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文写作注意事项与格式(王德育)_
论文写作注意事项与格式(王德育)
2008-05-29 14:02

 

 

如有指教请写信至: davidwang@saturn.yzu.edu.tw

 

基本认识与原则

• 不盲从权威;要博览他人的著作,但更要有自己的看法——看法不是突发奇想,没有根据 (i.e., out of the blue) ;要随时随地注意观察、保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

• 没有固定的研究方法。每个议题因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切入角度,也要考虑其它因素而决定对该议题的研究层次(如指定作业、学期报告、硕士论文等均有不同的时间与层次要求;不同的发表刊物也因读者群而有不同的层次与不同的写法);但不可因前述性质的不同而改变严谨的态度——「深入浅出」不等于「肤浅没内容」。

• 如果是他人的观念,要注明出处,以贯彻对学术真理的追求,也表示对他人学术的尊重。

• 宁可不知,也不要强以为知;更不要造成有学问的假象。没学问当然不好,但不诚实就是作假。学术界最忌讳剽窃的行为,请大家学会 plagiarism 这个字。整体学术的提升是建立在他人的研究成就上,加上自己的贡献,共同积聚而成的。

• 每个议题的研究心得均是通向下一个议题或另一个层次的研究。学问就是如此累积的。

• 学问是一点一滴累积成的,没有速成的方法;记得,人有一辈子,何必急呢?

• 学问不是敲门砖,更非在于炫耀。产生疑惑后,研究并解决此问题,其结果就是学问(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恐怕很多人不同意;姑且参考)。

• 天下论着浩如翰海,作学问时可以尽量搜集了解,但要认识到不可能尽读(在台湾因藏书有限,更是如此);只能求在一个阶段作一个阶段的研究,但要在过程中力求诚实、严谨。

• 人生每个阶段都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不是老生常谈。

• 宁可「质胜于文」,不要「以文害意」 (「文」是辞藻之美、雕饰的文字、浮夸滥情的文辞——亦即 purple prose ) 。

• 表达时要力求通顺明白。再高深的想法,如果读者看不懂,实在可惜;更表示个人表达有问题。艰涩的文字或者表示作者的思路不明白,或者是东抄西借的,尚未融会贯通,或者是不重视沟通的技巧。文字送出前,至少读三次,最好要等待一段时间。

• 发表的每篇文章都要请人看过。经常作者所要表达的想法与所表达出的文字间有距离,因此,他人有看不懂处就要反省,是思路不清楚?还是表达得不明白?最好文字请人润饰过,但力求通顺,不是追求漂亮。

• 以后要建立自己的文字风格(「以后」或许是五年、十年)。

 

参考书目 (bibliography) 的用意

• 西方学术界作学问的第一步,先彻底搜罗与议题有关的资料,再一一阅读过,先采 browse 方式,值得精读处再作笔记。如此,可了解他人对此题目研究的程度,亦有助于决定切入议题的角度—— e.g., 如他人对此议题已有相当研究,其结论为你所认同,就可三言两语交代别人的心得,再提出你要讨论的角度。

• 在注释中第一次出现某著作时须标注完整资料,以后再度引用时就不再如此;如果文字颇长(如硕士论文,或一本书),于文后列举书目,有助于读者随时查核所引出处的完整资料。

• 学期报告或文章,由于有「脚注」,并无须列出「参考书目」,但为练习格式,还是要列「参考书目」。

• 目前台湾有一奇怪的作法,以抄列一些书目来显得有学问,或造成该篇文章参考很多著作的假象,但行文间并未一一引注出处,明眼人一看就知根本未曾参考这些著作。我坚决要求,请各位同学不要自欺欺人。

• 为建立各位同学个人学习的数据文件,我希望各人养成作 annotated bibliography 的习惯; i.e., 在一份著作后就其内容做内容摘要,并简单的提出优缺点——特别是缺点(以同学目前的程度而言,优点很明显,但缺点不易注意到;要养成批判的能力)。

 

论文架构

台湾艺术界流行一种全世界学术界未有的论文架构,就是在大、小论文前用相当可观的篇幅写「研究动机」、「文献回顾」、「研究方法」、「研究的局限」等似是而非的章节。其实,「研究动机」不外乎「我要毕业」,只要依照外国论文写作资料出处的引用方式,自然交待了「文献回顾」;而「研究方法」,不论是何等学门,不外乎资料搜集(或是出自印行刊物、实验、田野调查)、研读、分析、归纳、比较、最后总要提出个人的看法;至于「研究的局限」不外乎时间有限、资料不易取得、学识尚待加强等。一般此类叙述在前言中略为交待即可,无须用要论文的三分之一、一半、或三分之二来赘述。因此,本所学生自然不应采纳此种可笑格式,请尊照全世界艺术学门的规范,在论文一开始即直接陈述所欲探讨的题目,直接进入与此题目有关的讨论。

 

注释的用意

• 注明某见解或资料的出处,也是表示对他人学术研究的尊重。

• 与行文有关的见解,但与通篇文字的行文有些格格不入,不便加入正文中者。

注释的种类

• 流水注 (running note) ,用于一般读者的通俗刊物(在行文中的句末以括号夹注,规定一如 footnote 或 endnote ,或于行文中提及,融入正文中(如拙著在《美育月刊》所用者)。

• 脚注 (footnote) :置于每页底端,用于学术论文。

• 文末注释 (endnote) :置于通篇文末,用于学术论文。 Endnote 或 footnote 可依个人喜好采用,但因计算机排版方便每页底端的脚注形式,建议采用脚注形式,不过在付梓时,因学术刊物各有编辑规定,则依各刊物的编辑规定。

关于注释格式的澄清

批注的格式因学科不同,理工科与人文学科有别;元智大学艺术管理研究所当然采用人文学科的格式。英文依照欧美的学术论文格式,中文的格式基本上根据英文的格式。

目前台湾所采用的学术论文格式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 「美国心理学学会规格」 ( APA Style ,即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 的格式规定,这种规定最大的特色是在文中须要标明出处的地方,在括号内写出作者与著作出版年份,再于文末罗列出参考书目。但如「注释的用意」中所说明的,注释并不仅限于出处的资料而已,有时须要于注释中进一步说明行文不足之处,因此,这种规定多半为辩论性质不强的学科所采用。 台湾一些人文学刊居然规定使用 APA 的格式,这种奇怪的规定只是显现主事者不了解人文学科的学术规范而已,自然无须置理。

在美国的人文学科,包括艺术相关学科,则采用「芝加哥规格」 (Chicago Style) ,此种格式主要是将注释列在文章每页下端或集中列于文章之后(依个人喜好或刊物习惯,但因计算机排版发达,建议使用列于每页下端的方式,以便阅读),并在首度引用某篇著作时详细列出出版资料;一般学术论文则无须再列出「参考书目」,但整本书则须要列出「参考书目」。 元智大学艺术管理研究所当然采用 「芝加哥规格」。

随着网络信息发达,一般学术研究多已利用此工具引述资料,然而注释格式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西方学术界已经注意到此现象,试图研拟统一的脚注与参考书目格式。

以下所整理的规格,主要依据「芝加哥规格」,再参考美国关于电子信息最新的引用格式,一方面比照既有的标点符号规定。

标点符号与间距

• 中、英文(包括阿拉伯数字)之间须要有一空格,以求视觉上的舒坦。

此外,中文后加注外文原名,也须先要有一空格后,再用英文的括号,再打外文;英文括号后如再有中文,也须先要有一空格。

例如: 新古典风格复古 (neo-Classical revival) 以及以浪漫为诉求的……。

• 书、期刊与艺术作品名称用《 》,亦即相当于英文中的斜体字 ( Italics ) 。但在西洋艺术史的研究惯例中,建筑物并不特别用斜体,因此中文也就无须使用《 》;虽然如此,在图版说明中,建筑物名称依然须用《 》,一般艺术品当然须要使用《》。

• 文章用〈 〉,亦即相当于英文中的 “ ” 。未出版之硕、博士论文只能算作论文,因此用〈 〉。特别要注意不可与英文符号的 < > 混用,以免视觉上突兀。例如:某人所着的<新文化论>就不好,某人所着的〈新文化论〉看起来就比较舒服:此外,<新文化论>之前后的中文并未有空格,看起来很不舒服,而〈新文化论〉前后就自然形成空格。

• 在大陆的标点符号中,引文采用英文的引号 “ ” 。由于大陆的排版采用接近英文的排版方式,如标点符号置于字的右下方,并于句点前有一空间,均为台湾所不取。因此应采台湾通用的「 」。

• 在引用时原文没有,为补充说明而加入自己的文字,用〔 〕。记得中文用中文符号的中括号,英文用英文符号的中括号,以求统一。

• 在文字叙述时,如提到一些事项,最后用「等」字结束,「等」字前无须再用删节号……(在 Word 软件中,按鼠标右鉴,按「符号」,再按两次…)。

• 请多善用分号;

• 英文文章用 “ ,” (注意:美国习惯是将逗号或句号在引号里面,英国则在引号之后,请统一采用美式格式)。

• 英文书籍、期刊、以及艺术品名称用斜体字 ( Italics ) 。

• Block Quotation 在英文用法里系指引文超出四行的情况下使用,但在中文里并无统一规定,当然引文字数多的须要用 Block Quotation ,但多少算多,因人而异。 Block Quotation 前后并无须加「」,直接引用即可,但最好能用标楷体,以别于正文(自己之文字)的细明体。在英文用法里,字体应小一号,行距亦减少。 Block Quotation 可以前后均缩减,或只是缩减一边(通常为左边)即可。

• 注释的数目字,在英文里直接标注在句子的标点符号后,如 The Perpendicular Style of British architecture in the 19 th Century. 但在中文里,由于中文字体与阿拉伯数字的字体大小差别过大,一方面不明显,一方面也会经常形成注释的数目字自动跑到一行最前端的弊端。建议最好采用在刮号内先写注字再加注释数目,再接着逗点或句点,如:受到埃及新王国时期雕像的影响(注 )。

• Block Quotation 的缩排方式以及 注释的数目字方式可能视各刊物的排版规定而异。

• 中文行文出现数目字,建议亦采用中文字,以求视觉统一。如:「在十九世纪末叶的欧洲」,不应写作:「在 19 世纪末叶的欧洲」。又如:「中正纪念堂建于一九七六至一九八○年,由杨卓成设计。」不应写作:「中正纪念堂建于 1967 至 1980 年,由杨卓成设计。」

 

注释的格式

• 注意:「 注释 」 与文后「参考书目」的写法略有不同,特别是英文作者姓与名先后顺序以及逗点与句点的差异。

• 建议各位同学只在「参考书目」列出论文所曾引用于脚注的资料,不要学目前台湾流行的作法,抄一堆书名、文章。元智大学艺术管理研究所不须自欺欺人,我们是来学作人、作学问,不是来学瞎混蒙骗的。

• 单一作者的书籍

(Note) G. Ellis Burcaw,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London: Altamira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1997), p. 190, pp. 192-195.

(Bibliography) Burcaw, G. Ellis.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 London: Altamira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1997.

(注意:作者姓名在注中依名先姓后排序,但在书目中则先列出姓,接以逗点,再写出名,再接着句点,这可方便依姓来简索作者。)

(以前使用打字机时代,书名用底线来表示排版用斜体字,如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但如今有计算机,就直接用斜体字。)

(注释)林柏亭,《嘉义地区绘画之研究》(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一九九五),页 90 。

(书目)林柏亭。《嘉义地区绘画之研究》。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一九九五。

(「 p. 」视出版单位而定,有些用,有些不用,但在原稿中避免差错,建议提供,由各单位编辑统一作业。在英文里,单页用一个 p. 如 p. 16 ;如果两页或两页以上,则用 pp. 如 pp. 25, 28 或 pp. 35-56 。 中文则最好采用「页」。年代统一采公元纪年,用国字或阿拉伯数字则自行决定,或由出版单位决定,但全文须一致;有些单位则要求用民国,但最好再加上公元,置于中括号内,以求国际化)

• 作者为机构单位

(注释)四川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星堆祭祀坑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9 ),页 138 。

(书目)四川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星堆祭祀坑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9 。

• 两位作者的书籍

(Note) Walter E. Houghton and G. Robert Stange, Victorian Poetry and Poetic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p. 27.

(Bibliography) Houghton, Walter E., and Stange, G. Robert. Victorian Poetry and Poetics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中文的 and 可以用「暨」、「和」或「与」)

• 三位作者的书籍

(Note) Jaroslav Pelikan et. al., Religious and the University , York University Seri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4), p. 109.

(Bibliography) Pelikan, Jaroslav; Ross, M. G.: and Wittenberg, A. Religious and the University , York University Seri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4.

(注释) 陶正刚等,《太原晋国赵卿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6 ),页 35 。

(书目) 陶正刚、侯毅、渠川福。《太原晋国赵卿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6 。

(在「注释」中只列第一个作者,但在「书目」中须将所有作者列出。也有将三位作者名字在「注释」都列入者。为求免出差错,三位作者全列,是较通行的作法)

• 论文集中的文章

作者与编者不同

(注释)石守谦,〈人世美的记录者—陈进画业研究〉,在黄永川编,《悠闲静思:论陈进艺术论文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一九九七),页 13-54 ,尤其 26 。

(书目)石守谦。〈人世美的记录者—陈进画业研究〉。黄永川编。《悠闲静思:论陈进艺术论文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一九九七。

作者与编者相同

(注释) 余英时,〈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原载《明报月刊》,第十八卷第九期(一九八三年九月号);辑入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7 ),页 123-143 。

(书目) 余英时。〈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原载《明报月刊》,第十八卷第九期(一九八三年九月号);辑入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7 ,

• 期刊中的文章

(Note) Don Swanson, “Dialogue with a Catalogue,” Library Quarterly 34 (December 1963): 115.

(Bibliography) Swanson, Don. “Dialogue with a Catalogue.” Library Quarterly 34 (December 1963): 113-115.

(注释) 郭沫若,〈侯马盟书试探〉,《文物》( 1996 年第 2 期): 5 。

(书目) 郭沫若。〈侯马盟书试探〉。《文物》( 1996 年第 2 期): 4-6 。

( 期刊中的文章在「书目」中应附全文页码 )

• 无出版日期

(注释) 于非暗,《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九龙:南通图书公司,无出版日期),页 72 、 87 。

(书目) 于非闇。《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九龙:南通图书公司,无出版日期。

• 无出版日期但有图书馆所加的日期 (日期用中括号)

(注释) 于非暗,《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九龙:南通图书公司,〔 1975 〕),页 72 、 87 。

(书目) 于非闇。《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九龙:南通图书公司,〔 1975 〕。

• 套书中的一本书

(注释) 《论语》,十三经注疏版,重刻宋版注疏,清朝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影印, 1979 ),卷一:「学而」,页 2458 。

(书目) 《论语》,十三经注疏版,重刻宋版注疏,清朝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影印, 1979 。

(因为古籍引用经常有版本的考量,所以应交待所用的版本。)

◎ 套书中一本书的一卷

(注释)《妙法莲华经》卷第五:「从地涌出品第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经》(东京:日本东京大藏经刊行会,无日期;重刊本,台北:世桦印刷企业有限公司, 1990 ):「第九卷法华部 ? 华严部」,页 39 下、 40 上。 (《大正新修大藏经》后文简称为《大正藏》)。

(书目)《妙法莲华经》卷第五:「从地涌出品第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九卷法华部 ? 华严部」。东京:日本东京大藏经刊行会,无日期;重刊本,台北:世桦印刷企业有限公司, 1990 。

◎ 套书中一本书的一篇文章

(注释)白佐民与邵俊仪,〈坛庙建筑及其艺术特色〉,《中国美术全集》建筑篇 6 (台北:锦绣出版社, 1989 ),页 5-7 。

(书目)白佐民与邵俊仪。〈坛庙建筑及其艺术特色〉。《中国美术全集》建筑篇 6 。台北:锦绣出版社, 1989 。

• 字典或百科全书

(Not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 11 th ed., s. v. “Blake, William” by J. W. Comyns-Carr.

(Bibliography)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 11 th ed. s. v. “Blake. William,” by J. W. Comyns-Carr.

(注释)《佛光大辞典》,「福田衣」条。

(书目)《佛光大辞典》。「福田衣」条。

• 报纸

(Note) “Amazing Amazon Region,” New York Times , 12 January 1969, sec. 4, p. E11.

(Bibliography) “Amazing Amazon Region.” New York Times. 12 January 1969, sec. 4, p. E11.

(注释)〈千禧婚礼 64 对新人缔鸳盟〉,《中国时报》,中华民国八十九年一月十日,桃竹苗县市新闻版,页 18 。

(书目)〈千禧婚礼 64 对新人缔鸳盟〉。《中国时报》。中华民国八十九年一月十日,桃竹苗县市新闻版,页 18 。

(报纸中有作者的文章,采文章作者的格式,即作者、文章,后再接报纸名以下的资料)

• 间接引用

(Note) Jesuit Relation and Allied Documents , vol. 59, n. 41, quoted in [or “cited by] Archer Butler Hulbert, Portage Paths (Cleveland: Arthur H. Clark, 1903), p. 181.

(Bibliography) Jesuit Relation and Allied Documents , vol. 59, n. 41. Quoted in [or “cited by] Archer Butler Hulbert, Portage Paths. P. 181. Cleveland: Arthur H. Clark, 1903.

中文就依英文例子的格式。不过中文著作好象很少有这种用法;假装自己有学问似乎是较通行的作法! 我的书《上古中国的生死观与艺术》倒有个例子:

崔豹,《古今注》,引于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铭旌考释〉《马王堆汉墓研究》,下册,页 263 。未曾察对《古今注》原书,依孙文所引。

◎ 电子文件的引用

基本上依作者、时间、文章或文件,再接网站、于中括号中标示引用时的日期,如:

国立嘉义大学,国科会数字博物馆专业计划,〈台湾建筑史:自主思考下的建筑信心之建立: 1980 年至 1995 年的建筑突破〉,无日期,

< http://www.dm.ncyu.edu.tw/content/con07/con07-04-1.htm > [2002-10-16] 。

Kathy Acker,“Defining Postmodernism,” 在 Christopher Keep, Tim McLaughlin, Robin Parman, The Electronic Labyrinth , 1993-2000,

< http://www.iath.virginia.edu/elab/hfl0242.html > [2002-11-15] 。

(因引用英文资料,依「中文用中文标点符号、英文用英文标点符号」原则,用英文的< >,不用中文的〈 〉。)

(英文网站的电子文件经常要求引用时将文件名称用斜体字,也就是将此文件视同已经刊行的书籍。基本上,这是一种自我膨胀的心态。如前所述,斜体字系用于书籍,而文章则用 “ ” 。一般电子文件只是约相当于刊载的文章,因此建议还是依脚注惯例,将之视为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文大藏经 下载
得意黑字体下载 免费开源可商用的中文斜体字体下载
中文大藏经
重磅!腾讯LOGO设计升级了!
FANUC PMC信息各国语言显示功能使用方法
学医有感:“读书难读医书更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