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记》的思想内容

肖旭

一、《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都是以写人物为主的。

本纪,按年代顺序记载帝王的言行和政绩;

表:按世代年月谱列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

书:记载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等典章制度;

世家:记载王侯的兴衰;

列传:记载社会各阶层有显著事迹可传的人物,也记载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

通过这五种形式,互为补充,而构成纪传体通史的完整体系,从黄帝到当今将近三千年的历史记载下来。因在司马迁之前,中国历史著作很多,但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中国史,而《史记》恰恰完成了这一任务,并有着自己的体例。

从史学上看,《史记》有何发展创造?

1、《史记》是区别于国别史、断代史的我国第一部通史,又是区别于编年史的纪传体史书,它开创了纪传体史学。

2、《史记》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大事。用纪传体来写历史是司马迁的开创,后代史学家大都沿袭了这样的体制。

这里附带说一下关于《史记》的名称问题。

《史记》这一名称,在我国古代原泛指一般史书,是个泛称,即称史书为“史记”,并不是某部史书的专称。司马迁这部书在当时只称《太史公书》。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称“太史公一百三十篇”。后来有称《太史公记》或《史记》的。直至唐代编撰《隋书》时,才著录“《史记》一百三十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这时才把司马迁和《史记》联系起来,  《史记》才正式由泛称变为专名。

二、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史记》一书体现了司马迁哪些进步的历史观)。

写作目的,按司马迁自己的说法,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下面从这三句话对《史记》的写作目的进行阐释。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所谓“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天道可以干预人事,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是天,人是人,天是属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并批判了许多当时流行的迷信思想。正是由于司马迁有这种“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因此他在写历史的时候,总是对人事、人谋作仔细的观察和记载,并从历史人物的客观活动中,分析其成败得失的原因,总结出有益的历史教训,这正表现他思想的进步和历史科学的科学性。

在“通古今之变”方面,也表现出他许多进步观点和卓越的见解。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的规律,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司马迁与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唯心观不同,他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的,因此他对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采取称赞的态度。它叙述历史,战国以前写的简略,而战国以后写的详细,特别是汉初时代,从经济、政治、文化到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记述。《史记》这一规模和其中所体现出的历史观念,在司马迁以前是没有的,他的创造,正是给他的时代以最充分的反映。

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说他要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表达出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理想。《史记》是纪传体文学,以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生平活动来反映历史情况。但它写人物,不是客观主义的描写,而是寓作者的爱憎褒贬于其中,歌颂了一系列的爱国志士和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揭露和鞭挞了那些奸佞之徒,这正是《史记》的进步性表现。

三,《史记》的思想内容

﹝1﹞在《史记》中,作者以“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许多暴行、暴政,记录了他们的丑恶面目。

所谓“不虚美”,就是不凭空去捏造美;“不隐恶”,就是不隐蔽人物的恶行,该暴露就暴露。当时封建统治者曾大讲阴阳五行之学,还制造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以此为巩固刘氏政权服务,大肆渲染“受命帝王”,把他们树为偶像。司马迁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还了这些统治者的本来面目。这表现出司马迁独有的勇气和胆识。如写汉高祖刘邦,固然没有抹杀他结束楚汉纷争、建立统一国家的作用,但也没有放过对他的虚伪、狡诈、无赖品质的揭露。书中写到刘邦时,说他原来是一个“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不从事一般人的生产劳动,什么活也不会干),“好酒及色”的市井歹徒。色——女色,说他爱喝酒还爱好女色。说他与项羽争天下的时候,他固然是很有计谋,但也处处表现出他的残酷无情和市井无赖的嘴脸。有一次刘邦被项羽的军队追逐,“汉王道逢孝惠、鲁元(刘邦之子刘益和女儿),乃载行。遭骑追汉王,汉王(为减轻车上负担)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腾公(夏侯婴,为刘邦驾车)常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这段写刘邦称汉王以后,受到楚霸王项羽的猛烈攻击,当时汉王曾路过他的家乡沛县,他的家属都已逃散,在半路上碰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就把他们收留了。项羽的追兵追得很急,汉王为减轻车上负担,将儿子、女儿急推车下,给刘邦驾车的夏侯婴常把推到车下的孝惠、鲁元收到车上,像这样多次。而且夏侯婴说:虽然情况很紧急,不可以把车赶得快一点吗?为什么把自己的亲生儿女抛弃掉呢?这段文字揭露了刘邦损人利已,六亲不认的剥削阶级本性。

还记载一次项羽被围困,军粮断绝,为了解围,项羽说要杀刘邦的父亲,结果刘邦怎样问答的呢?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然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是说,我和项羽都是“北面受命”怀王(古代君王都是南面而坐的,而臣属都是面向北听帝王所下的命令,所以说“北面受命”,怀王不是屈原时的楚怀王,是其后代,楚汉纷争时的楚王),“约为兄弟”,我曾经和你项羽约为兄弟友好。这样说来“吾翁即若翁”,我家的老子也就是你的老子。“必欲烹而翁”,你一定要烹你家的老子,“则幸分我一杯羹”,那么就分为一杯肉汤喝吧,通过这些记载,把刘邦的丑恶内心世界和残忍无赖的嘴脸,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书中还写他作了皇帝以后,白天不理朝政,寻欢作乐。《张丞相列传》中,写他白天搂抱姬妾作乐,还写他猜忌功臣,乱杀无辜,《淮阴侯列传》写他诛杀功臣,完全是昏君无道的样子。这些不避忌讳的描写,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勇气和胆识,这是难能可贵的。

《史记》对开国之君刘邦是如此,而对“今上”汉武帝,也是如此加以鞭笞,揭露批判不亚于刘邦。在《封禅》中,着意写下了武帝求仙访道的一些荒唐可笑的事实。在《平淮书》里记载了武帝为了享乐和对外发动战争而加重税赋,迫使百姓服役的状况,特别是对汉武帝的暴力统治,作者更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流露出十分激愤的情绪。

在《酷吏列传》中,司马迁着意对围绕在武帝周围的一群酷吏作了细致的描述,勾画了他们作为统治者爪牙鹰犬的狰狞面目,残忍、枉法、滥杀无辜。如写酷吏王温舒“捕郡中豪猾”,大肆捕人,而且“连坐千余家”、“流血十余里”。立春以后,按照法令是不能够用刑的(封建社会有个规定,立春以后不能再杀人了),这个杀人成性的刽子手,竟然顿足叹息说,“嗟呼,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他说真是不如意,他感叹了,为什么呢?他说:假如冬天的月份能够延长一个月的话,那么我的事就办完了。意思是说该杀的都给杀了。作者接着满腔气愤的说:“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这是对酷吏的一种指责。接着写:“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像这样一个杀人成性的刽子手,而天子听到以后认为他很能干,反而升了他的官。说明这位天子就是这个草菅人命的刽子手的支持者、后台。作者不仅揭露了那些官吏的残酷,而且也充分鞭笞了汉武帝时代的残酷黑暗。书中还提到张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非常狡猾、奸诈、专门舞弄自己聪明来驾御别人、玩弄别人),他治狱时,善于巧立名目,不问是非,专以武帝的好恶为准,往往受到武帝的嘉许。再如杜周全凭“人主意指”断狱,写出杜周乃是一个贪赃枉法,嗜血成性的政治暴发户,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那个时代的阶级矛盾。

﹝2﹞同情人民的起义和反暴斗争,《史记》热情歌颂了广大人民的义愤和反抗。

在《酷吏列传》中,作者记述了广大人民的反抗形式,说一般的小官吏和普通老百姓都越来越大胆地触犯王法,起来造反的所谓“盗贼”纷纷涌现。这些造反团体大的有几千人组成,他们自己打起旗号,攻打城市,打开窗户,取走粮食,并释放原来服苦刑的罪犯,捆梆并侮辱太守、都尉,杀二千石的大官,还通告各县衙门赶快给准备好吃的。小的造反团体也有好几百人组成,他们抢夺乡里、官吏的财物,这样的造反集团多的不可胜数。作者是同情这些人们的起义反抗斗争的,因为他认识到了“官逼民反”的必然性、合理性。在《陈涉世家》中,司马迁详细地记述了陈涉、吴广起义的经过和革命发展的形式,指出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同时也分析了他们失败的基本原因,并且肯定了他们推动历史进展的不朽功绩。司马迁还把陈涉、项羽分别列入《世家》和《本纪》这两类来加以叙述,充分地显示了他卓越的思想境界。他这种敢于突破传统偏见的态度在史学家中也是罕见的。

因为痛恨暴政,司马迁还歌颂了历史上一些反抗暴政的志士。在《游侠列传》、《刺客列传》中,分别歌颂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刺客;朱象、郭解等游侠。对刺客的自我牺牲,反抗强暴的精神,对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的高尚品质,对滑稽的足智多谋,都给予了热烈的歌颂。对这些下层人物的肯定和赞扬,说明司马迁已达到了封建正统史学家所达不到的思想高度。

﹝3﹞热情歌颂爱国人物和有重大历史贡献的人物。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等事件的叙述,突出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格;又通过“负荆请罪”等情节,说明廉颇深明大义,勇于认错并知错就改等优良品质。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大家比较熟悉,这里就不多讲了。《李将军列传》写出汉名将李广保卫祖国.献身疆场的政绩,体恤士兵,热爱人民的品德,对李广惨遭迫害,“引刀自刭”的结局,表现了极大的不平和愤慨,深刻地揭露了汉朝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在这篇列传中,还写了李广廉洁奉公和爱护士卒的一些情况。如文中写,“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说李广虽拿了很高的俸禄(二千石在当时是比较高的俸禄),这样四十余年,可他并没有治什么家产,身边也并没有什么余产,说明他非常廉洁,又说他爱护士卒的情况:“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尽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意思是说他在率兵打仗时,如果碰到缺乏粮草饮水时,他要等士卒都喝得上水的时候,他才去喝,都吃得上饭的时候,他才去吃,并不先士卒去饮水和吃饭,表现了他对士卒是非常爱护的,能够以身表率克服困难。可就是这样一位勇敢、善战、清廉正直、不辞劳苦的爱国将领,却终身受到贵族们的排挤,在受压抑受迫害当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而最后竟落得被迫“引刀自刭”(自杀),这样悲惨的结局。因此,司马迁对此表现了强烈的义愤,文章最后,写李广死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说当李广死后,消息传出,李广军中的幕客、军官、土卒,所有军中的一切人,都悲痛得落下泪来,而百姓听见以后,“知与不知”(熟悉他的与

不熟悉他的),“无老壮”(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青的),“皆为垂涕”(都为他流了眼泪)。司马迁把士卒和人民对李广的爱戴,和统治阶级对李广的迫害,作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汉朝政治上的黑暗和腐败。另外,在《屈原列传中》作者一方面抨击了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卖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屈原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正道直行”、“九死不悔”的高尚品德。作者歌颂和赞美这样一些人物,应当说都是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自己的爱憎感情。

文/肖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33部书籍:11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
第二章 史传文学
漫谈中学重点名著《史记》
为什么想要了解中国必读《史记》?答案来了……
司马迁与《史记》的伟大贡献
史记的学术价值和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