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培良:汉代天象阴阳巨型瓦当图案上的秘密

一直以来,秦汉瓦当图案的设计思想、纹饰的构成安排是考古界争论不休的课题,对秦汉瓦当图案的研究,能还原古人的思想意图,从而正确地认识和弘扬神秘的华夏文化。他紧贴秦汉历史文化的本源, 从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潮入手,引入古代天文律历、阴阳五行思想、易学、谶纬等文化现象,对秦汉瓦当形制、纹饰构成进行仔细分析考证,比较合理地解释了秦汉瓦当图案形成的深层文化内涵。得到不少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著名教授,西安交大文学院院长钟明善在序言中说:“他关于瓦当图案的研究成果推开了中华文化思想研究的又一重大领域的门扉”。

汉代天象阴阳巨型瓦当图案上的秘密

——试论秦汉瓦当图案与古代天文律历及阴阳思想的关系

图文/王培良( 咸阳市,大学艺术专业毕业。现为陕西美协会员,主要从事秦汉文化研究,著有《秦汉瓦当图论》《秦汉瓦当图案揭谜》)

本文关键词:秦汉瓦当 天象 阴阳 律历时序

如图①为巨型汉瓦当拓图。此大瓦当九十年代出土于陕西省耀县独冢村。至今见有六块面世,皆破碎不全,从瓦质及图案特点可断为前汉 之物。瓦面直径33cm,带有20cm 全瓦桶,瓦桶背有4cm大圆孔, 用来把瓦固定在房屋上,此瓦为迄今所见汉代最大瓦当,瓦形巨大,图案神秘奇特。

图①

此瓦当图案有明显表现天象阴阳四季的特点,据此可以把圆形的瓦当看作是圆形的天,来自于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秦汉时期宫殿上普遍施用的圆形瓦当和方形铺地砖,应是古代人们天圆地方理念的实 物模型。按照古人的思想,天在上为圆,地在下为方,人处中为宇宙 的主宰,称天地人为三才。瓦当是建筑的附属物,它施用在上方屋檐, 而方砖铺于地面,人居中间,三才各居其位。此瓦当如此巨大,面世只有区区几块,可见它不是被大量、普遍使用的,应是宫殿某个重要部位用瓦,最有可能是宫殿翘角遗物。《释名》曰:“瓦,踝也',在古人眼中,巨大的带桶瓦当施于屋檐翘角,远远看去,就像一只高翘的脚腕。”

这幅瓦当图案很明显就是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时令及一年中阴阳内外的变化特征。由左、上、右、下,顺时针依次为“春季元气震出',“夏季万物长成',“秋季万物皆熟',“冬季天气归藏',表意明显。瓦图又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低,为下,外区为高,为上,内区饰有八条卷叶式气纹,用来代表一年八节之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即二分二至,而每一对气纹顶端夹持着一个大星乳纹,共四个,表示一年四季这个最显著的季节, 即春,夏,秋,冬四时。一年四时八节这个大的时令名称,早在殷商时就已经确定,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墨子·天志》曰:“天有四时,春夏秋冬!”《尔雅·释天》曰:“春为发生,夏为长赢,秋为收成,冬为安户。”

在探讨巨型瓦当图案之前,要先确定一个观念,那就是:秦汉瓦当的图案形制设计及生产施用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瓦当在秦汉是皇宫专用之物,根据对近百年来出土的大量瓦当研究,发现瓦当图案纹饰的布局安排,用词用句及书法雕刻水平非常之讲究,可以肯定这一工作在当时应该是天文家,阴阳家,书法家共同设计确定内容,再汇集天下能工巧匠精雕细琢来完成。绝非潦草随意之作。那些繁复且变化多端的神秘图案,其每个小小的纹饰按排在具体的方向位置上,总是要表现古人的某种深刻的思想的,每个形状不同的纹饰的创造安排都是深思熟虑后而为之的。瓦当图案表现天象,一方面如前所言,瓦当就是一个天的缩影,另外最主要的是,天子们要时刻敬奉上天,追随天道的运行,每日努力精进,完成自己替天行道的使命,如《易·上传》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英明的君主就应该察日月之动,阴阳之变,知星斗之移,观象治历,敬授民时,恩施普天下的子民们。汉宣帝时魏相向皇帝说了这么一段话:“天地之变化必由阴阳, 明王谨于尊天,慎于养人,古立羲和之官,以乘四时,节授民事,君动以道,奉顺阴阳,则日月光明,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他是说天地的时令的变化即以阴阳的变化引起,圣明的君主要谨慎严格遵守天道的变化,在上古时代就立有专门观察天象的官员,你的一切作为只 要遵守天道,顺奉阴阳四时变化,就会风调雨顺,万事大吉。《尚书·尧典》说:“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就是说,舜在尧的太庙里接受了禅让的帝位,他就立即观察北斗星及相关重要天象,列出七项政事,然后向上天报告自己已登上了帝位,又祭祀天地四时(六宗), 祭祀山川和各神灵。对天象的观察,阴阳消长的研究,然后制定历法,治理天下,是君主们的要务,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史中,一一贯之。汉代,由于观象、星占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潮的影响,出现 了不少的大天文学家,阴阳家,如张衡,刘歆,邓平,怀南王,董仲 舒,刘熙,并出现了独特的“三统历”。谶纬、阴阳、天地相应、天人感应说大行其道,出现了诸如“通天台”,“明堂”,“八风阁”等等法天宫殿建筑,出土了诸如“嫦娥奔月”“泱茫无艮”,“与天无极” 等颂扬上天的瓦当。谨于尊天,明时正度,顺承阴阳,是高悬于统治者头顶的政治时钟。《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明确了天道的内涵:“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这些天道大经是圣人君子门时刻要遵循的。这就是天象瓦当设计的思想根源。

观此巨型瓦当图案纹饰的安排,清楚地看到,瓦图具体而生动地 表现天象四时变化,节令物候交替,阴阳动静消长的运动特点.根据古人仰观天文的习惯,把瓦图按一年四季分为四个区域,因为四季变化各不相同,各个区域内纹饰又各具特点。瓦图左方为东,为春;上方为南,为夏;右方为西,为秋;下方为北,为冬。各种不同的纹饰 符号依次由东至北,顺时针随天象变化而变化,组合非常奇特而神秘。

从左即东方开始,这里是天象的春季区域,首先看到正中位置一团蘑菇云升腾而起。经过一个冬季的潜藏,一团创造万物的元气在春二月震荡升浮,惊天动地,预示着生机勃勃的春天到了,万物即将萌动造化而出。此东方包括正月,二月,三月,即孟春,仲春,季春, 根据《易》卦象对天象季节的概括特点,可以知道,它是最早的历法,每一卦都因相关位置不同,表现具体的时令特点,卦辞都在表述自然天象阴阳消长情况。汉代更是根据一年十二个月的节令特点,规定了十二辟卦分属一年十二个月。《易·说卦传》将震卦安排在正东,卦辞曰:“帝出于震,东方也,齐乎巽,相见乎离。”这里的帝指创造万物的元气。《周易·正义》曰:卷九引王弼说“帝者,生物之主,”即, 产生万物的主载。郑玄曰:“震为雷,雷,动物之气也'。是说东方气 是使万物动而生的元气。《礼记,乡饮酒义》曰:“东方者春,春为言蠢也,蠢,动生之貌”,《尚书·大传》:“东方者何也,动而生也,故曰东方春也”。万物生成生长都离不开宇宙元气,这团元气是创造万物的帝,至春分则震旺,周行天下,循环四季,使万物生、长、成、 藏。《礼记·月令》言仲春之月:“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如电, 蛰虫咸动,启户始出'。是说冬天里蛰伏的动物,随着一声雷電都蠢蠢欲动。”言季春:“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释名》曰:“春日苍天,阳气始发,色苍苍也。”《夏子正》是夏代的历书,言季春:“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均言春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宇宙间云雾蒸腾,雷电时起,惊动地下蛰伏的各种生物,唤醒它们,爬出洞穴,草木在阳气催生中萌发生长。

根据古人朴素的宇宙哲学观,这一团创造万物的元气由阴阳二元构成,在春季不过是旺盛的阳气占了统治地位,可以看到,瓦图中这团蘑菇云气的顶端,是 一弯提梁式“

”气纹,可以理解为天气,下方为“人”式气纹,代表地气,在上方有“▼”指示纹,示意天气下降。在下方两侧也有向上的“▲”纹饰,表示地气上升。万物的生成都依靠天地交媾,阴阳氤氲,相荡,二者缺一不可,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史记·乐书》曰:“易者,圣人所以写天地阴阳之神也,故一动一静形而成一”。

辟卦之归妹象传说:“天地不交而万物不与”。咸卦象传说:“咸, 感也,……二气感,当以相与”。《礼记·月今》:“孟春之月,天气下 降,地气上腾,草木萌动,王命布农事”,《衡望堂丛书》:(楚辞集解) 里说:“仲春二月,阴阳之中,冲和之气”。均言万物的生成生长离不开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这就是蘑菇云气的神秘内涵。而在蘑菇云气 的两侧饰有两块方形纹饰,下方的纹饰看上去比较黑实,这是因为孟春时阳气较弱,阴气还盛,上方的纹饰比较明亮轻清,这是因为到了三月,阳气已盛,阴气渐弱,这是两个表现阴阳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阴雷文和阳雷文,一个重浊,一个轻清,重浊者表示刚开春,大地才从冰冻中开解,轻清纹上面仿佛已有作物籽粒下种。古周字写作“

” 周字通稠,意为种子在田里稠密状态。

以上是对瓦图左(东)方纹饰的分析,再来看看瓦图上(南)方,这里表现的是夏季的阴阳变化情况,春天的元气到了夏季,阳气就已经非常旺盛了,阴阳在夏季消长明显,万物在阴阳剧烈博动中生长发 育。因而这个区域内纹饰组合复杂,变化多端,反映了天象阴阳在夏季动静幅度激烈而显著,最为显著的是三个“

”纹,以二下一上 的姿态,表现阴阳在夏季的消长和变化特征。古人以为,阴阳消长变化随四季变化,各具特点,而从阴阳的变化中又能确定四季的寒暑冷暖,例如春夏阳盛,秋冬阴盛,就一个季节或者一天早晚而言,阴阳也有消长,强弱互换,二者互逆,相伴,推移变化,《国语·越语》 有言:“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易传·丰》:“天下盈亏,与时消息”。《管子·乘马》:“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长短,阴阳之利用 也”。《素问·五行大论》曰:“天地动静,神明以为纪,阴阳之升降, 寒暑彰其兆”。瓦图中的矛矢纹“

'有很明确的指向和示意意味。以矛矢纹一反一正,一上一下,形象地表现出夏季时,阴阳急骤的变化情况。《说文·午》:“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矛矢同意”,许慎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午”字就是一个矛矢形状。午的古字写作“

”。古人可能取意矛矢尖利之状及射出的飞快速度而创造出午字,特意表示阴阳升降上下的运动情况,有趋进向快的表象。我们如今使用的箭头符号应该还是继承了午字的古意。瓦图中的三个矛矢纹可以看作三个午字,生动地表现夏季阴阳上下激烈变化情况。左边第一个矛矢纹方向朝下朝内,表示阳气到了四月很盛,这个时候阴气就暂时下消退去,此位置以地支而言为“巳”位,《说文》:“巳,已也,阳气已盛,阴气已藏,万物见成”。第二个矛矢纹在正中间, 这里是南方正中天,为五月,这个矛矢纹直指上方向外向高,表示夏至时阳气极盛,势不可挡;第三个矛失纹又是方向向下,表示六月阳气盛极而消,暑热慢慢退去。盛极而衰,物极必反,这是自然界永恒的规律。仔细看,在中间向上的矛矢纹左下方,饰有一条小小气纹, 用来表示,夏至时阳气达到最盛时,阴气就随之而来,这就是所谓的 “阳至而阴”,所以许慎说:“午,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 《淮南子·天文训》说:“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都是说阳气产生在 阴气最盛的时候。阴气产生于夏至午时。《周易集解》引何妥说:“此当五月,微阴初起,时将改变”,他说,五月时有一个微弱的阴气生成。五月是阴阳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春秋繁露》曰:“阴阳,相反 之物也,故或出或入,交会而各代理”董仲舒在此阐明阴阳在一年四季不同时段里互相取代,周而复始,流动不息。《素问,疟论》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这就是说虚就是消,实就是长,病就是气衰。《应象大论》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都是说阴气最盛时阳气产生,阳气最盛时阴气就 出现。《淮南子·天文训》对“午”的解释与许慎说文如出一辙,说:“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仵逆也”。这句话可以作为中心矛矢 纹左下方小气纹的最恰当注脚。这一小阴气纹从地下冒出来与五月阳 气相仵逆,准备代理阳气,继续运行下去。把目光转向上方夏季区域 最左下方,此位置有一对“

” 纹饰,这一对箭头纹相对而指, 示意天地阴阳在四月要相摩相感相荡,互相沾溽,造化长成万物,前面说过,四月阳气达到最盛,这个时段是长成阶段,天地阴阳要在这时完成造化万物的神圣使命,而万物的长成需要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 即氤氲,《史记·礼书》正义:“明礼乐法天地气也,天地二气升降合 而生物”,又说:“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媛之以日月,而百物化兴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这是古人最朴素的唯物观,是经过对自然长期观察得以总结出来的关于天地阴阳变化与万物生成的辩证哲学 思想,他们以为在天地阴阳二者中,“天知大始,地作成物,乾禀元 气,坤任育体,阳化气,阴成形”,这是宇宙永远不变的法则。天地就像父母,互相交泰,万物才有生长的可能。《易·泰》:“小往而大来,吉,享”,是说天地往来互交而万物生。《素向·阴阳应象大论》 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刚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里把阴阳的相互作用比作父母和生杀的主宰和根本。这里引入十二辟之姤卦(见图⑤),来说明四、五月份纹饰特点,姤卦的卦象是“

” , 上为乾卦,下为巺卦,姤卦为最下为“一一”阴爻,说明此时盛夏已有一阴生成,而姤同逅,即邂逅之意,天地在这里相遇,生成万物, 《姤·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天地相遇,品物成章也',姤 卦的这句彖词也可以用来解释瓦图夏季区域最上端的四个籽粒形纹饰,这里形象地用四个植物籽粒表示夏季万物成形长成的样子。每年四五月时,万物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中,孕育开花结果,以各种可见的形状展现出了,所以四月里有二十四节气的小满,即万物已饱满可见。如前引《说文·巳》:“巳,已也,四月……万物见,成文章”,这里的见即现,显现形体长成形状。在十天干中属南北的是丙和丁,许慎谓“丙”:“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R,谓丁:“夏时万物结实,象 形,丁承丙,象人心”,他说,南方的丁,象征夏时万物都实实确确 地长成了,他引古文丁“

”(见甲骨文),说丁字是一个象形字, 象万物的籽粒,即人心形状,根据甲骨文丁字形状可断这个字很可能是先民们仿照植物籽粒创造的字,现在还在使用它的古意,如“鸡丁”, “肉丁丁”,均指粒状物。四月的位置在八卦为巽卦位置,《易说卦》:“万物出乎震,……齐乎巽,是说,万物在这时已经整齐出现了,至于这四个籽粒纹饰前两个形态平直而后两个斜垂,古人可能另有思想, 是不是说六月份果实更加沉实下垂呢,有待考证。接下来,看到,在中心向上矛矢纹向右下方有一圆形乳纹,这应该是大火星的化身,这样在整个瓦图中既有气数又有天度,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天,一个星转斗移,阴阳出入的四季天象。天度是天象时令的变化,气数是一岁之内阴阳消息的变化。对大火星的观察殷夏之前就已开始,这是一颗较为明亮的星,一个运动极规律的天象,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注意观 察火星的出没,以定诸事,占吉凶。《尧典》曰:“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是说在天最长的时候,黄昏的时候大火星在南方天空出现,就 知道是仲夏了。孟夏,仲夏,季夏为三夏,仲夏指五月在三夏最中。《尚书》曰:“燧人以火纪”,是说燧人氏时代就以火星作为确定时间的标准天象。《公羊传》曰:“大火为大辰”,都是说火星是观象授时 的标准。《公羊传》又说:“大火与伐,所以示民时之早晚”,《夏小正》 更是把火星五月间黄昏时出现在南方中天与农耕播种具体联系在一起:“五月初昏,大火中,种黍”,是说五月大火星初昏时,就应该种糜子了。《左传·召公传》中说:“火中,寒暑退”,就是说,大火星在五月时,每晚黄昏出现在南方中天时,暑热就该消退了。大火星在古代又称为荧惑,即亮荧荧在黄昏时神出鬼没;而对大火星的占卜自上古至秦汉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天象观察活动,并根据对金星,木星, 水星,土星的观测,形成了五行说,根据五行体系,火星主南方。《史 记.大官书》曰:“南方火,主夏”,《汉书.天文志》:“荧惑曰南方夏火”。在瓦当图案表现夏季的区域中间,饰有一颗大火星形象,明示四时季节的变化,似乎要昭告天下:这是一年最主要的季节,要注意阴阳的 消息盈长,物候时令的变化,审时度势,要安排好诸事。而这颗大星乳正好在南中天五月的位置上,正应了“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的说 法。

图②

图③

瓦当图案出现火星形象并不鲜见,甘圃斋藏有一件秦瓦当,图案右上方饰有一火星乳(如图③),根据天象季节方位图(如图②),这个位置恰好在一年的七月位置,正是“七月流火”的实物见证。还有一枚出土于长安城遗址的气纹瓦当(如图④),上半部不存,应是落地时 连着瓦桶破碎掉落,在下半部左下方图案中饰有一星乳,星乳旁还饰有一个“S”纹气纹,这是对春季火星昏见的描绘,这一位置正好是天象的春季,《周礼.春官》曰:“季春火星始见,出之以宣其气”,好 像这个瓦当图案就是根据《周礼》上这句话而设计的。至此,大火“五月昏中”,“七月流火”,“季春始见”,全部能在秦汉瓦当图案中找到其身影。

图④

时间来到上方夏季最末的区域,即最后一个矛矢纹右方,看到一条界隔线上下竖着这个区域内有一个“

”气纹,它附着在夏秋交界的界隔线上,还属于表现季夏时的阴阳消长情况的纹饰。此时,接近七月,阴气已 经逐渐强盛,与阳气上下抗争,这个“

”气纹,一端向上一端向下,呈分离状态,气是一上一下,互不交接,表示阴阳此时暂时分离, 夏季即将过去,秋季就要到来,阴阳背离,可谓否极泰来,以汉代盛行的十二辟卦象,此方向是否卦位,否卦象为“

”,即上乾下坤所组成,从卦象看,天在上地在下,各就其位,不相往来,就是反映阴阳互相背离的状态。《易.象传》否:“否之匪人,……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帮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天气上腾而去,地气下沉而去,天地相离,阴阳不交互,万物停止生长了。

瓦图右方为西方,为秋季,最先出现的是一卷韭叶式气纹“

”, 按照季节特征,当季夏六月过后,时间进入到七月,阴气已经比较强盛了,比起五月微阴之气,七月阴气已有一定势力,民间所言已经有 了早晚了。古人称之为阴气成体,七月在地支为申,《说文.申》:“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自持也”,就是说到了申七月地下阴气已成为 一束能单独挺立伸展而出的气。申这个字,从字形看,是田地的田字中心一竖上下贯通穿过的形态,表示七月一股阴气从田地中抽拔而出 之意。《史记.律书》曰:“申者,言阴用事,申贼万物,故曰申”。意思是:七月申时,阴占了主导地位,并能使万物成熟。以上从三个气 纹形状的不同变化,看出阴阳的变化状态,先是五月的“

”气纹, 六月的“

”气纹,到七月的“

”,气纹大小方向各不相同, 形象地表明阴阳在不同时节的变化情况。五月阴气微弱就用了一个 “

”小气纹,六月阴阳背离就用了个方向反指的气纹“

', 七月阴气已盛成体就用了一个“

”气纹来表示,十分有趣,含义深刻。

瓦图的右方向即秋季位置,这一区域的纹饰与前不同,十分具象的刻画出秋时万物籽粒丁实,百果成熟的景象。《夏小正》言孟秋:“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鲜”,是说刚刚入秋,谷物已经丰登成熟, 天子已经品尝鲜味了。还说:“七月天地始肃,禾乃登”,“秋,金之义兴或差我義,草木黄落',都是阐明秋天的季节特征。天干地支有关秋西方的古字来源都是依秋季特点创造出来的,如地支的“ 酉 ”,天干的“庚”,《史记.律书》曰“ 酉者 ,万物之老也”,《淮南子·天 文训》曰:“ 酉者,饱也”,《释名》曰:“酉,秀也,秀者,物皆成 也”。八月正是万物饱满成熟季节,物熟可以酿酒了,故古文“酉” 字写作“

”,这个字形就是一个装满酒的坛子。《说文. 酉部》: “ 酉,就也,八月物成酎酒,象古文之形”。而九月在地支位为 “戌 ” ,《说文.戌》“灭也,九月阳气微,万事皆成”,《律书》曰: “ 戌者,万物尽灭”,“庚”在天干中也位于西方,《说文.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还有西方天干“辛”字,《说文.辛》 “秋时万物熟,成金刚味”。古人从长期的狩猎农耕实践中,仔细观察记录,描述秋天的物候特点,创造出表现天干地支的文字,对秋季景象加以概括。

根据仰观天文的古老习惯,瓦图正下方为天象的北方,在四季为冬。这里的纹饰为一片网纹,给人们的感觉就像平静的水面或是冰冻的大地,毫无生气,没有春天的生气震动,没有夏季的阴阳剧烈波动, 没有秋天果实遍地,一片死寂,无有任何动态变化和生机。这是匠师们用来表现冬天天地阴阳宁静,万物归藏的特殊符号,这种网纹饰广泛见于马厂窑彩陶,而这种纹饰大都与蟾蜍形象相同,蟾蜍是昼伏夜出的动物,月明星稀的傍晚,蟾蜍在水边池塘活动,在古人心目中, 它就是一个阴精,代表清凉的月亮。由蟾蜍联系到水,而北方为水, 用水的网纹表现冬时阴晦不开,万物寂静是很恰当的。冬天阳气极微, 阴气极盛,整个世界处在安静而变化极少的状态之下,一片寂寮无声无息。《礼记.月令》言冬季:“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又说:“水始冰,地始冻”,说仲冬“冰方盛,水泽复坚”, 说季冬“冰益壮,地始坼”,深冬地都被冻裂了。而古时对冬的称谓 有“北阴”,《易林.否之寒》曰:“北阴司寒,坚冰不温”,有“伏方” 之称,如《尸子》:冬为信,伏方也,万物至冬皆伏”,还有称为“水 方”的。《白虎通.五行》曰:“水位在北方”。

古籍中均以“水”或“伏”或“阴”来称谓北方,形象地概括出 北方阴冷伏藏的季节特点。《汉书.律历表》“太阴者,北方,阳气伏于下,于时为冬”,太阴即大阴极阴。北方在八卦为坎,即“天一生 水”,在五星为北方水星,远古时,人们对天象水星的观测非常仔细, 并观测了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从而绘成了“河图”,成为后来的“五行”说的发端。以五星出没方位,反映一年四季的时令, “天一生水”是指每年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天空,正值冬气变冷,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水霜冰雪。以天干言,北方为“癸”,《说 文.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古文癸写作 “

”,许慎是说,癸为北方地支,这时水土极为平整,并说这个癸字的古字象水从四周流入地的中央。

至此,这枚巨型汉瓦当图案的构成和其所表现的四季天象阴阳出入情况一目了然。可见瓦图的设计理念是深思熟虑的,认真的,反映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具体的。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在《中国建筑史》 一书中说“中国人,能造出外人不能想到之奇怪形象而运用于雕刻绘画建筑工艺等品”。中华民族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创造出极为独特的瓦当艺术,用以表达自己的宇宙思想观,观此天象阴阳巨型瓦当,使我们对华夏文化之博大精深有了新的认识,对神秘的秦汉文化也有了更深刻了解,此巨型瓦当乃大汉神器,华夏瑰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阴阳鱼表示阴阳两仪
民间中医“竹梯”(19)干支甲子(上)
异象?隆冬下雨、冬季回春 天地阴阳紊乱
“阳气”和“阴气”各指的是什么?
《黄帝内经》养生论选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26.冬至夏至阴阳交互的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