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校本教研之路,做真正灵魂之师
余歆彦
摘自:《e21校本研究网》
校本教研,说大了,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说直白点,所谓校本教研,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这样一看,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自己。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课堂中生成的教学研究。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能立刻感知问题的所在。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研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所以,校本教研就存在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就是我们平日的教学,只是我们需要时时带上敏锐的眼睛和善思的大脑。
传统的教研,重个人钻研,轻集体合作;重理论演绎,轻实践指引;重课堂教学,轻课后反思。这些,极大地影响了教研的质量和水平。校本教研不同于与以往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教学研究项目仅由学校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或者教育科研项目越做越大,甚至动辄就要形成某某理论。这让我们教师对教学研究望而却步,也否定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权力和责任,而且这样的研究游离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起不到应有的支持作用。校本教研应该是“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是教师自觉和主动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际中的教学问题,从而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下面我就说说----我看我们学校的校本研究。我于2004年参加实验小学的应聘来到了这个学校,五年来,我越来越为我的选择而庆幸,因为是区实验小学,是窗口学校,这里有着一流的领导班子,一流的教师团队,为我们这些怀揣着愿望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的平台。我经历了学校校本教研从起步到发展的全过程,可谓“校本教研三部曲”。
第一乐章:教育叙事与反思----成就个体
2004年我一来就赶上学校进行“教育叙事”的研究。印像中“研究”一词高深莫测,似乎是那些专家、学者的专利。离我们非常遥远。当“叙事研究”四个字赫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茫然不知所措,为了打消我们的顾虑,学校领导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次辅导与讲座,使我们终于明白“叙事研究”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讲故事说起来容易,可真要写出来,还真苦了敏于逻辑思维而拙于舞文弄墨的数学老师们,要命的是学校领导不容置疑的规定:每月必须定期上交两篇反思,不尽情理在周一例会上公布每位老师写反思的等级,不顾情面的将每个教研组获优秀的比率制成条形统计图张贴在最醒目的校门口……这些强指标硬措施逼得我们喘不过气,也不敢有一丝怠慢。说实话,对于象我这种不善于玩“文字游戏”,脸皮薄,胆子小的人来说,真是日子不好过啊。交反思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要反思什么,觉得每天都干着同样的工作,面对熟悉的学生有什么好反思的。
我们不得不聚焦课堂,对自己及他人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教果进行审视与反思;将目光锁定在名师的讲座,睹名师的风采,观名师的风格,品名师的风范……
可几年来随着反思被逼成习惯,习惯就让反思成为一种自然的事,觉得教学生活中值得反思的事还真多,也让我觉得自己似乎离“学者型教师”近了一大步。倡导新教育实验的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为了鼓励教师写教育随笔,在教育在线网站上开办了一个“教育成功保险公司”,即教师如果坚持每天写教育随笔1000字,坚持十年写成3650篇,字数达365万字,如果不成为教育家的话,教师十年前如投保一万,他愿赔付100万。并对教育随笔也作了说明,即只要是每天坚持把自己的所经历的、所思考的记录下来即可。
反思让我有了一双感性的眼睛。数学老师是理性多于感性的,我的眼睛以前只看的见“对与错”,所以无论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是理性地思考问题。虽说是理智,冷静,可与千差万别的孩子们打交道,太过理智很难走进他们的心,去理解和体会他们的感受和思想的。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让我体会到不妨多感性地看问题,看学生,师生的交流会得到另一种升华。当你把自己也当成一个学生,带着不同的感情去与孩子们交流,他们个个都可爱无比,经常让我们这些当老师感动不已,从一个个孩子身上居然也学到了不少成年人早已淡忘的东西。
反思让我有了学习的压力。为了不落后,反思地深刻,我不得不逼迫自己多学习。学理论,学书本,学个案,学典型。不断地学习让我领悟到很多教学的真谛。没有反思,哪会爱学哟。人都是懒惰的动物,我不得不多谢“反思”。
反思让我“累并快乐着”。反思好累,它占据了我休息的时间,它掠夺了我与家人相处的机会,它让我一遍遍斟酌我的教学,一个个研究我的学生,累啊……
就这样,逼着思,我们曾经枯涩的笔下也流出了轻盈的文字。逼着做,反思渐渐成了我们的习惯,在反思中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水平,学会了以研究者的眼光思考,走上了校本研究之路。
每当我内心苦闷之时,每当我困惑之时,每当我想发泄内心情感之时,每当我思想混乱之时,我便想打开电脑,将我内心想诉说的东西写出来。当我充满激情地写完自己想说的,内心总有一种轻松的感觉。也就是靠这种书写的方式,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就是靠这种书写的方式,我将自己所相信、所推崇的理论与我经历、我的发展结合起来,书写为我以后的发展确立了方向。同时,我以后发展,又为我的书写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我写我相信的理论,我写我感触最深的经历,这是快乐的。
这第一乐章演奏下来,我们老师个个练就了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和时时思考的习惯,反思成了校本教研的有效助力器,接着我们开始奏响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案例及课例研究----打造团队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工作的话,那就比十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
教育改革成功的实践证明:当个人试图单独实施变革时,往往不会发生重大的变革或变革的速度缓慢,而当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研究,形成合力时,改革会更迅速、更彻底、更成功。
“他们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人了,我曾经和他们共事过。看到他们今天这样大的变化,让我感到震惊。案例研究真有如此大的魔力吗?”这是曾在我校工作过,现任宜昌市教研中心艺术教研员的钟维斌老师,在观摩了我校数学案例研讨活动后发出的感慨。
案例研究真有如此大的魔力吗?回首这段痛并快乐的日子,伴随老师们身上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真实的看到了一个民主、自由、和谐的文化团队的形成。
一个团队,必须要有核心。“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长必须彻底转换角色,从以前的教学事务组长转变为教学研究组长,由关注上传下达,完成任务转变为关注团队建设、师生成长,由关注教学常规管理转变为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聚焦课堂教学,成为教研组文化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学校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听着校长的要求,我深感教研组长真是难当。组织制定学习研究计划、落实研究活动、保证研究效果等要求让我压力重重,还有每周的叙事反馈、教研检查、博客更新、每个月的科研快报、每学期的学习型教研组评比迫使我和老师们不得不围绕“学习----研究----反思”这根主线快速运转。
研究回到坚实的地面,我们把目光定位在课堂,开始了以课例(案例)为载体的研究活动。没想到以前各自为阵、自我封闭的课堂居然会有林林总总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老师解读教材的能力还存在问题,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从哪里下手?采用什么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呢?在校本研究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有人牵引、有人搀扶。
我校语文教研组作为案例研究的先导小组,最先品尝到了案例研究带来的甜头。随后,作为学校的第二教研大组----数学组,第一次案例研究的情境历历在目。我们曾尝试着模仿语文“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研究”开展过一次案例研究,或许是由于我们仅是表面形式的复制,亦或许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学科本身的特点,在同样的案例研究平台上,我们却感受不到同样程度的成长快乐。2006年5月,语文组成功地开展了“读的有效性”案例研究,他们给湖北省校本研究会议提供的案例研究现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尤其是语文教师的研究叙事里处处散发的那种精神上的愉悦,那种因为生命的精彩而绽放的灿烂,激发了我们对自己的挑战和对案例研究的再次尝试----再次由走近向走进的尝试,由形式向内涵的尝试。
根据校本研究“自下而上”的显著特征,吸取语文案例研究的经验,我们从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搜寻研究的主题。我们请低、中、高三学段的数学组分别提供了一节教研课。三节课内容各异,分别是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应用教学;课型也不尽相同,有新授课,也有练习课。教导处设计了问题听课卡,要求全体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三节不同的课中找出具有共性的,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当问题收集上来,我们还是犯了难,由于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问题依然是扩散的。有关注个体差异的,如“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有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如“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关注教学环节的,如“如何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有关注教学效果的,“教学时间不够,教学内容无法落实,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校本教研从形式走向内涵的关键就是提高问题的针对性。什么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课时减少了,数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开始在课外去抢时间,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无异于饮鸩止渴。可见,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主要由讲、练、评三个环节组成,其中练习贯穿整节课的始终。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的成效有很大的关联。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就此,我们以“小学数学课堂中练习的有效性”为核心问题开始我们的案例研究。主题确定后,就进入了课堂观察阶段。这一轮,我们有着质的收获。课堂观察不是简单的一支笔和一个听课本,要使观察活动有的放矢的展开,必须进行充分而又充分的准备,要形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观察方案。老师们走进了陈慧老师的教室,开始了第一次的课堂观察与诊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课堂会诊中,我们没有把准课堂教学中的“脉”,却将自己的“病”诊出来,我们的课堂观察毫无章法,还是传统意义上“单打独战”的听课方法,评课时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判断,想到哪说到哪,没有碰撞,没有交锋。第一次问诊的失败让我们认识到:课堂观察有别于过去的听课,教师必须有观察方法和厚实的理论知识,如同一个医生给病人看病,得医术高明。
校本教研从形式走向内涵的基础就是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为了使老师们深入了解课堂观察,教导处特意将课堂观察培训安排在一次传统的评课活动之后,便于老师们在比较中甄别。我校的省管专家杨校长在认真倾听了每个人的评课内容后,针对我们的失败,对诊下药的给我们及时理论充电,并进行了闻所未闻的听课培训。指出了我们常规评课存在的问题:1.评价多于反思,肯定性评价多于否定性评价。2.评价内容传统化,评价关注较多的是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3.评价标准经验化,多以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标准,不能从理论的、科学的角度评价,不能运用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分析。4.评价视角大众化,无独特视野,无个性,“毫无选择”地选择众人正常关注的话题,运用大众话语,评价程式化。5.评价无专题,泛泛而谈,罗列出一、二、三,评价意见既无深度,缺乏穿透力,又无高度,缺乏普遍规律普遍意义的揭示。
过去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对他人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因而听课活动更多的指向于他人。而课堂观察的目的指向截然不同,它是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艺,更多的是指向自己。因而对教师而言,课堂观察应是以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艺为旨归,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主建构的一种研究活动。
我们集思广益,首先是几个研究组骨干在一起回顾数学课堂中与练习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并查阅了图书室、网上的相关内容,再次学习了语文案例研究的经验,最后我们在一起讨论商量,聚合大家的智慧,一致认为有效练习应当是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练习量、练习时间和练习效率的统一。因而,我们将观察内容圈定在练习的内容、时间、密度、形式以及教师的课堂调控等方面,同时,我们必须在课堂观察中全方位关注。我们拟订了观察提纲,设计相应的观察量表,并根据个人所长进行了分工.
记得当我们拿着新的培训证我们上岗了,拎着凳子,走进了功底深厚的周荣波老师的课堂,一阵忙碌后,我们进行第二次会诊:在几位老师赞赏练习手段的新颖、评价语言的精湛、练习方式的优化的发言之后,有几位老师却欲言又止。精明的胡校长洞察到这些老师的心理----周老师可是宜昌市有名的数学老师,对他的课进行诊断哪有底气,哪有信心。鼓励道:“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只是以周老师的课为载体来研究解决我们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大家要无所顾忌,我相信周老师也会理解。”有长者风范的周老师笑言:“大家不妨敞开心扉,不要顾忌什么,你们评课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不是对我教学能力作评价……”在胡校长的鼓励、周老师的支持下,老师们的心结打开了,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一改以前只栽花、不栽刺的评课方法,针对《练习有效性》从不同层面的会诊,挖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想在交流中豁然开朗,方法在对话中达成共识,观点在争论中明朗清晰。
就这样,我们带着各自的观察点,前后三次走进了课堂,每观察一次就集中在一起分别有针对性的讨论和反思。教师研讨是课堂观察后反思的核心环节,它可以让观课教师彼此分享经验,分享情感,在平等对话中进行智慧的碰撞,在资源整合中进行二度设计,生成理论。这样的研究受益的不仅仅是执教者,而是参与活动的每一个成员。
“石本无火,相击乃成灵光,”在领导的帮扶下,数学老师经历一次击石的美好过程,学会了带着问题看课,用开放的心态去评课,越过了校本研究的又一个关口。
由于课堂观察记录的繁琐,课后整理数据的费时,我曾对这种研究方式产生过怀疑,认为我们花如此大的气力去做一件事,得与失是否合算?而后我们用我们习得的课堂观察技艺对不同的课堂进行了案例研究。我们打破旧的心智模式,有效开展团队学校,努力实现自我超越,这不正是我们的收获吗?
当我们观课者的目光从开课者身上移向学生,当观课者和开课者把所有学生都纳入自己的视野,关注他们的课堂生活时,那已不是理念和刻意为之的行为,那是我们力求形成的教育文化。当讨论课例时,开课者和观课者各抒己见而其乐融融,不是对开课者品头论足而是针对课例和问题本身,参与者不分教龄职称,在和谐的倾诉和倾听中,文化也便悄然而生。我们所追求的文化就是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所应该有的和谐、合作、进取、针对事物本身研讨的氛围和行动。记得在一次课堂会诊之后,我们的胡校长听了我们的发言后动情地说:“我是教语文的,数学是外行,可大家的发言让我热血沸腾,我从你们精彩的研讨中深深地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数学很美,数学研究很美,我们的数学老师更美!我很爱很爱你们……。”直到现在,这句出自胡校长之口的琼瑶小说里的台词仍然是我们数学老师骄傲的资本,是我们数学老师工作不竭的动力。
我们的团队曾被后来调进的谭新艳老师称之为“狼群”,她这样说道:在神奇的大自然中,狼群是最团结最具智慧的群种,白纸备课后不久,我被调入数学教研组,在每周四的常规教研活动中,我很快被组内“狼群”般的生机和活力深深吸引。这个组有着显著的“狼群”特征,首先,教研活动有着强烈的计划性,先是教学一线问题的收集与分析、接着确定旨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主题,最后才是制定计划,明确分工!其次,这个组的每一个个体都特别爱学习、善学习、特别肯思考。2008年4月,数学组准备将“在数学课堂上怎样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进行区内展示,而这一次,谭新艳的任务是担纲《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研讨课的最后一教。活动结束后,她在反思中写道:担心有辱使命的我深感压力重大,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自己从来就不是孤独的,当然,在扎实的研究过程中也决不会感觉是轻松的,我所在的“狼群”一直强有力的影响着我,推动着我!我们在组长的带领下组织有序、团结协作,人人都要啃课标教材、人人都要查阅资料,人人都被告知要尽可能在每一次的交流中为研讨带来新的突破。有任务、有挑战、有压力、然而更多的却是学习共同体里产生的富足的“思维火花”,我就在这些火花前一次次顿悟、一点点前进,一天天加深对数学教学的理解,而最终在展示中展现了应有的精彩。一个月的深度研课历程很快结束了,但重回讲台的我已悄然发生了改变,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课堂,我意识到自己已在校本教研体制的引导下开始从无意识的实践迈向有意识的理性探索,开始从个体的奋斗走向依托一个整体的推进!
我们在感受校本教研的诸多优处时,一直也在呼唤“简单”。简单与复杂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没有一种研究简单到可以十分容易却又效果极好的程度,过繁过难的研究方式事实上不会被我们的老师采用,而最终如果没有教师研究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探索又会失去最根本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再次尝试,去探索,找到一种真正有我们自己特色的易用有效的校本教研方法,让我们的校本教研更具生命力,使我们的案例研究真正常态化,融入我们的教育生活。
第三乐章校本教研的常态化----师与生的双赢
课堂教学因教而生动,因研而鲜活,有教有研的数学课堂才能使校本研究散发生机与活力。开展校本教研,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觉得我们可以说达到了“双赢”。
最初的校本教研,我们是在教导处教科室组织下,全员参与一个课例的研究,这样的研究虽说对于教师收获很大,但是人员多,参与面广势必会影响到其它的一些常规性的工作,一学期这样的研究只能有一次。经历“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洗礼的数学老师们充分体验到自己成长的幸福和学科教学的魅力,他们将教与研有机结合起来,摒弃了过去关注教材教法的单一教研模式,聚焦课堂教学,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案例(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师生的成长为依归,欣然进入常态化的校本研究。
我们经过多轮课例与案例研究,学校教研组校本教研的氛围已形成,老师们也已熟悉了校本教研的基本结构,目前的校本教研活动早已不需要教导处组织,我们或以学科,或以年级组为单位,采用“提出问题----确定主题----课堂观察----研讨会诊----反思与互助”的形式进行着校本教研。
同课异构寻妙想,“白纸备课”比奇思。自已的课中找问题,人人上最满意的课展风彩。带共性的问题集中研究,带个性的问题分年段研究。本校研究和兄弟学校联合研究相结合。
在校本研究路上我们收获喜悦,收获欢声,收获笑语!在和兄弟学校联合开展的教研活动中,仅有一年教龄的胡帆帆成功执教了《6的乘法口决》。在连续三届区数学校本研究展示暨优质课比赛中,我们的说课、上课、评课,配合得天衣无缝,荣获一等奖和特等奖。本学期我校数学组围绕区教研室关于“提高几何概念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主题,借助家长开放日这一展示平台,各年级分别以一节几何概念课为载体,采用一课多轮的研究形式,进行小团体的校本教研,我们在进行几何知识教学时,不能仅着眼于学生认识一些图形和能进行有关的计算,还应致力于如何采用合理的、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于是我们便提出了“有效构建空间表象”的研究。各年级的课都从不同的侧重点诠释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我们选出五年级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由陈慧老师来诠释我们的理念。当我校展示完说课、上课及评课后,进入互动阶段时,应该是由各校老师针对本次校本教研及上课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交流,可台下各校老师感兴趣的却是希望我们谈谈我们的校本教研是如何开展的。当时作为评委的我深深为我们这个团队自豪,欣喜我们的研究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同时也感到其实无论哪个学校的老师心中都是有愿望的,我们愿意分享。
中国教育报的记者慕名到我校专访,从看资料到听汇报,甚至提出要听我们的课,看我们的研讨活动,扎扎实实地呆了一整天。当陈慧老师上完《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后,我们全体数学老师又针对本次课进行了课堂会诊,我们的激烈探讨打开了记者的话匣子。起初我们也以为他是外行,没想到,他大江南观摩过全国的多次优质课比赛,他说好多全国的课也没让他激动,他今天坐不住了,抢着参与我们的研讨……
我们的校本教研是“双赢”的,赢的是团队,是个人,是老师,更有学生。今年的期末抽考,我们的孩子们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再次证明只有实实在在的校本教研才会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永远发展着的学生和老师。
最后,我想提的是搞好校本教研的几个必不可少的关键词----事业心、团队、合作、实践、反思。扎实有序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再配上团结理性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便构成了实小校本教研的独特文化,而我也必将在这浓郁的专业发展文化浸染里,首先因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而使自己的生命经由教学,经由对教学的管理、经由学生的成长而获得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索“三七”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2010年秋季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小学低数组校本教研工作回顾
校本研修成果总结(精选14篇)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主持词
凝神聚力打造“智慧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