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山记
userphoto

2022.12.08 江西

关注

游桂林诸山记(袁梅)

     袁枚(1716—1798),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年间(1736—1796)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侨居江宁,筑园林于小仓山,号随园。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对儒家“诗教”表示不满。部分诗篇对汉儒和程朱理学进行抨击,并宣称“《六经》尽糟粕”(《偶然作》)。所作诗歌,多抒发其闲情逸致。又能文,所作书信颇具特色。所著有《小仓山房集》及《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1)。先登独秀峰(2),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北下至风洞(3),望七星岩(4),如七穹龟团伏地上(5)。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6)。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7)。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馀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罄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

(1)晡(bū)食:晚餐。于于:行动悠然自得的样子。(2)独秀峰:一名紫金山,在桂林王城内。孤峰耸立,四壁如削。(3)风洞:风洞山,一名叠彩山,在市区偏北。山上有风洞岩。山层横断如叠彩缎。(4)七星岩:在市东普陀山西侧,因七峰列如北斗而名。山有溶洞,一名栖霞、碧虚,深邃雄伟,自隋唐起便为游览胜地。(5)穹龟:隆背的乌龟。(6)栖霞寺:在七星岩上。(7)窅(yǎo)渺:深远广袤。

游诸葛仙山记 

        郡城之东,逾四十里,有山曰诸葛仙山,传昔晋时葛玄葛洪二仙不欲为仕,隐逸韬晦,炼真于此,始以山名。

       戊戌仲冬,会暇日,寒雨乍停,光风霁日,天气澄爽,余与同僚若干,弃岁暮杂务,欲览仙山之形胜,搜讨仙故,消耗闲兴,著闲居野服,以免存拘律缠绕之患,杖策徒行,游憩于斯山。

       入山处林木郁葱,竹阴相接,有石砌其道。道旁有土墩隆起,周以垒石,高仅人许,传为葛仙谒丹台,或曰丹成之日羽化上升之处。然丹井、丹池遗址,寻其阡址而无所得。志传葛仙在此以炉火药术为事。有偕行老妪讥其妄诞不经,旁门左道,无补世教。然神仙、方技、秘怪之事,书传所记,从古有之,虽无可稽考,宜存疑传信,不必意为之解,任其处于若有若无之乡。夫吴越诸野老多以不仕养高,羡古之修道者或栖隐名山,或跨凤乘鹤,其后虽不知所终,然信其仙去。故仰高之思日久延接。

       约二里,过小岗,有平地广袤,田畴砥平,其地曰:“八卦田”,荒闲无秧种。按:“八卦田”,俗称九宫八卦田,其田“中阜规圆,环以沟塍,作八卦状”。现已无所辩,闻其名而失其地者,故无所述叙,仅标志而已。

       行里许,又入山。有一泓清澈,其水溪流所凑,触地潴为陂湖,粼粼齿齿,汤汤泱泱。是故山缘水秀,籍水而灵。曵杖蹒跚于古陌樵径,登陟而上,道旁卉木幽邃,修竹夹道。时仲冬季,有清霜薄露,崖石窍滴水成冰,状如贯珠。闻水声潺潺,小溪澄碧,恍若鸣琴,“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此地绝离尘垢,真有幽胜之趣,不复知有尘世矣。倚杖而上,已汗下涔涔。半有亭,置以憩客,足以洗尘襟而慰牢落也,使行者无劳。有曲湍旁绕,泉水萦澈可挹,掬水洗目,意爽神清。倦憩于亭,顿觉凉飚飒飒,刺透襟袂,促人前行。

       杖策溪山之间,过竹海天风,有绿竹千竿,清风梳林而万叶交振,乍大乍细听之无穷。东晋戴逵有松竹赞曰:“猗猗松竹,独蔚山皋,肃肃修竿,森森长条。”茂林修竹,泉流清浅,相与隐映,无非一路竹溪佳境。戢步林间,人境空寂,几忘此身,翛然有遣世之想。

       又二里,有竹篱茅舍,汲泉煮茗。小憩于斯轩,沦茗聚话,谈论风生,亦足以畅幽情、涤烦襟也。有小庙二,其一祀武圣关帝。

       曲径纡回,阶继于梯,层级而上,过仙路廿八弯,及峰之巅。顿觉清风掀袂,豁人心目。其地狭,有释氏之佛场曰文殊殿,古刹也,未见壮丽。有庙祝一,少进香赛愿者。斯儒、释、道寓一山焉。有茶林百亩,隆然若带,沿山而绕。既登至,越地之胜不待足履而尽可遥望也。其东望,峰峦苍翠,烟云杳霭,晴岚可挹,俨如画屏。其西、北望,居民鳞次,村烟寥落,平畴沃壤,一望无际。穷目力而南,弥望如银者,舜水也:一水盈盈,沦落崎嵌,若天之锦云,若白练铺陈。下瞰盘道中人往来杂沓,络绎如蚁,粲在目前,廓然清朗。山川之毓秀,未必不在于是也。

       嗟夫!吾辈委蛇于尘俗之中,熙攘为利。然“人生百年,有如风烛,宜怡神养性,琴酒寄情,安能栖栖役曵!”,偕三五知己者,每小舟黎杖,自乐于山巅水涯,优游林下,觞咏为乐,醉吟于松丘竹径之间,或栖志丘壑,放情物外,蝉蜕于荣禄烦嚣,岂非仙乎?是以登兹山而增慨。

      寻倦而归,因景写怀,聊以自娱尔。

游黉山记

         己亥年二月二,恰好是三八节。有幸应雪华同学之邀,与几位同窗知己同游黉山。

        黉山,是古般阳二十四景之一,位于淄川城东北十华里的寨里镇山头村北。

     它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这可透过“黉”字来窥见一斑。“黉”,音“洪”,《辞海》对此字只有一种解释:古代的学校。由此推之,此山,古时肯定是做学问的地方。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鬼谷子曾隐居此山,建书院,讲学,授徒。其弟子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都不远千里来黉山求学,名满天下。另外,黉山原建有“郑公书院”。据明·嘉靖二十四年淄川知县王琮修缮郑康成庙碑文记载:“县治东距十里,有山曰黉山,汉儒郑康成关陕业终之后,避地于斯。以经学教菑士,因卜筑于山之麓。故今有晒书台、有鞭书草,炳炳载入传说。铭碣不及。”旧县志中也有“郑康成书院位于黉山之阳,为邑景之一”,“郑公讲学于是山之巅,生徒远迩从之者千余人”的记载。

        有了这两位历史名人为黉山“背书” ,此山也就不枉为“黉”山了。

        我对黉山向往已久。尽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单位担任团总支书记时,曾组织团员到此春游,隐隐约约感到这山有些故事,但那时,连“黉”字都不认识,别说对黉山文化背景的了解了。及至后来,虽有过与同事再次登山的经历,也只是经过“中天门”、爬过“南天门”、登过“玉皇顶”,顺道登山、沿路而下罢了。至于“鬼谷洞”、“郑公书院”、“王樵茧室”、“仙姑庄”等古迹在何处?却一直未曾谋面。总想抽机会一探究竟。所以,接到雪华同学邀请,自然欣喜不已。

  八日上午九点,受邀的六位同学准时在圣泉纸业公司门前集合,乘车前往黉山。不足5分钟车程,便到了黉山风景区的停车场,“五朵金花”换好登山鞋,我们一行七人便从“中天门”拾级而上。

        这是一条青石台阶小路,时缓时急;两侧树木掩映。仲春时节的阳光,透过松柏和未吐芽的槐树的枝梢空隙,投在路人的身上,更觉舒坦。

          从“中天门”到“南天门”,是黉山最陡的一段,但除却“南天门”前那二三十步台阶稍微险峻些外,俨然没有泰山十八盘那般难爬。这不,同学们有说有笑,不知不觉间便来到了“南天门”。

        “南天门”里有一座“广灵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的场所称“寺”、道教的场所称为“观”或“宫”。那么,从门匾上这个“宫”字猜想,这应该是一处道家的圣地了。

         入得宫来,只见三间正殿和两侧配室依山而建,里面供奉着的神圣的名字记不真切了,女同学们虔诚地朝拜着。院内有一个看上去年龄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大哥在拾拾掇掇,猜想他应该是这儿的工作人员,趁他闲暇时便与其攀谈起来。知他是山头本村人,受雇于此。他介绍道:这山上的建筑物,大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原址上复建的。每年三月十八和九月九,有两次庙会。庙会时,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真是人山人海。介绍到这,大哥脸上掩饰不住喜悦。我惦记着“郑公书院”,便问书院在哪?大哥顺手指了指半山腰树丛中隐约着的几间红顶瓦房,说:“那就是。只不过大都塌了。鬼谷洞也塌了。”我追问道:“鬼谷洞”不是在山后边的梓潼山风景区吗?”大哥有些不屑地说道:“一直在这。我小时候经常到那洞里去玩。只是后来被山后的人`搬’走了。”以前,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两个地区争“名人故里”的事,有的甚至连“西门庆故里”都不放过,更何况是闻名天下的“鬼谷子”的教学圣地呢?

         沿“南天门”前红砖铺就的小路西行百余米,再沿台阶而上,便到了“玉皇顶”,这是黉山的山巅。这山巅有些奇,中间有些凹陷,宛如一“聚宝盆”。忽然想起“打开黉山,山东没了穷汉”的传说。相传:黉山藏有金银财宝,每600年才开一次,且有十个兄弟才能打开。黉山里有没有现成的金银财宝不好说,但黉山下有煤炭、铝土等矿藏却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黉山只有310米左右,但因其是在周边相对平坦的地段上隆起的一座孤山,因此,站在“玉皇阁”下,淄川城区及周边乡镇一览无余。同学们在这里辨析着自己熟悉的山峦、厂矿、村落、生活区,喜不自禁。

         望着淄城西部的奂山,忽又想起《淄川区志》中记载的一个民谣——“踩着黉山看奂山,秫黍地里乱动弹;俺当马虎吃小孩,原是地主打觅汉。”我之所以对“奂山”这个名字印象深刻,源于《聊斋志异》中《山市》一文。“山市”的景观类似于“海市蜃楼”,蒲老先生描写的“山市”,就发生在奂山上。

        同学们在“玉皇阁”下“指点”了一会“江山”,因惦记着要去“郑公书院”,便抄山西侧的近路下山。

  下到半山腰处,忽然发现有一个院落,走进一看,门匾上写有“仙姑庄”三字,因大门上锁,也不知里面供奉的是什么神仙。猜想:可能与小时听过的“豼虎娘”成仙的故事有关吧。

  来到停车场,开上车,沿半山腰的旅游公路向东寻找“郑公书院”。从山上大体看到的方位,在山下因道路两侧有山崖和树木遮挡,还真的不好找。因此处未在地图上留有名称,“百度”、“高德”、“北斗”都不灵光了。来回走了两趟,总算在一处山崖上方发现了有建筑物,便让同学停车,自己孤身一人沿山坡而上,一探究竟。穿过一片布满荆棘和枯草的荒地,来到一个有些破旧的院落里,院里正房(还是大殿?)的顶已塌陷一半,在院东侧的杂草中凌乱地摆放着三块大小不一的石碑,其中最大的一块上书“郑公书院”四个大字,这就是郑公书院无疑了。另两块分别写有“鬼谷洞“和“王樵茧室”。


       “鬼谷洞“的顶也塌了,里面的人物塑像也面目全非。应该如山上的大哥所说:因无人管理,鬼谷洞被村民放上柴草,后来不慎失火,也就成了现在这种场景。

      “王樵茧室”,说的是宋代孝子王樵的故事。据《宋史》记载;王樵,字肩望,淄州淄川人。居县北梓桐山。宋真宗咸平年间,契丹游骑渡过黄河,将王樵父母掠走。他便只身入契丹寻找父母,累年不获。回家后,便给父母刻木魂安葬。晚年,他在城东南垒砖自环,谓之“茧室”。王樵去世后,他的外甥将他葬在了淄川城西,即现在的慕王村。慕王村曾有“王孝子祠” ,文革期间被损毁了。“慕王”,就是仰慕王孝子啊!

      依据上述史料,王樵的“茧室” ,应在淄川城的东南,黉山位居淄川城的东北,“茧室”设在此处,似乎有些牵强。

       尽管现存的郑公书院不似我心目中存有的类似“岳麓书院”、“白鹿书院”等传统书院的形象,但这些书院在修建年代上都晚于“郑公书院”。因此,好好挖掘一下郑公书院的历史,对弘扬传统文化,还是很有裨益的。

       天近中午,因雪华同学还预约了要去参观寅瑄乡愁博物馆 ,便匆匆结束了黉山的行程。

闲游山记

         山间白云闲,江上轻风游。欲问云水遥,何出觅知音?

《游千山记》   明    程启充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南抱辽阳,嶻嶪蓊郁,时有佳气,如海蜃然。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出南门,过八里庄、石门、钓鱼台。台,盖屯戍旧址也。东北有温泉,莹洁可鉴。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高不满丈,深倍之,广半。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前有亭,曰一览。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乱溪而东,岩壑窈窕,僧房半出云间,扶杖登之。

       明晨己丑,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由此至大安,自东而北。自龙泉至此,约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行复数里。隍堂中开,诸山罗列,高爽清旷。视三寺为最西峰,空洞倚天。徐子题曰:"通明天"。是夕,有雨意。

       翼日庚寅,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东有罗汉洞,高寒袭人。又数息,至双井,一在树下。一在乱石间,泉甚冽。又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趺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自大安山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起视山冈,两浮屠相向争耸,乃自中会反祖越。

       从者病,取道石桥,宿南村农家。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词句注释

1、千山:指今辽宁鞍山东南的千朵莲花山,简称千山。

2、辽阳:县名,今辽宁辽阳市。

3、叠:重叠。

4、嶂:如屏障的山峰。

5、绵亘(gèn):连绵不断,延伸。

6、引:牵引,牵挽。

7、瓯(ōu)脱:亦作"区脱"。汉时匈奴语,为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因泛指边界。

8、嶻嶪(jié yè):形容山高耸。

9、蓊(wěng)郁:形容草木茂盛。

10、佳气:美好的云气。古代认为是吉祥、兴隆的象征。

11、海蜃:即海市蜃楼。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或全反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而形成的各种奇异景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误认为是蜃吐气而成,故称。

12、嘉靖: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共45年(1522-1566)。

13、丁亥:指嘉靖六年(1527)。

14、戍:谪戍。指因罪而被遣送至边远地方,担任守卫。

15、抚顺:今辽宁抚顺市,明代在此设有防区。

16、丙申:指嘉靖十五年(1536)。

17、迁:指职官调动,多指升职。

18、盖州:今辽宁盖县,明代设有盖州卫。

19、同志:志趣相同者。

20、钓鱼台:在辽阳南三十里。

21、屯(tún)戍:屯田和驻防。明代军事制度,卫、所的军士大部分屯田,以高军饷,小部分驻防。

22、可鉴:可当镜子照。

23、憩(qì):休息。

24、禅堂:寺庙中唱经修行的佛殿。

25、飞梁:悬空架设的桥。

26、泠(líng):清凉。

27、戊子日:指当年农历四月初四日。下文"己丑"、"庚寅"依次指初五、初六。

28、螺峰:即海螺峰。

29、深倍:承接上句"不满丈"而言,深约两丈。

30、广半:广约五尺。

31、晡(bū)时:即申时,指下午三点至五点。

32、香岩:寺名。

33、乱溪:横渡溪水。

34、岩壑:山岩沟涧。

35、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

36、扶:拄持。

37、人境:尘世,人所居住的地方。

38、翛(xiā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39、遗世:抛弃尘世,指辞官出家。

40、危险:指险恶、险要之地。

41、浮白:愿意为罚饮一满杯酒,后也称满饮或畅饮酒为浮白。

42、引满:举饮满杯的酒。和"浮白"一样,都指满杯饮酒。

43、笳:即胡笳,古代北方的一种乐器,多用作军号。

44、樾(yuè):道旁的林荫树。

45、愀然:凄楚的样子。

46、大安:寺名。

47、陡绝:高而陡峭。

48、洿陷:低凹下陷。这句指地势忽高忽低,忽上忽下。

49、后先:后边的和前边的。

50、杂然:混杂的样子。

51、隍(huáng)堂中开:山壑像高大的客厅一样从中间展开。隍,无水的城壕,这里指山壑。堂,堂屋。

52、高爽:高大轩敞。

53、清旷:清朗开阔。

54、三寺:指前文所说的祖越寺、龙泉寺、香岩寺。

55、空洞:即"崆峒",山高峻的样子。

56、倚天:靠着天。

57、翼日:次日。翼,通"翌"。

58、霁:雨停日出。

59、顾:回头看。

60、瞻:仰望,表示尊敬。

61、京国:指明代国都北京。

62、眺:向远处看。

63、荒徼:荒远的边境。

64、混茫:广大无边。

65、数(shuò)息:多次休息。

66、冽:寒冷。

67、北隅(yú):北边。

68、股栗:两腿发颤,形容恐惧之甚。栗,通"傈"。

69、匍匐(pú fú):竭力,尽力。

70、枰(píng):棋盘。 

71、弈(yì):下棋。

72、挽:拉,拽。

73、之:这里指自己。

74、扶:攀附。

75、盘跚:同"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

76、武:半步。

77、倚声:指依照原诗的声律节奏填词。

78、和(hè):应和。

79、趺(fū):盘腿坐。

80、麦饼:小麦面粉做的饼。

81、厌:通"餍",饱足。

82、几:将近,几乎。

83、浮屠:亦作"浮图",梵语译音,指佛塔。

84、弘润:指山势高大,草木丰润。

85、磅礴(páng bó):气势盛大的样子。

86、盘结:盘曲交错。

87、殚:尽。

88、中州:指中土,即中原地区。

89、物理:事物的道理。

90、柳州:今山西柳州。

91、子厚: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子子厚。他被贬柳州刺史后,曾写过介绍柳州山水的文章。

92、显:扬名。

96、弗:不。

94、克:能够。

95、姑:姑且,暂且。

96、撮:摘取。

译文

      千山在辽阳城南面六十里的地方,高高耸立的山峰和重重叠叠的山岭,绵延横亘几百里。向东面牵挽着边境屯守之处,从南面环抱着辽阳城,高峻的山岭上长满着蓊郁茂密的草木,远望山中,经常可以看到非常美好的景物,好像是海市蜃楼一般。嘉靖六年,我被谪戍守抚顺所,嘉靖十五年,调往盖州卫,经过辽阳,就同志趣相投的朋友徐、刘二位到千山游览。

       从辽阳城南门出发,经过八里庄、石门、钓鱼台。钓鱼台是屯边戍守的旧址。它的东北边有一个温泉,泉水清莹明洁,可以照见人。从这里向南转弯进山,走了几里路,到达祖越寺。这里的道路颇为险峻,在佛寺中唱经的殿堂里稍稍休息了一会儿,就向万佛阁攀登。万佛阁建在半山腰上,沿着山崖盘旋而上,跨过一座架在空中的桥梁走进阁里。我们靠着栏杆向四面眺望,天空吹着清凉的风,打算就到山上一座寺院里去过夜。这一天是四月初四日。我们顺着东面的山岭:远望海螺峰,攀附着太极石,走进一条山涧,山涧岸高不到一丈,水深大约有两丈,宽有五尺。低头再看万佛阁,它已经处在我们的下方了。前面有一座山亭,名叫一览亭。从一览亭往西北方向慢慢走去,来到了龙泉寺。下午时分,前往香岩寺,渡过一条溪水向东走,一路都是山岩和涧谷,深远而又曲折,远远望见香岩寺隐隐出现在云雾间,就拄着拐杖一口气登了上去。

       第二天是初五日,寺院的僧人给我们安排了斋饭,吃过饭就上路,走累了就在一棵大树下面休息。四周环境空旷寂静、安适自在,使人产生超脱尘世的遐想。东面山峰高耸险峻,徐、刘两位朋友举起一大杯酒一饮而尽,那时正巧有一个吹奏胡笳的人,笳声在茂密成荫的树林里震荡,使人听了之后心里感到悲凄。从这里又前往大安寺,由东向北而行。从龙泉寺到这里,大约已经走了二十多里,一路都是陡峭的山岭、低陷的沟谷,高悬的山崖、怪异的岩石,前后相靠,一个接着一个,远望孤立的山峰、俯看深邃的峡谷,奇花异草,杂然交错如同锦绣。又走了几里路,见一条大峡谷从中间豁然展开,一座座山峰排列在两旁,峡谷里非常清爽而开阔。从我们所游过的祖越、龙泉、香岩三座寺院的方向来看,这里是最西面的一座高峰,在开阔的空谷中直耸云天。姓除的那位朋友给它取名"通明天"。这一天晚上,天好像是要下雨的样子。

        又过了一天是初六日,雨后天晴,我们登千山的中峰,回头瞻望京都,远眺荒远的边地,山海相连浑然一体,茫然无际。东面有一个罗汉洞,洞里的寒气侵人肌骨。走走歇歇好几次,来到了双井,一眼井在大树底下,一眼井在乱石之间,井里的泉水十分清冷。又走了一阵,来到仙人台,这里有陡峭的石壁和断绝的山崖,从山崖北边角上用木梯爬上去再往下看,两腿直发抖。身体健壮的人匍匐着爬了上去,那里有一个石头的棋盘,传说有九位神仙曾在这里围坐着下棋。从仙人台走出来寻访中会寺,走过一条小溪,穿过杂乱的山石,荆棘塞满了山路,手杖都无法插下去,小路只能容下两脚的脚趾。我们就用一匹布绑在胸部,让人从后面牵拉着,援着藤条,侧着双脚,一瘸一拐地走着,非常危险。刘先生在前头走,徐先生和我两个相隔只一两步,他摘下一朵山花,作了一首诗赠给我。我也就依着他的诗韵和了一首。我们盘腿坐在石头上,一位老人送上了麦饼。我正好肚子很饿,吃了麦饼感到非常满足,问老人姓什么,他笑着不回答,我们这才来到了中会寺。我们从大安寺出发走了将近二十里山路,都感到十分疲备,就在和尚的住房里坐下休息。坐了好久,站起来观看四周的山峰冈岭,只见两座佛塔相对着互相比试高低。于是,我们从中会寺又返回到祖越寺。

       有个随从我们的人生了病,我们就经过那座石桥下山来,在南村的一户农家借宿。回头仰望群峰,全都像是在天上了。千山的美好景致,高大而又润泽,清秀而又瑰丽,山势磅礴无际,树木盘曲交错,不能用文字一一尽述。如果这座山处在中原地区,应当与五岳相等。然而它却地处偏僻的东部一角,名望高贵的人、四方游历之士,都很少有人来到这里。事物的道理就这样有的幸运、有的不幸,这是为什么呢?古时柳州的山水因为柳子厚写过游记文章而得以名扬天下,我的文笔粗劣浅陋,不能写出千山的美妙所在,姑且摘取它的大致情况记述在这篇文章里。

创作背景

       作者于嘉靖十五年(1536)被贬戍守东北边地,在由抚顺所转调盖州卫的途中,顺道和友人一起游览了千山,并写下这篇游记。

作品鉴赏

       这篇游记虽是作者遭贬之后,由抚顺转赴盖州途中,顺道游了千山后写的。但文中没有一丝受过政治挫折后的颓丧情绪,作者游兴颇高,对边荒之地竟有千山如此名胜,欣喜万分,以真切自然的笔墨,对千山风光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极少见到的关外山水画卷。

       此文在对千山及这次游历的背景作了必要的交代之后,随作者之足迹和目光,描述了千山的主要名胜,使人们具体了解了千山风光,亦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欣喜心情。它的艺术特点就在真切自然,不仅语言简朴自然,不雕饰浮华,而且思想感情朴实真切,不矫揉造作。登木梯上仙人台,两腿发抖;从仙人台下山,让人用布带拽着;游累了,饿极了,即便是吃麦饼也觉得味道香。后面虽发一些不遇的感慨,但也没有柳宗元那样愤激,却显得平和而无奈,平心希望人们能了解这僻居边荒的千山名胜。

        文章采用了全面铺叙的手法,笔势似无拘敛,但着墨并不散漫。每一处景观,都以精炼的文字,写出其独呈的异彩。还不时插进主观感受的描写,如听笳声激荡林樾,有"愀然"之感;见"诸山罗列",有"高爽清旷"之慨;入溪穿石寻中会寺,有"危甚"之叹。虽仅稍作点染,却也将情与景结合起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最后举五岳相比,又惋惜千山"僻在东隅",作者无疑是暗含有对自己不遇的不平。但没有即此渲泄愤激之情,而是陡然煞住,借柳宗元著文为柳州山水扬名,申明自己写这篇游记介绍千山的本旨;这样的结尾是极富于意趣的,也表现了作者豁达洒脱的胸怀。

       文章无论是说明方位,记叙游程还是状写景物,抒发感情。都极精练简洁。作者结合记游写景,抒发情怀。如山境空寂的遗世之想。峭壁断崖的股栗之惧,赋诗饮酒的陶然之乐,读来亲切生动。篇末议论事物的幸与不幸,寄寓了作者直而被贬的身世之慨。

作者简介

       程启充(?-1537年),字以道、初亭,别号南溪。嘉定州(今四川乐山)人,"嘉定四谏"之一。武宗正德三年(1508)考中进士,任三原县(今陕西三原)知县,不久被授予御史一职。为人正直,总能直言进谏。武宗时,他屡次进谏政事,斥责一些宠臣的子弟家人等滥冒军功;又斥责当时的冗官、冗兵、冗费等现象所造成的弊端,言词恳切,只可惜均未被武宗采纳。世宗即位后,他依然敢于直言相谏,有时甚至直指皇上。世宗嘉靖元年(1522)正月,世宗郊祀天地刚完毕,清宁宫的小房间失火了。程启充便进言说:"火灾殃及寝宫,一定是由于皇上最近徇私情的事违背了天理纲常,僭越名分的做法是极不符合典章法则的",接着他又痛陈宦官之害,恳请世宗亲近贤臣,整肃朝政。奏疏上奏后,世宗却只回复"知道了"。由于程启充忠诚正直,因此得罪了不少奸臣,后被奸臣寻机弹劾,被贬往边界卫所戍守,嘉靖十六年(1537)才遇赦放还,不久去世。穆宗隆庆元年(1567)追赠为光禄少卿。著有《初亭文集》。

游桃花山记   简云祁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趁着周六闲来无事,我和好友相约来到了桃花山公园。步入园内,阵阵微风迎面而来,风里夹杂着扑鼻的桃花香,沁人心脾。放眼望去,明丽动人的桃花漫山遍野,粉红的,深红的,白的,数不胜数,在初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花朵的间隙很窄,一朵紧挨着一朵簇拥在枝头,充满着勃勃生机,仿佛在展现自己婀娜的身姿。来来往往的游人被它们俏丽的姿容吸引,禁不住停下了脚步。桃林的前方立着石壁,壁上刻着朱红色的字迹,那是古人对桃花的赞美,“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一字一句,令人如沐春风。石壁四周绿茵遍野,远远望去,如同绿海中的一块宝岛,让人心驰神往。
























     三月的阳光很暖,微风轻柔,石壁一侧的玉兰也伸展了腰肢,淡淡的玉兰花香四处弥漫,与清风送来的桃花的甜香相互交融,让人流连忘返。园内建有三五几座的凉亭,亭里弹唱戏曲的老人忙的不亦乐乎,曲声宛转悠扬,几对情侣也跑来凑起了热闹。大家的脸上全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人们沉浸在自己安乐和平的世界里,不知人间疾苦。亭外绿草如茵,假山环绕,山脚流淌着河水,一群小孩在一旁戏水,纯真的眼睛似清冽的水花般明亮。

      追忆童年,嬉笑追逐的场景似曾相识,那时年少,从不曾懂得生活的苦楚,时至今日,儿时的玩伴早已各奔东西,而回忆却似抹不掉的云烟。        穿过凉亭,一条横跨水面的木桥映入眼帘,桥身细长,色调古朴,让人感到自己置身于江南水乡。伫立桥头,眺望碧水蓝天,平静的心湖没有一丝波澜。停留片刻,已快晌午,回首远望,春风轻抚,盛景依旧,此刻却要远离。

幽深山记

赣东北有深山。

深山有古村。

严格来说还谈不上是村子,十来户人家罢了。三三两两,东一家,西一户的。

雀友估计都不好凑,所以估计也不打麻将吧。

或许未来可以。现在算要改造成“景区”了(有景区就有人流至),level的话国家3C级吧。各景点的名字取得都很有诗意。虽然现实生活未必沾边。

比如有“蝴蝶潭”,“红石三叠”,“观星台”。

这些地名大概率不是本地人取的,但也应该是本处或对本地有期望的,因为本地住着一位远近闻名的贫困户,扶贫指标在这,取得颇有种美好的祝愿在里头。

时代在发展,乡村之处也不能落后。

谁能扛发展的大旗?

谁能引领村民走向富裕的道路?

这不是我该回答的。

不过我想,除了外力,也得自救吧。

外力现在来了,政府培育景点,县乡搞搞宣传,本地人农家乐已然就做起来了。

仓廪食而知礼节,日子好过,才会追求诗意。别以为诗意和那柴刀锄头不沾边。

背柴刀怎么了,还不是可以“更斫生柴烂煮诗”。

拿锄头怎么了?你晚点回家,也可以吟着“带月荷锄归”。

那日去的叫乌石头,此地往北走三十里左右,还有一处村子。名字挺能吸引小孩,叫白果园。

它在山中。规模颇大,比下面的乌石头村更热闹些。热闹是对比起来的。其实它也很冷清。

幼时去过一次。

有个亲戚,那会还不是很上年纪,感觉在五十来岁,名字用普通话喊起来颇不错,菊妹,可爱俏皮。若用土话讲起,就有种骂人的味道了。或许应该是先前有此名者,有去不堪的经历,遂“玷污”了这俩字。

不纠结名字了,说说她这人,现在还活着,因其有些通神的本领,在十里八乡有些名声。供着一个佛像,可能是观音,烟雾缭绕中,认不太清楚。在一番云山雾罩中,奶奶和她已经交换了N个话题。

因为是亲戚(奶奶和她很熟),我到觉得其正常。就是说话有口音,要认真听,有时很认真听,也听不太清。所以听了一会后,我自己跑到外头。沿着小路,走遍全村。

只有这会,我才觉得比较有意思。看看东家在准备做饭,西家在晒东西。北边坡上有人来往。

钻来钻去,也不觉得热。许是海拔高,树也比较多,而且地势也利于“招风”,每当凉风吹来时,也会冒出“要是住在这里也很好的想法”。

不对不对,漏了南边了。

南边是村口。

对了,在进村的地方有一棵大银杏树。

百年以上了。

一直觉得古树很有灵性。

那么,这村子应该也比较充满灵性吧。

这样的村子应该出轨的很少吧。

当然也不排除日子比较艰难,女方先行放弃了,放弃有难同当。

于某个风雪交加的日子生出来念想,于某个白雪皑皑的日子下定决心,于某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出发告别,又于某个大雨滂沱的日子升起思念。

或许不是这个顺序。

或许不止一个顺序。

但不能说是一个错的顺序。

这也正常,在更苦和最苦之间,总会有扛不住,受不了的。

不过他们还不是最偏僻的。

百果园村后面,不,准确的说百果园村的山后面,还有个村子,叫徐家齐。

现在里头应该没人烟了。

有个同龄人就是徐家齐人的后裔。

关于那里,有个记忆。

不知听说讲过,每当下大雪的时候,有可能兔子、狐狸、猴子等有可能在门口窜过,更有甚者,也有野猪上门拜访。

当时我觉得很酷。

但现在我想人与动物会面的日子未必那么和谐。

“嘿,兄弟,大雪纷飞,雪域封山,我们来做个游戏吧?”

“玩一个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极烈游戏。”

除非同去的野猪足够多,不然胜利者往往是当地人。

不要去挑战在苦难的日子边缘徘徊的人。

看着孬,但真到绝处,能让你刮目相看。

在赣东北的深山里,以前这样的村子有无数个。

现在,有无数个古村里的人,都抛却了祖辈开拓的“领地”,走向更大的聚居地。

或许有一天,野兽(兽性)在深山里恢复,而文明在大聚居处繁衍、传承。

少叔夜

游清源山记   赵娟

你是否有那么一刻,想避开车马喧嚣,寻一处心灵的净土?你是否有那么一刻,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是否又有那么一刻,想寻道人间清源处,悠悠百转到泉山?

泉州久负盛名,颇有“大隐于市”之感,又有古城之韵,实为旅行首选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来泉州,自然是选择清源山了。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山中儒释道及外来宗教济济一堂,和谐共生,自古以来便是无数名士隐居之地,被誉为“闽南蓬莱第一山”。

慕其名,寻其山。登山,缘于寻其文化,悟其厚重,取其精神,更缘于体会坚持的快乐,体会一种身心彻底放松,内心舒缓的过程。

欣逢五一假期,与子同游。舟车劳顿,终于抵达清源山。放眼望去,满眼皆翠,郁郁葱葱,阳光遍洒,为连绵的山脉披上一身明灿灿的绿衣。群山相叠,如海之波纹起伏。

缓缓前行,生怕错过每一道风景。沿途路上古树参天,老干虬枝,绿荫如盖,峥嵘繁茂。行至右峰南麓,游人如织,一尊老子石像赫然屹立于眼前,众人仰视。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教的开山鼻祖,他写的五千言巨著《道德经》在哲学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早已烂熟于心。因其文,更是对老子景仰有之,遂挤于前,拍照留念。

老子坐像高5.63米,宽达8.01米,是中国保存下来的体积最大,雕刻技艺最传神,年代最久远的道教石刻造像,因此被人们戏称“老子天下第一”。石像端然安详,曾坐式,道袍加身,背依青山。面呈笑意,额纹清晰,两颊微凸,目视前方,鼻梁高阔,双耳垂肩,苍髯飘飘。口微微轻启,左手依膝,右手扶几,更显境之高远,颇有离尘绝俗之意。

清代乾隆年间的《泉州府志》记载老君造像:“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传说石像本是浑然天成,形似老翁,后有“好事者”依其貌雕之,也将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雕于其上。石像衣褶纹路清晰,刀法娴熟,柔而有骨,刀刀见功。石像栩栩如生,形神兼备,暗自讶异,赞其“好事者”雕工之精纯,手法之老到,将其清朗之气刻画得炉火纯青。忽生好奇,都说大道至简,莫非这能工巧匠早已悟得道家真谛,解其道家精髓?

拜谒完老君像,依山势徐徐前行,一路绿意盎然,山风与啼鸟齐鸣,崖刻与花色同现,自是养眼怡心。顺台阶移步至弥陀岩西侧,紫气萦绕之处,既见“弘一大师之塔”。 弘一大师晚年有14年在闽南一带弘法,1942年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1952年3月在清源山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石塔建筑材料取材于泉州的白花岗岩,塔内顶部为蜘蛛结网式的藻井仿木斗拱结构,层层相叠,以增大塔内的空间效果;正面壁上,镶嵌有辉绿岩雕刻而成的"弘一律师遗像",系丰子恺先生悲切时所作的"泪墨画"。当时他得悉大师圆寂的消息,悲痛万分,决定为法师画像,永久纪念。于是振作精神,庄严作画。当他研墨的时候,眼泪滴落在砚池里,就这样边哭边和着泪水细细磨墨,深深追忆,慢慢构思,然后举笔蘸着泪墨,为法师画了一幅线条简洁、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肖像,被誉为举世罕见的“泪墨画”。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系弘一大师生前最后遗墨。塔的正门镌刻着大师的亲笔手迹,门的两边有对联“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厥惟益友明师,横批“无相可得”。清源山上亦可见弘一法师不少遗墨,包括“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整座石塔与周围空间、摩崖石刻、环境绿化浑然一体,更显得庄严、肃穆,使前来瞻仰的人们倍生怀念、崇敬之情。 左侧摩崖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的石刻。”

塔左侧高石上,有弘一法师的禅坐像,风骨清奇,宁静安详,目光悲悯。看此石像,遂想起那首赠与友人许幻园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此一曲苍凉浑厚、意蕴悠长。佛家以慈悲为怀,教化众生诸恶莫作,且行善事。立于此,顶礼膜拜,内心渐已平静舒朗。

拾阶而上,处处见景。儒、释、道摩崖石刻以及墓塔,犹如一场文化盛宴,让人贪婪又静心地享受这饕餮大餐。这些古迹又犹如散落于山间的粒粒珍珠,如宝之瑰韵,散发出中国厚重文化的清芬。

阳光透过细密的树叶洒了下来,如碎银一般铺在石阶上,层层叠叠,风影摇动,分外美丽。四周散发着芳草的气息,深吸一口,如饮甘露,如啜琼浆,瞬间荡涤身心,置身其中,已忘尘俗之忧。又想莫非真的山中一天,世上千年,又或者已羽化为仙,否则缘何如此的身心明澈?

依山势前行,体力渐已不支,抬头艳阳高照,五月的泉州有别于北方,炙热似火,我临时失算,穿长裤长褂登山,远没有孩子的睿智,提前着短袖薄衫出门。热生疲,顿生倦意。孩子见其状,帮我拎水拿包,尽管如此,依然挥汗如雨,浑身乏力,腿亦打颤。索性把长裤挽至膝盖,长袖撸成短袖。

登至口干舌燥,作匍匐状,一步三晃,孩子竟弃我不顾,独自快速攀爬,后回头大声问:“老妈可还喝水?”心里本来嗔怪对我不管不顾,听之又来精神,回曰:“渴死了。”谁知臭小子狡诈一笑:“老妈,快爬山啊,到这才有水喝。”心里又气又恼又好笑。这小子激将法都使出来了。

一路被孩子连拖带拉,终于登上顶峰,凭栏而立,一览众山小,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远眺泉州城,古城新韵,尽收眼底;山之青翠,皆已入心。山风入耳,丝丝清凉。心生欢喜,如入佛界,平静安详,李叔同那句“悲欣交集”瞬间涌入心头,方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路上辛劳酸楚瞬间烟消云散。

歇息片刻,揽尽美景,忽觉口渴难耐,背包内的水所剩无几,心想如果此刻有杯水喝、有水果吃,该是多美的事情,待转身,却是一条平铺的大路,喜极,沿对面柏油路缓缓而下,徒步不过几百米,又一喜悦入眼,见一醒目招牌,上书“凉茶店”。快步疾驰,凉茶、水果、小吃琳琅满目、一应俱全,遂找一绝佳位置,大快朵颐。

恍然大悟:方觉世间事终将历尽千辛,方得真味!没有历劫,又怎知甘甜的喜悦!

刘师培的《真州看山记》

近日重读家乡先贤诗文,受益颇多,尤其欣赏国学大师刘师培的《真州看山记》。

初读此文者,常会觉其中一些文句眼熟,细品全篇乃知句句有出处,且一气呵成,非博学多才者难以为之。

集句诗、集句词、集句联,并不少有,但集句文却是罕见,尤其是这样的集句妙文更属凤毛麟角。《真州看山记》,仅仅201字,文句分别引自27篇唐宋名篇之中,读罢华章,唯觉文通句畅,情景交融,理趣共生,令人不得不拍案叫绝!

刘师培《真州看山记》全文如下(书刊及网络上所载文字大多有脱漏):

真为州,当东南之水会;俯视大江,仰瞻陵阜。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出没隐见,若近若远。自下而望,众山逶迤。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余无以穷其状,乃记之而去。

噫!以兹地之胜,遭时清明,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亦一时之盛哉。今其江山虽在,而颓垣废址,无余处者。相与逆数异时,于今五十余年矣。由此观之,邑之有观游,夫岂不以时乎哉?

州之东,水行十里曰新城。去新城之北三十里,有二道至扬州。

文章开篇借欧阳修《真州东园记》首句,巧妙解析“真州”之名,叙述地势之要,然后引苏辙《武昌九曲亭记》中名句,上下观景:“俯视大江,仰瞻陵阜”,再用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超然台记》,柳宗元《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以及欧阳修《丛翠亭记》之中佳句,描写江南之缥缈山景。

刘师培为真州人,自然熟悉其一草一木。立真州之地,西可听钟山风雨,东宜观扬州明月。此处南濒万里长江,而润州则处之于西南方,透过烟雨隔江而望,江南诸山“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自若隐约在仙境。正是“相看两不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景美无限,妙笔难书,故此段末句用柳宗元所言“余无以穷其状”,“乃记之而去”。

第二段,由上文的写景转入抒情、议论,妙用唐宋名家之句,抒发今昔异同之感。昔日“江山之好”,如今“颓垣废址”,怎不让人唏嘘万千?接着文章由情入理,发出反问“邑之有观游,夫岂不以时乎哉?”

最后一段呼应开头,从地理角度具体说明真州与扬州间的关联。

观看全篇,文首以“真”字入题,文末则以“州”字收结,难道只是偶然?这也许是集句者的匠心所在,以此形成完美的整体,而突出“真州”二字,更令读者难以忘怀。

再品全文,赏叹佳构。刘师培捻合乡景,搓挲乡情,以情景之线串起粒粒珠玉。让散发着诗韵的唐宋名家散文妙句,与本地的旖旎风光相合、相融;再通过抒情、议论,倾吐出心中丝丝感慨,最终织成一篇千古绝妙集句文。作者刘师培真不愧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国粹大师!

游虞山记    [ 清 ]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但是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天气不能阻止我前往。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登上石径,就可到达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一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非常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齦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对着张开,像门这样分开【关,门闩,指门,见《信陵君窃符救赵》】,像刀刃这样直立,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立了很久,但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 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隐藏着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阴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而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

注释

(1)十八日:1876年(光绪二年)八月十八日。

(2)狼山:在江苏南通市南。

(3)虞山:一名乌目山,在江苏常熟县城西北。相传西周虞仲葬此,故名。

(4)尻(kāo):尾部。

(5)迤:往。

(6)騞(huō):以刀劈物声;擘(bò):剖分。“騞擘屹立”,意为如同被刀騞然劈开似的直立。

(7)状:描述。

(8)畴:农田。衍:延展。

(9)澄湖:当指阳澄湖,阳澄在常熟城南。

(10)荡潏(yù玉):水流波涌。

(11)毗陵:古郡名,指镇江、常州、无锡地区。震泽:即太湖。

(12)厥高鑱云:山高之高,刺入云端。厥:其。(chán蝉):刺。

(13)水阴:水的南面。上薄:指自虞山南望湖水,水面向南伸展,上近天际。

(14)眦(zì):眼眶。睇(dì):看。决眦穷睇:意为穷尽目力,张目远望。

(15)钱牧斋: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明清之际著名文学家,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进士。后来在南明王朝中任礼部尚书,清兵南下,率先迎敌,官至礼部侍郎。因丧失民族气节,为士人所不齿。

(16)惘:迷惘失去方向。

(17)阿:边。

(18)泰半:大半。

(19)剥脱拳秃:树皮脱落,树干光秃而曲结回绕。

(20)昃(zè):日西斜。

(21)常建:盛唐诗人,写诗多以山水寺观为题材。著有《常建集》,其五律《破山寺后禅院》为传世名篇。诗云:“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声。”

(22)木樨花:桂花。“樨”也作“犀”。

(23)言子: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仲雍:吴太伯弟,后立为王,其后人建立吴国。言偃与仲雍墓均在虞山。《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地纪曰:仲雍冢在吴乡常熟县西南虞山上,与言偃冢并列。”

(24)翼日:明日。

(25)吴门:苏州别称。

(26)蓬户:船蓬上的窗户。

作者介绍

沈德潜

沈德潜(1673~1769),字碻(què)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成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旅行日记:自驾淄川磁村镇三台山,三教合一,名不虚传
【邯郸教育】书院的发展(上)
游虞山记(凊)张裕釗
侯小峰|雍山雍水雍城人
书院(113)辰山书院
江西怀玉山:怀玉书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