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单实用的自我按摩:“捉悸痞”按摩法


    捉悸痞,是民间按摩师的私密技艺。经过多次临床治疗实验,操作简便、功效卓著,是非常适合在家自我治疗保健的绿色疗法。

    “捉悸痞”释义

    这个名称是后改的,民间的叫法是“捉跳疙瘩”。殊为不雅,所以就换了“悸痞”这两个字。

    “悸”字本来是指心脏的异常搏动,到《伤寒论》的时候已经泛指体表各部位的异常脉动了。它统领了这个疗法适应症的第一个表现——体表(主要是腹部)的异常脉动。

    “痞”字的意思是痛。另一种说法是按下去的时候,可以感觉到腹内的结滞而且疼痛的就是痞。它统领了第二个表现——按下去会痛。

    所以总结一下,我们的按摩目标就是——腹部有一个会跳动,而且按下去有形状会疼痛的部位。

 

    按摩体位与按摩方法

    上半身平躺在床上,下肢垂地自然伸直,放松,令腹部拉伸。

    此时有急性不适,或者有长期慢性病的病人,可能会感觉到腹部某处有明显跳动。

    如果没有发现,就用手指轻轻放在脐周的皮肤上,以肚脐为中心画圆圈寻找。可慢慢扩大圆的半径,直到寻找到动悸点为止。

    【注意】身体肥胖、体内脂肪较多的人,要稍用力按压才能找到。身体健康人理论上应该找不到动悸点,我没有实践考证过,因为真正健康的人太少见了。

    动悸点在按压的时候会有明显的酸、胀、重的感觉,并且异常感觉会向周边放射。好,找到了动悸点,我们再说按摩方法:

    五指弯曲并拢,五个指头呈梅花形,象我们平时捏茶叶的样子。指尖放在动悸点上轻轻揉压,如果痛感可以忍受,可以把另一只手搭在按摩手的手背上增加按摩力度。

    【注意】按摩的方向是:以悸动最剧烈,痛感最明显的点为中心,小范围顺时针旋转。这一点非常重要,切记!!!

    按摩前不要吃太饱,若有便感,排空后再揉按。每次以揉按300~500圈为宜。每天1~2次。

    自我按摩以缓和柔性的长期刺激为目的,千万不要贪多求快,盲目追求经络传感。没有足够的经验,因为手法失当,力度过大,很可能会造成其他疾病的出现。这一点也很重要!!!

    自我按摩后可能会出现排气(气)、腹泻或便量增多(滞)、情绪异常(瘀)等一系列排病反应,相信熟悉按摩的同学已经稔熟于心,我就不必多言了。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悸动点会根据病情的缓解减弱、移动并向肚脐靠近,这是康复的迹象和表现,如果出现了相反的状况,请立即停止按摩并做相应的检查。临床观察,这种按摩方法对虚弱证和慢性脏腑病效果比较好。其他的疾病治疗效果可能会差一些。也许还有很多没有发现的妙用,希望大家能够亲身实践后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

    需要说明一点,按摩的过程应该感到身心安宁,气脉舒畅。有些动悸点是疼痛拒按的,也就是说越按会越难受,这样的情况就不要勉强坚持,以及早改变治疗方法或者检查就医为佳。按摩结束后宜饮一杯温水,适当休息后再起身为佳。


    把“捉悸痞按摩法”和周易的一些知识结合起来,临床应用之后发现,确实能够提高疗效,缩短治疗周期。请先认识一张图:

    这张图的名字叫做“九宫图”,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洛书”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按照这张图片,以肚脐为中心区,把肚脐外围分成八个部分。即肚脐为第5区,肚脐正下方为第1区,肚脐正上方为第9区,肚脐正右方为第3区,以此类推。

    【注】根据易学原理,该图的具体方位应该分男女,男子3区在左,女子3区在右,次数符合河图数。坤土为地,厚藏柔软,则悸动痞硬所属,皆非正常。有的人认为人体有些脉络不是完整的,而是有头无尾或无头有尾,在它伸展到一定部位后就莫名其妙消失了。龙门派称这种脉为“终点脉”。终点脉出了问题或打动了“死穴”、“禁穴”,人就会出现难以治愈的大毛病,严重者还可能死亡。人体的九个死穴全部集中在“命门区”,而且正好排列成九宫形状。

    【说明】“捉悸痞”腹部按摩法的九宫分区理论,出自《灵枢经·九宫八风》。

  河图布数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脏腑归属区域歌:一区属肾二属脾,三肝四胆五归脐,六为大肠七为肺,胃心分属八九区

    【注】按后天八卦五行所属博气本质上是一种振动,乃类似声音划分五音一样,其基本振动乃可看成全身振动之源,也暗示了血管共振理论的合理性,其中博气存在的位置不正会代表不同的内脏状态,这是由人体的整体规律所决定的,乃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肺,还可根据洛书进一步存在位置对应。

    1区,肾系区域:主肾脏病、膀胱病。耳病、骨病,腰脊肩背部的肌肉僵硬疼痛。

  2区,脾系区域:主脾虚引起的各种身体虚弱、痰湿泛滥、消化不良、习惯性出血证等。“脾主肌肉”,对饭量大却不长肉的人,长期按摩第2区域有保健增肥作用;“脾在志为思”,长期按摩第2区还能缓解忧思抑郁的低落情绪。

  3区,肝系区域:主肝脏虚弱症,如视力减退、肢体麻木、手足颤抖、关节拘挛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女子以肝为先天”,所以很多妇科疾病会在第3区找到反应点。经常按摩该区域还可以治疗缓解肝肾阴虚型的小儿多动症的症状。

  4区,胆系区域:主胆病,如口苦、眩晕、胆怯、喜欢叹气等。

  5区,中央区,脐部:神阙穴,古来禁针宜灸,是宜补不宜泻的意思。

  关于在脐部用温补药物熏蒸以期强健补益方法,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说:脐中为性命之根,不可轻动。昔人以附子、海狗肾补药敷于脐中而蒸之名医犹且戒其勿用况大伤人之物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此类药物都是“用于皮肤,以气感肾家相火”获得暂时疗效,长远来看恐怕会透支人体的元气。

  6区,大肠系区域:主大肠津液亏虚,大便干燥、便秘、便难、头晕、口臭等。

  7区,肺系区域:主肺病,如咳嗽、哮喘、气管炎症、鼻炎、咽炎等。肺脏虚弱造成的气短、无力、面白、精神不振等症状。“肺主皮毛”,很多皮肤疾病会在第7区找到反应点。

  8区,胃系区域:主胃部疾病,各种慢性胃疼、反酸、呕吐、打嗝、胃胀等。肝木气盛会克制胃土,造成足阳明经的各种反应。所以因为气恼或者情志不舒造成的头痛和女性乳房胀痛,按摩第8区的反应点会取得效果。

  9区,心系区域:心脏的功能不足或衰退造成的各种心慌、心悸、胸闷、乏力、心前区疼痛、头晕、健忘等症状,按摩第9区的反应点都会取得效果。心脑血管异常造成的眩晕、失眠,按摩第9区的反应点也会有效。

 

    来看看腹部有什么

    1、《内经·灵枢》: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饮食之伤。

    2、《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故虚邪(贼风)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出,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不可胜论。------外邪(风寒湿热等)之伤入内。

    3、《难经。十六难》:其病有内外(病)证。假令得肝脉,其内证齐(肚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结点,硬块或痛点假令得心脉,其内证齐(肚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齐(肚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假令得肺脉,其内证齐(肚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假令得肾脉,其内证齐(肚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情绪等原因内伤五脏,结气于肚脐周围。

    4、《难经.五十六难》:肝之病气)积(聚),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心之积,名曰伏梁,起齐(肚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皖,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肺之积,名曰息賁,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五脏久伤,病气积聚在腹部。

    由此可见,无论饮食之伤,外邪(风寒湿热等)之伤,还是情绪等内伤,如果久不解决,拖成各种慢性病,的确都会反映在腹部,反过来再看“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蛛丝马迹”这个话,真是一言以蔽之!俗手愈演愈烦,徒增迷惑;高手化繁为简,一语中地。


    肚脐也会亮起红黄绿灯,它的改变,提示着内脏寒热的变化:

    1、肚脐颜色发白,没有光泽,原因是气血两虚,需要补充温性的补品。

    2、肚脐颜色发红,表示心火重,体内藏有热毒,需要排毒性寒的食物来调和。

    3、肚脐颜色发黄,还会有油性分泌物渗出,发痒痒,则是胃部或肝脏内郁积着湿热的征兆。

    4、肚脐颜色发青或青蓝,是因为体内有积寒。

    5、肚脐颜色发紫,色泽黯淡,是因为体内有淤积。

    肚脐的形状和位置自然应该保持不变,一点小小的变化,就能够很容易觉察到,它的变化,也是身体的晴雨表。

    1、肚脐突出是水肿或卵巢囊肿的征兆,也是哮喘病的预兆。

    2、肚脐内陷,是脾脏和肾脏太虚弱的表现。

    3、肚脐下移,则是体内有瘀气。

    5、肚脐偏左:有可能是大肠粘膜发生了病变。

    6、肚脐偏右:则是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的表现。

    而肚脐的温度变化,则是预知内脏寒温最好的温度表:

    1、肚脐温度过高是因为大肠或小肠内有积热。

    2、肚脐温度过低,则是肾虚。


    

liuxin077推荐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腹部按摩九宫图
跳疙瘩
中国民间医疗术【捉悸痞(原名捉跳疙瘩)】
腹部捉悸痞按摩疗法
引用 【引用】腹部按摩绝招
“捉悸痞”的故事——简便有效的自我按摩法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