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之前的教育体系-瑞明讲史

我们一起聊聊西周之前的教育体系吧。我们就先从师这个字开始,大家发现没有,王师-师父-老师都是一个字?师长-出师-会师-老师-技师……

 

师,有着浓郁的战争味道。

 

师,二千五百人为师。——《说文》,最初来源于“为防止农民起义而部署的军队”;后逐渐发展为“教导所有人”的人。因为西周的时候,立国不稳,所以需要巩固政权,教学以习武为主,教师可能是由军官担任,“师”这个词即源于军旅和军官的称号,如王宫小学教师“师氏”即是担任王宫警卫的高级军官。


师,脱胎于军官教学,最开始教人如何作战的。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学校叫做——“成均”,这个和祭祀、月令有关,古人特别重视祭祀、月令等仪式,上古的时候就有“成均”,这是乐师作乐的地方,在五帝时代,氏族和部落经常要举行各种祭祀典礼,音乐和舞蹈成为了接通天地之道的必修课程。

 

“成均”后来延伸为用酒款待的身份普通的“郊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成均的乐教传统,流传后世成为古代教育的借鉴,以致西周大司乐所掌仍称为“成均之法”,所以我们在历代考古中都有各种乐器的出土,比如我们在音乐篇里说的贾湖文明就出现了贾湖骨笛。

 

古代各种重要的时刻都离不开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就成了治理天下的必修课。在考古中也有一个奇怪的发现,各个遗址往往都会带有一块广阔的空地,这个就是举办仪式的广场,类似现在的天安门广场,用来上举行典礼,召开会议,宣讲政策,战前动员、誓师等,在国家产生之后,「成均之教」就成为社会教育的总称,成均也成为天子之学的中心场所。


成均,从文字记载中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其实应该是更早,应该更早之前不需要文字记录。中国的教育从远古的部落开始,就是有教无类。那时候没有阶级,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在夏朝已经有了私有制的家国概念,然后有了“庠”、“序”、“校”等学校的名称。西周在教育方面集前代之大成,西周的学校分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有庠、序、校、塾。西周初期,因为政权立足未稳,需要加强军事实力,所以,西周初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练兵习武,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

 

那时候已经有了蛮夷的对抗,天子为了不让技术外流给蛮夷,也为了保持学术的正统性和纯粹性,文化典籍都深藏在皇宫,安排“守藏室之官”来保管这些典籍,天子成为标准答案唯一的输出者,特别是天文历法和礼节这方面,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


 《书·舜典》:“帝曰: ,命汝典乐,教胄子。”说明在成均受教的学生,是一批专门接受音乐教育的,那时候已经出现了专业分工的概念。同时,舜时已有专门乐师的设置,可见中国音乐的历史有有悠久。

 

经书上出现的第二个学校样式叫做虞庠,礼记说: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庠”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在三皇五帝时期家畜粮食看管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所,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在农耕文明中,因为老年人掌握了更多的经验和知识,所以向老年人请教如何耕种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这个就是中国孝文化的由来。虞庠之学以孝为核心,孝其实就是文化继承。当年轻人种田的时候,不懂的都要问上一辈,前辈在年轻一代眼里就是标准答案。在古代,孝这个字的意义是很广的,孝要从天子这里开始讲述: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说天子是“受命之君”,是“天意之所予”,所以才称“天子”,天子应该把上天当作父亲,以孝道侍奉天。因为天意至仁,天子必须效法天,实行仁政;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百姓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君主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所以,我们现在的孝是相对古代是变得很狭隘了

 

我们现在理解的孝和古代已经出入很大了,西周之前的治学是以孝为核心,《孝经》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两亲,并能顺其意。对于天子来说,父亲就是上天,就是道。孝,也代表这天道恩泽百姓

 

西周中期,政局趋向稳定,经济和文化获得空前的发展。教育方面逐渐增加政治、伦理的内容,要求提高文化教养的水平,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属于综合艺术,包括音乐、诗歌和舞蹈。射。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训练。书。数:包括读、写、算基础文化课。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之为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之为乡学。“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古代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西周官学有“国学”与“乡学”之分。国学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分小学与大学两级;小学在城内宫廷中,大学在南郊;王城的大学称为辟雍,诸侯国的大学称为泮宫。辟雍又分五学:居中也称太学;南面的曰成均,也称南学;北面的曰上庠,也称北学;东面的曰东序,也称东胶或东学;西面的曰瞽宗,也称西学。乡学则按地方行政系统,州设序,党设庠,闾里设塾或校。想学的优秀生可以升入国学。国学教育对象限于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以及经过选拔的“国之俊秀”。

 

上次分享的儒家教学里面,其实还少了很重要的一些模块。儒家注重的四书五经、六艺,还缺乏一些东西,比如科学技术方面,如天文、历法、医药、建筑、冶炼、机械制造等,还有率兵打仗,怎么征兵、训练、列阵、兵器制造、战法、看天象识天气、看地图等。这些高技术含量的传授是通过另外的渠道,由专门事务官祝、史、医、卜及“百工”,父以传子,世代相继,成为“世业”。学校教育与“世业”并行,是春秋之前的特征。

 

现在的人一想古代文人雅士,就想文邹邹的样子,其实那时候培养的都是文武双全的大丈夫。西周之前的学校就是郊区的森林,这里有野兽出没,也有虫鱼繁衍。也就是西周的教育还重视野外生存训练和实战演习,西周大学中的渔猎活动,是一种实际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西周大学中的公共活动,以行礼、射箭、驾车、奏乐、舞蹈为主,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也以礼乐与射御为主。这些人文可以写方案武可以上战场。

 

西周之前,8岁之前的孩子学习任务是很轻的,主要就是生活常识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从孩子能说话时,教以应诺,男答“唯”,女答“俞”。盛佩巾的袋子,男用革,女用丝。6岁,教以简单的数字和东南西北等方位的名称。7岁,教以男女有别,不同席,不共食。8岁,开始教以礼让,出入门户及入席饮食,必后于长者。然后就开始正规的教育体系了,《公羊传》:“父老教于校室,八岁者学小学,十五岁者学大学,其有秀者移于乡学,乡学之秀者移于庠,庠之秀者移于国学,学于小学。”这就是春秋之前的学习路径。

 

王族的教学要求的就更高了,三皇五帝时代的皇帝,不仅仅是天子,还要是天下人的老师,《大戴礼记·保傅》: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帝入太学,承师问道。”这里所说的东、南、西、北学,在包括太学就是五学。东学便是东序,为习舞、学干戈羽籥之所,由乐师主持;西学即瞽宗,为演习礼仪、祭祀先王先贤之地,由礼官主持;北学即上庠,为学书之所,由诏书者主持;至于南学,有的说是成均,为学乐之所,由大司乐主持。太学有的说是中央之学,也叫做辟雍。太学除了做学问,还在这里讨论政事、修订历法、举办典礼。《尚书大传》说:“战斗不可不习,故于搜狩以闲之也”。辟雍中的渔猎活动,是一种实战训练。辟雍和泮宫亦如宫廷,贵族们常在这里举行祭祀、宴会,选拔武士,议定作战计划。打了胜仗,就到这里“献俘”、“告功”。

 

可见当时的天子的修为能力、学识、武术都是上乘的,这样的人才能替天行道。


古代的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每个地方参政议政的场所。通过学校可以和上级沟通时政想法呢,《左传》记载”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商朝时代的教育特别重视“祭祀与养老”,以前教育特别重视:化民成俗。商朝的国立大学叫“瞽宗”。“瞽宗”是礼乐教育场所,同时还负责全国文治教化的工作,这里祭祀着德高望重的“先师”乐祖。商代的乡学叫“序”,庠序者,教化之宫。古代帝王以教化之不立,而万民之不正,所以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让人民都能学习礼义,“教化以明,习俗以成,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札乐志。“序”与“瞽宗”共同完成化民成俗的任务。

 

礼记中有一段话说的比较清楚: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才华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所以,要全民形成好的风尚,那就必须要化民成俗了。

 

所以鲁迅说中国封建社会是愚民,这个是大错特错,古代的天子希望全民都能够明理,每个人都要有良好的教养,然后形成优良的社会风气。这样天子治理天下才能轻松

 

所以,在夏商西周,是以天子为核心,典籍都保存在天子图书馆,朝廷是作为唯一的教学思想和教材的输出渠道,这样就可以吾道一以贯之,而不是私学泛滥百家争鸣。但是教学的以孝为核心,那时候的孝的概念比现在广播。

 

然后有一些涉及到核心能力的,对天子构成威胁的知识,比如兵法、兵器打造、水利工程、机械设备、天文历法、地图测绘、占星术、祝由术等是通过绝对忠诚于天子的世家来进行传承,这部分是不外泄民间的

转折点就是王子朝奔楚,把西周之前的官学典籍流散一部分到了民间,朝廷却不掌握了正统的典籍,这样导致意识形态奔溃,也就是官学体系奔溃,才有了百家争鸣。一些人拿到了一小部分经书,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甚至是私心杂念,然后就成了百家争鸣

 

孔子为什么几次去请教老子,一是学请教老子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去听老子口述抄袭一部分经典。

 

老子觉得孔子人品不错,人也聪明,就传授了礼相关的知识给孔子。

老子也是因材施教,把对外层面的传给了鬼谷子,鬼谷子的弟子更擅长外交和作战,都是对外的。孔子更擅长对内的管理,社会治理,教育礼节等。老子把经济方面的知识传授给了文子,文子收了个徒弟叫做范蠡。文子的思想后来影响了墨子,文子以无私兼爱释仁,这一点就成了墨家后来的内核。

说起来很有意思,春秋战国那些风光的人,还基本都是老子传下来的分支。比如战国初期最牛的魏国,魏文侯就是子夏的学生,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孔子是老子的学生。魏文侯还有2个同门师兄弟,一个叫做李悝变法的主持人李悝,一个就是著名的吴起。

 

李悝和吴起又带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商鞅。商鞅变法学的就是李悝变法,徙木立信模仿的就是吴起当年的行为,商鞅就不用说了,启动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序幕。


后来孔子的传人荀子,荀子的两个学生李斯和韩非子,也为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老子把道术传承下来了,影响了后世几百年。老子的学生鬼谷子有一个徒弟叫做黄石公,黄石公有一个徒弟叫做张良,张良辅佐刘邦匡扶了天下。张良的10世玄孙就是张道陵,也就是道教的创始人,张天师。张道陵还有一个孙子叫做张鲁,就是三国演义里面那个汉中王。

 

老子还有一脉是关于养生的,据说是传给了尹喜,尹喜是第一位来武当山实践,传播道家思想的历史人物,还被道教教徒尊称为“玉清上相”。

 

诸子百家的根追本溯源,就在老子这里。那时候官学典籍失散,老子为了不让经典断层,就因材施教,找了一些他觉得有品行的人教给了这些人一些他们合适的道术,于是这些徒弟开枝散叶,基本左右了春秋战国乃至楚汉争霸的格局

 

老子也不是横空出世,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站在华夏先贤们几万年的思想净化的沉淀,他不是一个原创者,他更是一个传承人,谁让他是最后一个天师呢

 

中国的文化都是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积累、演化和发展,文化思想、科学技术没有源流传承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很多人说战国百家争鸣是文化兴盛的象征,庄子说:道裂为百。天下就要大乱了

 

所以,我们不是要求想法越多,思想越多越好。最好的方法就是只有一套自上而下、承接天地,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的思想体系。这就是孔子一辈子都在呐喊的:吾道一以贯之。现在意识形态纷繁杂乱,什么宗教、什么左右、什么非主流都来了,以为这是好事?这是天下大乱的前兆

 

所以,我们不要被什么派别给绕晕了,华夏文明只有正邪之分,没有派别之分,那时候天下大乱,生不逢时,只能抱道藏身。他也把道术通过不同的弟子传承下去了,就是孔子、鬼谷子、文子、尹喜……

 

王子朝奔楚的那些书,如果后世能够找到,那就是无价之宝了,是华夏先人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智慧结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向古人学习教育:如何因材施教,培养经天纬地的人?-上篇
孔子的教育之道(之二)a
中 国 古 代 教 育 极 简 史
先秦官学的衰弱与私学的兴起
以礼育君子
中国教育极简史|商周时期的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