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二编 经学: 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经学” 是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说文》 说: “经, 织纵丝也。” 就是说, 经是织机上的纵线。 纵线固定在织机上, 决定着织物的长度和宽度。 纬线则随着梭子来回运动,而成布帛。 故而经有了经常、 准则、 法制的意思。 传说经孔子删定的几部古书, 在儒家看来是具有这样的意义的, 于是被称作了“经书”。 所以《释名》 说:“经, 径也, 常典也。”《文心雕龙· 宗经》 篇说:“经也者, 恒久之至道, 不刊之鸿论也。”《四库全书总目》 更称道说:“经禀圣裁, 垂型万世, 删定之旨, 如日中天。”但从先秦的一些资料看来,“经” 的这个名字可能在孔子前就出现了。《管子》 书就有了“四经” 的说法。 其所指是《诗》、《书》、《礼》、《乐》 四部古籍。 在靠竹简书写记录的时代,古代的典籍是用二尺四寸长的竹简或木牍书的, 每一简写 24 或 25 个字。这是当时的大开本,表示重要。 解释文字则写在八寸或六寸的小简上, 这就相当现在的小开本。 大开本的就是“经”, 小开本的就是“传”。(《左传》就这么分。)《说文》 说:“典, 五帝之书也。 从册在丌qí jī(=其)上, 尊阁之也。 庄都说:'典, 大册也。’”“大册” 自然就是大开本了。 因为大, 不能用双手端着看, 只能放在可搁物的平台上, 所以字作“从册在丌上”, 这也就是“经典” 了。 孔子整理这些典籍, 并用这些典籍教授学生, 建立了完整的经典文化体系, 也大大强化了经的概念, 所以后儒把“经”的名字与孔子联系起来, 也就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了。

     《管子》 提到四经, 《荀子》 反复提的是《诗》、《书》、《礼》、《乐》、《春秋》 五经,《庄子》 中提到六经, 比《荀子》 多一部《易》。 到汉代《乐经》 不传, 所以所立的只有五经博士。 东汉提出了“七经”, 五经之外增加了《孝经》、《论语》。 唐初提出了“九经”,“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 ) 、“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 加《诗》《书》《易》。 唐后期开成二年(837 年)又出现了“十二经”, 即于九经上加了《论语》、《孝经》、《尔雅》。 宋儒又于十二经上加了《孟子》, 变成了“十三经”。 这十三部经书, 量确实有点大, 要通读全学, 真有点难, 也不便于掌握。 于是南宋朱熹删繁就简, 编成了“四书五经”。“五经” 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四书” 是《论语》、《孟子》, 再加《礼记》 中的《大学》、《中庸》 两篇。 在四库全书的分类中,“四书五经” 都归到了经部,这也就变成了“经典的核心”。

       经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系统, 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系统, 它所运载的是中国人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就中国文化、 学术而言, “经” 是源, 史学、 子学(即诸子学。一般与经学、史学并提。)、 文学都是出自源的河流,“史” 是实的, “子” 是虚的, “文” 是活的, 而“经” 则是浑然的包容这一切的博大精神。马一浮就曾认为: “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出自《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而且说: “六艺不惟统摄中土一切学术, 亦可统摄现在西方一切学术。”“弘扬六艺之道, 并不是狭义的保存国粹, 单独的发挥自己民族精神而已, 是要使此种文化普遍的及于全人类, 革新全人类习气上之流失, 而复其本然之善, 全其性德之真。” (《泰和会语· 论西来学术亦统摄于六艺》 )这也是从道德精神的角度而言的。

  

       经书的变化, 所体现的也并非学术观点的不同, 而是历史对核心价值观的不断选择与完善。经书的研究, 启动了中国学术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发展, 而汗牛充栋的经学著作, 也构成了中国学术与文化的中心。 朱熹“四书五经” 体系的建立, 是一种凝练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与标举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举措, 对元明以来经学及文化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广。 故以下重点讲“四书五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安石变法(八)
【经学研究】程苏东:“经目”释论 ——以经学史为论域
故宫百年典藏,康熙御用经书,每句都是“帝王之学”
关于中国古代经学逻辑体系的思考
“天才少年”郑玄注经——考镜源流,厘析篇帙。
纪念日|《论语》的杂乱形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