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杨浦
总有初到上海的朋友问:“你们的X大学在哪里?”带着他(她)在上海的地图上找呀找,多半会在东北角看到身影。如果他(她)兴致还是很高,非要来看看不可。那就有点麻烦了。风尘仆仆地从闹市赶到那里,单看校园还行,再看看周围恐怕就略显凌乱了。学校和周围的社区似乎并不和谐。
  杨浦区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集着复旦、同济、第二军医大学等17所高校。这实在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那么如何整合与利用这笔财富就成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知识杨浦”究竟该如何打造?
  正在英国华威大学读博士的曾华国先生说,他所在的大学当年就是为了复兴老牌工业城市
  COVENTRY而建的。现已成为英国最年轻的著名大学,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曾先生说,他的学校没有围墙,分布在三个社区中。“我们只有一年级的学生要求住校,其他人一般都住在社区里。学校里的图书馆除了部分地方,都是对外开放的。运动场,食堂,校园咖啡馆也是这样,只要付费,都可以享用。”曾先生告诉我们,他们每到圣诞节前夕都会有一个叫“ONEWORLDWEEK”的活动。“非常热闹,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参予。”
  曾先生说:“我们并不觉得学校是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因为一方面,英国各社区的设施都非常完善,并不是只有学校才有绿地、运动场和图书馆。另一方面,那里的大学生除了学习之外,是个非常普通的人。”
  在杨浦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区,校园、社区与科研互动,是人们所期盼的。但或许,拆掉现实中的围墙是容易的,破除心理的围城可能需要更多的路要走。
  时髦另类的30年代
  创办于1906年沪江大学可能是杨浦区最早的大学了。校址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上,原名上海浸会大学,为美国基督教南北浸礼会所创办。上海浸会大学最初的校长为美国人柏高德博士。
  那时候的大学生可不是一般的人物。总是记起穆时英笔下的时髦女学生。那个把男人当成消遣品的女人,一个在刺激和速度上生存的女人。
  她坐在草坪上,有着蛇一样的身段,猫一样的面孔,一张会说谎的嘴,一双会骗人的眼睛。红绸的长旗袍永远像在轻风上一样飘飘荡荡。蓉子对她的男友说:“你还以为女子只能被一个人崇拜吗?爱是只能爱一个人,可是消遣品,工具是可以有许多的。你的口袋里怕不会没有女子们的照片吧。”
  白衣飘飘的80年代
  复旦大学中文系王宏图老师说,他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来复旦念书的。“那个时候学校周围都是田野,非常荒凉。只有一辆公交车通往城里。五角场除了一个百货商店和一个电影院,基本上没有娱乐场所。我们买书都要坐公交到南京路的。”
  不过王老师说,虽然那个时候生活都非常清贫,但是大学与社会有着鲜明的界限。“大学里完全是先锋的感觉。是精英。”学院的红墙内有开放的风气和活跃的思想。“我们每周有舞会,有电影。还有各种社团。”
  一位80年代吴姓师兄还给我们讲了个关于复旦校徽的趣事。“当时复旦有两种校徽:一种是给本科生用的白色校徽;还有一种红色的,那是专门给研究生和老师准备的。如果你能搞到红色校徽戴上,那可是非常荣耀的事情,走在路上都会有人看呢。”想象一下80年代的大学校园吧:一座伫立在荒原中神圣而孤独的城堡。校园里弥漫着自由开放而高远的气氛。它和周围的农田简屋以一种奇特的姿势融合。就像高空中飘荡的灵魂和大地上行走的肉体一样。
  走向平民与多元
  白衣飘飘的年代终将过去。“天之骄子”的感觉正越来越远。
  又到一年招聘时。看着这群四处奔波的小孩,看着他们年轻而略带疲惫的脸。你或许很难轻言“少年不识愁滋味”。
  校园依旧安静。图书馆里有宽大的桌子,相辉堂前有漂亮的草坪。有阳光,还有清新的空气可以静静舒展身心。然而红墙之外就是车马喧嚣。
  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早地走进现实。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家都是普通人。大家都有各自的道路要走。所以努力学习是正常的,努力考证也是正常的,在社会上努力兼职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今校园的周围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小书店,小餐馆,还有咖啡馆。有一些有意思的顾客和老板,还有一些干脆就是学生自己开的。也算是一景吧。
  劳动大学:骨子里没围墙
  讲到要打破大学的“围城”,有一所上世纪20年代的大学不得不提起,就是如今已处在虹口江湾镇的我国第一所“劳动大学”。这是比利时政府把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提出的相应措施。当时,退还庚款的国家多用这种办法,如美国退款办了“清华”,英国退款办了“协和”,意大利退款办了“辅仁”等。比利时政府便要求仿照比利时“劳动大学”的办法来办这所劳动大学。
  当时学校给予学生的待遇是:不收学费,供应膳食,也不收讲义费,还每学期发校服一套。这些学生中,穷人家的孩子居多,虽然学校解决了生活了问题,但总也需要点零花钱。许多颇有点才情的年轻人纷纷干起了“自由撰稿人”弄些巴掌大的小文章给《申报》、《新闻报》。
  当然学生中也有罗曼蒂克,劳中一班的余致力非常爱慕校花何志行,写了一些求爱信,可是这个“皇后”却漠然无情,后来传说:何志行把余致力给她的信交到训导处去了。据说余在信上说,如果得不到她的爱,那就认为割断了生活的情趣,何志行担不起这个责任,才出此绝招,制造了一则人人皆知的“校园新闻”。这个余致力便是后来的文坛宿将徐懋庸的假名。
  从沪江大学到复旦大学
  赫赫有名的沪江大学英文名字叫“UniversityOfShanghai”,想来若是它能存活至今,岂不是便没了今天的上海大学?当年考大学,在教学楼里贴满了各式各样的招生简章。看着华东工业大学的招生简章上的照片颇有欧陆风情,尖顶教堂式的礼堂、茵茵绿草地,还有小别墅外的皑皑雪景,便毫不犹豫地把志愿许给了它。
  开学后,穿过整个上海到军工路上的华东工业大学报到,残破的大杨浦还是叫人有些寒心,仿佛天都是灰色的。来到校门口,有两块牌匾竖立着,一块自然是华东工业大学,而另一块则是“沪江大学”,眼睛拂过“沪江大学”下的冬青树小灌木,又赫然多添了括号内的“原址”两字。从校门里往里面望,一下看不到头,林荫道绵延的终点是毛主席像。走到里面虽然房子都是老的,却未见得像照片上那般精彩,显然已是断井颓垣,宿舍更是噶吱噶吱踩得出响来。这便是曾经的沪江大学。当然“华东工业大学”的校名没有延续多久,往前是上海机械学院,往后便是今天的上海理工大学。
  解放前的沪江大学在市郊杨树浦军工路黄浦江畔,有钱人家的公子小姐纷纷坐着爹地的小汽车穿过整个上海市到东北角来上学。那真是有钱人的学堂,往来无白丁,贵族般的生活也反映在仅贵族才付得起的学费上。多年以后,沪江大学校庆,珠光宝器的老太太拄着拐杖,气急败坏地指着一幢楼说:“这以前是尖顶的,现在怎么没了?!”时光荏苒,蛀虫一点也没给这些旧上海的豪门贵族们面子,照样把尖顶吃了个干净。
  纨绔子弟们在学校里也是出了名的会玩会学,学术氛围不差,系主任更是个个要担纲基础课。到现在还有校友忆起当年郑章成教授让他们刻土豆以记忆心脏的结构。而沪江的学子们也曾在校际英语辩论会上打败交大、复旦等名校夺魁。这里更出过健美先生,赵竹光在沪江园里开创了亚洲首家健美俱乐部,翻译过《肌肉发达法》。男女生同校也真正是由沪江开出的风气之先。
  待到我上学的时候,玩闹的东西似乎不及前辈。便每每以五角场为中心,一下扎到复旦大学,和那里的声色犬马混到了一起。演戏、诗歌,吃吃小饭,喝喝小酒。那时复旦的学子是极会玩的一伙人,半夜三更排完话剧,骑着自行车去人民广场玩“贴狗皮膏药”的游戏。听那些复旦的朋友们讲那些传奇性的学生名人,听他们讲那些外国人名,如自己家里人一般顺口。毕业后,作鸟兽散,几乎未再跨进自己的母校或是当年曾乐不思蜀的复旦。学校里和学校外,真是冰火两重天,不好玩了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忆】杨浦这几座百年大学的历史建筑里,留下过你的足迹吗?
复旦大学老照片:80年代大学生,气质和现在不一样
【上海】暖阳的冬日里走进复旦
飘逝的青春:4初识大学校园,生活的画卷渐渐展开
最美大学之旅——沪江大学
《觉醒年代》里的“早稻田大学”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