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代叶法善道士

                                 李丹

                        

                                   一

唐朝著名道士叶法善(616—720),字道元,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出生于浙江省松阳县古市镇镇东郊三里的卯山后村。母亲刘氏是括苍白马山全塘口人(今浙江省武义县柳城镇全塘口行政村)。

叶法善一家五代为道士,历经南朝宋、隋、唐。他的高祖叶乾昱、曾祖叶道兴、祖父叶国重、父亲叶慧明(约586年-?),加上他自己,都是道士。并且,叶法善的大伯叶一源(又名叶世群)、二伯叶世强(叶世群的胞弟)、叔公叶静能,也都是唐代的著名高道。

叶法善的大伯叶一源(即叶世群)是唐高宗(李渊)的行典纪要,于征高丽时中矢阵亡,谥武义。叶法善的二伯叶世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中宪大夫,追赠忠义王。叶法善的叔公叶静能(648—710),是他祖父叶国重的胞弟(以上史料均据松阳县《卯峰广远叶氏宗谱·清代道光11年版》、《南阳叶氏家谱·清代同治12年版》、《叶氏宗谱·中华民国9年版》),也都以擅长符箓法术和丹道修炼而名闻天下。叶静能为唐高宗(李治)内道场高道,有著作《太上北帝灵文》三卷、《天真皇人九仙经》一卷,担任过历史上第一位由道士出身的“国子祭酒”,还于公元706年被唐中宗(李显)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但他投靠“韦武(韦后、武三思)集团”,毒死唐中宗(李显),是一位“逆贼”。景龙四年(716)6月20日夜,李隆基(玄宗)与他的姑妈太平公主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把叶静能杀了。唐睿宗(李旦)在第二次执政发布的《平内难敕》中,把叶静能名列为“逆贼”名单中的第三位。(《唐大诏令》卷一百二十三)

叶法善的道术,属于道教史上的哪一派?今众说纷纭。

这确实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其原因是:唐高宗显庆一年(656)被征诣京师内道场的道士叶法善,他没有立派,也没有当“教主”,更因“述而不作”而无著作遗世(叶法善一生仅存遗诗三首,见《御定全唐诗》卷860,或明代《正统道藏》第18册第84页,或查《四库全书》第1423册,还可在《唐叶法善家族三碑考》第131页中查知),而在道教史上,叶法善的地位却极高——唐玄宗不仅于先天元年(712)拜96岁的叶法善为“帝师”,又于先天二年亦即开元元年(713)唐玄宗加授97岁的叶法善为“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兼景龙观观主”(正三品),并追赠叶法善已故父亲叶慧明为“银青光禄大夫歙州刺史”(从三品)。叶法善于开元八年(720)六月四日在长安仙逝(虚龄105岁),唐玄宗立即颁布《赠叶法善越州都督制》,追赠叶法善为“越州都督”。

那么,叶法善属于道教史上的哪一派?为便于探讨,得先将道教从东汉五斗米道开始到唐玄宗为止的所有流派与其特点,都得给梳理出来,并将跟叶法善有关的历史信息也给整理出来。然后,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叶法善属于哪一派?

我的梳理,依据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教授主编的《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与他的有关著作。同时,参用《辞海》、《汉语大词典》、《中文大词典》(台湾出版)的有关条目。

1,五斗米道。又称“鬼道”、“米道”,“天师道”。中国早期道教的一派。东汉顺帝(124—144在位)时,张陵在四川鹤鸣山(一作鹄鸣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创立。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又因道徒尊张陵为天师(一说张陵自称天师),也称天师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相传还信奉《太平洞极经》、《太清经》、《太玄经》、《正一经》和《五斗经》等。初学道的人,名为“鬼卒”;道徒中的骨干,称为“祭酒”。以“治”为传教单位。传说汉安二年(143)已发展为二十四治,绝大多数分布在今四川省境内。张陵死,“米道”传给了他的儿子张衡;张衡死,张衡传给他的儿子张鲁(张陵的孙子)。东汉末,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张鲁投降曹操。西晋后,“米道”一部分在士大夫中传播,一部分仍在农民中从事秘密活动。东晋时,孙恩、卢循利用五斗米道领导农民起义,前后达十余年。南北朝时,在北方,嵩山道士北魏寇谦之(365—448)在魏太武帝(423—451在位)的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的意旨,“就系天师正位”,“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用儒家“佐国扶命(民)”思想,创立了以礼拜修炼为主要形式的新天师道,为北天师道。在南方,南朝宋庐山道士陆修静(406—477)整理“三洞”经书,吸收佛教思想和仪式,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为南天师道。唐宋以来,南北天师道与上清派、灵宝派等道教流派逐渐合流。到元代,演变成为正一道。

2,鬼道。见“五斗米道”。

3,太平道。中国早期道教派别之一。东汉灵帝熹平(172—178)年间张角(?—184)创立。奉黄老道和《太平经》,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借治病传教,在农民中秘密进行组织。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遍及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等八个州。中平元年(184)起义,称“天公将军”,以头缠黄巾为标志,被称为“黄巾军”。黄巾军农民起义被镇压后,太平道后继无人。

4,帛家道。中国早期道教派别之一。传为帛和(生卒不详)所创。南北朝时流行于江浙一带。帛和,据《神仙传》:字仲理,辽东(今辽宁辽阳市)人。入终南山,事董奉。董奉以行气服术法授之。帛和的“帛”,又作“白”。《抱朴子·祛惑篇》说:晋代已有人“假托作前世有名之道士者,如白和者。”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周氏冥通记》卷一注:“周家(引者按:指陶弘景弟子周子良)本事俗神祷,俗称是帛家道。”

5,楼观派。相传楼观为尹喜故宅,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故名。或称为尹喜修道之地。故址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尹喜即尹关子,字公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曾经任函谷关关尹。“老子西游,(尹)喜先见紫气东来,知道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后随之出关,与俱游流沙,莫知所终。”《庄子·天下》将他与老聃列为一派。尹喜认为:“望见接物,则物精自明。”道教尊尹关子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至南北朝,北朝道士多止楼观,为当时道法重镇,逐渐形成楼观派。楼观派宗《老子五千文》及“三洞经文”(“洞”,《道藏》图书的分类法。“洞”义为“通”,其统有三,故云“三洞”。即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洞真为上乘,洞玄为中乘,洞神为下乘。三洞下,每洞又各分十二类)。该派特点是内外丹兼修,又以符箓召神劾鬼,为人治病。为与佛教相抗衡,曾经力主老子化胡说。颇显于北朝及隋朝初期,至唐尤盛。元代并入全真派。

6,茅山派。道教派别之一。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创立。因在江苏省西南部“第八洞天”茅山筑馆修道,又尊奉三茅真君(公元前157年至公元前141年西汉时的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此修道成仙)为祖师,故名茅山派。晋代许谧(生卒不详)、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唐代吴筠(?—778)等均曾于此修道。此派主修《上清经》,兼修《灵宝经》、《三皇经》。以符咒劾召鬼神,兼修辟谷、导引及炼丹术。隋唐时王远知(528—635)、潘师正(586—684)、司马承祯(647—735)等均信奉此道。与龙虎山、閤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唐代茅山派的司马承祯,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后遍游名山,隐于浙江天台。开元九年(721),唐玄宗迎司马承祯入京,亲受法箓,命司马承祯依汉代蔡邕石柱三体书《道德经》于景龙观石柱。并依准司马承祯奏,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座,司马承祯作《玄真曲》。开元十二年(724),唐玄宗敕青城山常道观,令区分道、佛,勿使争夺。开元十五年(727),唐玄宗赐司马承祯于王屋山修造阳台观,并御书“寥阳殿”额。元代归入正一道。

7,上清派。道教派别之一。“上清”,相传为神仙居处,传《洞真上清经》。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东晋道士吴(今苏州)杨羲(330—386)出《上清经》(即《上清大洞经》)三十一卷,并以隶字书写,传早接神明之交道士许谧、许翙(huì)。因后人增纂,后世所传卷数,已较原经为多。《上清经》法,以存思为主,不主金丹术。上清宫,在江西省贵溪县上清镇东,系“五斗米道”教主张陵子孙迁居龙虎山后,历代天师的道场和祀神之所。原名“传箓坛”,唐代更名为“真仙观”,宋代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名为“上清观”。后来各朝,均又有改名。上清派历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与天师道、灵宝道并行于世,至元代与天师道归并于正一派。

8,灵宝派。道教派别之一。传《洞玄灵宝经》。《灵宝经》渊源道书,记载不一。其传授,据《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载:吴赤乌(238—251)中太极真人徐来勒降授于葛玄(164—244,三国方士,葛洪的从祖父),(葛)玄又传西晋方士郑隐(?—302)及兄(葛)孝爰,(葛)孝爰传子(葛)悌。(葛)悌子葛洪,从郑隐盟受。《云笈七籖》卷三“灵宝略记”:葛洪去世,以经授兄海安君,至从孙巢甫于隆安(397—401,晋安帝年号)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至南朝宋,陆修静(406—477)更加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

9,丹鼎派。道教派别之一。以炼丹求长生成仙为主的各派之统称。东汉末道士左慈(生卒不详)、三国方士葛玄(164—244)、东晋道士、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284—364)等属之。从古代神仙家的仙术演化而来。宣扬长生成仙和修炼内外丹的理论。

10,南天师道。道教天师道派系之一。南北朝时,南朝宋庐山道士陆修静(406—477),信奉天师道。泰始三年(467),居建康(今南京市)崇虚馆,与弟子浙江永康县人孙游嶽(399—489)等,“祖术三张(张陵、张衡、张鲁),弘衍二葛(葛玄、葛洪)”,整理三洞经书,编纂斋戒仪范。以符图斋醮仪范为主要修持方式。道教典仪,因而完备。后人为与北天师道相区别,故称南天师道。唐宋以来,南北天师道逐渐合流,元代均称正一道。参见“五斗米道”。

11,北天师道。道教天师道派系之一。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士北魏寇谦之(365—448)自称奉太上老君授以天师之位,命之“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和租米钱税及其男女合气之术。用儒家“佐国扶命(民)”思想,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练。北魏太武帝命人“起坛宇,给道士百二十余人,显扬其法,宣布天下。太武亲备法驾,而受符箓焉。自是道业大行。”称为“新天师道”。后人为区别南天师道,称之为“北天师道”。唐宋以来,南北天师道逐渐合流,元代均称正一道。

12,正一道。亦称“正一派”。道教符箓各派的总称。原为五斗米道,为东汉张陵所创。张陵传授于后裔及其门徒。后尊张陵为天师。唐宋以来,南北天师道与上清派、灵宝派等道教流派逐渐合流。元代成宗大德八年(1304),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后裔江西省贵溪县道士张与材(?—1316)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龙虎山、茅山、閤皂山)符箓。此后,凡是道教的符箓各派统称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信奉正一道的道士,可以结婚。

13,符箓派。道教中以符咒驱鬼治病的各派的通称。

                           二

关于唐代道士叶法善的历史载记信息,可分三类:

(一)最可靠的第一手历史史料记载信息(叶法善亲自审定的碑文与唐玄宗亲自撰写的《叶尊师碑》):

1,开元五年(717)三月七日唐代著名碑文家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此碑又名《叶有道碑并序》或《叶有道碑》。见《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

2,开元五年(717)七月初七日“江夏李邕撰、国子监太学生韩择木书并题”的《大唐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并序》,此碑又名《叶慧明碑》。原文见《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四。(“国子监太学生韩择木”系韩愈的叔叔)

以上《叶有道碑》与《叶慧明碑》碑帖影印件,可在《唐叶法善家族三碑考》一书中查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67页至第240页)。

3,开元二十七年(739)二月二十日,唐玄宗亲撰《叶尊师碑文并序》,存《全唐文》第928卷第4286页。是年四月,唐玄宗又命当宠道士、叶法善的入室弟子尹愔到西京景龙观宣敕御碑。尹愔,他就是开元十八年(730)唐玄宗召集释道议论,在历史上很有名的那位“开元佛道论衡”的对辩道士。开元二十五年(737),唐玄宗拜道士尹愔为“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兼知史官事”,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

(二)可靠的历来记载信息

1,《旧唐书·方伎传·叶法善传》,见《旧唐书》卷191。

2,《新唐书·方伎传·叶法善传》,见《新唐书》卷204。

3.宋代郑樵点校《通志》卷67。

4,《四库全书》第902册《册府元龟·叶法善》第一种记载。

5,《四库全书》第911册《册府元龟·叶法善》第二种记载。

6,《钦定续通志》卷58。(清代嵇璜、黄仁虎等奉敕点校)。

7,《浙江通志》(清代沈翼机等,见《四库全书》)。

(三)必须参考的历来记载信息

 1,《太平广记》第26卷《叶法善传》。之所以将之列为“必须参考的历来记载信息”,是因为《太平广记》是宋代太平兴国二年(977)开始编辑的小说总目。它距离叶法善逝世,已有260年左右。《太平广记》非第一手史料。

2,《正统道藏·唐叶真人传》。将之列为“必须参考的历来记载信息”,是因为《正统道藏》是明代英宗正统十年(1445)由邵以正督校刊成的。它距离叶法善生活的时代,已经相距七、八百年。读《正统道藏·唐叶真人传》,我们很容易发现有某些不实的记载。如说叶法善十三、十四岁周游全国道教名山:“真人曰:'不遇名师,将何度世!’是时岁方十三,从括苍山入天台、四明、金华、会稽,涉江浙北入天柱山(安徽省潜山县)、天目(浙江临安)、姑苏(江苏苏州)、洞庭(湖南)、句曲(在江苏句容县,道教第二十七洞天。《正统道藏·唐叶真人传》误印作“勾曲”)、衡山(湖南衡阳市衡山县)、霍山(安徽省天柱山的另名),南游剑水(引者按:无此名胜或道教圣地。疑江西省“剑池”或四川省“剑门”或云南省“剑川”之误),登赤城(浙江天台),至罗浮(广东罗浮山)等处,凡名山胜地,自江汉之南,无不经历。”(《正统道藏·唐叶真人传》)。引者按按:《正统道藏·唐叶真人传》过于夸张。审其一生,叶法善十二岁时父母双亡、十三岁至十四岁在家守孝、习道,并未周游全国道教胜地或名山。何况,有的名山并不存在,如“剑水”。还且,唐代时没有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一个才十三、十四岁的农村小孩,要在一、二年内依靠步行游遍这些名山,决不可能!

3,《唐大斋全集》卷70。

4,《古今纪要》卷10。

5,松阳县民间三种《叶氏宗谱》藏本:道光十一年(1831)《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同治癸酉十二年(1873)重修本《南阳叶氏家谱》、中华民国九年(1920)《叶氏宗谱》。

以上是概说。具体的参考史料与论著,如有兴趣,可以看一看拙著《唐叶法善家族三碑考》所附的59种《主要参考书目》。

                         三

现将跟叶法善道术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简要摘录如下:

1,《叶有道碑》:“孙子景龙观道士鸿胪卿越国公,幼得父书,早传成法。夤念有训,迈迹自身,读天下之书,备方外之术,火涤淫祀,剑诛群妖,恩开五君,名动四国。其人也,排金锁,谒紫庭,为帝傲吏,出也,法玉京,坐玄寺,作仁宗师。……”

2,《叶慧明碑》:“陈咒雷骇,吐刃电光,沉海莫濡,蹈冶匪热,呵万鬼,搦百神,启阴官之符,变冥司之箓,追究往事,坐知来兹。膏肓无所遁其形,雾露不能滋其疾,奇迹多绪,嘉声日闻。”

3,唐玄宗《叶尊师碑》:“初师甫七岁,涉江而游。迨及三年,人以为溺。及还,问其故,则曰:'三青童子引之,憩于华堂峻宇,咽灵药,吸云浆,太上镇之,是以留也。’十五,中毒死。又见昔青童。曰:'天台茅君,飞印印其腹。’始殊闷绝,良久豁如。师以灵应感通,殊尤若此。遂乃杖策,游诸名山,远访茅君而遇。岳骨上起,目瞳正方,冰雪绰约,嫣焉微笑,曰:'尔来乎!尔名已登仙格。身逢魔试,故相救而免。当以辅人弼教为意,无汲汲于去来也。’由是,便于青城赵元阳,受遁甲、步玄之术,于嵩高韦善俊,传八史、云蹻之道,宴息于罗浮括苍,往还于蓬莱、方丈。灵图秘诀,仙符真度,宝录生券,冥感空传,临目而万八千神,咽胎而千二百息。或潜泳水府,或飞步火房,或剖腹涤肠,勿药自复;或刳肠抉膜,投符有嘉。或聚合毒药,服之自若。或征召鬼物,使之立至,呵叱群鬼,奔走众神,若陪隶也。故海内称焉。千转万变,先朝宠焉,一昼三接。朕在藩邸,累闻道要。及临宇县,虚伫昌言。奸臣寓谋,凶丑僣逆。未尝不先事启沃,亟申幽赞,故特加紫绶,……”

4,《旧唐书·方伎传·叶法善传》:“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法善少传符箓,尤能猒劾鬼神。显庆中,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师。将加爵位,固辞不受。求为道士,因留在内道场,供侍甚厚。时高宗令广征诸方道术之士,合炼黄白。法善上言:'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请核其真伪。’帝然其言,因令法善试之,由是乃出九十余人,因一切罢之。法善又尝于东都凌空观设坛醮祭,城中士女竞往观之。俄顷,数十人自投火中,观者大惊,救之而免。法善曰:'此皆魅病,为吾法所摄耳。’问之,果然。法善悉为禁劾,其病乃愈。 法善自高宗、则天、中宗历五十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尽礼问道。然排挤佛法,议者或讥其向背。以其术高,终莫之测。 睿宗即位,称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鸿庐卿,封越国公,仍依旧为道士,止于京师之景龙观,又赠其父为歙州刺史。当时尊宠,莫与为比。”

5,《新唐书·方伎传·叶法善传》:“高宗时,又有叶法善者,括州括苍人。世为道士,传阴阳、占繇、符架之术,能猒劾怪鬼。帝闻之,召诣京师,欲宠以官,不拜。留内斋场,礼赐殊缛。时帝悉召方士,化黄金治丹,法善上言:'丹不可遽就,徒费财与日,请核真伪。’帝许之,凡百馀人皆罢。尝在东都凌空祠为坛以祭,都人悉往观,有数十人自奔火中,众大惊,救而免。法善笑曰:'此为魅所冯,吾以法摄之耳。’问而信,病亦皆已。其谲幻类若此。历高、中二宗朝五十年,往来山中,时时召入禁内。雅不喜浮屠法,常力诋毁,议者浅其好憎,然以术高,卒叵测之。睿宗立,或言阴有助力。先天中,拜鸿庐卿,员外置,封越国公,舍景龙观,追赠其父歙州刺史,宠映当世。”                               

 6,各种文献,大同小异。限于篇幅,不再摘录。

7,唐玄宗所给的信息特别引人注目。唐玄宗在《叶尊师碑》中亲笔写道:“天台茅君,飞印印其腹”、“远访茅君而遇”、“青城赵元阳,受遁甲、步玄之术,于嵩高韦善俊,传八史、云蹻之道。宴息于罗浮括苍,往还于蓬莱、方丈。灵图秘诀,仙符真度,宝录生券,冥感空传,临目而万八千神,咽胎而千二百息。或潜泳水府,或飞步火房,或剖腹涤肠,勿药自复;或刳肠抉膜,投符有嘉。或聚合毒药,服之自若。或征召鬼物,使之立至,呵叱群鬼,奔走众神,若陪隶也。”

这几句话,我给几个注释:

(1)天台茅君:请见“茅山派”。

(2)青城赵元阳:青城,即四川省青城山,在灌县西南。道教以此为“第五洞天”。赵元阳:生卒不详。

(3)遁甲:古代方士术数之一。其法以十干的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六仪,分置六宫,而以甲统之,视其加临吉凶,以为趋避,故称遁甲。

(4)步玄:即步元。道士朝拜星宿,遣神召灵之术。

(5)八史:即“八石”。道家炼丹的八种石质原料“丹砂、雄黄、雌黄、空青、硫黄、云母、戎盐、硝石。

(6)云蹻:在云中走路打法术。

(7)韦善俊(595—694) 唐初道士,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人,祖籍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因祖父尝为巩县令,遂隶籍巩县。《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六载:年十三,习诵《道德经》、《度人经》、《西升经》、《升玄经》,谙老庄之学,遂长斋素食,志慕玄门。及长,诣嵩阳观,师事黄元赜出家为道士,参佩道法。后又从临汝洞元观韩元最习学秘旨,自是道法精湛。道家称他“药王”。武则天长寿年间(692—694)卒,年百岁。

很清楚了:给剔除某些仙话,就可以知道唐代道士叶法善是符箓派中的茅山派。

                          四

今有卿希泰教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将叶法善列归于唐代洞渊派道法功臣(第413页);李远国教授在《神霄道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称叶法善是“神霄派”。百家争鸣,盛世气象。但这两家的著作中,尚缺能让人信服的史料与证据。

例论者称:“初唐尚有洞渊一派,该派起源于晋未居马迹山的道士王纂。杜光庭指出:'马迹山在舒州,王先生修洞渊法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八曰:'道士王纂者,金坛人,居马迹山,常以阴功救物。值西晋末中原乱离,饥馑疠疫交作,民多毙无救,纂悯之,遂于静室飞章告天而泣涕不已。’于是感动神人授以《神化》、《神咒》二经。王纂'按经品斋科行世江表,自是疫疠不复作矣。’到唐高宗、武则天时,有道士韦善俊,'诵《道德》、《度人》、《西升》、《升玄》等经,人有所惠,悉为赈救之用。’他'谐嵩阳观事黄元赜参佩道法,又从临汝洞元观道士韩元最复授秘要。’其后叶法善继其洞渊道统,并光大之。”

请教:唐初期出现“洞渊派”,而叶法善家族从南朝宋就已开始修道,“洞渊派”对浙西南大山区松阳县的叶法善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说叶法善是“洞渊派道法功臣”,不知证据何在?在叶法善的所有历史记载里,我们未曾见到过叶法善与“洞渊派”有关的任何文献。何况,唐玄宗已经在《叶尊师碑》中给说白了:叶法善是从师天台茅君、青城赵元阳与嵩高韦善俊的,著名道士尹愔是叶法善的入室弟子。他们四人都是符箓派中的茅山派。

至于“神霄派”,同样是今天“百家争鸣”中的某学者给命名并将叶法善拉进此派的。或为叶法善生前所未能料及。

查读叶法善一生的经历,其“洞渊派”“ 神霄派”均与他无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一)
道教斋醮科仪的编撰者:陆修静
中国道教发展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开!
认识了解中国的道教门派及源流
道教基础知识-宗坛
《道教正一派授录传度经教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