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阳诸姬
userphoto

2023.01.01 江西

关注

综述:

周王国,南界汉水。在汉水以北,大巴山与大别山之间的广阔地区,周人建立了一系列的诸侯国,以姬姓以及姻亲姜姓为主,有十几个国家。包括:申国、邓国、随国,唐国,息国、蔡国、道国、应国、沈国、贰国,房国、蓼国、轸国,州国、绞国、郧国。大别山是湖北界山:以北为河南,以东为安徽。

大致来说:大别山以西,是“汉阳诸姬”;大别山以东,则是“淮夷诸嬴”。

由于周昭王的连续南征,周王国的疆域向南大幅度扩张,直抵汉水,在周昭王、周穆王时期,在汉水以北建立了一批诸侯国,称为“汉阳诸姬”,在西周后期的周宣王时期,又对“汉阳诸姬”进行了加强。

汉阳诸姬的任务,先是为了防御“淮夷诸嬴”;当“淮夷诸嬴”被周穆王击败后,任务又变为守卫青铜战略大通道;当楚国开始崛起,任务又变为防备楚国,但那时已经是春秋时期,周王室自身难保,汉阳诸姬失去后援,被楚国逐一吞并。

汉阳诸姬,分为三道防线:

汉阳诸姬的分布形势

第一道防线线,是随国、唐国、息国形成的铁三角;第二道防线:蔡国、沈国、应国、道国,贰国、房国、蓼国;第三道防线:在西边侧翼,是周宣王时期所封的南阳申国、周武王时期所封的南阳邓国;在第一道防线的东南方,还有四个前哨国家:郧国、绞国、州国、轸国。

一线各国:

随国,即曾国,都城随邑,姬姓,开国国君是西周早期王族大将南公括,今湖北省随州市一带;南阳唐国,姬姓,由山西唐国分出一支南下建成,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一带;息国,姬姓,开国国君为周文王第三十七子羽达,今河南省信阳市息县一带;

二线各国:

蔡国,姬姓,开国国君为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一带;沈国:姬姓,开国国君为周文王第十子沈季载,今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一带;应国,姬姓,开国君主为周武王第四子,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一带;道国,姬姓,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一带;贰国,姬姓,今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县一带;房国,祁姓,帝尧后裔,今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一带;蓼国,姒姓,夏禹后裔,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一带;

三线各国:

南阳申国,姜姓,周宣王时期,由关中申国分出一支,南下建成,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即以前的宛县,目的是加强汉阳诸姬的领导,守卫好青铜战略大通道。邓国,曼姓,周武王所封,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县一带。

四个前哨国:

州国:偃姓,今湖北省洪湖市一带;绞国,偃姓,今湖北省南部;轸国,偃姓,今湖北省南部;郧国,即鄢国,妘姓,今湖北省南部。

最后结局:

前770年,周平王即位,东迁雒邑,周王室渐渐衰落,混乱的春秋时期开始。近七十年后,前704年,楚国熊通称王,是为楚武王,楚国升级为楚王国,楚国开始崛起。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开始疯狂进攻汉阳诸姬,楚国“始大”,直到楚成王四十年亦即前632年,半个世纪时间里,楚国猛攻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在用了五十年征服汉阳诸姬后,楚国占据了青铜资源,其青铜冶炼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楚国这才真正崛起,成为大国。

      在汉阳诸姬来说,巴国是疆域最为辽阔的一个诸侯国。对于巴国来说,国君为姬姓,爵位为子爵。商朝至西周时期,巴国都城在巫山。春秋时期巴国和楚国之间战争频繁,巴国多次被击败,都城被迫多次向西迁移。战国时期,巴国的疆域“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其疆域之辽阔,概括了四川盆地东部、湖北恩施等地区。虽然巴国最终是秦国消灭的,但是,在秦国之前,楚国已经通过战争蚕食了巴国的大片疆域,这也是秦国能够在公元前316年轻松灭亡巴国的重要原因。

楚国人攻打汉阳诸姬的前因后果

一个有野心的王国对曾经的霸主之国充满嫉妒之心。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云梦泽边的日落是壮丽的,但又始终萦绕着一股荒蛮的气息。森林覆盖的山峦,一望无际的沼泽地,还有栖息在此的飞鸟与天空的红日交相辉映,这里是楚国人的精神家园,楚国的历代国君常常到这里狩猎。
当年楚国先祖鬻熊者,因为当了周文王、周武王的老师,而于此有了接近周王室的机会,为家族未来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周成王时代,鬻熊的曾孙熊绎“封于荆蛮,胙以子男之田,都于丹阳”,熊绎带着族人来到云梦泽,可不是为观光旅游,他们来到这里,是要披荆斩棘,是要落地生根。
楚国人的野心由来已久,周夷王时代楚国熊渠就自立为王。后来由于周天子出了个好战斗狠的周厉王,熊渠畏其锋芒,才取消王号,只是历代楚王对此均是心有寄托。作为南方最强的诸侯国,楚国自有与北方周天子分庭抗礼的信心。既而又是百余年后,周王室经镐京之乱,对诸侯们的控制力已经大为削弱,那些对周天子唯唯诺诺的诸侯们,大多都各怀鬼胎,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郑庄公在濡葛之战中打败周桓王,这就让周天子声誉扫地,南方的楚国熊通在位,便是又有了僭号称王之志。只不过这个时期中原的诸侯国们战力还是未知,虽说楚人想了几百年,念了几百年,中间也不过就是荆蛮跟周昭王打过几仗,其中有胜有负,真要与当时的北方诸侯国们直接开战,楚国人似乎还是心中不明。

一念即生,万念顿生,楚国人君臣的野心在熊通时代被彻底点燃。楚国令伊斗伯比认为楚国人自熊渠去王号已有百年,此时周天子虽是地位衰微,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况且就是郑庄公在濡葛之战中取胜,也还是要派人向周天子请和,说明周天子至少在诸侯眼中还是认可的,楚国人要明目张胆的与周天子对抗,似乎还不到时候。
斗伯比说的是“必先以威力制服诸侯方可”,那便是要用战争来宣扬楚国的力量。这位斗伯比多半是个具有相当战略思路的军事家,他所看重的地区正好就是周人部署太行山以南的汉阳诸姬,这里不仅有大量的铜矿,可作兵器之用。只要控制了这里,就能借此为跳板,直接把军事力量插入中原南端。斗伯比看重的是那个出土了曾侯乙编钟的随国。
事实上汉阳诸姬当年受封时,大概与熊绎同时,所以后人也认为,汉阳诸姬除了驻守铜矿外,另外的作用就是扼制非周人亲族的楚国和东夷南方力量的发展壮大。汉阳诸姬所处的位置,大约也与燕齐鲁等国平行,这可谓是周人在东方部署的一条超级大纵深防御线,大国为姬姓,功臣为小国,还有前朝旧族则是附庸之国,这些诸侯国错综复杂,犬牙交错,既相互串联,又相互隔离,比如汉阳诸姬就把北方的晋宋鲁势力范围与南方的楚国乃至吴越之地隔离开来。
这些非姬姓诸侯国要相互结盟,往往需要穿越姬姓封国疆域。因此,楚国人要把政治影响力推进至北方,通过汉阳诸姬这条路线是最佳路线。这种策略可能并非斗伯比独有,而是楚国王室贵族百余年间取得的经验。“汉东之国,惟随为大……随服,则汉淮诸国,无不顺矣。”斗伯比选择的是汉阳诸姬中的最强者,这是要一鸣惊人,要打掉汉阳诸姬的信心堡垒。

当时的随国与楚国之间,实际上互相之间都不太清楚对方的真实实力,就是有所听闻,也只是空穴来风,所以当随国发现楚国来袭的时候,随国君臣就产生分歧,其中有以自大好战的少师派和慎重求和的季梁派冲突最为严重,只是随国国君似乎也犯了轻视楚人的毛病,同意了少师的策略而贸然与楚国开战。
事实上,当时的姬姓封国对楚国的态度,始终认为是蛮子,称蛮楚,认为楚国人的祖先鬻熊不过就是当了几年文武二王的老师而已,根本不配与自己同列为封国。后来熊通成功打败随国而后,派人到周桓王处申请封王之事,遭到周桓王的拒绝而后熊通还曾说过一段话,“吾先人熊鬻,有辅导二王之劳,仅封微国,远在荆山,今地辟民众,蛮夷莫不臣服,而王不加位,是无赏也……自立为楚武王,与随人结盟而去,汉东诸国,各遣使称贺。'’

楚国人内心的嫉恨,从鬻熊时代或许就已经开始,代代相传,至熊通时代即成为楚国称王的借口,楚国人认为姬氏忘恩负义,所以楚国人的北进中原,追根溯源不过是某种报复心理而已。

“汉阳诸姬”分封及地理考

“汉阳诸姬”最早出现在《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即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楚成王四十年。当年晋楚之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战前,晋侯征求臣子们的意见,欒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因为晋国始封侯是周武王的儿子,所以,晋国是姬姓封国。当时的晋侯重尔曾经落乱到楚国,受到楚王很好的照顾,欒贞子认为是“小惠”;而“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却是是“大耻”。“城濮之战”是晋军打败了楚军,楚军统帅令尹子玉战败后被迫自杀。

后来的人们就开始了对“汉阳诸姬”进行持久的求索论说:何时分封?位置哪里?那些国家?怎么被楚国尽灭?···清代学者顾栋高也只能这样说:“汉水诸姬实灭尽,征诸传记半模糊”。因为在浩瀚的史籍中,关于“汉阳诸姬”是越理越乱,越说越糊涂。以至于现代有学者认为:“'汉阳诸姬’是一个文本讹传与地理错觉共同造成的误解,并不存在一个姬姓封国的群体”。

笔者认为,如果就这样“以史(史籍)定史”、“以考(考古)等史”来谈论“汉阳诸姬”等相关历史问题,只能是“征诸传记半模糊”的历史感叹。就“史籍”来讲,千百年来的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只要是有争议的问题是相对难以“互证”的,因为受历史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古代的史籍编撰者都会受到认识、史料、史实等的局限,基本上是“史对史”的证论要多一些。就“考古”来论,遗址大多是“偶然发现”,但是解答历史问题等待这些个的“偶然”,那又是何年何月的事情?现代科学技术设备,可以提高考古进程,但“穷尽”显然是难以做到的。对于“汉阳诸姬,楚实尽之”,笔者认为从三个大的方面来思索考证,或许能够厘清其中的相关问题。

第一,云梦泽地理风貌,说“汉阳”。

《汉水文化论纲》(潘世东著)指出:古汉水的形成,比长江黄河早七亿多年。电视专题片《汉水》说:“汉水是相对恒定之河”。最早解释“汉阳诸姬”中“阳”的是杜预:“水北曰阳”。杜预的解释已经成为古今共识,“汉阳”就是“汉水之北”。但是,“先秦时期的汉水是个什么样子?”这就涉及到一个古老而美丽的话题:“云梦泽”。现在人们在认识和解说汉水时,都是如此说:陕西宁强至湖北丹江口是上游,属盆地峡谷相间河段;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为丘陵河谷盆地;钟祥至汉口为下游,江汉平原地带。

现在汉水的钟祥以下河段,在过去基本上就是“云梦泽”的主体范畴,很是浩大。云梦泽周边的河叉和泽水相连,很是壮观;云梦泽中的水中之山,很是显眼,如“海市琼楼”般,汉川的“仙女山”或许就是如此的来历。而泽中之山与泽边之山的交相辉映,也就有了司马相如《子虚赋》的“山在水中,浩浩汤汤,轻歌曼舞,惟妙惟肖”的场面和意境;有了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赞叹;引来了诗仙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人生沉淀。在这里还生发了郧国公主和表哥斗伯比的爱情千古绝唱,诞生了伟大的私生子楚国令尹斗子文,造就了“虎乳孩”的动人历史传说故事。《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楚吴越》(谭其骧主编)中有相当范围的云梦泽“泽水”范围的标识。先秦古籍中的“汉”、“汉川”、“汉水”、“汉阳”等的“汉”就是指的包括汉江在内的“云梦泽”,而不仅仅指的是“汉水”。

第二,青铜战略大通道,说“汉阳诸姬”。

分封制是西周开始的政治制度,王室至亲是封国的主体,战略权衡是封国的实体。汉阳诸姬是一个地域范围的群体线状封国,其战略考量是:青铜战略大通道。

在商周时期,青铜是比生命还要贵重的东西,因为礼器、兵器、乐器等都出自于青铜。历史研究结果表明,殷墟出土了超大量的青铜器,其青铜的原料产地是长期困扰人们的无解难题,长期的无解以至有中外学者作出了“中国青铜外来”说的大胆猜想。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的考古发现,才回答了殷墟青铜器原料产地问题,同时也就对盘龙城遗址作出了解释。现代科技检测证明,殷墟青铜器的成分含量和大冶铜绿山的青铜是高度一致的。也就是说,殷商时期有铜绿山到殷墟(河南安阳)的青铜战略大通道,也就是现在的107国道走向。西周时期有铜绿山到周都(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的青铜战略大通道,就是现在的316国道走向,随枣走廊沿线。

西周初年,大冶铜绿山青铜已经是规模性的开采,青铜战略大通道就会是沿线姬姓分封国的重要考量,也就形成了群体线状分封国——“汉阳诸姬”。

第三,青铜资源技术及楚国拓展,说“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西周初年的分封国在数量上是很多的,大体上有一千八百余个,但封国的疆域不是很大。百里、七十里、五十里等等,如楚国只有区区五十里之国。在随后的历史发展变化中,楚国秉承“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精神,“三年不征战就是不孝”的楚制约,迅速成为大国强国。公元前704年,楚国熊通擅自称王,成为逾越“周礼”的最大事件,自此开始了楚国的“灭国”狂潮,延续到楚文王十一年(公元前679年)“(楚)始大”,楚成王四十年(公元前632年)成就了“汉阳诸姬,楚实尽之”的决定性格局。

楚国在开疆拓土的征程中,随枣走廊沿线的“汉阳诸姬”就成为其东进北突的最大障碍。公元前706年开始,楚武王先后三次“伐随”,逝于公元前690年(楚武王51年)第三次伐随的征途中。公元前701年爆发楚国与郧国及姬姓联盟国(郧、随、蓼、州、绞)的“蒲骚之战”:“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今应城西北35里),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第二年(公元前700年)楚将屈瑕领兵“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第三年(公元前699年)屈瑕领兵“伐罗”。

取得青铜资源获取青铜的冶炼打造技术,也是楚国“尽之”“汉阳诸姬”的重要战略目标。文物考古证明,楚国前期的青铜器的制造工艺和水平是十分粗糙的,取得对“汉阳诸姬”的绝对控制以后,楚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青铜资源也得到绝对的保障,楚国才能够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天下“非秦即楚”的大霸主地位。

作为有一种说法:分封“汉阳诸姬”是为了制衡楚国,这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在分封之初,谁能够说后来的楚国一定会强大?只能说后来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汉阳诸姬”起到了制衡楚国的作用。以至后来发展到必须自发地团结起来对付楚国的地步。

作为“汉阳诸姬,楚实尽之”的时间,大体应该在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至楚成王四十年(公元前632年)50多年的时间里。在楚武王时期,有攻伐,但是灭国不是很明显,只有“疑似”的对权国实行了县治。楚文王继位后就疯狂起来了,继位第一年就把国之都从丹阳迁到郢,同时开始了灭国运动,真正意义的“县治”。出手就灭掉申国。“顺手牵羊”灭掉母亲邓曼的母国,当时楚文王的舅舅邓国公还设酒宴款待他。后来听蔡侯说姨妹陈国公主息国夫人很是漂亮,楚文王就发兵灭了息国,霸占了息夫人。今天的河南息县有两块文化招牌,一是“中华第一县”;二是“桃花夫人”,息夫人如桃花般的美丽漂亮。

作为斗氏母国姬姓郧国大体是在斗子文父子任上遭灭国的。斗氏始祖是斗伯比,斗伯比是楚大君若敖的小儿子,为郧女所生。公元前763年,若敖去世,斗伯比尚年幼,就随母亲回郧国生活。斗伯比在《春秋左传》中第一次出现是在楚武王第一次侵随(公元前706年),“汉东之国,随为大。”就是出自斗伯比之口;运用“离间法”对付“汉阳诸姬”,就是斗伯比出的主意。由此可见,斗伯比是楚武王的重臣。楚成王元年(公元前671年),“楚地千里,天子始赐”。楚成王8年(公元前664年),斗伯比与郧国公主的私生子斗子文出任楚国令尹,长达近30年。孔子给了斗子文“忠矣”的评价。《论语·公冶长》载:“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也,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国语·楚语》、《战国策·楚策》等对斗子文作的是“良相廉臣”的肯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汉阳诸姬”分封年代在西周初年;分封范围就在从湖北大冶铜绿山到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青铜战略大通道”(随枣走廊)的沿线,云梦泽的北岸(汉阳之地);分封的主要责任就是守护“青铜战略大通道”。至于哪些国是“汉阳诸姬”的群体线状姬姓国,这就需要在不断的研究和考古发现中确认。但至少公元前701年“蒲骚之战”的五个结盟国是“汉阳诸姬”中的姬姓封国:即“郧”(今湖北安陆)、“州”(今湖北洪湖市东北)、“随”(今湖北随州)、“蓼”(今河南唐河县西南)、“绞”(今湖北郧阳西)。

消失的噩国和它的神秘微笑

『 神秘的微笑 』

兽面纹、人面纹…...数千年前青铜器上的神秘纹样,长久以来用它们的“眼睛”注视着世人,也令古往今来的人们深深为之着迷。

商周器物上的饕餮纹,记录了古时的神灵信仰和王权威严。三星堆的人面纹青铜器刮起了全民观赏和讨论的大风。

在这些长有“眼睛”的青铜器中,有一批材料显得尤为独特。

噩侯神面纹尊

噩侯神面纹卣

它们呈高浮雕状,有眼、鼻、耳、眉、角、口,近似兽面,但“鼻翼到面部圆润地隆起,鼻形肥大,鼻梁高起,酷似人鼻”,眼睑结构也近似人目。学者称之为——“神面纹”

噩侯神面纹方罍

面对这些“眉眼弯弯”的面孔,有人觉得亲和可爱,有人觉得诡异恐怖。

这组器物,皆来自于湖北随州羊子山发掘的一座墓葬,指向一个遥远国度的主人——噩侯

『 消失的古国 』

“噩侯”是谁?他曾在商末令周文王“惺惺相惜”,也曾在西周与曾侯乙“毗邻而居”。古老的史书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纣)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

——《史记·殷本纪》

文王、九侯(鬼侯)、噩侯是商纣王时期的三公。九侯之女被献于纣王后惹怒了纣王,九侯因此遭受醢刑(剁成肉酱)。噩侯向纣王进谏,却被纣王“脯”(做成肉干)。文王知道这件事后发出叹惜,被纣王囚于羑里城。再后来,就有了武王伐纣等人们更为熟知的故事。

然而,这则记载是史书里关于噩国最早的记载,却也是最后一条。 噩侯死后,噩国也随之消失在了历史文献中。

之后的千年,噩国销声匿迹。直到北宋末年, 赵明诚《金石录》记载了一件今湖北孝感地区出土的名为“中”甗的青铜器,在它的铭文中,噩国的身影再次闪现。根据铭文,周昭王南征,派“中”先行南下, 所到之处有即曾、噩等国

中甗铭文摹本

又过了数百年,1940年,陕西省扶风县任家村出土了一件禹鼎,其铭文记载了一位名为驭方的噩侯,率南淮夷、东夷反周,引起周王震怒,下令讨伐噩国,“勿遗寿幼”,无论老少赶尽杀绝。

禹鼎及其铭文

有趣的是,上世纪面世的另一件传世青铜器中,记载了噩侯驭方曾与周王共同宴飨并行射击之乐,噩侯纳献而周王行赏, 噩侯还专门作鼎铭记此事,颂扬周王。从友到敌,不过一瞬。

噩侯驭方鼎及其铭文

根据禹鼎铭文,学界长期认为噩国遭受了灭顶之灾。 噩国似乎又一次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然而,噩国的“幽灵”却始终回荡在这片土地。战国时楚国以“鄂”为地名封君,汉代地名中有鄂县与西鄂县……学者们无法为这些现象找到源头与依据,它们却提醒着噩国的影响并未消亡。

『 考古重现 』

2007年,湖北随州羊子山发现了一座西周早期墓葬(M4),出土器物显示,这是一座有重要意义的噩侯墓。正是在这座墓葬中,出土了前文提及的“神面纹”青铜器,它们也成为考古和美术史的重要研究对象。

随着羊子山M4的发掘,被历史长河吞噬了3000年的噩国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羊子山M4出土器物群

2012年,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展开,河南南阳夏饷铺发现一处墓葬群,其中包括四代噩侯夫妇墓葬,经发掘考证,当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噩国贵族墓地。

原来,那道“勿遗寿幼”的伐噩诏令,并没有真正灭噩,而可能是让原来的“姞”姓诸侯国换了“姬”姓后继续存在。

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的发现,串连起西周晚期鄂侯驭方被灭之后的鄂国历史,也为解释后来“鄂”的发展提供了考古依据。

南阳夏饷铺墓地发掘现场

在后来的故事里,噩被周王迁往南阳盆地,又一度成为楚国的领地,楚式微后,又被迁往今天的湖北鄂州,汉代延续此名而设鄂县。三国时,孙权改鄂县为武昌,开启了这一战争要地的崭新历史。

『 故事再述 』

噩国历史不详,噩人不知所踪,噩器形态奇异……凝望着这些来自三千年前的“微笑”,更加深了人们对这个神秘古国的好奇与猜测。

有幸的是,不断出现的考古新发现,让今天的我们能够还原这个“昙花一现”的神秘古国的历史面貌。

2021年10月,上海博物馆以馆藏噩国青铜器为基础,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机构与私人藏家,举办“汉淮传奇——噩国青铜器精粹展”

展览 首次聚集从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的噩国青铜器,以青铜器为载体,铭文内容作经纬,向观众完整呈现噩国青铜器的发展脉络,还原这个神秘古国的历史面貌。

借此机会,上海博物馆教育部策划了《噩国六谈》一书,邀请了七位国内知名的考古、博物馆方面的专家,从六个不同的角度,为大家解读噩国的历史与文化。

噩国六谈:一个神秘古国的文化面孔

比如,“噩(鄂)”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成为今天湖北的名称的?噩国对中国地理留下了哪些影响?

比如,青铜铭文为我们讲述了哪些噩国故事?为什么噩国会从“姞”变为“姬”姓?(悄悄告诉你,这个故事的答案藏在两件作为噩侯女儿陪嫁器的“媵器”当中。)

又比如,噩侯墓中的“神面纹”青铜器,还能不能找到类似的“伙伴”?除了神面,噩国青铜器还有哪些重要特征?

——不妨来看看本书。

『 噩国六谈

一个神秘古国的文化面孔

《噩国六谈》一书,收录有关噩国的六篇不同角度的文章, 从其名称、历史、地理变迁,谈到考古故事、器物解读、哲学思考,从各个方面呈现出这个神秘古国的文化面孔。

| 1

“鄂”名迷踪

陈丽新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张昌平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

今天的湖北简称“鄂”,而“鄂”也是我国商周时期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它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 本文作者全面梳理各个时期有关噩国的史料、传世器物和考古材料,扎实而精彩地为我们复原了噩国的历史和噩(鄂)这一名称与地望的演变。如果你想了解噩国,这一篇文章不可错过。

| 2

古鄂国

一个被遗忘了的“汉阳诸姬”之一

黄凤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汉阳诸姬”是一个历史概念,首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晋大夫栾枝语“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杜预作注:“水北曰阳,姬姓之国在汉北者,楚尽灭之。”近年来一批姬姓鄂侯青铜器的发现,让我们重新认识汉阳区域的历史,而古鄂国可能就是被遗忘了的“汉阳诸姬”之一。

| 3

随州羊子山出土噩国铜器

王生慧 随州市博物馆

随州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本文介绍了羊子山三次噩国墓地考古发掘的情况。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神面纹”的知识,作者还在文中详细解读了羊子山M4出土的“神面纹”青铜器及,并向读者介绍了更多与其相似的器物。

| 4

南阳夏饷铺噩国墓地考古记

崔本信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阳夏饷铺的噩国墓地缘何被发现?发掘过程经历了哪些困难?在湖北炎热多雨的恶劣天气里、在随时可能塌方的墓地中、在南水北调工程地催促下,考古人员如何紧急抢救这批宝藏?听夏饷铺考古的亲历者、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崔本信老师讲述真实的考古故事,一起走近考古现场。

| 5

噩国铜器组合之变与周代铜礼器的统一

常怀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在本文中,作者细细梳理了西周不同时期噩国普通贵族和噩侯夫妇墓葬陪葬器的组合特点。从噩国铜器组合的历史性变化进行观察,总结出噩国这一跌宕起伏、充满故事感国家的器用制度变迁,并探究噩国器用与其他诸侯国的异同。

| 6

争与让

兼谈西周之周鄂关系

冯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冯时先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抒发了他对噩国历史的思索。中国传统文化将争与让赋予了强烈的道德意义,其事关人格的培养,也事关社会关系的和谐。西周时代周鄂之争与让的史实,也给今天的我们以启示。

| 附录

噩国青铜容器图说

被历史长河吞噬了3000年的噩国历史,在青铜器铭文中留下鸿毛鳞爪,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诉说它的故事。

南方华夏文明的整合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明在四方的开拓,已经写过了秦国、晋国、燕国、齐国的边地开拓史,今天终于动笔开始了楚国部分,也是最复杂的一部分,虽然本人水平有限,但也尽自己所能,这把一时期的历史蓝图尽量完整的展现给大家。

有人说楚国是典型的长江流域文化,不属于中原文化,所以就不属于华夏系列。我想说,这种观点未免太过于狭隘,楚国虽然在南方,本身存在许多南方部族,也保留了许多南方系的文化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心向中原,积极融入华夏文化圈,这就是华夏一员。而且楚国对南方各族群、文化圈历史性的整合,是华夏文化整合过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贡献。

楚国从一隅小国,逐步发展成为超大诸侯,曾经被周天子重点关注、曾经问“鼎”中原、曾经与晋国进行百年争霸、曾经力压齐国。。。。。。楚国的成长历程多么的励志,也多么的不可思议,我们接下来就从五个方面来回味一下这段历史:

1、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

相传楚人是火神祝融之后,三皇五帝的后人;屈原在《离骚》中也开篇明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高阳指的是颛顼,也有一说指的是少昊,这些都说明了楚人的身份,三皇五帝后羿,根正苗红的华夏人。

楚人原本居住在中原,由于商朝军队的驱逐,被迫迁向南方,自此被商朝官方认定为南蛮。然而,尝尽艰辛的楚人终于等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跟随武王伐商,楚人先祖鬻熊主动率领部族翻山越岭来到周地,积极参与周武王推翻商王朝的战争,为周灭商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功劳。

由此楚人获得了“子爵”诸侯封号,封地五十里,虽然爵位人低下,国土狭小,但毕竟获得了周天子的认可,成为了周朝礼制体系中的一员。这一年是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元年,由此开始了楚国八百年之路。

大鹏展翅欲飞九万里,这句话可以形容楚人的志向。但这时刚刚立国的楚国十分弱小,还没有一丝丝大国的气象,在周王朝的诸侯体系中只是末流小国。这时也只能忠诚的辅佐周王朝,以换取周天子更多的赏赐”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但只有忠诚和殷勤并换不来周王室的尊重,反而是一次次的冷落。因为小国的身份,在一次重要的聚会中,楚国的首任国君熊绎便受到了一次不小的刺激。

周成王在分封诸侯后,举行了盛大的祁阳大会,楚国也被邀请参加,熊绎非常高兴,楚国上下也觉得这是一种荣耀。可能是楚国所带的礼品档次太低,也可能是南蛮身份不被重视,欣然赴会的熊绎到盟会现场后,不仅没有享受到诸侯该有的待遇-高堂大殿内入座,而且还被安排干杂活,置茅缩酒、殿外“守燎”。

迫于周天子的威严,碍于楚国的弱小,这时的熊绎只能暂时按下内心的屈辱。这次的屈辱,让熊绎深深的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实力强大才会受到尊重,所以,发展才是第一要务。从此,楚国开始埋头苦干,首任国君熊绎经常穿着破旧衣服、推着柴车率领族人上山砍柴、开荒种粮、发展生产、开疆拓土,为了他心中的大国梦想而努力奋斗。他的这种亲自劳作行为就是成语“筚路蓝缕”的来历,他的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后来的楚人不断奋斗,奋发图强。

熊绎在位五十余年,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楚国国力不断增强,也在一步步的实现着他心中的大国梦想。

在屈辱面前,有些人选择甘于现实,自此卑躬屈膝的活着,虽生犹死;有些人选择当场发作,逞一时之能,只顾当时的爽快,然后遗祸族人;有些人选择暂时隐忍,同时却在内心深处积攒着能量,化愤怒为力量,自身强大后,再为自己赢回尊严。熊绎的选择,无疑是最后一种,也是最难的一条路,可能从此要与大周王朝为敌,蚍蜉撼树,楚国敢吗?他们不会直接喊出这样的口号,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却藏着一声呐感:我们敢!

这是什么?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面对命运不公的倔强,还是内心深处的血脉骄傲?我想这些都有,身为黄帝后裔,虽处蛮荒之地,却从不自甘堕落,没有甘于默认自己南蛮身份,一直做着重归中原的努力,这是血脉骄傲;遇到周王室不公正对待时,没有过多的指望周王室的施舍,而是自己寻求发展,主动挑战命运的不公,积极寻找机会,这是倔强不屈;以外族身份在江汉之地站稳脚根,以五十里小国的身份,敢于内心深处开始树立远大理想,甚至有朝一日可以挑战天子权威,这是敢为天下先。

要知道这时的周王朝刚刚建立,一派欣欣向荣之象,三监之乱刚刚平定,所有商朝后裔反抗的种子也一并收拾完毕,而楚国只是五十里子爵诸侯而已,这时的熊绎就敢在内心深处萌发出这种想法,这与第一次见到秦始皇銮驾时,刘邦那的“大丈夫当如此也”和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是多么惊人的一致。

我想中华民族能繁衍至今,这些人功不可没,在历史的紧要关口,总是会有这类人站出来,引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楚国后来表现出来大国气象,以及其背后的精神来源都能从熊绎的身上找到源头。

楚国的历史使命是完成对南方部族的历史性整合,把辽阔的南方融入到华夏文明之中,那么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要先立足南方,站稳脚跟,这是任务熊绎完成了。

2、奋发图强的发展之路

在楚国的创业期,熊绎对周王朝的服务非常用心,从楚地到周地上千公里,路途遥远,地形复杂,往返于周楚之间那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那时候没有高铁、没有高速公路,如此艰苦的条件,熊绎是隔三差五就去周王室朝贡,但却一次次的换回了冷脸,甚至在周康王继位盟会上,长途跋涉而到的熊绎直接被拒绝了参加盟会的资格。

周王室这种只认身份和血统,不认付出和忠诚的做法,不仅伤了熊绎的心,也伤了楚国上下的心,从此楚国憋着劲努力发展生产,交好近邻,在江汉地区站稳脚跟才是最重要的,对周王室的朝贡反而没有没那么热心了。

不过熊绎的热心朝贡还是很有价值的,熊绎带回楚国的不只有冷脸,还有先进的制度、生产技术、先进文化,在一次次的中原之旅中,熊绎用心的学习一切,尽可能的把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回楚国,用先进的技术、文化、制度武装起来的楚国渐渐的开始鹤立鸡群。经过几任君主的用心经营,楚国开始在江汉一带崭露头角,实力增加的楚国一开始并没有霸凌近邻诸侯,反而极力的交好近邻。

在楚国闷头发展的同时,周边还是发生了几件大事,我们挑重点的说,西周中期,在江汉地区以南的虎方、荆楚和扬越等部落开始叛乱,这个荆楚并不是楚国,而是荆楚一带的蛮族部落,这时的楚国虽然已经有了“不服周”的心态,但还不敢直接跳出来造反,周昭王先后亲率六师和诸侯联军三次南征,取得一系列战果,也提高了天子威望,南部二十六邦均来江汉朝见,进贡了大量财宝,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凯旋回师渡汉水时,因为携带俘获的大量青铜,导致桥塌坠水,昭王溺亡,史称“昭王南征而不复”。

周昭王三次南征虽然胜利,但过程并不顺利,南方多山多水的地形中原战车发挥不出效果,南蛮部族的游击战反而给周军造成了很大损失,这让楚国看到了周朝的强大也并不是全无弱点。再加上周昭王溺亡这件事情,有桥塌一说,有被人“落井下石”一说,总之这让国威受损,也让楚国对周朝开始有了轻视之意。

这时期的周王朝开始迷恋自己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像文王和武王时期那么注重笼络蛮夷部族,并没有从政治上解决东南部一带的叛乱问题,所以,东南方向部落叛乱此起彼伏,周朝也频繁对东南方向用兵。虎方、荆楚和扬越持续受到军事打击,实力急剧衰落,这反而在客观上为楚国的崛起扫清了道路,也便于楚国将来整合这些部族。

同时,在这一时期,楚国也有机会跟随天子六师一起讨伐叛乱的方国和部落,从参与这些讨伐战之中,楚国也学习到了军力强大的好处,也明白了如何使用军事霸权。

时间来到熊渠时代,楚国的第六任国君,这时期周王朝是周夷王当政时期,由于夷王措施不失,导致诸侯不服,周王室开始衰微,有些诸侯国开始不再朝贡,而且相互攻伐。周时,楚国在熊渠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甚得江汉间民和”,很得江汉之地百姓的拥护,于是有开疆拓土之心。

楚都丹阳在今天的丹阳口市一带,这里是江汉平平原边缘的山区,如果楚国要发展,必须要向江汉平原腹地进军。

楚国进军江汉平原是目的,不过还需要先解决一个后顾之忧,那就是身后的庸国,这是当初出兵跟随武王灭商的一个诸侯,封国比楚国早,发展也比楚国早,妥妥的地区一霸,但是轻轻松松被楚国灭掉,可见这时楚国的实力早已不是昔日的五十里小国。

庸国也就是三国时期的上庸一带,关羽战败襄阳时求救的对象,从上庸顺流而下就是襄阳城,虽然楚国时代还没有襄阳城,但是地缘形势是一样,庸国在楚国的上游,对楚国有着非常大的威胁,这就是楚国必须要先灭掉庸国的原因。

解决了庸国之后,楚国开始沿汉江南下,驱赶西江汉平原上的杨越部族,顺势占据了西江汉平原地区,最后是鄂地。解决鄂地则是趁周天子对征伐鄂国时机,顺势进军鄂地。经过这一系列操作,楚国版图空前扩大,拥有了整个汉江以南的西部江汉平原。

这时可能有人要问,楚国不是一直重返中原吗,为什么不占据汉阳以北的平原地带呢?因为这里有一堆姬姓诸侯,史称汉阳诸姬,楚国这时如果跟他们发生直接冲突,难道要直接和周天子对抗吗?显然这样并不明智,在周王朝彻底衰弱之前,还是先向南发展,在保证自己基本盘的基础上,合理、合法的扩展才是最理智的。

我们还需要反过来再问一个问题,即便周王朝暂时衰弱,会坐视楚国坐大吗?当然不会,但是西江汉平原并不像今天地图上这么大面积,那里的云梦泽可是天下第一大泽,所谓的西江汉平原的价值并不是特别大,湿地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有效耕地面积应该很少,真正有价值的是东江汉平原,也就是汉阳诸姬的封地。而且,对于楚国向南方发展,驱逐扬越部族的行为,周天子是持肯定态度的,并且给予了征伐中南的权利。就这样,利用周天子的肯定,楚国获得了极大的战略纵深。

发展农业,占有平原地带就行了,为什么隔着巨大的云梦泽,楚国非要占领鄂地呢?原因是铜矿,在青铜时代,拥有铜矿,就是强大国力的象征,商王朝南征、周王朝南征,难道只是为了打击蛮夷,维护大国尊严,这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铜矿,争夺资源才是最大的战争动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伐鄂则无疑是看中了那里的铜矿,在鄂邑有品位最高,而开采较易的铜矿,是中原所需红铜的主要产地。铜矿是杨越的奇货,采铜是杨越的长技,驱逐杨越也是为了铜矿。楚国在熊渠时代的扩张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铜矿资源。楚国获得了鄂地的优质铜矿,为将来数百年的大国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经过这一轮扩张,楚国疆域成倍增长,不得不分封自己的儿子管理,但问题是熊渠居然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封王,大儿子熊康(熊毋康)为句亶王(今湖北荆州一带),二儿子熊红(熊挚红)为鄂王,小儿子熊执疵为越章王(应在今湖北荆州和鄂州之间),这是周朝诸侯国中第一个僭越封王的。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楚国国君却做了三个王的爹。这玩笑就有点大了,就算不服周,也不能这么干吧。周夷王之后的周厉王继位,开始强硬的军事打击政策,熊渠也担心过分出头招来周军的重点对待,所以又默默收回了儿子们的封号,低调行事。

结合熊渠三个儿子的封地和云梦泽的范围,能够看出荆州、鄂州、荆鄂之间都在云梦泽的范围之内,古籍记载云梦泽中多山,可见这三处封地应该都在云梦泽中的山地,封地之间也只能通过船来通行,为保证鄂州的铜矿资源顺利运回楚都,楚国的布局也真是够下本的。

鄂州的铜矿通过水路运往丹阳城,需要逆汉江而上,显然成本太高,这也是后来楚文时迁都于郢都的原因,郢都在云梦泽边上,可以便利的消化铜矿。

在楚国的早期发展中,熊渠是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楚国开始崛起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熊渠自称“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而且封自己三个儿子为王,这是楚人内心深处积蓄多年情绪的一次宣泄,这是楚人内心委屈的一次呐喊,既然周人排斥楚人,好么楚人就独立自主,所以,这次呐喊也成为楚人一大精神支柱,对于周人、中原诸侯来说,楚国的这种反应,更加剧了他们蛮夷身份的强化,不过那又怎么样呢,楚人已经不在乎了。

第二个方面是确定了楚国的发展方向,立足于江汉,整固国力,并没有盲目北上扩张,暂时避免和周王朝发生正面冲突,这就为将来的争霸中原打下了战略基础。春秋时期最大的几任霸主:齐、晋、秦、楚,无一不是把边缘地缘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而楚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确定了这个发展方向。

确定了立足江汉,其实就是整合南部“荒服”的开始,楚人开始了师夏师夷、以夏变夷的发展之路。虽说这是楚国被汉阳诸姬们暂时锁住国运的无奈选择,但也因祸得福,通过向南方推进,拓展了战略纵深,同时却有功于华夏文明的开拓,南方众多蛮族部落逐渐被楚国整合起来,开始了深度华夏化之路。

3、问鼎中原的华夏之路

熊渠之后的楚国是一段相对衰落期,相反这时期的周王朝又迎来了一波强劲反弹期。我们可以看出,楚国的崛起于周王朝的衰弱期,相反在周王周的强劲时期,楚国的国势相对也进入一种盘整的状态,或者说是在盘整中消化西部江汉平原,积蓄国力,这一时期将近百年。

度过了西周时期后,进入了春秋,周天子的威严急剧衰落,也失去了往日的军事霸权,已经不可能再发起类似于昭王南征这种规模的战争,对于楚国而言,也终于解开了束缚在身上的的军事压力,迎来了国势的猛增时期。

城下之盟、趾高气扬、予取予求、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成语,无一不是在诉说着楚国在这个时期的辉煌历史。

楚国如果向北发展,首先面对的就是汉阳诸姬,这是与楚国隔汉江相望的一批姬姓诸侯国:申国、邓国、随国,唐国,息国、蔡国、道国、应国、沈国、贰国,房国、蓼国、轸国,州国、绞国、郧国。

汉阳诸姬受封于周昭王、周穆王时期,周宣王时又得到加强。汉阳诸姬最早是为了防御大别山以东的“淮夷诸嬴”,后来“淮夷诸嬴”被穆王平定后,汉阳诸姬的任务就变成了守卫青铜战略大通道的军事安全,再后来就变成了防备楚国。

周平王东迁7年之后,走过了春秋郑国的小霸时期,开始进入了大国争霸时期,这时楚国熊通称王,为楚武王。从楚武王开始,楚国开始了大规模征战汉阳诸姬的时期,被汉阳诸姬们锁住国运百年的楚国,终于开始主动挣脱锁链。

汉阳诸姬们地理位置优越,互为犄角,攻守同盟,一同控制住了汉水和大别山一线,筑起了一道强大的防线。这批诸侯国兴盛了百年之久,必定产生了丰富的文化,曾侯乙编钟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那么,他们灭亡过程也必定惊心动魄,可能是被楚国灭亡后,将他们的文化历史一网打尽,焚书灭文,国家灭亡的同时,历史和文化也消失了,导致资料匮乏。虽然汉阳诸姬们灭亡的详细情况我们不是非常清楚,但我们还是能梳理出来大概的脉络。

最早,熊通把目标锁定在距丹阳城很近的申国,对,就是那个勾结犬戎攻入镐京导致西周灭亡的申国,不过这个申国也确实是个大国,底蕴深厚,屡次顶住了楚国的进攻。楚国受挫后转而攻打随国,随国虽然也是汉阳诸姬中首屈一指的大国,但多年疏于阵战,哪里是常年征战的楚国的对手,很快就被楚国击败,臣服于楚国。由于随国的特殊位置,征服了随国,楚国才算是掌控了铜绿山的铜矿资源。

收服了随国之后,下一步是处于桐柏山四周,和随国一起号称铁三角的唐国和息国。随、唐、息三国是汉阳诸姬的核心,这三国一破,其实对楚国的整个防线也就破了,其余诸侯逐个被灭也就是时间早晚问题了。

从楚武王之后的武文王开始,持续五十年时间的征战,征服了几乎全部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城下之盟、趾高气扬、予取予求这三个成语源自楚国征战汉阳诸姬时期。

城下之盟是指楚国攻打绞国,趁着胜利之威,兵临城下之际,逼迫绞国签订屈辱性和约的历史事件。

趾高气扬是指楚国攻打郧国,屈瑕做为指挥,采取正确措施,反败为胜,从此骄傲自满,后来指挥攻打罗国时,武断专横,最终终兵败自杀。

予取予求是指楚国攻灭申国后,申侯留在楚国当大夫,楚文王对申侯的贪得无厌没有太在意,对于他个人的需求尽量满足,是所谓的予取予求,后来楚文王病重,还怕别人看不惯申侯,特意让他尽早离开楚国,申侯就云了郑国,最终却在郑国被杀。

这三个成语反映的是楚国征战汉阳诸姬过程中的故事,当然也有曲折,但在历史的进程中终究是小浪花而已,改变不了被楚国征服的历史命运。汉阳诸姬被征服后,楚国掌控了整个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再往北进军就与中原小霸郑国迎面相撞了。

在齐、晋、楚、秦发展起来以前,郑国也曾经小霸中原七十年,也算是国力强劲,但在楚国面前显然也不太够看,几个来回下来,也就依附了楚国。郑国如此,更不用说陈、蔡、许等国,这些中原南部小国能留存下来就已经不错,也是先后依附了楚国,宋国倒是曾经称霸中原,和楚国实打实的干过几仗,但最终也是败下阵来。

对于楚国这种顶级大国来说,只有顶级大国才能与之匹敌,面对楚国在中原地区的咄咄逼人,先后有齐、晋等大国站出来与对抗,或者说争夺中原霸权,特别是晋国与楚国的争霸更是长达上达百年时间。这一时期争霸的主题,似乎就是谁能扼制楚国进军中原的势头,谁就是霸主,如果不能扼制楚国,那么楚国就是霸主。这时期的楚国可以说是星光四射,虽然不是面积最大的时候,但却是国势最强劲的时候,几乎没什么国家能完全压制楚国的锋芒。

通过这段中原争霸的历史,楚国领略到了中原诸侯的真正实力,明白自身力量还不足以一统天下,楚国也学习到了华夏文化的精华所在,让楚国的国家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就是这一时期楚国的真实写照。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继位,继位后却是三年没有任何作为,有正直的大臣假借问三年不展翅、三年不飞翔的鸟是什么鸟?楚庄王也暗示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三年时间,其实楚庄王是在梳理朝野势力、观察民意,在理清内政外交之后,很快就制定了很多合理政策,扳倒若敖氏后,一改楚国之前的颓废之势,开始锐意进取,进军中原,成为了楚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原霸主。

楚庄王先是在南方收服了很多蛮族部落,后在北方打败了郑、陈、宋等国,打败了陆浑之戎(这是晋秦两国安置在中原山地对抗楚国的棋子)。楚庄王乘着胜利之威,大军开拔来到了周王城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周天子派使者王孙满前去慰劳。

楚庄王见到王孙满却语出惊人: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是已经有了问鼎天下之心,王孙满则是机智的回答:国之兴亡,在德不在鼎。两人都在打哑谜,楚庄王却已经明白了争霸中原的真正要诀。

称霸天下,既要凶悍,也要仁慈的。强悍,是一种图存图强的现实需要,但一味凶悍,会穷兵黩武,众叛亲离;仁慈,是一种人性本能的回归,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但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一味仁慈,则会被肆意欺凌,甚至丧家灭国。霸主则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楚国历史上正是凶悍有余,而仁慈不足,做为文明社会的一员,还要深深明白“止戈为武”的真实含义。楚庄王确实取到了真经,明白了争霸中原的真正游戏规则,从此一改过去楚国野蛮的面貌,真正的把华夏文化融入到楚国之中,从而获得了天下诸侯的真心尊重。

比如楚庄王引兵围郑,郑伯肉袒牵羊之礼谢罪,楚庄王觉得郑国是有礼之国,不能灭,遂退兵。再比如楚庄王伐陈后置其地为县,有人进言说这是趁乱灭国,贪其国而已,不合礼法,于是楚庄王就复立陈国。

楚庄王能以周礼待他国,他国也都开始对楚国另眼相看,认为这个南蛮终于成了礼义之邦。不管这是楚庄王担心其它诸侯群起而攻之,还是真心要融入中原文化,总之,楚庄王得到了天下诸侯的尊重,楚国也进入了最强盛的时期。

4、吞越吞吴的整合之路

楚国历史上最风光时刻在春秋中期,而到了春秋晚期,楚国国势开始衰落,又经过了一次巨大的挫折,这就是吴国伐楚。

春秋晚期的南方大地上,除了楚国外,还存在两个主要国家:吴国和越国。这三国之间的互动,可以说是恩怨情仇,精彩不断。三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很长,我们只挑重点来说。

楚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导致伍子胥一门忠烈却惨遭灭门,侥幸存活下来的伍子胥连夜逃亡,在楚吴交界的昭关一夜白头,却是因祸得福躲过了盘查,顺利进入吴国。

吴国得到伍子胥和兵对孙武的辅佐,很快发展起来,中原大国晋国也有意扶持吴国以从后方牵制楚国。得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吴国顺利组建诸侯联军,决定要征伐楚国。

上兵伐谋,兵圣孙武对楚吴之间的国力差距有很清醒的认识,即便国力衰落的楚国也远强于吴国,所以,孙武为楚国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游击战,先行疲楚,再择机决战。

经过数年疲楚,时机成熟之际,孙武又为楚国量身定制了柏举之战,经过一系列的佯装行军,在柏举以逸待劳一举击败冒进的楚军,随后又乘胜追击五战五捷,攻入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柏举之战,以少胜多、快速取胜,孙武得以一战封神,伍子胥也得以鞭尸楚平王,报了灭门之仇。

吴国伐楚胜利、伐越胜利,国力达到了顶点,成为江淮一带的话事人,却意外放归了越王勾践,勾践经过三年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富强,又恢复了国力,而吴国巅峰之后开始了瞎折腾,逼走孙武、逼死伍子胥,越国则趁机反手又灭了吴国。

其实在越国灭吴的过程中,楚国也一直在扶持越国,但是当越国真正灭吴之后,楚国不得不亲自面对这个实力暴涨的越国。

越灭吴之后,国力也达到了顶点,顶点之后则开始了衰落之旅,最后在战国时期,又被楚国所灭,但是这个过程却是很漫长,直至春申君黄歇时期,还与越国贵族之间有着拉锯战。

吴可败楚,但却被越所灭;楚打不过吴,可却灭掉了吞吴之后的越国;越能灭吴,却倒在了连吴也打不过的楚军铁蹄之下。在错综复杂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之后,吴越两国都被楚国收入囊中。自此,巴蜀之外的南方势力全部都被楚国所整合,楚国也成了巨无霸一般的存在。

楚国能在国都被破,楚王外逃的情况下仍然复国,凭的是什么?除了国土面积巨大以外,不得不提到楚国的特殊政策-相对君主集权,楚国在发展过程中看到中原诸国的一些问题,过度分封大夫,会导致君弱臣强的局面,适时推同了“县”这种行政单位,这是历史首次创举。像息、陈、蔡等国都被改为县,越国后来则被改成了江东郡。

楚国在向北征服诸国后,并没有把新得的土地分封给功劳很大的大臣,而是把这些国家设立成为“县”,直接归楚王管理。楚国公室直属土地庞大,当国都被攻破以后,楚王的基本盘仍在,仍然可以振臂一呼集结自己直属领地的力量,卷土重来,避免了被异姓大夫所牵制。

另一方面,楚国公室的力量一直很强大,也就避免了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情况。虽然楚国一直滚雪球一样的长大,但没有出现晋国那样的分崩离析,也没有出现消化不良现象,可以说楚国的相对君主集权制功不可没。

楚国立国八百余年,一直在客观上整合着南方各大族群,师夏师夷,以夏变夷,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将整个南国都整合成一个整体。历史上的三苗,周朝时还活跃的淮夷、徐夷,还有扬越、闽越等部族,都在楚国时期逐步融入华夏民族之中。大体淮河以南,长江南北的广阔范围都被楚国直接管理,岭南地区的百越族群也与楚国之间有着秘密盟约,也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

5、吞莒吞鲁的回光返照之路

战国后期,随着秦国的强势崛起,楚国屡屡受挫,丢失了大片的西部疆土,国都也一再东迁。在这种情况之下,楚国采取的策略居然是西边丢失的疆土,要从东边弥补回来。

楚国从东边弥补疆土的对象是谁呢?只能是邻国,楚国的东部近邻有齐、鲁、宋,这三国都是很有实力的大国,想从他们身上分一杯羹,也只有等待时机。好在时机很快到来了。

齐湣王自视齐国的强大,不惜四处树敌,公然独吞宋国,这使齐国失去了楚国和三晋的支持,当时正在进行中的合纵攻秦也就不了了之。这时北方的燕国在燕昭王的治理之下正在强势崛起,看准了齐国孤立的机会,号召五国伐齐,欲报齐国在“子之之乱”中的趁火打劫之仇。

五国联军由燕将乐毅率领,伐齐之战非常顺利,燕军几乎占领齐国全境。齐湣王自食恶果,独吞的宋国也不得不再吐出来,这当然便宜了联军中的楚、魏、赵、秦四国,特别是楚国,得地利之便,分赃也最多。

在五国联军的兵锋之下,齐国的国土只剩下即墨和莒两城还在坚守,齐湣王本人则逃向了莒城。莒原本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曾先后被鲁、齐、楚所攻,终被齐国吞并,其都城被改造为齐五都之一。这次齐湣王来莒是因为楚国承诺提供帮助,可惜病急乱投医的齐湣王很快被楚将淖齿所杀,莒国土地连同淮北大片齐土都被楚国所得。

楚灭鲁的背景,是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楚国迁都陈地、寿春,楚国感觉需要弥补国力损失才发起的灭鲁之战。力主灭鲁的核心人物则是春申君黄歇,这时正好主管越地,与鲁国近邻,所以才极力灭鲁。

齐鲁并立七百多年,春秋之后齐强鲁弱之势便已形成,齐国应该更有机会灭鲁才是,或许是念在齐鲁的历史渊源,并没有忍心下手,楚国可没有这种心理负担,该灭就灭之。

楚灭鲁是公元前261年,距秦灭六国一统天下还有4年时间,在楚国行将就木之际,还能吞灭一个大国,不得不说这应该是楚国的一次回光返照。

楚国从丹淅之会起家,立国之初只是五十里小国;站稳脚跟之后,开始顺汉江而下进入江汉平原,立足江汉平原;进而挥军北上,争霸中原,成为巨无霸大国;后来又吞越吞吴,整合南国;在行将就木之际还能吞莒吞鲁,兼并大国。

我对楚国的兼并整合能力一直非常感叹,春秋战国之际楚国先后共兼并五十余国,兼并国家数量最多,却没有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虽然这是楚国为了增加自身国力的行为,但客观上却极大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形势。

从淮河到南岭之间南国地域上的族群,在楚国时期基本完成了民族融合,这是楚国的一大历史贡献。秦灭楚之后,在南方的战略重点是岭南地区,开凿灵渠,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置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都是为了消化岭南地区。而南岭以北的地区则被轻松收复,这不得说是因为楚国历史贡献的缘故。

楚国虽然被灭,楚文化却被代代相传了下来,极大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内涵。楚辞的浪漫优雅和丰富的想象力,今天读起来还是引人深思,青铜器的庄严厚重和漆器的神秘艳丽,依然能给今人以视觉冲击,这些极具标志性的楚文化遗存早已溶入了华夏民族的文脉之中,甚至成为了华夏文化的标志。

楚人带给我们的“筚路蓝缕”和“一鸣惊人”等开拓、创新等精神,也始终传承于华夏核心价值观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人继续前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朝经营南方的第一道,不是楚国,而是“汉阳诸姬”
楚国的地界范围竟然是看邻国“眼色”?
楚国完成了华夏文明在南方的历史性整合
读历史典故,让你了解半部中国历史!(9)
楚国崛起之路(二)——称霸汉江流域,楚国第一个王的诞生
楚国伟大的国王、春秋三小霸-楚武王熊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