹琴宣泄、消解。

其四,达则观政,穷则守命。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此穷达之说,对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影响深远,琴“达则于以观政”,“穷则于以守命”的观点,正与孟子之说相应。无法兼善、无法观政时,至少还可以抱琴入山,抚之于松间林下,守命修身养性,获得心灵的安顿。

琴对于古代文人,可以说既寄托了理想,又托付了性情,更意味着精神境界的超逸,得此受用,“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君子以琴书自娱”,诗礼之家以“琴书传家”,就是自然之事了。古代文人把弹琴看做是“自我修养”的一部分,早已成为中国文人生命的寄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地斫琴文化久远,以文人制琴为盛,浅析三大斫琴要点
名人轶事----吴江历代琴人身份谱
静室焚香 素手抚琴
镇江六朝时期古琴文化源流谈略
如果在聚会上遇到王羲之,你该和他玩什么?
宋代的文人也太妙了吧,连香炉也这么雅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