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TimeOut 中国版 诺曼底公寓,巨轮泊在大上海
诺曼底公寓,巨轮泊在大上海
发布时间:2009年5月7日16点1分

1924年,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较为清冷的一段,与武康路天平路相交处的一大块地皮上,尘土飞扬,黄皮肤们弓着背赤着膊。无轨电车从善钟路(今常熟路)哐当哐当地驶过来,不怎么有好奇心的上海人向窗外望一望,很快便收回了目光。法租界大动干戈造的房子,总归与小巴辣子无关。如果他们看得再久再细致些,会发现在粗糙相的黄皮肤之间,站着一个三十来岁的异国人,高挺的鼻子上架着一副眼镜,神情冷冽,目光如炬,偶尔同工人比划两下,更多时候只是站在工程的外围,沉默地望着一切。
他就是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像搓橡皮泥一样捏出几十栋建筑星罗棋布地摆放在大上海这副繁复棋局上的邬达克。工人们不会知道,这位高鼻子凹眼睛的洋先生即将改变十里洋场的风骨风貌。他们也尚不知道,一年之后,这块地皮上,即将矗立起一幢他们的想象力难以企及的庞大建筑物,像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轮,却永远地停泊在了霞飞路上。
那正是诺曼底公寓。

泊在五岔口的“诺曼底号”
武康路、天平路、兴国路、余庆路,上海几条沉默是金的小马路,如涓涓细流,流到车水马龙的淮海中路汇聚成一股。诺曼底公寓如一艘昂然的舰艇,在这汇聚点上呈现蓄势待发之势。无论是同几条小马路上的幽静的老房子相衬,还是与川流在淮海路上的双层巴士相比,诺曼底公寓都显得气势恢弘。它的比例是很特别的。
要以最佳视角来欣赏诺曼底公寓,不如站在天平路余庆路口,等候十字路口的红灯转绿,抬眼望一望这幢楼高八层的诡异建筑,第一、二两层筑成基座状,由一串半圆型的券廊续围;第八层处理成檐部,混凝土石状面墙与楼宇的基座上下呼应。望望它,再看看疾驰而去的911,如同一条小舢板。
或是跨过淮海路,从武康路和淮海中路相交的圆弧形路口,缓缓踱步于武康路,建筑的后身很长很高,细看第三至七层楼由褐色面砖贴面,显得庄重雍容,其中,第三层装饰有边框三角形的窗楣,而每层西侧顶部的房间凸有阳台;三、八两层则有栈道似的通长阳台形成明显的建筑物腰线。感觉就像站在巨轮边,抬高视线才能望见船舱,似乎船票在手,立时三刻便能上船入海。
古典折中风格,显见得邬达克尚未割舍与生俱来的东欧情节。诺曼底时期的邬达克,尚没有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只能算小试牛刀。日后创出“亚洲高度”的国际饭店、名噪一时“巨大落地窗”似的大光明戏院、“哥特式塔尖”高耸的沐恩堂等, Art Deco的运用日益增加,融贯中西的先锋性日益稳固,已经很难说清:是他在一定程度上刻划了大上海,还是大上海成全了他。

敛财有道的东家“万国储蓄会”

说起公寓的东家,不得不提当年赫赫有名的万国储蓄会。1912年,旅沪法侨法诺、盘疼、信孚洋行老板麦地以及中国人章鸿等集资成立了一个储蓄会。因为股东和参加储蓄者不受国籍限制,取名为“万国储蓄会”。房东曾经如此显赫,房客亦多为洋行大班、达观贵人,配的司机和厨子也是从外国带过来的。据淳子在文中回忆:“一位大班生病,住进宏恩医院(现华东医院),他的厨子去送饭,西装革履,有板有眼。护士对大班说:先生,您父亲来探视了。”1937年上海字林洋行出版的英文《中国行名录》的“上海街道指南”记录了诺曼底公寓的63户住户户主姓名,可以确定这些住户绝大部分是欧美的在沪侨民,其中有嘉第火油物业公司销售总代理、美亚保险公司上海办事处经理、罗办臣洋琴行老板以及西门子公司经理等一些大公司的高级职员。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日军进驻租界,英美在沪企业被视为敌产而被日伪接管,侨民则成了“敌对国难民”而被关进了集中营,不久又被分批遣送回国。诺曼底公寓80%的住房空置了,仅有一小部分被占领当局分配给官员居住。
诺曼底公寓进入了一个最混乱和黑暗的年代。

古怪而美好的异域感
若有条件,能由空中俯瞰诺曼底公寓,视野更佳。望着硕大三角形的楼顶,你只好心悦诚服地感叹:这名字取得再妥帖不过了。
解放后,它被改名为武康大楼。
2008年,武康大楼本着修旧如旧的思想大肆修葺了一番,整修大队的名牌至今尚未撤去。大楼内部,依旧很暗,最下面三层都是磨石子面,要到上面才是木结构的。虽然跟任何老房子一样住很多人家,楼道倒是干净的,走起来无比宽敞。在一楼大厅,有两台主电梯和一个楼梯入口。电梯换过几次,最早是拉门的。东侧,原来还有台保姆专用电梯,现已经封死了。换过的电梯依旧神奇,像老式电影一样,用半面钟的样子显示电梯到达的楼层。
大楼里的每一户房都朝南,走廊向北,所以客人站在屋外是觉不出房子的特别之处的。整栋楼房有梁而没有承重墙,所以每户人家的房型都不相同,走过两三次,仍记不得细节。每次要主人出来引路,或送出去。也很怪,从没在这既长且复杂的走楼梯的过程中,遇到过任何其他的人。
这栋楼、这个弧形的转角,充满了不真实的存在感。曾经,底层有一个特级理发店,叫“紫罗兰”。坐在他家的沙发上,洗一个头,修一修眉毛,还可以望见宋庆龄故居里的阳台和大树。而路口装潢特别欧化的喜客咖啡,一到有太阳的日子,就随意松散地排出几个露天座,像极了巴黎的某个街巷。
说到底,或许要谢谢那些辗转在十里洋场漂泊过的蓝眼睛高鼻梁们。不管他们是来冒险家的乐园淘金的,还是被生活所迫找一个尚未受战祸破坏的桃源避世的,建筑也好,咖啡也罢,顺着光阴一路流淌到今天,终究赐予了我们某种古怪而美好的异域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她!可以说是上海最牛B的老公寓,没有之一!
武康大楼:好似巨轮的它,成为上海城市符号不是偶然
大气包容的武康大楼
邬达克经典之作,武康大楼的记忆
上海故事(349):我的家在武康大楼(上)
邬达克与上海(19) | 诺曼底公寓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