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水利工程:雩娄灌区
userphoto

2023.02.04 江西

关注

雩娄的由来

      雩娄(yú lóu),上古颛顼帝时,属安国地。今河南商城县东北部、固始县南部,安徽霍邱县部分地区。雩娄在中国水利史上有着浓墨重彩之笔。

       明嘉靖《固始县志·沿革》记载:"高阳氏封子庭坚于安"。宋罗泌《路史》记载:"庭坚封安"。高阳氏即颛顼,庭坚即皋陶。安国中心地区在今商城县境内,尧帝时,安国地析封出娄子国,今河南固始县武庙乡属之。清乾隆《固始县志·古迹》记载:县东南有雩娄古国城,为"唐尧时娄子城"。清乾隆《固始县志·古迹》记载:县东南有雩娄古国城,为"唐尧时娄子城"。宋《太平寰宇记》记载:"金明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有雩娄城,尧之娄子城也"。清乾隆《固始县志》记载:"杨林河,源出妙皋寺,东北流三十里经雩娄故城南"。故城址,在今河南固始县陈淋子镇。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子侵吴,及雩娄",鲁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灭蓼国(治所今河南固始县)设蓼邑(治所今河南固始县境内)属楚。后又分蓼邑设雩娄邑(邑治在今固始县陈淋镇附近)和鸡父邑(邑治在今金寨县开顺镇)。

       西汉时归淮南国九江郡,为雩娄县(治所在今固始县黎集镇附近)。在其北设安丰县。(治所今河南固始县东南)

      三国魏文帝设安丰郡(治所在固始县东南),以蓼、安丰、雩娄属之。

      齐周时县废。

        据《淮南子·人间训》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即利用大别山上来水,在泉河、石槽河上游修建蓄水陂塘,形成长藤结瓜式的期思陂,既防下游水涝,又供上游灌溉,是我国最早见于书籍记载的大型灌溉工程。比魏国的西门豹渠早200多年,比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早300多年。这项水利工程,不但完工早,而且不论是渠址选择还是地势勘察、水量调节、排洪灌溉诸方面的设计,都达到相当科学的水平。1958年修建的梅山水库中干渠,就是利用期思陂的旧渠道--清河渠(在固始县境内)改建而成的。这项水利工程,发挥着巨大的抗旱排涝作用。使楚国"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水稻种植面积激增,"家富人喜,优赡乐业",楚庄王由此"知其可以为令尹。"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视察南方路过豫南时,除高度评价孙叔敖的业绩以外,还着重称赞他是一个水利专家。

雩娄农

吴其浚(1789-1847)清朝植物学家。字瀹斋,号吉兰,别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古雩娄县)。1817年官授翰林院修撰。历任纂修官、礼部尚书、兵部右侍郎、湖广总督,福建、山西巡抚等职。1846年辞职。一生为官。公余之时搜求本草,研究药性,观赏植物,描绘精图。著有《植物名实图考》38卷。计引植物1714种,不仅是记述植物药品的巨著,对现代采集药物和植物分类的鉴定工作亦大有帮助。其科学价值,一是纠正了一些本草学家的错误;二是附图特别精确;三是很多植物后来中名定名以其为依据。还编著《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滇南矿厂图略》、《云南矿厂工器图略》等。

诗词

宋代   陈舜俞   《和王介甫寄安丰知县修芍陂》

雩娄陂水旧风烟,可喜斯民得继传。

万顷稻粱追汉日,五门疏凿似齐年。

才高欲献营田策,公暇还来泛酒船。

称与淮南夸好事,耕歌渔唱已相连。

宋    宋高宗《文宣王及其弟子赞》

  伯兹雩娄,务学实著。

  三千之位,七十是预。

  匪善莫行,惟德乃据。

  纪干前书,式彰厥誉。

送江明府应吾谪庐州幕三首 其三     明 · 欧大任

雩娄西望橐皋出,渐远长安鬓易斑。

江上啼猿淮上雁,不知迁客几时还。

雩娄灌区的前世今生


雩娄灌区是有史料记载以来我国最古老的灌溉工程之一。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带动了淮河流域水利事业的发展,孙叔敖修建的雩娄灌区尤其引人注目。雩娄灌区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宝贵财富;淠史杭灌区的兴建是雩娄灌区技术的继承和发扬;正确处理好利用和保护的辩证关系才能使古代水利工程永葆青春。

灌区的兴建

西汉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经过考证,文中所记载的雩娄灌区,就是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当地所说的“百里不求天”灌区,它比魏国的西门豹渠早200多年,比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早300多年,是我国有史料可考的最古老的灌溉工程之一。

雩娄灌区所处的位置存在诸多争论,特别是期思和雩娄的位置关系众说纷纭。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和实地走访,可知雩娄是地名,在史河中上游,春秋吴邑,后属楚。西汉置县,两汉属庐江郡,魏晋属安丰郡。雩娄在今天商城县东北,固始县东南大约30公里处。所谓雩娄之野,也就是固始县东南的黎集镇、石佛镇、张广庙乡、泉河乡,安徽霍邱县的龙潭镇等乡镇。

雩娄灌区的范围相当于今梅山水库中干渠所灌溉的地区。资料记载,兴建该灌区主要是由于当地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境内的雨量丰富,但所降之水都要依靠史河排泄。而史河上游河身狭窄,坡度又陡,每逢山洪暴发,水势凶猛,大水时可使史河口水位抬高数米,顶托淮水,使淮水流速大减,造成淮水倒让,形成洪灾。因此,这里曾经是重灾区,涝不能排,旱不能灌,靠天收。孙叔敖任楚令尹前集合当地民力,利用大别山北坡的来水,在泉河、石槽河上游修建水陂塘,形成“长藤结瓜式”的期思陂。

具体做法是,在固始县境内史河东岸的黎集石嘴头开挖河口,引水向北,称清河;在史河下游东岸黄土沟柴家港开口引水,称湛河。清、湛两条渠河蜿蜒于史河、泉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区内有渠有陂,渠陂配套。另在县西曲河(今灌河)上、中段,分别安闸筑坝,引水入陂入塘。又在县南急流、羊行等河段各设灌口。即“分流减势,次递疏导,安闸垒坝,筑陂筑塘,灌溉稻田”。这样既可防下游水涝,又可供下游灌溉,使“山溆之湍波”成为“沃壤之美泽”,使楚国“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水稻种植面积激增。2600年来,期思—雩娄灌区的兴建使当地百姓深受福泽,他们家富人喜,优赡乐业。

灌区的兴衰

已有史料中对雩娄灌区的具体描述较少,历经各代的兴衰过程也鲜有记载。尤其是东汉之前几乎无史料可查,以后的文献记载有的争议较大。现根据史书记载,按序分述。

1.曹魏屯田修茹陂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东汉王朝在黄巾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政权落入曹操手中。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的惨象,曹操为了解决军食民食,战胜对手,巩固自己的地盘,在淮河流域不失时机地采取了招抚流民开展屯田的措施。这一措施促进了水利工程的恢复和发展。

东汉建安五年(200 年),曹操派刘馥任扬州(当时治所在今合肥市) 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茹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蓄。”(《三国志》卷一五,《魏书·刘馥传》)茹陂之名,不见前史。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九“固始县”条记载,“茹陂在县东南四十八里。建安中,刘馥为扬州刺史兴筑,以水溉田”。当地的农业生产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曹操死后,曹魏在两淮屯田又有进一步发展。正始四年(243年),魏将邓艾经营两淮屯田,大兴两淮水利, 再次修复茹陂。《读东方舆纪要》卷五十“固始县”条云:“茹陂,县东南四十里。后汉末扬州刺史刘馥所筑,为耕屯之利。其后邓艾等常修治之,今故址仅存。”据史书可知,茹陂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40里左右,约当今固始县卧龙集西。茹陂的南面就是后来开凿新引水口的地方,一名龙潭口。这项工程一直到宋代, 还在继续发挥灌溉效益。

2.元代修建砖石闸

《乾隆固始县志》卷四记载:“(史河)又西北十五里,过安丰县故城西,又径茹陂南,茹陂又名龙潭口,有闸分水北流,是为清河。”到了元代,清河的引水口又移到黎集附近的石嘴头,在清河口建成了均济石闸,在清河口中段建成了中闸,这两座水闸均以砖石砌筑,以木材制造闸门,依靠上闸控制引水流量,又用中闸节制清河水量。《嘉靖固始县志》“均济闸”条云:“古人尝以石为闸,水盈缩消长系焉,期建置岁月,漫不可考。国朝洪武初,尝经营以肃水禁。”卷四水利“中閘”条云:“一名清河闸,俱瓷砖石,我朝洪武二年重修。”据以上史料可判断,“均济闸”和“中闸”在明朝前已经建成,建于何时不可考,但至少在元代。

3.明朝兴建清河灌区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南渡, 建立了南宋政权,大体上以淮河为界,形成南金对峙。淮河两岸为南北用兵之地, 屡经战祸, 田原荒芜。到了明代,政局相对安定,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得到稳定发展。

明代,在古代期思陂和茹陂灌溉工程的基础上修复和发展起来清河灌区。它的引水口在固始县的黎集, 在史河上打沙土坝,凿开东岸的石嘴头引水向北,称为清河;又在史河下游,自东岸开渠引水称为湛河,引水向东;湛河中部与清河尾相会。由于清河长90里, 湛河长40里,合计百余里,故又有“百里不求天”灌区之称。灌区陂塘遍布, 灌溉用水由渠入陂,由陂入田, 是一种渠塘结合的灌溉工程。

据《嘉靖固始县志》记载,在清河灌区有两座石闸、十几座土坝控制蓄水,还有大型陂塘36处。均济闸是引水口的节制闸, 引水流量的大小靠均济闸节制;中闸是清河上的重要的控制性建筑物,关闭中闸,可将清河水灌入下胜湖和石梁堰,还可以将清河中过剩水量,通过石梁堰河口排入泉河。清河两岸其他30处陂塘依靠清河上临时筑的土坝节节拦水,次第蓄水。当时90里长的清河, 将36处陂塘轮灌1次, 为时1个月。在湛河上有溥惠、匀利两座水闸, 灌区内共有陂塘16处。湛河一方面直接从史河引水,另一方面承受清河尾水退水, 用两座水闸抬高水位, 引水入湖堰陂塘。湛河两岸的陂塘与清河的布置不大一样,陂塘呈串珠状, 集中引水,次第灌溉。

清河和湛河上的4座水闸在明代先后都进行了重修。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重修了均济闸, 用石块补砌了两岸, 闸分3孔,闸上可以行走车马,同时还疏浚了下游输水河道。明洪武二年(1369 年)和嘉靖三年(1524年),两次修理了中闸。明成化三年疏浚了湛河, 修复了溥惠和匀利两闸,并将木闸改建为石闸。

清河灌区引水口在石嘴头, 它位于史河由丘陵进入平原的转折处的小山包上,水位高,控制面积大, 同时这里史河河床比较稳定, 还可以避免河道摆动冲毁进水口;把引水口选择在河流弯道的下沿,不仅水流畅通,而且还可以减少泥沙入渠。现在,石嘴头引水口和均济闸遗迹仍在,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象征。

4.清朝整修清河灌区

明末清初,由于年久失修,河渠淤塞,有的陂塘塞为平地,灌溉面积缩小了。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 固始知县杨汝辑对清河灌区进行了全面整修。据《原本固始县水利续志》中记载, 首先在距均济闸8里、龙潭集西边的史河岸上,新开了一个引水渠口, 口宽10余丈,同时开新渠2里,接入旧口,使清河恢复了引水能力。接着又普遍疏浚了淤高的河道,修复陂塘,疏浚和开挖大小沟河几百条。另外还在排水沟口建闸,在龙潭口修建五坝, 使灌区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 灌溉面积得到新的发展。

到了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灌区的工程设施遭到摧残和破坏,龙潭口淤积严重,引水能力大减,灌溉面积大为缩小。

灌区的今生

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流域陆续兴建了拦蓄大别山区洪水的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等五大水库。以此为主水源,建成了灌溉1000万亩的特大型淠史杭灌区。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横跨江淮两大流域,是淠河、史河、杭埠河3个毗邻灌区的总称,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受益范围涉及安徽、河南两省4市17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積1198万亩,实灌面积1000万亩,区域人口1330万,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其中,史河灌区的梅山灌区就是在原清河灌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灌区的发展

1954年修建解放闸,清河灌区改称解放灌区。灌溉面积在原有的6万亩基础上扩大到24万亩。1956年梅山水库建成后,因引用梅山水库水而改名为梅山灌区,1958年进行扩建,设计灌溉面积增加到98万亩,成为淠史杭灌区的组成部分。1964年建成黎集渠首枢纽工程和中干渠,1966—1970年兴建了从安徽省红石嘴枢纽引水的南干渠工程,全灌区建成。梅山灌区位于信阳市东部的固始县,西北隔灌河与鲇鱼山灌区毗邻,东到固始县境与安徽省为界,南以长江河为界与安徽省相望,目前设计灌溉面积达117.4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9.32万亩,以自流灌溉为主。受益范围为河南省固始县、商城县和安徽省金寨县的25个乡镇,总人口102.4万,耕地155.4万亩。

2.灌区的工程布局

如今的梅山灌区内塘、堰很多,是引蓄结合的灌区。灌区渠首枢纽工程位于黎集镇附近的史河上,由溢流坝(坝长132米)、冲沙闸(2孔,最大泄量240立方米每秒)、总干进水闸(4孔,设计引水流量57.4立方米每秒)三部分组成。其中总干、干渠、分干6条,长243公里,渠系建筑物820座;电灌站6座,设计装机容量为1415千瓦;支渠31条长225.3公里,各类建筑物553座;斗渠600条长977.1公里,小灌区及提灌区渠道总长175.35 公里,各类建筑物206座。

灌区内现有小型Ⅰ类水库5座,兴利库容653.1万立方米,小型Ⅱ类水库33座,兴利库容538.4万立方米;石门口、亮山、独山堰等中小型无坝引水灌区年引水量521.7万立方米;灌区内的沟、塘、堰、坝约2.5万座,总蓄水量10200万立方米。

3.灌区的效益

梅山灌区建成40多年来,对抗御自然灾害,促进农业稳产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累计引用水总量57.56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达116.3万公顷,增产粮食63亿公斤,农业增收效益非常显著。同时灌区工程的兴建也解决了沿渠丘岗区的人畜饮水问题。在保证粮食稳产高产的前提下,以农养牧、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全面发展。水土保持和生态效益也很显著。昔日赤地千里的贫瘠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

灌区的启示

雩娄灌区自兴建以来,虽然几经变迁但始终造福于当地百姓,纵观灌区千百年来的变迁过程,可以初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人类创造和科技发展的结晶

在新石器时代,只有通过发展原始的沟洫农业,才能促进经济发展。雩娄灌区乃至后来的芍陂,都是较早期的大型灌溉工程。开山辟石,挖塘筑坝,工程量巨大。随着青铜器的出现,尤其是到了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带动了淮河流域水利事业的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雩娄灌区。这是我国水利史上人工引水、蓄水以灌溉的创举。后来科技不断发展,将原来单纯的堰坝修建了闸门控制,明清时期又将木闸改石闸,这些都是人类创造和科技发展的结晶。

2.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体现

雩娄灌区最初的工程布局尚未见史书记载,但从引史河水“灌雩娄之野”来看,孙叔敖是利用淮南山区降雨量多、河流径流较丰富这一特点,以及这一地区中间是丘陵地带高低不平而东西两边的淠河、史河相对较低的地形,从史河的上游引水,分别灌入高程不一的陂塘, 组成一个大的灌区,但未充分考虑史河的径流调节。曹魏时期修建的茹陂在龙潭口,是有一定蓄水库容的枢纽工程,相当于灌区的水源,已考虑到了枯水期的蓄水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总库容22.6亿立方米的梅山水库,既可拦洪又能灌溉,使灌溉用水更有了保障。

3.传统灌溉工程的传承和发展

雩娄灌区与现存的郑国渠、都江堰、芍陂等不同,从表面上已难觅形迹。但其工程的技术精髓已在当今的梅山灌区乃至淠史杭灌区得到传承和发扬。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工程的位置,古今灌区差别不大,仍针对淮南山区降雨量多,河道比降大、汇流快的特点和两边低中间高低不平的地形,因势利导。二是工程布局,古灌区是一个陂渠串联的水利工程系统。当今灌区充分吸取这一传统技术并发扬光大,渠、塘、堰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实现了雨洪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工程灌溉面积比古灌区扩大十几倍。四是工程功能得到扩展。由原来的单一灌溉扩展到拦洪、排涝、养殖、发电、生态和饮用水等多种功能。

4.传承和发展是对古代灌溉工程最好的保护

水利遗产特别是灌溉工程与其他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是其具有动态性、广泛性、实用性。对其最好的保护是传承和发展,检验保护的成效是古代灌溉工程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并可持续,而不是修旧如旧。从这一视角来看,梅山灌区(古雩娄灌区)不失为一个成功的案例。

  雩娄·期思·孙叔敖与商城初探

                                                  杨  琼

         汉淮南王刘安偕宾客编著《淮南子》一书,其《人间训》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由于年代久远,史书记载和后人的解释多歧。笔者在近年研究商城县历史时曾对雩娄、期思、孙叔敖与今商城县相关问题作过一些探讨,在此谈谈一管之见,意如野叟献曝,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雩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楚之间的地名,先属吴,后为楚域。“雩娄”之名,最早见之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 :“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春秋、战国时期”,把“雩娄”标在今史河西岸固始县陈琳子附近,与霍丘县叶集隔河相望。“雩娄”二字单从字面上看,折射出淮夷氏族遇旱祭天、舞以祈雨的风土遗习。

       雩娄也是商城县最早的县名。《辞海》载:“汉置雩娄县,隋置殷城县,宋改商城县。”解放前商城县一所中学就因袭取名雩娄高中,创设于达权店新建坳,后迁商城十方院(今城关三小)。

        检核史料和实地考察,笔者认为:“雩娄县”是一个行政区划的范畴,虽历有变置,均在今固始县史河以西、草庙集以南、商城县及金寨县西部区域之内。今天的商城县境仅是汉代及其此后一个历史时期雩娄县的一部分,不可与之等同。

    “雩娄之野”应是自然地理的概念。《淮南子·人间训》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历来沿袭唐杜佑《通典》之说,指叔敖主持兴建的我国古代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位于安徽寿县南60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唐以后称“安丰塘”,史称“陂径百里,灌田万顷”,被誉为“神州第一大塘”。我国著名文物古建专家单士元、罗哲文考察芍陂后,题诗赞曰:“楚相千秋绩,芍陂富万家。丰功同大禹,伟业冠中华。”《中国古代史常识·历代芍陂变迁略图》①中“雩娄之野”涵盖了今安徽寿县、霍丘、六安,河南商城、固始一带,也不可和今商城县域所等同,且芍陂远在皖西淮南,间距近200公里。

       又一说,西起白露河,东至灌河、史河(古称决水)流域之间的今商城、固始及淮滨为古“雩娄之野”。近人推论就是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中“孙叔敖作期思陂以攻寇”之“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的“期思陂”——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灌溉工程。此说,孙叔敖率众在史河东岸黎集附近凿开石嘴头引水向北,称清河;又在史河下游东岸开渠向东引水,称堪河,灌溉史河、泉河之间的田地。灌溉用水由河入渠,由渠入陂,开陂灌田,形成渠塘连通、“长藤结瓜”的布局,因而被称为“期思陂”。由于灌区长达百余里,后世又称“百里不求天灌区”,或“清河灌区”。②此“雩娄之野”,也不专指今商城县域。固始县人、清嘉庆丁丑状元吴其濬的别号雩娄农,就是明证之一。

      文献记载:期思和雩娄均为春秋后期、战国时期楚邑,都是汉代置县,各有界说。“期思”在固始县西北,位于白露河入淮河的尾闾三角地带,今淮滨县期思集。早在三千年前西周初,期思为蒋国都城。春秋时期楚灭蒋后置期思邑。汉代置期思县,唐初县废,一直隶属固始县,1962年划属新建的淮滨县。潢川县人、元代文学家马祖常有一首以诗咏史的诗《期思城》,诗云:“古城犹说汉期思,土蚀荒阶楚相祠。乞得寝丘人不夺,千年淠水入荒陂。”汉期思古城遗迹和孙叔敖庙碑尚在,198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四句“千年淠水入荒陂”之“淠水”即淠河,古称沘河,北流寿县至正阳关汇入淮河;又可经“子午渠”入芍陂。这里“荒陂”指“芍陂”。千年战火,芍陂屡经兴废,所以“千年淠水入荒陂”。又一说,“淠水”,亦名白露河,为固始、淮滨界河,北流注入淮河。“千年淠水入荒陂”之“荒陂”是“期思陂”。《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庐江郡“雩娄,决水(今名史河)北至蓼入淮;又有灌水(今名灌河),亦北至蓼入决”。蓼,春秋蓼国,战国属楚,西汉置蓼县,至隋定名固始。灌河与史河在今固始县城北合流,今名史灌河,北流入淮河。而雩娄则在固始县东南,今商城县以东,史灌河中上游,与期思南北间隔古蓼,两地海拔高差好几十米,“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从下游引水灌中上游田地,低水高灌,岂不是要水倒流吗?

       孙叔敖(?--前596年)一名蒍敖,字艾猎,春秋时期期思人。楚庄王任为令尹,史称楚相。东汉延熹三年(160年)王延寿《孙叔敖庙碑记》称其:“宣导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泡沼”,物阜年丰,“收九泽之利,以殷国家,家富人喜,优瞻乐业”。楚遂为“春秋五霸”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他列为《循吏列传》之首。

        楚庄王九年(前605年),楚相虞丘荐孙叔敖以自代。叔敖任相时间,史无记载。查阅《楚史·梼杌》等古籍,有“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的记载,若以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晋邲(今河南荥阳东北)之战确立楚国称霸中原为标志,则从庄王十七年上推三年即庄王十四年(前600年)前后,为孙叔敖出任令尹之始,且与汉《孙叔敖庙碑记》“其忧国忘私,乘马三年”之说相吻合。《淮南子·人间训》:“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叔敖辞而不受,病疽将死”。由此推知叔敖卒于邲战之后的庄王十八年(前596年),在任五、六年。任内集“境内之劳与诸侯之忧”于一身,且不说政治、经济、军事等等都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仅就治水一项而言,兴建“期思陂”、“芍陂”这样的大型工程,时豫南皖西地旷人稀,春秋中期尚未普遍使用铁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环境下,其艰难是难以想象的。此间孙叔敖怎能抽身“曾在今商城境内'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换言之,叔敖任楚相之前为“期思之鄙人”(《吕氏春秋·赞能》),凭甚远道来“今商城境内”指挥征服穷山恶水,修建渠塘相连的水利工程?

        综上所述,无论是孙叔敖在寿县兴修的“芍陂”,“灌田万顷”;还是在固始史河东岸黎集处凿渠引水的“期思陂”或称“清河灌区”;以及1957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南方路过信阳时,称赞孙叔敖为我国古代的水利专家,与今天的商城县域均无关联。何以说“楚 相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标志着商城为华夏水利建设创下了赫赫伟绩”?③

      古有楚相孙叔敖,今有毛泽东主席,有人多次撰文说,“楚国孙叔敖任令尹(丞相)前,曾在今商城境内'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要“把'雩娄’打造成”“商城历史文化的'名片’”。④ 甚至说今商城县李集是汉之雩娄故城遗址。⑤揣测之辞,并无实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县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笔者又于1999年秋、2001年秋两次陪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志清等专家对李集及毗邻的武桥、上石桥等地作考古踏勘,并在李集遗址等地进行考古发掘,尚未发现古雩娄县城遗址。确定为古城遗址要有城墙、街市遗迹、遗物,等等。有如时下的名人故里之争,为借名人光环,一些文人穿凿附会,硬要说得有鼻子有眼,仿佛争得一个名人或历史“源头”,就是为当地争得一种资源。其实,不按史实和科学的原则去争名人故里,就是对历史文化的篡改和对文化资源的破坏。“吾爱吾乡,吾更爱真理”。曲学欺世,是不可取的。

       顺便略说“雩娄侯国”。“侯”为古代帝王封同姓或外戚、功臣的禄爵,历代候位等级不一。《西汉侯国考》:“列侯所食县曰侯国。”东汉增至乡侯、亭侯,所以后有乡卿、亭侯等称号。据《汉书·地理志》:“雩娄县”西汉属庐江郡所辖十二县之一。又《后汉书·郡国志》:东汉“雩娄县”改为“雩娄侯国”,仍属庐江郡。同时,庐江郡统辖还有居巢侯国、六安国、蓼候国等。上述可知,“雩娄侯国”仅是县级政区。缘何“那时的商城、固始、霍丘、霍山、寿县、六安尽在'雩娄侯国’版图之内,据此可见'雩娄’范围之大,辖域之广,足可让商城人世代骄傲自豪”?⑥《吕氏春秋·察传》告诫人们:“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径,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骑行312,第四天
历史治水名人——孙叔敖
《水经注》里的史河----《水经.决水注》略考
有关霍邱的记载
淠史杭工程的由来---郑象生
百万人参与,鏖战14年,中国这一超级工程堪称水利界的奇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