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孩子沟通的4条黄金沟通法则

《正面管教: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一书中写道:


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




首先,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其次,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孩子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




更重要的是,低声调还可以赶走愤怒。


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效果也就会越好。




白熊效应:


你越禁止,孩子越来劲


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孩子总喜欢跟我们唱反调。


心理学上的“白熊效应”可以解释孩子们的“对抗”行为。


1987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Wegner)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


他给参加实验的测试者提出一个要求,让他们不要想象白色的熊。


结果发现,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



这个实验就很恰当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越跟孩子强调一件事的时候,孩子往往会跟我们对着干。


有一次,家里的一个置物柜的柜脚坏了,我只能先用一些书垫起来。


为了避免女儿受伤,我反复叮嘱她,“不要动那些书,也不要靠近柜子”。


可女儿每次都会趁我不注意悄悄走到柜子旁,想要把那些书抽出来。


当我们对孩子说“不”的时候,孩子更关注的是“不”后面的事情。


“这是公共场合,不许大喊大叫。”——结果孩子叫得更大声了。




“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结果孩子画得更起劲了。




“别再拖拖拉拉了,马上就要迟到了。”——结果孩子越来越磨蹭......


想让孩子听话乖乖配合,可以试试把“不行”“不可以”“不要”等否定词换成正面的词汇,正向暗示往往会更管用。


比如,把“不要在街上到处乱跑”换成“在街上要慢慢走”;


比如,把“不要打人”换成“要和小伙伴好好玩”。


这种直接的表达,更能让孩子接收我们给予的信息,减少孩子和我们的对抗。



调味品效应:


适当的废话,是亲子沟通的调和剂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爸爸和女儿聊天的视频,特别温馨。


爸爸发现女儿有心事,没有长驱直入地质问,而是准备了零食和饮料,要和女儿开个茶话会。


从鼓励孩子取得好成绩,到夸孩子学会拒绝别人,父女俩就这么随意唠嗑。


他循循善诱,让女儿主动说出自己的心事。



刚开始女儿还有点犹豫,但是没过多久还是主动向爸爸倾诉。


她说感觉自己在学校朋友有点少。


爸爸听完以后,就开导女儿:


“真正的好朋友啊,有一个就够了。




即使大家都不是你的朋友,你也不要怀疑自己,你很棒很优秀!”



爸爸和她说了很多道理,但是她一点也不抵触。


反而在爸爸的引导下,把这些话一点点装进心里。


同样是讲道理,有的家长不仅没有教育好孩子,还把亲子关系弄得更加僵硬。


有的家长却和孩子拉近了关系,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造成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就在于后者擅长运用“调味品效应”。


那些看似毫无作用的废话,就像是“调味品”一样,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能起到增加人们心理交融的作用。


我们和孩子沟通亦是如此。


心理学家贺岭峰说过,聊“废话”是做家长最重要的一个能力。


贺岭峰的女儿在国外学习的时候,他们经常一打电话就是几个小时,聊的一般不是作业和学习,而是一些类似“班上谁和谁谈恋爱了”的八卦趣事。


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女儿也特别愿意和他分享,他也能很快走进女儿内心,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许多父母却恰恰相反,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么无法克制情绪,冲孩子发脾气,要么张嘴就是长篇大论的说教。


这种带着负面情绪、直白生硬的沟通,最终得到的效果一定很差。


父母可能会因为怒气上头而口不择言,孩子也可能会因为父母劈头盖脸的训斥而心生抵触。


《小王子》里有句温暖的话:我在你身上浪费的时间,才让你变得珍贵。


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必急于直奔主题。


唠唠嗑,适当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比如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或者说说自己最近的故事。


烹饪中使用适当调味品能让菜品更加美味可口,教育中使用适当的“废话”也能让沟通更加顺畅,拉近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距离。


当我们打破了孩子筑起的心理防线,我们说的道理才会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拉波波特法则:


4步,让教育更有效


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这些问题并不是无解的,甚至还有公式让我们套用。


世界著名博弈论专家阿纳托尔·拉波波特提出了“拉波波特法则”,告诉大家如何沟通才能避免争吵,达成共识。


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中。


第一步:复述孩子的观点,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


第二步:表达对孩子想法的理解。


第三步:从观点中,提出我们理解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让孩子觉得被尊重。


第四步:说出自己反对的观点,并给孩子一个理由或者解决办法。


自从知道这个公式,和孩子沟通我经常套用。


就在前两周,女儿一放学就嚷嚷着要买一整套的奥特曼玩具。


因为班上有一个同学带了一套奥特曼玩具到学校玩,那套玩具她没见过,所以也想要。当时我是这么跟她解释的:


“我知道你想要一整套奥特曼玩具。(复述孩子的观点)




因为她那套玩具特别有意思,你很羡慕对不对?(表达对孩子的理解)




妈妈特别懂你的感受,因为有时候,妈妈也会羡慕别的阿姨有漂亮的裙子。(和孩子共情/换位思考)




但是别人有的,我们不一定非有不可。家里那些飞机模型,芭比娃娃,她也没有。你可以试着和她互相交换着玩。(提出反对的观点,并给出理由或解决办法)”


本来以为女儿还要闹一会儿,没想到她想了一会儿,就开开心心地点点头,拉着我的手回家挑玩具。


有了前面三个步骤,复述—理解—认可的铺垫,当我们再对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见时,他会不知不觉地被带入到一种自省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孩子情绪能得到安抚,就能够冷静下来去思考并接纳家长的建议。


孩子和父母达成共识,沟通才会真正有效。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


“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只会空讲大道理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哪怕那些话全是为孩子好,全是人生真相,可对孩子而言,他们可能只感受到了“强迫”。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


和孩子沟通,孩子的感受,才是最不该被忽视的。


用他们感觉舒服的方式交流,才是最智慧最有效的方式。


点个【赞吧】,愿每个父母都能把话说进孩子心里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没事就拉着孩子讲道理的父母,永远也不会知道这4条黄金沟通法则
“说什么孩子都不听”:你真的会和孩子说话吗?
“妈妈,为什么我不能玩手机?”不同的回答,影响孩子的一生
“加减乘除”​教育法则,给孩子无忧无虑的成长时光!​家长瞧瞧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试试这9种沟通方式!
孩子,别像江歌一样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