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弟弟苏辙写诗抱怨生活苦,苏轼心疼地写诗安慰,竟成一首千古名篇

在唐宋八大家里,眉山苏家占了三席,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在当年是风光无限。在这三人中,苏轼的名气自然不用多说;苏洵能培养出这样两个儿子,自然也是名气不小;唯有这苏辙好像没什么存在感,似乎一辈子都生活在哥哥的光环下。那么这苏辙的才华真的没办法和父兄相提并论吗?其实不然。

要知道当21岁的苏轼中进士时,19岁的苏辙也榜上有名,这进士之名可不是哥哥能带给他的。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苏轼和苏辙怀念同一件事各自写下的诗,年少时因为只知欣赏苏轼,而如今人到中年,也读懂了苏辙诗之妙。先来读苏辙的作品:

《怀渑池寄子瞻兄》

北宋.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1056年,兄弟二人曾一起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时曾夜宿于奉闲僧舍。当时两人都是初出茅庐的少年,一时兴起曾在墙壁上题诗。此次苏辙又路过此地,想起了大哥,便写下了此诗。诗的首联是一语双关。既是写如今自己路遇风雪,也是指人生路漫漫,会经历各种艰难险阻。故地重游,回忆起曾经与哥哥话别分离的场景,让他伤怀不已。而接下来的两联是今昔对比,诗人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来抒写。想起当年两人一起在僧房写诗的场景,让苏辙觉得恍若隔世。

全诗最妙的是最后一联。曾经年少过此地,兄长还在自己身边,那时候他是那么快乐,而如今自己一个人独游则觉得毫无趣味。因此他发出了“无方骓马但鸣嘶”的感叹,马累了还能鸣叫两声,但人却处处是身不由已,显然这是在像哥哥抱怨生活之苦和人生的万般无奈。

通过这首诗我们感受到苏辙的无奈,也读懂了他对兄长的思念之情。但全诗却找不到一个与“思”相关的字眼,原因就在于他将所有的思念都藏在了写景叙事中,不可谓不高明。这种身不由已之痛,年少时没读懂,直到中年时经历了起起落落后,如今才真的读懂了。

收到弟弟这首诗后,苏轼十分心疼弟弟,于是便回下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后来这首诗也成为了千古名篇。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很显然苏轼写这首诗是为了安慰弟弟。首联苏轼用“飞鸿踏雪泥”来形容人生,走遍人生路,天涯漂泊,不正像四处飞翔在雪地上留下脚印的鸿鹄吗?次联则用上句的“泥”字顶针起句,飞鸿脚印凌乱是因为它没有是不懂道理的禽鸟,而世人四处漂泊则是因为人生无常。

第三联则由飞鸿写到故人,他们认识的奉闲老僧,如今早就不在人世,而他们如今也看不到当年题诗的破壁了。最后的落笔,苏轼又回到路途上。当年二人路过渑池时,道路崎岖,路远人困,连驴子也累得直叫。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回忆二人当年吃过的苦?因为相对于当年,二人如今的境况已好了很多。年少时,为了实现心中抱负他们不惧艰辛一路笃行,再苦再累都仍有心情于破壁题诗。而如今面对分离之苦和眼前的道路泥泞,又怎能退缩。至于人生的漂泊之苦,则一如飞鸿,唯有顺应自然,向它一样永不停歇地飞向远方。不得不说,为了安慰弟弟,苏轼确实是用心了。

就两首诗而言,苏轼的作品无论意境还是格调,确实要高出一些。但他诗中不少意象,如“雪泥”、“驴嘶”都是从弟弟诗中汲取,可见苏辙的这篇作品本身也是上佳之作。大家觉得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辙写诗给哥哥抱怨生活太苦,苏轼心疼回诗安慰,不料成千古名篇
弟弟苏辙写诗思念哥哥,苏轼心疼地写诗安慰,兄弟之情流芳千古
邓丽君生前很喜欢的一首诗,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前四句最经典!
苏辙生活不顺写诗向哥哥撒娇,苏轼心疼回诗安慰,竟成千古名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手足情深传千年
UC头条:苏辙给哥哥寄了首诗苏轼随手一回便是千古名作,还诞生了一个成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