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第一书46:王莽读过但写不出《轻重》



以现代的学术眼光研究《管子》,是从清末梁启超开始的。他对《管子》法制的系统研究到今天也是绝无仅有。他也系统了《管子》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学。接下来,1936年,黄汉出版了《管子经济思想》,1944年俞寰澄写了《管子之统制经济》,1956年马非百的《论管子轻重》发表,这是近代以来系统研究《管子》经济体系和经济学的重要著述。这些著述的出现开启了以现代学术研究《管子》的时代,这种系统的学术研究不只是赋予和发掘了《管子》的现代价值,而且对《管子》的考证更为科学,《管子》经济学表明,《管子》不是几百年中很多个学者拼凑的“大杂烩”,它有系统严谨的学术体系,阐述体现了管仲的变法改革和治国思想与实践,如果不是管仲完成,但也一定是管仲的思想,由与管仲相关的一个大家来统筹完成。《管子》的经济学如此,其他如论政、论道、论法、论兵,也是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并且各个体系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总的治国理政体系。


你只要把《管子》作为一个思想理论体系、一本书来看待,“非一人之作,非一时之作”的非议《管子》作者的基本立论就被破除了。


罗根泽在考证《乘马》和《轻重》十九篇时,也找不到《管子》在春秋战国抄了谁,所幸西汉出了一些理财学家和《盐铁论》之类的著作,罗根泽就把《轻重》十九篇送到了“并汉武昭时理财学家作”。当然罗根泽也讲不出谁能写出《轻重》十九篇,就又送给了“理财学家”这个群体。


对罗根泽的观点,马非百也看不下去。因为战国找不到《轻重》的出处,汉代武昭也没有能写出《轻重》的证据,而马非百则将时间继续后移,认为西汉末年的王莽写出了《轻重》。他考证《轻重》所言皆汉代故事,而尤合乎王莽时代的史实。也就是王莽执政后实施了近似于《轻重》内容的改革政策。


首先,马非百的一些文字考证看起来看细致,但细究起来也难以站得住脚,这里不做论证,只论证王莽没有写作《轻重》的可能性。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王莽出身于西汉末年的王氏外戚,于公元9年,代汉而立,国号“新”,建元“始建国”。王莽实行了广泛的社会改制。其中以解决土地和奴婢问题的“王田令”与“私属令”为其核心内容。王莽自汉哀帝驾崩之后实际掌握朝政大权,至地皇四年覆灭,王莽在位共15年,前后执掌天下共20年之久,新莽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起义军推翻新朝,王莽被杀,死时69岁。而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王莽同时也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但近代帝制结束之后,王莽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


王莽出生于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但祖籍章丘龙山镇平陵城。也就是说,王莽虽然姓王,但他是齐国田齐的后裔,因为是贵族王室后裔,改姓王。《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也是田齐后裔。他们原是陈国的贵族,因内乱出走齐国,为齐国立功,被封姓田。


王莽与《管子》有何关系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王莽拷贝了其祖上的功业。


田氏代齐,指战国初年田氏取代姜姓成齐侯的事件。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为齐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绝祀,姜姓齐国完全为田氏齐国取代。田氏是齐桓公十四年逃亡到齐国的陈国贵族,封田氏。545年,田完四世孙田桓子与鮑氏、欒氏、高氏合力消灭當富的庆氏。之后田氏、鮑氏灭欒、高二氏。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齐景公時,公室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戶口与实力。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  481年,田乞之子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爭取民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废齐康公。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齐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王莽幼年坎坷,父(王曼)(王永)先后去世,由其叔父们抚养成人。青年时期,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尊敬长辈,被誉为楷模。而后王莽青云直上,加官为大司马,仕途平坦。公元前7年,王莽继他的四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7岁。同年,汉成帝崩。汉哀帝继位,从此,汉哀帝的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两族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公元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汉哀帝崩。王政君掌传国玉玺,王莽任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一致拥戴。公元1年,王莽在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不是爵位),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公元4年,王莽的长女王嬿成了皇后,王莽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被加九锡。此时王莽的野心已经极度膨胀,与汉平帝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公元623日,汉平帝病死,4月,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王政君命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西汉末期,社会矛盾激化,由于王莽在朝野素有威名,被视为挽救汉王朝的不二人选,权势熏天。公元8年腊月,王莽代汉建新,改元“始建国”,并改当年腊月初一为始建国元年正月初一,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


如果说田齐代姜只是封侯,而王莽则是代汉成皇帝。不论你如何评价,这一点是否认不了的。


二,王莽实施了管仲的一些改革变法


王莽当政后实施了变法改革,主要内容


(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3)实行“五均六管”,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4)改革币制。


(5)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改官名、地名。


(6)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从这些改革内容,能看得出管仲变法改革的影子。但是王莽的改革没有取得管仲的成功。


由于汉末以来,政治腐败,朝廷奢华无度,地方搜刮盘剥,再加上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政治危机愈演愈烈。王莽执政以来,为了获取民心,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政策,但也始终未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王莽在始建国元年宣布的政策是:将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均不得买卖。其后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但由于这些政策只求名目复古,很多都是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在遭到激烈反对后,又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使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违反法令而受重罪处罚者不计其数,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项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因此导致天下各豪强和平民的不满。


第一,王莽不切实际地废除了五铢钱,盲目推行各种新币制,使货币的流通和信用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使财政经济陷于瘫痪。王莽的币制改革本意是削弱豪强大族的经济实力,但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造成了民间物价的不稳定。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


第二、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汉末土地兼并带来的的危机,但严重损害了大地主豪强的利益,使他们开始厌恶王莽的统治。由于没有切实的强制措施,地主豪强多余的土地大多没有交出来,所以朝廷没有足够的土地分给应该受田的无地、少地农民,使他们也失去了信心。侥幸分到土地的人也不满意仅仅得到所有权不属于自己的“王田”。始建国四年(12年),王莽在朝野的压力下,宣布恢复土地自由买卖。   第三、禁止买卖奴婢并没有改变奴婢的身份,也未获得民众支持。实际上官僚地主暗中进行的土地和奴婢买卖并未停止,因而被处以重罪者的不计其数,更引起了他们的激烈的反对。三年后,王莽只得让步,于是土地和奴婢买卖合法恢复。


第四、为了抑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控制物价,改善财政,王莽在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实行五均六管(管通管)。所谓五均,即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城市设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各城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工商各业,向市中申报经营,由钱府按时征税。每季度的中月由司市官评定本地物价,称为市平。物价高于市平,司市官照市平出售;低于市平则听民买卖;五谷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滞销时,由司市官按本价收买。百姓因祭祀或丧葬无钱时,可向钱府借贷,不收利息,但分别应在十天或三个月内归还。因生产需要也可贷款,年利不超过十分之一。所谓六管,是由国家对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实行管制,不许私人经营;控制名山大泽,对采集者征税。从五均六管政策的内容看,如果认真推行是可以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的。但五均的前提是政府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商品和货币,并且有强有力的管理手段。由于没有这两方面的条件,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贾来推行,反而给了他们搜刮百姓的机会,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垄断性经营。由国营对盐铁等实行统管统制,早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再次实施自然不会有好结果,而由国家控制名山大泽,实际只是给主管官员增加了财源。最终,国家没有增加收人,百姓却加重了负担,正当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也受到打击。


三,王莽读过《管子》但写不了《管子》


除了改革变法,王莽做的事情不少是模仿《管子》和管仲的做法。比如,王莽执政后也曾招募儒术,试图恢复齐国的稷下学宫。


王莽祖上应该保留了齐国的一些档案,到了汉代,这些档案也流传到了社会上或流转到秦汉朝中。司马迁、晁错这些人都读过《管子》,刘向编纂古籍时其中就有《管子》一书。王莽读过《管子》就很正常。他按照《管子》一书的描述去变法改革就解释得能。但是,说王莽写了《管子》之《轻重》就难以说得通。


此说,首先证明王莽之前已经有了《管子》一书,王莽只是加上了《轻重》一部分。而《轻重》一篇在司马迁《史记》当中就已经提到。而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也有《轻重》的内容。这些都证明《轻重》不是王莽写,王莽之前就有。


另外,你看看王莽一生,都生活在争权夺利的生死权斗之中,步步惊心,难有写书的心境。即使是赋闲五年,他可能会读书,但心在朝中,又发生了儿子被他逼死这样的事情。他的另一个儿子也因为不支持他篡政而被他杀死。执政八年,也是步步艰难,内外交困,哪有心境去写书?


还有,王莽变法有《管子》的影子,但并无领会《管子》的实质,学得不像,且难成功,哪有成功的实践作《管子》那样的理论总结?


而管仲执政40年,时间够长,管仲的变法改革和治国理政就非常成功,国家富强,事事顺利,管仲就有时间、有精力、有心境,去总结齐国的治国实践。这是王莽所没有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长城史 第二章 春秋长城
管子《管子》旧本题管仲撰
原来真的有人穿越到古代去了(转) – 铁血网
西汉衰亡与王莽改制
王莽成功代汉,建立了新朝,但为什么改革却失败了?
王莽经济法制改革的内容及命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