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纽山刳儿坪
石纽山刳儿坪相传为大禹出生之地,位于汶川县绵虒镇高店村飞沙关上,是大禹故里景区的一部分。
据西汉杨雄《蜀王本纪》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吴越春秋》记:"禹家于西羌,地名石纽"。《三国志秦宓传》记秦宓云:"禹生于石纽,今至汶山郡是也"。《华阳国志》亦云:"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罗泌《路史》云禹母修己"屠氏禹于石纽山所谓刳儿坪。长于西羌西夷之人也。"《青成记》云:"禹生于石纽,起于龙家,龙家者,江源岷山也。有禹庙镇山上,庙坪八十亩。"
简介
大禹故里景区大多位于绵阳市北川县治城境内,沿岷江两岸禹迹众多,面积50多平方公里。景区内群山雄秀,林木葱郁,动植物品种繁多,地质景观奇特,流瀑飞泉多姿多彩,集秀丽独特的山地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有禹穴沟、禹穴、圣母祠、禹王宫、采药山、石纽山、禹碑岭、涂禹山、三叉河、摩岩甘泉、誓水柱、禹庙、金锣岩、刳儿坪、禹州池、一线天、血石流光、石鼓、猿王洞、禹舟渡等。
石纽山
日落日出之时有五色霞气。每当雨后,白云飘浮于石林中,石峰忽隐忽现,变化万千;
血石流光
是指一线天到金锣岩的峡岩中有白石,其上红斑点点,好似血点浸入,相传是禹母生禹时的血渍;
禹穴沟
是一条十几里长的峡谷,峡内岩崖陡峭,怪石嶙峋,桥头李太白书"禹穴"二字犹存。石纽山还建有大禹纪念馆。这里是羌族居住地,可观赏羌寨风光,领略羌民族风情。
猿王洞
内,大景气势宏大,小景玲珑剔透,石柱、石花比比皆是,景观奇特;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千曲百折,奇景迭出。
禹王庙
《汶川县志》记"县(治绵池)南十里飞沙关岭上里许,地平衍,名刳儿坪。有羌民数家。地可种植,相传为圣母生禹处。有地址数百步。羌民称为禹王庙,又称为启圣祠云"。惜禹王庙已于"文化大革命"时被毁,仅存残垣断壁,而飞沙关洞口顶山石上横刻行书"石纽山"三字尚清晰可见。
北川县曲山镇禹王庙下有一座铁索桥,始建于一九六五年。三十多年的历程已使其破旧不堪,已被北川县安全办鉴定为危桥。一九九八年,该桥板下加了两根钢绳,允许人行走,禁止一切车辆通行。
绵阳北川大禹“圣地之光”,禹里镇石纽山
禹里(原石泉县治城)南一里许有石纽山(属禹里镇石纽村)。山腰石林中有二巨石纽结,石上有扬雄所书阳刻篆书“石纽”二字,每字高、宽各为40厘米(今浙江大禹陵“石纽”二字即以此处题刻拓片复制)。
东晋史学家常璩(qú)在《华阳国志》中记载,石纽山一带的土人“共营其地,方圆百里不敢居牧,至今不敢放六 畜”;南北朝学者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更说犯了罪的人逃匿到山中,就不会被追捕,能够躲藏三年不被抓住,就会受到原谅,说是受到大禹神灵的保佑。
可见,在古代土人眼里,石纽山就是一座神山。唐代设置石泉县(634)以前,禹里人就在石纽山下建立了大禹庙,采用庙祭的方式纪念先祖。
关于大禹的故事仍代代相传:大禹和母亲在清泗沟的一个洞窟里住了不久,就又回到了石纽山。
大禹治水离开石纽后,方圆几百里的人都常来朝拜石纽山。先人们说,这是一座神山,是连接天与地的桥梁,是一片最圣洁的地方。这里的花草树木和石头上,都有祖先大禹的神灵。
理县和石纽山
理县之所以和“石纽山”扯上关系,源于对广柔县治所、辖域的错误认识。如“石纽山在汶川县西七十三里。广柔废县, 在汶川治西七十三里。”(《括地志》)“广柔故县在(汶川)县西七十二里。”(《元和郡县志》)“石纽村在(汶川)县西一百二十里。”(《寰宇记》)等诸如此类毫不着调的推断。
古人撰写地理著作,在没有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往往沿袭前人著述。如果前人著述有错,必然以讹传讹。前人著述的错讹,又往往由于“为前人讳”的非学术情感,不但难以“纠错”,甚至简单地按图索骥,致使学术界对很多问题长期争论不休。
今北川县地乃汉广柔县地,这在历代文献上的记载是一致的。如果“广柔废县, 在汶川治西七十三里”,治今北川县地的“广柔县”,怎么可能隔着湔氐道(治今松潘县)、蚕陵县(治今茂县叠溪)、刚氐道(治今平武县)而管辖到今理县地呢?难道广柔县还有一块在今理县或汶川的“飞地”?
文献记载虽然纷乱,但稍微理一理这些史料就会发现,汉之广柔县与今理县、汶川县地并无关系。
汉之广柔县,即文献中大禹出生地的广柔县,就是今北川县,与他地无涉。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月完成初稿,雍正六年(1728)修订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威州下说:“禹王庙 相传大禹生于通化里,后人立庙于杨柳坪箐山。”
清乾隆《保县志》载:“石纽山,在通化里文山番寨,山形幽峭,峰顶建禹庙,三面绝壁,府视千仞,庙后石壁接天,刻'石纽山’三大字,不知何代书。按禹生之石纽山,在今石泉县,谓之禹穴。盖汶、保、石泉皆为汉广柔县地,山势连绵,因以名之,实非此山也。”
清同治《直隶理番厅志·舆地》载:“石纽山,在通化里文山番寨,山形幽峭,峰顶建禹庙,三面绝壁,府视千仞,庙后石壁接天,刻'石纽山’三大字,不知何代书。考禹生石纽山,在今石泉县,谓之禹穴。盖汶、保、石泉皆为汉广柔县地,山势连绵,因以名之,非尽由附会也。”
大禹的传说在岷江、涪江上游羌人地区广泛流传,大禹文化遗迹遍布羌乡村寨,正是羌人共奉祖先大禹这一精神文化的折射,“因以名之,非尽由附会也”。
理县“石纽山”石刻尚存,但禹庙仅存遗址。
清乾隆《保县志》纂修者陈克绳,浙江归安人(今浙江省湖州市 ),乾隆二年(1733)进士,乾隆三年(1734)任保县知县。乾隆十二年(1747)升茂州知州,乾隆十四年(1749)任打箭炉厅(治今甘孜州康定)同知,乾隆十八年(1753)署嘉定府(治今乐山市)知府。著有《西域遗闻》。
 
清同治《直隶理番厅志》吴羹梅修、周祚峄纂。《直隶理番厅志·职官》中说:吴羹梅,河南固始县人,同治三年(1864)署任。署任,即代理。同治四年(1865)四月,吴羹梅在平息孟屯守备穆租索朗、及子穆裕宽的骚乱事件中因功受奖。
四川成都将军臣崇实、督办四川军务头品项戴四川总督臣骆秉章在同治四年(1865)四月十一日《奏请奖励署理番厅同知吴羹梅都司李雄龙等员扑灭屯舟蓄意滋事》中说:“请将署理番厅同知四川试用知县吴羹梅仍以知县,归遇缺前先补,并加同知街,赏戴花翎。都司李雄龙以游击尽先补用,守备杨先登以都司尽先补用。以上二员均请赏戴花翎。”在奏章中,吴羹梅的具体职务为“试用知县吴羹梅,接署理番厅同知。”(参见杜宏春《游蜀疏稿校补》)
《清实录·同治朝实录》卷一百三十七载:同治四年(1865)四月,吴羹梅“调集屯兵团勇,将首逆穆租索朗及其子穆裕宽捦斩正法,歼除党与,五屯一律定靖。办理尚为妥速。”“赏署同知知县吴羹梅同知衔。与都司李耀龙等均赏花翎。余升叙有差。”
后来,吴羹梅曾任职珙县知县。清光绪《珙县志·职官》载:“吴羹梅河南光州监生,同治十三年十一月补。”
在珙县知县任上,吴羹梅的某些言行让四川总督丁宝桢不满。《清实录·光绪朝实录》卷一百八载,光绪六年(1880)正月,四川总督丁宝桢奏:“珙县知县吴羹梅。躁妄轻浮,难资造就。候补知县吴培棠。工于粉饰物议烦滋。均著即行革职。”
周祚峄,安岳人。清光绪《续修安岳县志·选举·仕宦》载:“周祚峄,附生,保举贵州候补知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近大禹故里,再思中华文明起源
大禹故里在哪?四川三地争得“面红耳赤”,其子孙一言让两地尴尬
绍兴百景:大禹陵禹穴、石纽碑
女喜资料 女喜与大禹什么关系 女喜相关传说
汶川为什么被称为大禹故里?
大禹故里到底在哪?各地争论不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