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次涟水保卫战真相

两次涟水保卫战真相

2008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红日》,再现了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如何从猖狂进攻到最后全军覆灭的历史。熟悉点军史的读者,都比较清楚电视剧中我方主角沈振新的原型——王必成将军,以及他所指挥的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前身为华中野战军第6师)。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这部电视剧播出以后,引起了不少第三野战军老战士的质疑和困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剧中情节和历史事实相距甚远。比如,剧中借敌之口说,沈振新部“一败涟水,再败涟水”,这就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电视剧中所描述的二战涟水,张灵甫将沈振新部包围在涟水城中,血战十二昼夜,沈振新率部突围,又陷入了张灵甫的圈套,被打得狼狈不堪,几乎全军覆没,这段情节与史实大相径庭。

当然,艺术可以虚构,但是历史必须真实。为了让广大观众了解真实的历史,本文对王必成将军与张灵甫在涟水城下的两次交锋,做一个详细的叙述,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一战涟水

1946年6月底,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在华东,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向我苏皖解放区大举进攻。

在苏中方向上,我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司令员、谭震林政委等指挥下,奋起迎击4倍于己之敌的进攻,连续作战,七战七捷,共歼敌五万余人。然而在其他几个方向上,我军却连遭挫折。7月底淮南解放区全部陷落,8月整个淮北区被敌人占领;9月又在极为被动的情况下,痛失苏皖解放区首府两淮(淮阴、准安)。

至此,华中战局迅速恶化,苏中地区也因华野主力急速北移而迅速变为敌后地区。在运河以东的苏北地区,我军仅控制着涟水,阜宁、盐城、沭阳四座县城,敌人从南北两线对我军的半包围之势已经形成,使我军内线作战的战场变得十分狭窄。

面对如此形势,国民党军认为,华中新四军已无力与之抗衡,“苏北战争已近尾声”。随后,他们重新调整了部署,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在各方向上轮番进攻,企图割断华中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联系,彻底消灭我新四军主力。

10月19日,张灵甫率整编第74师全部和整编第28师第192旅,共3万余兵力,分3路向涟水城扑来。

涟水城西南距淮阴35公里,南距淮安30余公里,是苏北地区的重要门户,也是联系山东解放区与苏中地区的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整编第74师,是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之一,全部美械装备,训练有素,系蒋军头等主力部队,号称蒋介石的“御林军”、“王牌军”。战争爆发以来,它攻淮南,夺两淮,连战连胜,骄横跋扈,气焰嚣张。

本来,攻占两淮以后,蒋介石要74师回南京休整,但是张灵甫却妄图趁我军在宿北地区集结之机,一举攻下涟水,扬言“打完苏北最后一仗再回南京”。

在我军10纵、11纵和淮南6旅等的节节阻击和迟滞下,敌74师于21日才进抵涟水城下。此时,我华野首长当机立断,决心集中兵力,痛击张灵甫。具体部署是:以第11纵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守涟水城:同时,调华野主力第1师、第6师及9纵星夜南下,寻机将74师歼灭于涟水城下。10月21日,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将上述作战部署报告中共中央。当天晚上,粟裕就率领华野司令部部分人员开赴涟水前线。

6师是华中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师长兼政委是谭震林,但日常工作,主要是由副师长王必成和副政委江渭清主持的。王必成是新四军中勇冠三军的骁将,抗战期间,他率部驰骋于大江南北,痛击日伪军,被民众敬称为“王老虎”。在此前的苏中战役中,王必成率领6师参加了七战中的五战,仗仗皆胜,所向披靡,歼敌1.6万余人,威名远扬。

接到粟裕司令员的急电之后,6师立即轻装南下,冒着深秋的寒冷,以强行军向涟水急进,两昼夜行程110公里。23日天将破晓之时,先头部队第18旅终于赶到涟水城北地区。

涟水城位于废黄河和盐河之间,城南与废黄河之间有三道堤埂。第一道为内堤,比较低,贴近河床:第二道是大堤,又宽又高,高度超过城墙丈余:第三道是护城堤,比第二道大堤要低得多。城南门有一条宽敞的大路,横穿三道堤埂,向河边延伸,通往全城唯一的渡过废黄河的渡口。三道堤埂都是沙土,质松灰尘大。城内房屋不太集中,有很多空地和苇塘。涟水的地形特点决定了保卫涟水城只能扼堤而守,一旦失去大堤,则城内无法设防。

张灵甫把攻击的重点摆在涟水城南的废黄河河套地区。10月22日,敌51旅在全师炮火掩护下,强渡废黄河,攻陷了涟水南门渡口,我5旅第13团迅速从茭菱赶来增援,协同15团1营堵住了缺口,把敌人挡在城边的沙滩上。与此同时,15团的整个防线都遭到了敌人的进攻,虽然守住了阵地,但部队伤亡很大。当夜,11纵调上13团和独5团,接替了15团的部分防御阵地。同时,10纵司令员谢祥军亲率部队赶到涟水城东门外大堤,增强了涟水城的守备力量。

23日凌晨,敌人在强大炮火及空军掩护下,再度向涟水城发起猛烈攻击,我15团3营在两面受敌的情况下,浴血奋战,伤亡很大,阵地被敌突破,被迫退守第二道大堤,河边的第一道堤埂全部被敌人控制。大批敌军渡过废黄河,扑向第二道大堤。

然而,敌人很快遇上了一道钢铁屏障。原来,涟水城西有一座巍峨古老的七层宝塔,高可俯瞰全城。我军预先布置在宝塔顶上的重机枪,在这危急的时刻开火了,有力地阻止着敌人前进的脚步。敌人受不住古塔给予他们的威胁,就发疯地炮击古塔,足足用了四小时,打了八百发炮弹,古塔的前后左右都中了炮弹,但古塔依旧巍然耸立,机枪仍在怒吼。敌我双方暂时在涟水城的西南角形成了相持局面。

下午4时,张灵甫派出57旅171团,又一次对涟水城发起总攻,激战至黄昏,终于将我城南、城西南第二道大堤阵地突破,逼近城垣,还有一个加强连兵力,在夜幕和炮火掩护下,偷偷爬进城内,涟水城危急!

在城北纵队指挥部的成钧司令员和赵启民政委,向城东的13团和城西的15团发出坚决的命令:“坚决守住阵地,不许后退一步,向突破口反扑过去,坚决把敌人堵住!没有子弹,就用枪托、洋镐、石头……”。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就在这危急时刻,随着三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我6师18旅的反击开始了,18旅53团率先出击,从西门突入城内,一路横扫,敌人纷纷败退。晚21时许,该团与11纵15团会合,开始向南反击。18旅52团和54团直接由城西大关镇向南出击。敌人在突遭我猛烈打击后,慌忙逃出涟水城,退守第一道大堤。偷摸进城的那一个加强连的敌人。亦被我11纵14团全部歼灭。

此时,我第6师16旅也赶到了涟水城东门,华野前指命令再次组织反击,东西夹击占据第一道大堤的国民党军。经过惊心动魄的厮杀,敌171团的1个营被我军压迫至渡口、吴庄一线河滩,遭到全歼。王必成与张灵甫第一次过招,就给了对手当头一棒。

24日凌晨,恶战再起。张灵甫倾其全部3个旅兵力,排开将近100门火炮,在飞机支持下,又一次向涟水猛扑。王牌对王牌,硬碰硬的交手开始了,一方势在必得,一方寸土不让,张灵甫连续发动8次突袭,却始终无法撼动王必成的防线,最后仍旧只能退回到滩头阵地。

入夜后,华野前指下令各部向敌74师发起全线反击,夜雾迷漫的废黄河边,杀声震天。经数小时激战,74师损失惨重,大部溃退到河南岸,另有两个营被我军包围于吴庄,南门大堤全部为我控制。

张灵甫不甘心失败。连夜将192旅调到涟水城正面,接替伤亡惨重的第51旅,于25日继续猛攻我城南阵地,攻陷了第一道大堤,我6师和兄弟部队以血染黄河的英勇气概,奋勇抗击,连续击退敌人8次进攻,牢牢控制着第二道和第三道大堤。

傍晚,我军再度全线出击,敌192旅被打得落花流水,连夜溃退回茭菱地区。敌57旅、51旅在废黄河北岸的部队,也纷纷南撤或逃回南岸。

26日,敌军已无力组织进攻,只能靠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并准备最后歼灭敌人,6师奉命撤到后方休整,将正面防御交10纵接防,出色地完成了增援涟水的任务。当夜,我军又一次发起反击,将废黄河北岸之敌逐至河南,困守在吴庄之敌,亦于27日拂晓为我全歼。至此,废黄河北岸之敌被全部肃清。

28日,华中野战军主力部队全部赶到,粟裕下达了歼灭74师的命令。30日夜,华野全线展开进攻,王必成的6师又投入了战斗,如猛虎下山般扑向74师。张灵甫见势头不妙,仓皇逃回淮阴城,历时14天的第一次涟水保卫战胜利结束。

此役,我军共计歼敌9000余人

(其中6师功劳最大,歼敌近5000人),缴获各种炮15门,轻重机枪150挺,长短枪6924枝,掷弹筒15具,以及大量弹药。这是战争爆发以来,74师第一次遭到沉重打击,其“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了,全师被歼约6000人,其中57旅170团几乎全军覆灭,只有100余人生还。当然,我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伤亡数千人,10纵司令员谢样军在此战役中光荣牺牲。

粟裕后来回忆说,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基本上是一个消耗战。但是,这一仗打得气焰嚣张的74师伤了元气,使我军取得了打大仗、打恶仗、打硬仗的经验,保住了涟水城,对华中区领导机关转移山东起到了掩护作用,在稳定华中战局上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为后来宿北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二战涟水

1946年11月底12月初,蒋介石为配合“国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拟定了一个以12个整编师(军)28个旅,分四路向华东解放区进攻的计划,妄想切断我山东与华中的联系,聚歼我华中主力,在年底以前“结束苏北战事”。

我华东战场首长在侦知和判明敌人进攻部署的情况下,决定集中24个团,以三倍于敌兵力,首歼敌整编第69师于宿迁、沭阳、新安镇三角地区,乘胜再歼整编第11师,同时以28个团的兵力分别监视和阻击其他3路国民党军。其中6师和淮南6旅共10个团,由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率领,在涟水地区组织防御,保障并策应我军在宿北地区的战略展开。

12月初,国民党军首先向盐城、涟水发起进攻。来攻涟水的,仍然是张灵甫的敌74师(另配属2个旅)。

谭震林根据掌握的情报判断:这一次,张灵甫的74师还是会选择从废黄河的南面发起进攻,因此他将6师3个旅全部部署在涟水城以南的钦工、王家口地区,准备阻击正面进攻之敌,另以淮南6旅两个团部署在带河镇、大关一线,监视和阻击西路之敌。

狡诈的张灵甫吸取了上一次的失败教训,隐蔽主攻方向,采取了声东击西之策,他以74师的57旅和28师的192旅从淮安出发,虚张声势,向王家口、谢家荡、钦工方向发起正面进攻;却将其主力51旅、58旅和第7军1个师在王营、悦来集一带集结待机,伺机而动。

3日上午,敌人对王家口、谢家荡、三堡发起进攻,我6师17旅虽然顽强抵抗,但是没能挡住优势之敌的猛攻,战至4日晚,三地全部失守。

5日晚,按前指首长命令,王必成组织了5个团的力量,对据守三地之敌进行反击。由于对敌情判断不明,低估了守敌数量,加上反击准备仓促,经过整整一夜的激战,没能收复失地。6日晨,敌援兵赶到,我军随即撤出战斗。敌军趁势进击,又攻占徐家荡、力马庄。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王必成改变了打法,将全师梯次展开,在顺河集、蒋家庄、大董庄、大孙庄、高家荡地区,构筑了纵深的野战工事,用近战、夜战、伏击战、运动战等战术,以村落为依托,节节抗击敌之进攻,并及时地实施反冲击,给敌人以重大杀伤,有效地将敌人阻止于涟水城南地区达一周以上。

在此期间,王必成和江渭清分析了敌情。并三次电告谭震林,认为张灵甫不太可能以南线作为主攻方向,很有可能运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从西线发起主攻。为此,他们建议,把防御重点转到西线,以防敌人从西边突破。

当我6师被敌人纠缠在涟南之际,张灵甫突然打出了一记重拳,12月14日,他指挥74师的51、58旅,加上第7军的1个师(相当于整编旅),避开我军防御正面,从侧面,沿着废黄河和盐河之间的狭长地带,猛攻涟水城西面的带河镇、大关。

我淮南6旅16团全力阻击,但是根本挡不住占据绝对优势的敌人的进攻,只经过一天的战斗,第一道防线就被敌人突破,新渡口、带河镇失守,16团败退至城西南第二道防线。

入夜,张灵甫一改白日进攻,夜晚休息的常规,连夜向我第二道防线大关、南张庄等地猛攻。淮南6旅16团和18团,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阵地多处被突破,涟水城万分紧急!

为了挽救危局,谭震林于当天夜里,急令6师16旅摆脱正面之敌,火速夜渡废黄河,增援涟水城。

王必成亲自率领16旅星夜回援,于15日上午赶到涟水城下。旅长罗维道、政委宋文等指挥员,马上到西门外勘察地形,结果发现敌人已经迫近大关。形势十分紧急。罗旅长立即命令47团全部投入战斗,协同淮南6旅,在大关至城西南角的大堤上,与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同时,王必成带着作战科长和联络参谋等少数精干人员,进入城内直接指挥战斗。

16旅的增援,仍然没能阻止张灵甫的攻势。战至黄昏,大关侧背大堤被突破,战况更加严峻,罗维道旅长亲自率领47团和48团,沿大堤向西全力反击,经过半夜的激战,终于将敌人击退,暂时巩固了大堤阵地。

局势已经很明显,以我军现有的两个旅,是无法阻止敌人的攻势的。因此,15日夜间,谭震林又继续调18旅回援涟水城。然而由于缺少船只,整整花了9个小时,才将18旅全部渡完。

16日拂晓,张灵甫倾其全力,在飞机轰炸和炮火掩护下,沿大堤向东发动总攻。我第16旅指战员,已经连续几天几夜不能睡眠而疲劳不堪,现在又处在两面受敌的不利情况下,仍然顽强奋战,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从营长到战士,都已经和敌人混战在一起了,其战况之惨烈,远远超过6师以往所有战斗。

8时许,敌51旅突破我46闭王庄阵地,攻下火关,逼近西门。敌58旅冲开大堤防线,逼近南门,涟水城危在黾夕!

9时许,6师18旅赶到了涟水城东关一带,王必成命令他们立即入城接防,然而当饶守坤旅长和罗桂华参谋长随着53团的先头部队两个连奔向东门的时候,却差点陷入大群敌人的包围之中,在战士们的殊死拼杀下,半个小时之后,饶旅长他们才得以安全撤回旅部。眼看情况紧急,不容迟疑,饶旅长立即命令52团迅速展开,在宽大正面向涟水出击,支援16旅作战。52团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不怕牺牲,坚决地执行了命令,同敌人展开了浴血厮杀,减轻了16旅的压力。

战至中午12时,敌人从西门、北门突进涟水城,我16旅侧后受到严重威胁,当即与敌展开了逐屋争夺的激烈巷战。

事已至此,王必成已无力回天,眼看16旅处境危急,他急令18旅53团2营,由东门入城,实施反击,援救守城部队,并以一个团进至涟水城东南,直接掩护16旅部队撤出战斗。同时,命令17旅从茭陵阵地摆脱敌人,向北转移。

激战至13时许,16旅各团在18旅的掩护下,终于安全撤出战斗,然而在城内孤军奋战的53团2营,打到最后弹尽援绝,只有一个多连冲出城外,其余大部壮烈牺牲。

王必成身边只有几名参谋人员,仍然临危不惧,镇定地指挥部队转移,直到敌人已经逼近的时刻,在警卫员再三催促下,才尾随撤退的队伍向北转移。

至此,历时两周的第二次涟水保卫战结束,74师以伤亡4000余人的代价,夺取了涟水一座空城。张灵甫报了前仇,春风得意,专门率领一群高级军官,来到那座古塔下,合影留念。

这战,6师付出了伤亡4000余人的重大代价,还是没能守住涟水城,部队士气遭到很大打击,当时宿北战役正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成败尚难确定,陈毅司令员闻知涟水失守,恼怒之下,立即下令将王必成撤职查办。

据说,当时王必成只说了一句:“给什么样的处分,我都无怨言,只是希望日后打74师,绝对不要忘了6师!”粟裕立即将参谋长陈士榘召来,当面命令:以后凡我华东部队组织歼灭74师的战役,一定让6师参加,一定让王必成同志参加。并特别嘱咐将此命令记录在案,存档待查。

半年后,王必成指挥的6纵(由6师改编),终于如愿以偿地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全歼了猖狂一时的冤家对头74师。

必须指出的是,6师虽然没能守住涟水,但是却完成了预定的战略任务。第二次涟水保卫战的目的,是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迟滞两淮之敌北上增援,保障宿北主要战线的展开,本无死守涟水城的任务。我军虽然丢掉了涟水,但是却取得了宿北战役全歼敌整编第69师2万多人的伟大胜利。正如粟裕所说:“整编第74师被我军阻住六塘河以南,无法救出整编第69师,从南线保障了宿北战役的进行。”毛泽东也致电称:“关系全局的宿沭前线……取得大胜,涟水暂失,不足为患。”陈毅后来也说过:“第二次保卫涟水,是为了争取侧翼主要战线的展开,使敌人疑为我们主力在那里,拼命进攻。我们伤亡4000人,却造成宿北大捷,消灭敌人一个军。”

张灵甫虽然打胜了第二次涟水之战,报了一箭之仇,但这却是一次得不偿失的胜利,第74师在两次涟水战役中总共伤亡逾万人,基层战斗骨干损失惨重。孟良崮战役结束后,被俘的第74师的旅长、团长们都认为,他们在涟水之战中遭到的重创,是造成后来覆灭的重要原因:“涟水战后,本师元气亏损,一蹶不振。”因此可以说,74师覆灭的种子,就是在涟水种下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必成将军忆宿北战役的钳制阻击之战:苦战涟水 血染黄河
李士怀将军:涟水城下七昼夜
这一仗非打不可!粟裕巧妙指挥,打败了一支王牌部队的不败金身
华中野战军参谋处关于涟水防御战总结
从涟水到莱芜:王必成从“吃大亏”到“发大财”,仅两个月时间
1984年粟裕去世,三野出身的开国中将愤然道:粟总是被浪费的人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