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范畴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范畴

应该说,是认知语言学把范畴问题推到了学术的前沿。认知语言学摈弃经典范畴理论而推崇原型范畴理论。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各有其哲学上的依托。谈经典范畴理论,可以抛开原型范畴理论,但谈原型范畴理论就必须参照经典范畴理论,因为它是在颠覆后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经典范畴理论自然是以西方古典哲学,即客观主义哲学为依托的。古典哲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理性是抽象的,是脱离肉体的,是直义的(literal),命题具有客观性,非真即假。概念和推理是超拔的,即它们都超越任何生物体的身体局限性。概念和推理,尽管可能体现于人体、其他生物,乃至机器,但它们却抽象地存在着,独立于任何特定的体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完全体现了这些特点。亚里士多德一语道破天机:“范畴是抽象的容器”。与此相应,范畴的基本点便是范畴成员享有共同的特征,可归纳为三点:

1)范畴成员独立于范畴建构者的身体本身,即独立于经验;

2)范畴本质中没有融入莱考夫等人所说的想象机制,如隐喻、转喻、意象等;

3)范畴成员之间体现出由充要条件所决定的边界清切性。

作为古典哲学的对立面,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 1980)提出了与原型范畴理论相融合的体验哲学。体验哲学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理性以肉体为基础,是想象性的,以隐喻、转喻和意象为核心;想象机制是范畴建构的核心。与之相应,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点便是:范畴中存在可以称作原型的最佳样本(best examples),而这些样本取决于以下因素:

1)感知、肌动、文化;

2)隐喻、转喻、意象。

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既然基于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观,自然也就体现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对立。莱考夫(Lakoff 1987xvi)认为前者是错误的,指出:“关于心智的错误观念已伴随我们两千多年了,必须加以改正。”It is vital that the mistaken views about the mind that have been with us for two thousand years be corrected.而且,“观念的转变会带来一系列的转变:这是一个蕴含其他变化的变化:真理、知识、意义、理性,甚至语法观念的变化。”(It is a change that implies other changes: changes in the concepts of truth, knowledge, meaning, rationality -- even grammar.

范畴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过程,但愿这是人类理性的提升。如果不是提升,那么它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莱考夫曾形象地将经典范畴理论的实质概括为容器,这与亚里士多德“范畴是抽象的容器”之论在字面上倒显得十分契合,但意向却是相反的。莱考夫的意思是:经典范畴理论中的范畴像一个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放在里边,不具备的就放在外边。他认为经典范畴理论并非实证研究的结果,而是一种基于先验猜测的哲学观。这样定义出来的范畴自然是绝对的、离散的。

早在莱考夫等人之前,瓦解经典范畴理论的努力就开始了,如维特根斯坦和奥斯汀。至于早于亚里士多德两百来年的赫拉克利特,他的“逻各斯”之下的对立同一(identity of opposites)观念更是超出了经典范畴理论,因为他的视野在人类思维这一范围之外,处于创生“各从其类”并超然其上的宇宙本原层面。

维特根斯坦以游戏来隐喻语言的特征,把游戏作为其语言分析的起点,提出了“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学说。这一思想在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和文化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20世纪70年代,拉波夫和罗施先后发表了他们对于自然范畴的实验研究结果,以此证明家族相似性原理适用于描述自然界中的许多范畴。原型范畴理论实际上滥觞于伯林和凯伊(Berlin & Kay 1969)对颜色词的调查。伯林和凯伊的研究经罗施(Rosch 1975; Rosch 1978)发展而成为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原型理论之所以大受青睐,是因为它基于感官和联想的经验论取向与解构本质的后哲学背景密切相关,而且确实能够迎合感官的感受。而且,它与日常语言学派,如上文提到的后期维特根斯坦理论及奥斯汀的言语行为(speech act)理论等思想也能够完全融通。与此同时,旨趣相投的模糊数学(fuzzy mathmatics)和实验心理学渐成风潮,许多学者的思想受到了革命的洗礼。

罗施等人发现,在范畴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原型,他们把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其后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现代范畴理论,即原型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家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解释主要有如下几点:

1)范畴内存在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罗施把原型解释为一个比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这个典型代表对于识别范畴起着重要作用。

2)范畴由两个因素所决定,即最佳实例以及一套最佳实例进行操作的规则。这就是范克斯和布兰斯福特(FanksBransford)提出的“原型加转换”这一观点。兰盖克则对原型和图式做了区分,认为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事例,而图式是一种抽象的特征。

3)范畴核心具有图式化的心理表征或者一种认知参照点(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在此意义上,最佳成员只是原型的例示。丽德(Reed 1973)认为原型是范畴的平均特征或集中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概括的表征。泰勒认为原型是一种图式表征,它是范畴的概念核心,并认为具体的实体不是原型,而仅仅例示原型。

以此可见,认知语言学内部对原型的认识并不一致。(1)和(2)表明原型是实例,即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而(3)则表明原型是抽象的图式表征。这种具体与抽象的纠缠必然导致论述的混乱。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人类主要是依靠典型样本、基于家族相似性原则来组织范畴并以此来认知世界的,是根据基本层次范畴来学习和组织知识的。一个范畴内部的各成员之间其地位是不平等的,它们具有不同的隶属度。原型范畴理论关于“地位不平等”、“隶属度”等等应该说是就具体的现象层面而言的,可它却把抽象的本质层面的概念看作人类思维的基本单位,认为把物质世界和心理世界中的客体、时间和内在关系联系和组织起来的正是概念。这种具体与抽象、现象与本质的错位或含混降低了理论上的说服力。

认知语言学内部的分歧姑且不论,我们可以抛开具体之物而专注于作为图式表征的原型。可以肯定的是,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其理念与体验主义哲学完全契合——这是为适应这一理论而提出的哲学观,当然是契合的了。在语言学研究中,原型范畴理论起初只用于词汇(主要是名词)的分类,后来则扩展到其他现象,泰勒(Taylor 1989)就认为原型范畴理论可用来解释语言中的很多现象。在原型模型中,概念的内涵是按它与实物原型的相似程度来进行心理表征的。词汇实际上就是人类对概念的表征,从任一角度着眼我们都可以发现其典型性或凸显性。既然语言形式是无穷的,那么从理论上讲词汇本身也可以分成无数种原型。词汇关系存在于词形之间,语义关系则存在于词义之间。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的图式观,人对客观世界范畴化的过程中,是以建立事物在大脑中的原型为基础的,即范畴化有不同的层次。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最典型的代表,对范畴的确定是围绕原型建构的一个模糊的识别过程。原型范畴具有以下特点:

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其数目是不确定的,是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而有所变化的;

2)特征是有区别的,有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的区别属性,其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邻近范畴属性相交叉;

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4)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而具有更多共同属性的成员便是中心成员。

原型范畴理论与实用主义哲学、认知科学相汇合,它给人的印象是:有力地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以下观点的确具有颠覆性:

(1)范畴是凭借它的典型特征而不是凭什么充要条件建立起来的

(2)一个范畴的成员具有“核心”和“边缘”之分彼此之间地位并不平等,具有不同的隶属度核心成员具有特殊地位被视为范畴的典型成员边缘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典型成员地位

(3)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基于此,人类主要是依靠典型样本、基于家族相似性原则来组织范畴和认知世界的,是根据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y来学习和组织知识的。

原型范畴理论所说的原型,就是一个概念范畴或语言范畴中最具有凸显性、代表性的成员,所有其他成员与原型都具有相似性。原型范畴与基本层次范畴的关系是:原型范畴在基本层次范畴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原型最大限度地利用基本层次范畴的效能。两者互相依存,共生于人类的认知机制之内。除了原型范畴和相应的基本层次范之外,上位范畴与下属范畴也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范畴的重要概念。上位范畴寄生于基本原型范畴之上,它依赖基本范畴而获得完型和大部分属性;下属范畴是在基本范畴之上进一步的切分,也是寄生范畴。

原型范畴观被认知语言学家全盘接受,成为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石,如前所言,泰勒(Taylor 1989)认为原型范畴理论可用来解释语言中的很多现象,特别是语义现象。语义范畴就是原型范畴具有明显区别特征的该范畴的不同子范畴(subcategory就是该范畴所代表的词的不同义项。义项成员之间地位不等,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的非典型的义项。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结果,是大脑经过加工重新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大脑的经验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重现。人们通过感官经验直接形成具体事物,通过在具体事物和意向的基础上加工、综合而形成抽象事物。经过加工后的世界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不是完全客观的。“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其结果就是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Taylor 198955)由此可见,原型范畴理论以人的认知心理为出发点,以经验、感觉、认知等因素为重要标准,着重研究映现在大脑中的主观世界,而不是跳越主观蔽障来研究客观世界。从这个角度讲,原型范畴纳入了主观因素,与排除主观因素的经典范畴截然相反。两者似乎都有道理,但在后现代主义的风潮中原型范畴理论成了时代的强音,而经典范畴理论却犹如过时凤凰。

的确,从认知角度看所有范畴都是模糊的。其一,同一范畴的所有成员由家族相似性所决定,而非由共同特征所决定,也就是说成员之间虽然享有某些共同特征,但这些共同特征不是平均分配的,所以其相似性是模糊的;其二,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员为此范畴的典型或中心成员,即原型,其他成员则成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因此,在边缘上各范畴相互交叉,没有明确的界限。有鉴于此,要了解原型范畴的本质首先就要了解家族相似性和原型范畴理论。

总之,认知语言学完全顺应后哲学对经典范畴理论的冲击,它认定了这样的范畴观念:范畴是原型性的,它由原型性成员和边缘性成员所构成,原型性成员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边缘性成员则是非典型成员;经典范畴理论的二分法是不全面的,范畴边界是不确定的,范畴内所有成员是不平等的;而且,范畴属性不具有普遍性。

原型范畴理论似乎是范畴理论的突破,可是将这一理论用于语言研究,就与语言具有离散性、层级性和递归性这一观点相冲突了,其结果也必然偏向语言的差异性而否定其统一性。的确,认知语言学的普遍观点是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会因语言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原型范畴理论能不能得到逻辑的验证,如果它有其合理性那么它在什么层面起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析范畴理论
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的述评
学人观点丨王寅教授: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深度解读:亚历山大·科耶夫的作品《概念的意义》,以及它的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