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懂上海:泰安路的深藏不露

看懂上海:泰安路的深藏不露

2014-07-05在这里,看懂上海看看新闻网

社区精选

先登一则批评,阿拉社区新朋友“@王洪”批评我们写错了,“宝庆路10号不是电科所,电科所一直在武宁路上”

王老师,“看懂上海”里的信息,一般有两个以上信源我才会录用,宝庆路10号的信息哪里来的?第一个源“上海优秀老建筑”的名录里提到:“1950年后,由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使用”;第二个源,上海电科所自己的网站上公布的信息:1958年开始扩建一直到61年搬到武宁路,用的地方就是老早的上海灯泡厂一个车间,最初武宁路是电科所电工合金分所。

至于江泽民是否在宝庆路10号工作过?王老师侬倒是提醒我了,这个时间差的确让人生疑,61年电科所搬武宁路新所,而江被汪道涵调到上海,则是62年的事。最有意思的,是库恩这本书透露的细节。

库恩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里写到,江泽民1962年调到上海担任电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后,很快在新的职工宿舍里分配到一套现代化的两居室公寓房,“在上海拥有自己的房子,曾是他们家庭的梦想”。这套房子就在电科所附近,当时的曹杨新村。这套房子,虽然地段也算偏僻,但是上班非常方便。

也就是说,江在宝庆路工作的时间应该不长,更多是在武宁路的电科所。后来,王冶坪在这套房子里一直住到1985年,然后全家搬到了“康办”这里。所以,道理不辩不明,虽然王老师给我扣顶“太随意”的帽子,但是,我还是老开心地发觉了,关于老江在上海更多的信息。

再次感谢!

———“道理越辩越明”分割线 ———

泰安路,仅长514米,但以兴国路为界,又跨越了长宁和徐汇两区。东起武康路,西至华山路。1918~1921年修筑,当时,位于法租界内的这条小马路,以法国侨民的名字来命名,劳利育路(Route Camille Lorioz)。

Camille Lorioz(1884-1916)在上海期间,做着丝绸、金银首饰的生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离开上海应征入伍,并在著名的绞肉机凡尔登战役中战死沙场。1943年,汪伪政权接手上海后,这条马路以山东地名“泰安”改名,并且沿用至今,现在的泰安路,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

慢慢地逛泰安路,五分钟就走完了,即便如此,依然不能错过两段马路的不同风景。关于这条小马路,我推荐一段来自一位台湾记者,在上海旅行时落笔留下的文字:

“穿过微风,举步跨过华山绿地,往泰安路前去,第一条画进眼里的,是那些英式古典与西班牙的百年线条,脑里响起的,是上世纪的街头艺人,在卫乐园的喧嚣回声,和让时光冻结在墙上的雕塑与音符......


午后的斜阳,穿透建物间的夹缝,百年的喧嚣在这时,只有树影摇曳的婆娑。梧桐树延伸而出的线条,像箭一般指在每一个有趣的小地方,我正在穿越时光与探寻味道的泰安路上。”


文字里提到的“卫乐园”就在泰安路的120弄,这里是老上海曾经熟悉的顶级住宅区。这批建筑建于1924年,原为大陆银行建造,当年,多为金融界上层人士租用。


为什么叫“卫乐园”?开始我还以为是“Willow”直译过来的,后来听老上海说,此处原为“后李家宅”荒地,四周沿泰安路,兴国路,华山路被“洛云浜”所围,河上架有5座小桥,因一些街头艺人常在此搭棚卖艺,故而得名“卫乐园”。(其实还没解开我心中的疑团,尤其对于洛云浜的描述,更让我好奇)

这是一处砖混结构的花园里弄住宅,主要由两排十数栋座北朝南的单幢独用花园洋房组成。那些洋房大多为两层的,最多带个假三层。暗红色的屋瓦,水泥拉毛的墙,大门上方两边,以及窗台用红砖,做了些简单的图案装饰。


每一幢的建筑和格局都不一样,有西班牙式的、英国乡村式的。据说,当年造好的时候,每户人家都有一个近百平的花园。这些建筑深藏在花园里高大的夹竹桃和无花果花丛里,显出一种低调的华丽。高高的围墙隔开了外面马路的喧嚣,有的院墙开了扇铁皮小门,通常是紧闭不开的,使这些洋房,看上去有些神秘。

而这里住过的人,也不简单。卫乐园的1号,曾是著名导演黄佐临的旧居,而10号曾住过“毛夫人”贺子珍,我们在讲湖南路的时候,提到过贺子珍在上海住过最久的地方。


贺49年从苏联回国,50年来到上海的时候,先是在四川路居住,而后搬到了泰安路的“卫乐园”,一直住到1962年才搬进了“湖南别墅”——当年陈老总可是给主席拍过胸脯的,“上海养得起一个贺子珍”——当年同住此处的,还有贺子珍的侄女、毛泽覃的女儿贺海峰。

在华山路、兴国路路口的转角处,泰安路50号,是一幢扁扁的梯形的奇怪楼房,过去住华山路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从它门口走过,直到有一天在街对面,突然发现他是这么一幢洋气、漂亮、奇特的建筑,拍下来的照片让人感觉这是在法国街头。

靠近兴国路的泰安路76弄,是一个名为“亦村”的弄堂,也是花园里弄住宅,路口是解放前造的高级公寓房。“亦村”里的4号,便是“人民音乐家”贺绿汀的旧居所在。

贺绿汀的旧居建于1934年,为独立花园住宅,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建筑面积272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L”形,底层红砖清水墙,余皆水泥粉刷墙面,坡顶红机瓦。

从1956年起,贺绿汀就在此定居,直至1999年4月27日,贺老在这里走完了自己96年的生命历程。底层南房为贺绿汀客房兼琴室,侧房是女儿元元闺房,楼上是卧室、起居室和书房,庭前有一个将近200平方米的大花园。同样,这里也曾留下过不少名人的足迹。

泰安路115弄的花园住宅,隔泰安路与卫乐园相望,这里原为“陈家巷乡村”,后来的花园住宅是美商德士古洋行,在1948年建造的,属于英国式和西班牙式假三层住宅,共三排八幢。

这条弄堂里的每幢住宅,南面均有较大的花园,园内绿树成荫、园绿草茵茵,环境优雅。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曾有较长一段时间居住在此弄的6号。该弄在1989年也被列为了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路虽短,但是,这里的很多房子,其内外设计在当年可是领风气之先的,这就是我为什么称泰安路是“深藏不露”的原因。除了上面提到过的这些住宅外,还有就是泰安路117号的独立别墅。

这里曾是潘澄波的旧居。潘是广东新会人,怡和洋行总买办。当年他的房子造好后,报纸还特地刊载了一组照片。新居有卧室、客厅、书房、酒吧间。墙壁有贴墙纸的,有用涂料的,色彩淡雅。家具陈设中西合璧,室内顶部已采用吊顶,灯光布置颇为现代——这大概是摩登时代,最豪华的家庭装饰了吧。

兴国路、武康路这一段的泰安路,就呈现出了另外一种风景。路的两边主要是一些建于上世纪80代的公房,也有几栋解放前造的新式里弄和花园洋房。人行道上的树木好象种下去的时间还不长,没有那种绿荫如盖的情调。

据说,在上世纪下半叶的一段时期内,这段马路是作为路边菜场用的——如果没记错,我98年搬到华山绿地这里,“泰安路菜场”几个字还挂在路口——马路两边搭满了卖菜的棚子,棚子后面大多数是本地人的棚户房,沿街门面无非是些杂货店、酱油店、熟食店、理发店、裁缝店等等。

弄堂幽暗狭窄,里面居住着七十二家房客,后来,这里拆迁了,造起了新公房,马路菜场也进入了室内,只残留着一些水果店和杂货铺等,市井味也较西面一段要浓得多。

不过,我在整理材料的时候发现,60年代,上海市有一位副市长,石英,曾在这段泰安路上,可以考证的是他的子女后来的回忆文字:“星期天上午,他偶尔带我们出去,也是到家门口的泰安路菜场,察看市场供应情况”。不知道,有谁记得这位副市长么?

“看懂上海”开通了线上微社区“旁友帮帮忙”,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浏览,并留下您对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您也可以留下您对上海感兴趣的问题,如果您是老克勒,那请一定不要“吝啬”,让我们一起把上海的人文面传承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条500多米的马路,生活过一众名人,却不为人所知
长宁这条不长的马路,故事却很绵长……
长宁这条马路只有短短的514米,但她怀里的这些“特殊建筑”会带给你深长的意味……
卫乐园: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地方
泰安路上历史建筑
泰安路的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