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的合肥
userphoto

2022.12.10 江西

关注

序言:喜欢《三国》的朋友可能都熟悉,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中,有一个处于极端劣势但从容取胜的战例,那就是张辽八百破十万,大败东吴,孙权差点被活捉,单骑跃马飞骑桥得脱。“张辽威震逍遥津”也因此成为三国史上最精彩、最富戏剧性的战役之一,堪与“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劫乌巢孟德烧粮“、“甘宁百骑劫曹营”等经典桥段齐名。

逍遥津,就在合肥;而要讲东吴与曹魏争锋,也不得不说一说合肥。

一、合肥与曹魏

曹魏的三线战略

魏明帝曹叡曾经说:“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

魏蜀吴三国对峙之时,有三个战略要点最为重要:西是秦岭西坡的祁山,诸葛亮曾“六出祁山”;中间是襄阳,处于魏蜀吴三国交界,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东就是合肥,孙权曾五次大战合肥。曹叡认为,这三个点,在军事上都是必争之地,每个点的得失,都关系到魏国的安全。

关于这三个战略要地,我们先来介绍合肥。

合肥的位置

合肥地处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江淮分水岭。东淝水(古称肥水)在其西,北上汇入淮河;南淝水(古称施水)在其南,南下注入巢湖,而巢湖又有濡须水通长江。据《水经注》记载,南淝水夏天暴涨的时候,可与东淝水相通,这样,合肥就成为沟通长江和淮河交通的节点;在没有大运河邗沟段或邗沟淤浅的时候,合肥就成为南北交通的要道,因此合肥在历史上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

汉末三国时期,邗沟淤塞,通行不畅,合肥的重要性就越发得凸显出来。

合肥地理位置及交通 在大运河开通之前,合肥是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

合肥与寿春

但在整个江淮地区,合肥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寿春(今寿县)。

在历史上,寿春农业基础较好,开发较早,而且是楚国最后20年的首都所在。到了秦汉,又是九江郡、淮南国、淮南郡的治所,是重要的地方行政中心。在东汉末年,又成为扬州的州治。袁术败亡之后,寿春就一直牢牢地控制在曹魏手中,成为曹操一方的东南军政重镇。

曹魏以寿春为大本营,南下淮南,可以直接到达长江之滨,迫近江东的核心区。

而另一方面,江东水军由长江经濡须水进入巢湖,再由巢湖进入南淝水,就可迫近合肥;控制了合肥,就可以进入东淝水,然后顺水而下,威胁寿春,打下寿春就可以进入淮河,进入淮河就可逆颍水而迫近许昌。

合肥的军事地理形势 肥水,即今东淝水;施水,即今南淝水

如上所述,当时整个江淮西部即汉魏时期的淮南国、九江郡、淮南郡,重心在寿春。合肥只是由寿春南下(或北上寿春)的军事据点,交通和军事价值最为突出。因此,孙权要威胁寿春,则必争淮南;为夺淮南,必争合肥。同时,曹魏要南下江东,也是以寿春为基地,南据合肥。

在江淮西部的军事地理结构中,合肥是作为寿春的军事前哨存在的,所以才是曹魏和江东的必争之地。

二、合肥与江东

守淮南确保江东

在三国时期,江东的大本营先是在今苏州,后移至今镇江,最终落在今南京。

守南京,不可能株守南京一城。敌军到达江北,所谓长江天险其实很难守得住,因为在南京地区的江北,可以选择多点渡江,若沿江布控,那得需要多少兵力?事实上再多的兵力也是守不住的。可参考解放战争淮海战役一结束,解放军就发起渡江战役,可以说是长驱直入占领了南京。

因此在古代,中原王朝退守南京,在军事防守上最好是守河南,但黄河防线往往是守不住的——守住了也就不会南撤了。如此,那就退而守淮河防线;淮河一线守不住,那一定要确保淮南,因为淮南一失,南京失去了屏障,离陷落也就不远了。这一点,可参考南宋的防守战略,南宋防守与魏明帝所说的基本相同,它就是固守秦淮一线,西守秦岭西坡、中守襄阳、东守两淮。

淮南一线的争夺

在古代,北军南下进攻江东,共有三条主要路线,即江汉、淮南和淮东。

曹魏与江东重点争夺的就是淮南一线,即寿春-合肥-居巢-皖城一线。因这一线直接威胁到江东的核心区——南京。争夺淮南战略早在赤壁大战一结束,曹操就开始布局了。

当时,淮东一线因当时水道淤塞,又多滩涂,不利于军事展开,同时长江下游江面宽阔,没有合适的渡口。

而江汉一线,离江东太远,又近江东的战略盟友蜀汉控制区,在此动兵也容易引起诸葛亮的猜疑。这也决定了曹魏江东双方只能在淮南一线突破。

曹操三线战略示意图

赤壁战后,曹操进行战略收缩,以待时机,在长江中下游,从襄阳、寿春和徐州三个方向对敌形成战略压力。

三、孙权为什么拿不下合肥

天时

首先是与孙权的战略有关,孙权并没有一统天下的打算和决心。

这算是天时。

曹刘孙三家之中,曹操是有统一的决心的,否则夺得荆州以后也就不会仓促发动南下的军事行动了,结果致使赤壁战败,统一受阻。蜀汉是有此心而无此力,刘备诸葛亮的“兴复汉室”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政权合法性的政治宣传。

而江东在孙策时代,也是要立志一统中国的。孙策打下江东,就计划经营淮南,他深知淮南关系到江东的安全,而且他最初依附淮南的袁术,也有在淮南活动的基础,所以,趁曹操北上与袁绍相持,孙策准备进兵淮南。可惜就在此时,孙策遭敌刺杀,真可谓天助曹操,否则以孙策之勇,占据淮南,北夺寿春,也不是不可能。到时候,袁绍之外,曹操的劲敌就是孙策,而不是刘备、刘表了。

这是题外话。

孙策去世,基本上使江东彻底丧失了夺取淮南的机会。

这一点,孙策也意识到了。他在临终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其中明确指出,双军阵前英勇冲锋,孙权怕是不行;要求孙权想尽办法“保江东”!一统天下,孙家不可能了。孙策还做了更坏的打算,他告诉张昭,江东实在维持不住,就回江西老家……

孙权执掌江东时,才十七八岁,如何能保得到江东?事实上,孙策去世,江东形势极其不稳,无论是孙家内部,还是与孙策结仇的江东大族,都有人起而反叛,《三国志·吴主传》说,当时江东“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孙权的母亲吴国太一度担心江东要完!

孙权首先得巩固江东。这样一来,进军淮南就成了泡影。

他所依赖的,同样也是孙策依赖的东渡而来的淮泗集团,如张昭、周瑜、鲁肃、张紘、秦松、陈端等;也正是淮泗集团稳定了形势,后期与江东大族和解,共同经营江东政权。

淮泗集团是如何应对的?

《三国志》记载,鲁肃第一次见孙权,就对孙权说了两点。

第一,“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意思是说,汉朝已完,曹操也打不过,只能割据江东,然后寻找机会。

第二,“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意思是说,要利用北方乱局,经营长江防线,实施“竟长江所极”战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后一统天下当皇帝。

其实“以图天下”只是说辞,孙权自己都认为不现实,他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现在就尽力保江东吧,其他的也达不到。

江东的长江防线

江东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是出于战略安全考虑。江东的大本营在南京附近,“保扬必保荆”,因此必须控制长江中游,以防敌军顺江东下。而且,长江一线也是江东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江东政权的统治中心,长江上任何一个点被突破,都会其国防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以故江自今湖北的宜昌、荆州、武汉、鄂州,江西的九江,安徽的安庆、芜湖、马鞍山,直至江苏的南京、镇江,沿江布控。

三家各自建国以后,三国局面正式形成,东吴即明确实施“限江自保”战略,江东大族进入统治阶层,更不愿意北伐了。东吴依靠水军优势,依托长江天险,固守北方坚城,水战与陆战相结合,以确保江东安全。

这时候,江东屡次出兵淮南,除了政治上的考虑,更多的是相机进攻,拓展战略纵深,维护长江防线的安全。

因此,江东志在长江防线,意不在合肥,更不在寿春,从而也限制了江东军事行动在淮南的开展。

这就是说,错过了天时,就丧失了一切的机会。

地利

孙权打不下合肥,也与合肥军事地理形势不利于江东军事行动的开展有关。而且江东军力有限,以江东之力,也不可能打下合肥。

江东之长在水军,曹魏之长在兵骑,两方优势劣质相抵;但曹魏更占上风。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曹魏处于战略攻势,战果较江东也更大。

江东所恃水军,只能由长江、濡须水、巢湖、南淝水一线进攻,这就限制了江东军队的展开,极易被包围和截断粮道、退路。

合肥西有大别山余脉紫蓬、大蜀等群峰环抱,东有白马、青阳诸山,北依江淮丘陵,仅南一个方向面临巢湖,这就是说,江东只能由南来,进攻方向很难更改。而曹魏军队以寿春为大本营,可向南三面包抄;再加上曹魏在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芍陂屯田,就近防守、就近补给,战线大大缩短,在战略布置上更胜一筹。

合肥军事地理形势

合肥城北为丘陵,西、东皆为山地,只有南面一面面对巢湖,这种“马蹄型”地理形势极利于北军防守,从而导致了孙权若发挥水军优势,只能从南面一面进攻;而曹军则可以利用步骑兵优势从北、西、东三面防卫和包抄。

虽然如此,孙权第一次进攻险些成功。

赤壁战后,周瑜在荆州与曹军争夺江陵、夷陵,在西线对曹操形成军事压力和牵制。曹军新败,且主力在西,淮南兵力空虚。

就在当年十二月,亦即火烧赤壁的下一月,孙权以张昭进攻九江之当涂(在今安徽淮南市与蚌埠市之间淮河岸边),威胁寿春。此为侧应之偏师。孙权自己率主力进围合肥。当时,对合肥作出重大贡献的扬州刺史刘馥新亡,由蒋济负责守城。

据以后张辽守合肥的兵力推测,此时合肥城内士兵估计最多三四千;但是孙权围城百余日,攻城不下。北上张昭一路也毫无进展。

曹操派将军张喜率骑兵一千驰援。张喜,《三国演义》都没有出现过的人物,可见曹操已无兵可派。张喜率军路过汝南,又把汝南驻军带上,估计也仅有千余。而这最多四五千的救援部队,在路上也像赤壁战后的曹军一样,感染了“疾疫”。

这样的救兵恐怕是难以解合肥之围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蒋济心生一计,他声称收到张喜的书信,说援兵步骑4万已到达雩娄(今河南固始一带),马上派人去迎接。同时写信给城中守将,让他们坚定守城的信心;同时还专门把持同一信件的人让孙权抓获;孙权一看,救兵要到,赶紧把攻战器具烧掉,撤兵而去。

这充分表明了孙权夺取合肥的作战意志不坚定,而意志不坚定又是与其战略收缩的思想分不开的。

且不说张喜的军队离合肥直线距离尚有300里;就算是张喜到达合肥城下,如果孙权意志坚定,以逸代劳,围城打援,胜算也是很大的。

孙权这一撤,就再也不可能夺取合肥了;因为以后再也不会有如此有利的战机。

鉴于三国鼎立不可避免,曹操的战略迅速调整,开始实施前文魏明帝所言的东、中、西三线战略,西、中线防御,而东线争取淮南入江口和制江权,全面压制江东。赤壁战后的第二年,曹操亲临合肥前线,并留张辽、乐进、李典三员骁将守合肥 ,进一步扩大了曹军在东线的优势。紧接着就是“张辽大战逍遥津”,八百破十万,江东军队遭受重大损失。

其后,尤其是三国合肥新城的修筑,基本断了江东夺取合肥任何机会。

孙权虽败,但凭借水军优势,屡次进入巢湖,兵临合肥城下。

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前将军代都督扬州诸军事满宠向朝廷提出,应该将合肥城西移三十里,远离南淝水。为什么?合肥城南临江湖,江东水军进攻很容易,而曹军大本营远在寿春,每次不得不远程来救,不如使合肥远离水道,依险而建,诱江东水军上岸,然后发挥曹军步骑优势,以己之长攻其所短。

这一战术果然有效,一度致使孙权20日不敢下船,好不容易派一部分兵力冒险下船,上岸即被曹军歼灭;第二年孙权来攻,侄子孙泰都被射杀,江东水军优势尽失。在这种态势下,曹魏完全占据了战略优势。这就决定了此后江东向合肥用兵,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示。

这是后话。

满宠所建三国合肥新城位置

合肥旧城紧邻南淝水北岸,极易受江东水军的直接攻击;满宠所建三国合肥城,在合肥旧城西三十里,依山而建,远离南淝水,使江东水军优势难以发挥

尾声

建安十八年(213)正月,曹操率步骑40万进军濡须口,攻破孙权江西大营,并一度控制长江中的江中洲。孙权率大军7万抵御曹军。双方沿长江相持月余,孙权一度亲自乘船观察曹军形势,上演了一出真正的“草船借箭”,曹操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退兵,巢湖西南的蕲春、皖城一带屯田,后被江东吕蒙夺回,但在215年张辽大战逍遥津以后,曹军基本上控制了巢湖,长期屯兵居巢(今巢湖市)。

同时,孙权也接受吕蒙的建议,营建濡须坞,与居巢相对,东西对峙,防止曹军入江。

可以说,双方自此在巢湖达成军事均势,江东不能越合肥城,曹军不能越濡须坞。以故之后多年淮南无战事。

濡须坞位置

濡须水流经今安徽含山县濡须山和无为县七宝山之间,此段两山夹峙,为巢湖的出入口,江东在此设置据点,控制巢湖与长江之间的进出通道。

之后,江东所能做的,只能是固守濡须水道,相机出击皖城和合肥,破坏曹军临江战略,再进击只会有损失而胜算全无,这样一直到东吴灭亡。

作者:夏增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说三国:一一二 巢湖对峙
为什么守江必守淮?这么长的长江,哪里不能过河?
第三次“濡须之战”,曹操把孙权“打服”,却没有取得实际利益
弃江陵守合肥背后的真实原因,合肥水道对曹魏政权到底有多重要
读心三国43|| 缠斗:58岁的曹操,必须要进行的一次拆迁!
别被三国演义骗了,草船借箭的主角不是诸葛亮,这是孙权的专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