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信刚:让这一代年轻人免于功利主义是不现实的


张信刚先生,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996至2007年,出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张信刚并不仅仅是一个“工科学霸”。1996年刚出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他就开始筹建“中国文化中心”,要求所有专业的本科生都必须修读六个学分的中国文化课程;他在城大建了“创意媒体学院”,甚至当起了电台主持人,节目名为“张信刚随想曲”,畅谈历史、音乐、美术、科学、人文思想……


杜维明称他是“有人文气质和博雅见识的教育领袖”,梁文道说他就是“通识教育的最好示范”,张信刚认为自己很幸运:“一个人如果有机会,又认识自然科学,又认识古今中外的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绝对是一个幸福的事情,比有辆兰博基尼跑车幸福多了。”


本文是张信刚先生2015年10月接受腾讯文化的专访。


让这一代年轻人免于功利主义是不现实的


腾讯文化:在一个充满功利主义的社会,通识教育得不到短期回报,很多大学生专业课都不愿上了,甚至大一、大二就出去实习,通识教育之“用”体现在哪儿?


张信刚:功利主义的问题我们自然可以讨论,但是讨论不出结果来。人的素质提高,自身的安全感增加了,社会上的和谐和康乐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种急躁的功利主义就会有所缓解。


我们总说资本主义都是以个人的私利为基础假设的,我们是以团体的利益为出发点。事实上不是那么简单,譬如从拿自助餐的态度来看,美国人基本上是吃多少拿多少,不会浪费食物。因为美国已经是一个很富足的社会,所以这个道德的体现跟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延续几代的培养有很大关系。


如果我们的小孩看大人吃自助餐时总是多拿,等他长大,即使经济状况好了,他可能还会这样做。但是如果几代人都蛮丰裕,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公共厕所的卫生纸拿回家自己用,这个在美国基本看不到。在我们现在的条件下,你想让这一代所有大学生都克服这种短视的功利心和钻空子的习惯,其实是不现实的,只能将来慢慢搞上去。




一个课程有没有实习,那是由设计课程的老师决定的,你自己太早实习,脱离学校,那你何必念四年制的大学呢?你去念两年制的专科算了。这就不是设计者的问题了,是整个社会急功近利、浮躁、短视的现象。


我想告诉大学生们,有一个所谓的“Peter’sPrinciple”(彼得原理),是这样说的:全世界90%的工作都是被那些能力勉强够格甚至不够格的人所占据。一个人的能力到了一定层次就再也上不去了,所以他就不能再升级,只能留在这个职位上做同样的工作。如果你一个学生早早就不去学习和思考,直接就去实习,那么在实践不久之后,他在很多地方,比如对新事物的判断,或是创新能力方面都显出底气不够,因此反而无法晋升到另一个层次。


中国有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你留给别人的印象跟你肚子里的货色是有关系的,没有谁的脑细胞生下来就有创意,都是积蕴的。在待人接物方面,“世事通晓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有人文情趣的人,会对别人表示尊重,体谅别人的情况,让人感到愿意和他接近。所以,一个有良好知识架构和丰富学识的人,一个对整个社会和自然界关怀的人,会被他的认识和关怀会驱动而做出比较有意义的事,这就是通识教育的功能之一。




腾讯文化:功利主义的现象似乎在美国大学也存在。耶鲁大学教授德雷谢维奇近期出版的《优秀的绵羊》一书称美国常青藤学校的学生“没有使命和目标感,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以为是”,“毕业以后像绵羊一样纷纷选择金融与咨询,原因就是薪金最高”,其实国内一流学校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无论是努力学习拿到最高的分数,还是多参加社团或是实习,其目的都是为了就业谋求一个光鲜的履历,精英青年过于“利己”并缺乏社会责任感。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张信刚卖书为吸引眼球,美国跟中国也一样。最真知灼见的人写书不一定卖得好,夸大事实的却大行其道。80年代有本流行书,叫《GenerationX Goes toCollage》,就是讲X时代的人上大学的态度,说80年代的大学生已经不尊重知识;也不尊师重道,只把老师当做一个服务员。我出钱买你的知识,你教我就是了。现在到了GenerationZ了,也还是没变成书里说的Generation X那样。所以畅销书时常只有很短的寿命和吸引力。


胡适把杜威的学说引进中国来。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的重要人物。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实用主义就是:“不论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中国的功利主义自古有之,但始终没有形成这个名词。大学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衰落,确实有这个现象。比如耶鲁商学院的人搞金融,那绝对是功利性的,可能也是不讲道德的实用主义。然而,老布什总统大学毕业后去参加二次大战,还受了伤,后来当了CIA的头儿。去参战、甚至到他不熟悉的CIA去整顿,都不是什么占便宜的没事,但是他作为美国的社会精英,还是去做了。我觉得,只有当大批社会精英肯于对自己的社会做出承担,愿意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社会才能持续下去,并且有好的前景


连精英都没有承担的社会一定不会有好的前景。各个国家都有自己要面对的新问题,社会精英因为知识广博而看到问题,并且有承担,肯于组织政治或者经济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整个社会才有前途。如果没有这样的精英,社会只能下滑或停滞。




腾讯文化:你如何定义大学精神?


张信刚第一是科学、求实的精神。面对事实,不要用主观的臆测或者是传统价值观来判定,要实事求是。第二是民胞物与的精神,不能光想着自己,你的视野应该是整个社会第三个是自我提升的意愿,无论在具体知识上还是精神层次,都要追求自我升华

然而,这三种精神在逐渐被腐蚀,甚至在受到鄙夷,这是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危机。但是,过去只有少数人念过大学。他们是一个社会中最优秀的人群,我们容易在他们身上发现民胞物与的精神。但现在最优秀的人不一定是大学生,可能是企业家,我们在其他的社会实践中也许能看得到,这种精神不一定只存活在大学里。




腾讯文化:如果对大学精神的腐蚀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会导致什么结果?


张信刚到了一定的程度,会导致反思和文艺复兴。人类是不会灭绝的,大学精神也不会就此湮灭,可是会需要一个很长的调整期。我们现在处于提出问题的过程,然后会有一个漫的思考如何解决的过程。可能在未来的某一个阶段,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会放慢一点,社会的修整和调适会变成主力。


最近这几十年来,中国是要致富先修路,西方是信息化带动制造业的产业化,这都是物质上的修整。但是心灵的修整,以及社会组织形态的修整,各个社会的传统不同,修整的方式也不同。现在有腐蚀,但还不是腐蚀到不行的地步,经过《优秀的绵羊》作者这一类人的提醒,自然就会有一些人想到这个问题。我儿子曾经从事过对冲基金的软件,因此获得了不错的生活条件,但是现在他决心不再做这种工作了,因为他觉得这些东西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他是一个觉醒者,现在信仰佛教,做教育方面的软件。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是乐观的。少数精英的时代,大学的精神容易存在,这是个很自然的现象。孔子教那72个人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能学会,他如果教7200万人,必然就不那么容易了。大家学习得的程度因为个人的禀赋而各不相同。不过,我现在会收到一些随机性的反馈,就是在社会上遇到的城大毕业生,告诉我在校时学过的通识课,当时没觉得什么,其实后来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事教育的人,收到这种反馈最高兴了,这也说明,通识教育的效果在这些人身上开始显示出来了。




从生活抽身

来这里思想






群学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俞敏洪:功利主义的盛行会扼杀大学教育
复旦校长新生开学典礼上直斥“学生官场怪状”
他被称为伦敦大学的“精神之父”,死后制成木乃伊,还享有投票权
“你们学中文的,以后肯定不好找工作吧?”
大学人文教育
写给孩子们的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