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武帝射蛟赋
userphoto

2023.04.28 江西

关注

      有汉武彻,惟时巡省。穷楚之望,极江之永。舳舻塞川,旗甲荡景。汹汹旭旭,蚪盘龙骋。驻清跸则洪波可遏,赫皇灵则潜怪可怛。但彼蛟之夭矫,据积水之空阔。谓佽飞之剑莫前,灭明之璧是夺。天子乃戒无哗于羽卫,思有用于弦括。命舟牧回青翰而上,诏弓人奉乌号以登。肃天仪以山立,将亲发以抗棱。阴察变态,雄猜跨腾。古冶之伦,眦裂不敢擅其勇;逢蒙之党,技痒不敢专其能。我矢则直,我弦斯控;持满而英气顿飞,命处而幽姿必中。飙飕其电霍,卒颈亸而胸洞。赞获者鼓殷天之雷,称庆者跃如熊之众。始乎发若神兵,爆其有声,洪波雪涌,白羽月倾。突紫肉,裂素缨,馀怒蚴蟉,上浮泓澄。踣质已靡于巨舰,流血方走乎东瀛。介以鳞莫能捍七札之劲,神之化不能保重泉之生。万灵震骇,九派徐清。然后海若扈跸,阳侯洗兵。山川肃其晏如,云雾廓其四除。涉者利乎涉,渔者安乎渔。于是左史趋进,执简以书曰:"天子浔阳也,亲射蛟而获诸。"遂翻龙旆,韬象弭,篙工奋,棹歌起。威厉乎为白蛇,气雄乎絙青兕。隘秦皇之观日,追夏后之勤水。且夫君以胜残为大,臣以反德为害。亦将制于彀中,静此宇内。俾贯革之艺息,垂衣之道泰。岂徒与射夫渔父,较勇而论最?

作者

      独孤授,唐文学家。授一作绶。大历十四年(779)举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文长于赋,存世之作,均为赋体,《放驯象赋》为德宗所激赏。亦善诗。《全唐诗》于独孤授、独孤绶名下各录诗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二十四篇。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三三。

典源

《汉书》卷六《武帝纪》

      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天柱山,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遂北至琅邪,并海,所过,礼祠其名山大川。春三月,还至泰山,增封。甲子,祠高祖于明堂,以配上帝,因朝诸侯王、列侯,受郡国计。

译文

     五年冬,到南方巡狩,行到南郡盛唐县,望祀舜于九嶷山,登临天柱山,从浔阳登舟巡江,亲射蛟于江中,并获得蛟。船队千里不绝,从枞阳县出发,作《盛唐枞阳之歌》。随后北至琅笽,直到海滨。经过之处对当地名山大川都进行礼祠。春三月,归程经泰山,对泰山加封。三月二十一日,祠汉高祖于明堂,以配享于上帝。因时召见各侯王列侯,受郡国所上簿计。

汉武帝射蛟

  《汉书》卷六载:“五年冬,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灊天柱山,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

  西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即位以后,征匈奴、通西域、莞盐铁、算缗钱,一系列文治武功令天下大定。为宣示国家权力、考察民风民情,遂于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开始巡视郡国。元封五年(前106年)冬,汉武帝驾临盛唐地,向西遥拜湖南九嶷山,望祭了舜帝。复登上灊县的天柱山,然后从寻阳(今九江)改登舟顺江东下。船队抵达枞阳县江段时,忽见天空乌云大作,江中波滔汹涌,洪水奔泻。汉武帝急令止航登岸。他迎风屹立,圣目明察,但见江中有巨蛟上下翻腾,兴风作浪,于是拈弓搭箭,大喝一声:“着!”,箭指之处果然射中一只怪兽。众人协力将怪兽缚住,顿时风平浪止,晴空如洗。江岸军民,万众腾跃,欢声雷动。随即千艘皇家御舟,一字排列在枞阳江面,旌旗招展,笙鼓振天,威伏四海。汉武帝按捺不住满腔浩然之气,慷慨一曲《盛唐枞阳之歌》。

   图一、图二:《前汉书》卷六

  盛唐:即今安庆市区所在地。该地古时有盛唐山、盛唐湾等地名。唐人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卷二·舒州》:“盛唐山,在县(桐城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名益塘山,即古盛唐山也,汉武帝作盛塘之歌。”传说晋时勘舆术士郭璞曾登上盛唐山远眺,说“此地宜城”,这就是安庆所谓“宜城”别称的来历。安庆府西汉时属庐江郡。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曾改为盛唐郡。郡治长期设在怀宁县(位于今潜山境内)。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因兵乱,迁到大江中的罗刹洲,复迁杨槎洲。二十多年后的景定初(1260年)“乃迁城于盛唐湾、宜城渡之阴,即今治也。”(《读史方舆纪要·史部·地理类》)从那时起,一直定置于今天的安庆市址。三国时吴人韦昭认为盛唐山在南郡,即今湖北江陵一带,唐颜师古赞同,但未见史料辅证。九嶷山,在今湖南永州市境内。《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毛泽东有诗云:“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即此地。

   图三:《元和郡县图志》盛唐山

   图四:《康熙安庆府志·山川》

   图五:《读史方舆纪要》卷五:舒州、盛唐、今安庆

  图六、《读史方舆纪要·史部·地理类》:盛唐湾、宜城渡之阴建安庆城

  蛟:蛟究竟是什么动物,史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说文·虫部》:“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蛟去。”认为蛟是能飞的龙类动物,如果用捕鱼的竹笱来抓它,它很快就跑掉了。郭璞说:“其状云似蛇而四脚,细颈,颈有白婴,大者数围,卵生。子如一二斛瓮。能吞人也。”高诱注《吕氏春秋·季夏》说:“蛟有鳞甲,能害人。”元人陶宗仪所著《说郛》卷四十五录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笔记《玉壶清话》:“唐陆禋《续水经》常言:'蛇雉遗卵于地千年而为蛟焉。’按汉武帝元封中寻阳浮江亲射蛟于江中,获之,乃是其蛟出壳之日,害于一方,洪水飘荡。吴人谓之发洪。”这些记载不乏神话色彩。根据以上描述,特别是郭璞“四脚、卵生,其卵有可以装两斛米的瓦罐大(一斛十斗),能吞食人”和高诱所说“蛟有鳞甲,能害人”,多数专家考证认为,汉武帝所射的“蛟”应当是江中的巨鳄。

  今枞阳县尚有古迹射蛟台遗址。

   图七:《说郛》卷四十五:蛟

  《盛唐枞阳之歌》今已不存。按说,帝王巡视地方当有史官随行,并记录其行止,《汉书》清清楚楚地写着武帝一行“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而这“歌”却没有留下来,这是不正常的。后人考证认为,《汉书·礼乐志》中的《郊祀歌》第十九章《赤蛟》即是《盛唐枞阳之歌》。全文如下:

  赤蛟绥,黄华盖,露夜零,昼掩盖。

  百君礼,六龙位,勺椒浆,灵已醉。

  灵既享,锡吉祥,芒芒极,降嘉觞。

  灵殷殷,烂扬光,延寿命,永未央。

  杳冥冥,塞六合,泽汪濊,辑万国。

  灵禗禗,象舆轙,票然逝,旗逶蛇。

  礼乐成,灵将归,托玄德,长无衰。

  全诗铺张扬厉、气势恢弘,符合大汉帝王建功立业后的慷慨激昂之情怀。但也有学者认为《盛唐枞阳之歌》其实是《盛唐之歌》和《枞阳之歌》两首歌曲的合称,两首均已失传。而《郊祀歌》十九章是汉武帝命令司马相如等人创作的。这一悬案,只有等更多的考古发现来定论了。

   图八:《汉书·礼乐志·郊祀歌·赤蛟》

  汉武帝枞阳射蛟的英雄史话,深得无数后人的景仰,许多文人墨客以此题纳入诗文之中。如李白《永王东巡歌》:“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韦应物《汉武帝杂歌》:“何为临深亲射蛟,示威以夺诸侯魄。”射蛟古迹也成为后人凭吊游览、发思古之幽情的著名景点。桐城派创始人之一姚鼐有《夜到枞阳》诗曰:“轻帆挂与白云来,棹击中流天倒开。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

寻梦射蛟台

  周宗雄

  大凡枞阳人,没有不知道射蛟台的。

  我的家在枞阳镇上码头,离达观山上的射蛟台不远,我的童年就在射蛟台下度过的。

  那时候,生活十分清贫。节假日,我们便邀上几个小伙伴,去达观山上拾柴,休息时便到射蛟台上玩耍。每次看着岩石上相传是汉武大帝留下的巨大脚印,我们不解地用自己的小脚比试着,惊讶着。幼小的心灵总是发出由衷的感叹:不愧是皇帝,即便是脚印,也不同凡响。

  直到有一天,我听着大人们绘声绘色地讲起汉武帝射蛟的故事,才真正知道了射蛟台的来历。

  元封五年冬,汉武帝刘彻南巡抵达安庆南门内的盛唐山。住了一段时间后,再乘舟南下到达枞阳境内,在枞阳城内的达观山下安营扎寨。一日饷午,武帝刚歇息不久,忽然听见帐外人声嘈杂,尖叫声哭喊声不绝于耳。汉武帝起身问何故?探马来报,说有蛟龙在江上兴妖作乱,祸害民间,百姓纷纷逃避。汉武帝闻之,急忙登上达观山,纵目远眺,但见江中浊浪翻腾,波滔滚滚,犹似蛟龙翻江倒海,所到之处,村庄被淹,良田被毁,生灵涂炭。汉武帝眉头一皱,沉思片刻,忙呼左右,取弓箭来。只见他不慌不忙,弯弓搭箭,奋力朝蛟龙的方向射去。不偏不倚,蛟龙被箭射中。顿时,洪水退去。

  镇住了妖魔,四方安澜。汉武帝逸兴遄飞,思接千里。他看着眼前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江山如画,层林尽染,上码头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铜琶铁板,动地喧天,不禁诗兴大发,遂作《盛唐枞阳歌》:“赤蛟绥,黄华盖,露夜零……礼乐成,灵将归,讬玄德,长无衰。”《盛唐枞阳歌》唱出了一代帝王的威风和霸气,同时也表达了汉武帝心系苍生的阔大胸襟,以及对天下百姓的美好祝福。

  翻开历史的大书,汉武帝刘彻16岁登基,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享有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的盛誉。汉武帝南巡,不仅为枞阳人民除害,使枞阳人民过上安宁祥和的日子,还留下了一曲大气磅礴、脍炙人口的《盛唐枞阳歌》。

  有一次回枞阳,我邀了几位朋友游览射蛟台,射蛟台掩埋在一片荒草荆棘之中,显得荒芜寂寥,这与脚下喧嚣恍惚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射蛟台再次相逢,仿佛与我失散多年的朋友,在熙熙攘攘的岁月中相遇,熟悉又陌生,亲近又远离。朋友信誓旦旦地指着远处的莲城湖中的一座隐隐约约的小山对我说,那座小山,就是汉武帝射出去的箭头变成的,是它镇住了妖魔。当然,这无疑是一个充满了神话色彩的故事。

  我是个较真的人,为了证实他说的话,我特地去了一趟莲城湖,湖的中心地带果然有一座圆形的小山,它独立湖心,四周陡峭,我好生奇怪,难道妖魔真的就在小山的下面?难道汉武帝射蛟还真有其事?我不得其解。不过,《汉书武帝纪》有过记载:“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于江中,获之。”《明一统志》说得更加明白:“射蛟台在枞阳镇,汉武帝亲射蛟即在此处。”即使史书上说的明明白白,我心里还是疑窦丛生。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射蛟之事?我想只能用信则有,不信则无来解释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汉武帝确实到过枞阳,确实给枞阳人民带来了福祉。人心是一把尺子。否则,枞阳人民怎么会把美好的传说与一代君王联系在一起呢,而且还一直延续至今。

  那是一个满月之夜,我绕过早已改头换面的老街,独自一人登上了射蛟台。这个曾经是帝王威风八面的地方,此刻洒满了月光的温柔,四周群蛩鸣叫,衬托着古城之夜的岑寂与空旷。远方的莲城湖,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陶罐,盛满了晃荡着的月光;而达观山像古城的肺,一翕一张地吞吐着月光之夜的神秘与惬意。白昼的喧嚣逃遁得无影无踪,枞阳古城又退回到亘古的宁静,那些往事碎屑般在眼前缤纷,犹如汉武大帝的千军万马,“嘚、嘚”的马蹄声踏破万里风云,渐渐地远去……当洪水舔舐一切、祸害一切的时候,我想这是不是时代进程中的一个插曲,是否意味着大汉王朝的泰极生否?而现在,脚下的枞水分外潺湲与恬静,几乎感觉不到河水哗哗地流动,就像无法听见时光匆忙的脚步一样。有谁知道,古城枞阳曾经给汉武大帝输送了多少帝王之梦?又有谁知道,汉武大帝曾经汲取枞阳大地多少营养?只有月光看得清清楚楚,只有山川记得明明白白。

  站在射蛟台上回溯过往,我不免想起姚鼐《夜抵枞阳》一诗:“轻帆挂与白云来,棹击中流天倒开。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我想,姚鼐在外颠沛流离长途跋涉后回到故乡枞阳,夜半站在射蛟台上,该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呢?

  枞阳古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它依山傍水,与长江相通相连,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枞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小时候,我亲眼看见过人们挖出的古城墙的砖,枯水时河道里的瓦片,以及散落的铜钱。这些历史的陈迹,往往被我们熟视无睹而忽略了。那时,家里没有自来水,用水需到长河里去取。每次挑水,总有鱼儿随水入桶,真可谓之“罾捞虾鳖瓢舀鱼”。也正是由于长河与长江相通,每当雨季,长江之水长驱直入,淹没农田,毁坏庄稼,百姓深受其苦。解放后,虽然修了大闸,但由于种种原因,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当雨季,大雨倾盆,连日不开,一夜之间,洪水便吞没了良田千顷,村庄遭受灭顶之灾,百姓苦不堪言。有时连县城也难以幸免,搬家成了常事。我在县城居住的十余年间,就经历了好几次搬家的痛苦。早上洪水离家还有六七尺,心想,今天应该问题不大,哪知黄昏洪水就封门了,只得将家具向高处搬,一路上坛坛罐罐不知打碎了多少。一家人挤在刚刚支起的棚屋里,一到夜晚,黑灯瞎火,蚊蚋如雾,那种滋味,一言难尽。以至于每到梅雨季节,我们的心就悬着,直到梅雨季过完,一块石头才会落地。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已经走过了二千多年,汉武帝连同他的大汉王朝,早已被雨打风吹去。如今,站在射蛟台上极目远望,枞水长流,江天一色,好一幅江山的图画。我以为汉武帝射蛟只是一个象征,无论是神话故事也好,还是民间传说也罢,重要的是它给天下苍生带来了什么?这才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要说彻底清除水患的侵扰,还是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在枞阳镇四周建成了防洪墙,才真正锁住了水魔。

  五十多年前,我从射蛟台下来到了铜官山上,再也没有了洪水侵扰的噩梦。但依旧割不断我与故土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从来没有忘记射蛟台,没有忘记射蛟台下的岁月,以及生活在射蛟台下的人们……

  寻梦射蛟台,回望逝去的岁月,我的心里总是涟漪般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故鹦鹉学舌,步先贤诗韵作《射蛟台》一首,诗曰:“古城再拜射蛟台,山抱清流八面开。猎猎风幡归隐去,滔滔枞水日边来。是非功过自公论,毁誉贬褒任剪裁。道是汉皇搭箭处,虹霓一片染尘埃。”

附    枞阳蒲城钓鱼台

相信每一个临水的城市都会有和水岸有关的故事,我所居住的小城也不例外。

在枞阳老上码头临枞川河的地方,不仅有《枞川夜雨》的故事,也还有钓鱼台的故事。在老上码头,达观山从东向西南绵延,在临近枞川河水的地方突起一方峭岩。峭岩不高,面积不大,坐在峭岩上临水而望,美丽的枞川河温柔地从长江而来,她驻足白鹤峰前望一望美丽的我的家乡,便欢乐的如二八少女的情怀。一路奔腾,一路欢歌地绕着小城,向南,向西,经连城涌向绵绵群山。

那一方突起的峭岩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钓鱼台”。我沿着枞阳老上码头的历史,走在明清的石板路上去问询那“钓鱼台”的故事。

在二千多年前,汉武帝的皇船自浔阳浮江,经盛唐,过枞阳。在达观山西麓偏南的山岗上搭弓射箭,平息了枞阳的水患。从枞阳置县之始,达观山便有一个伟大的名字叫“射蛟台”,而达观山脉,这一城中心的山也统称为“射蛟台”了。“钓鱼台”便是“射蛟台”延伸向枞川河的一部分,全名“达观山钓鱼台”。

既然是“钓鱼台”,那么就一定有人在那峭岩上钓过鱼的吧?蒲城的老百姓钓鱼是不会留名的。周文王八百年江山,姜子牙一竿垂纶,垂直钩钓王候将相,可那是渭水之滨啊!于是有人说出了严子陵。

据史料记载,严光字子陵,浙江余姚人,曾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友。公元25年,刘秀称帝,成为一代中兴之主。为了江山永固,刘秀很想请他出山帮其治国理政,严子陵却坚辞不仕。后来刘秀好不容易把严子陵请进了宫里,两人彻夜长谈,聊到困倦了两个人便同榻而眠。

睡梦中,严子陵竟然大大咧咧地把腿搁在了刘秀的肚子上。因为怕惊动严子陵的好梦,刘秀隐忍着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掌管天文的太史入奏,说昨夜有客星侵犯帝座。刘秀虽然对此并不介意,但是他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严子陵。

“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江”,离开皇宫的严子陵携妻子梅氏来到富春山麓,就在富春江边耕田钓鱼直至终老林泉。

富春江的桐庐并非家乡曾经的桐庐。也许是家乡先贤美丽的附会吧?

枞阳义津人吴珍,字东阳,号浮渡,就曾经作《严陵钓台》两首:“肯把浮名托钓竿,桐江终古慕潮寒。故人已作客星去,天子那忍屈一官。三公不舍一羊羹,四海无如此钓舟。毕竟汉家轻节铖,严陵到底不封候。”

也许,严子陵曾经来过小城,在游览小城名胜之余,路过这处峭岩,见是个临水垂纶的好地方,于是就在峭岩上垂三丈丝纶钓起了鱼呢。

一段美丽的故事,一个美丽的传说,总会给我的家乡添几缕美丽色彩。而神话的传说会更加的演绎灿烂了。

枞阳高甸人吴光祖(1882——1952),字述伯。他的《初夏过吊吕台》:“独立峭如壁,苍松映碧台。溪流澄澈底,砧响笑容开。割麦因烧火,捕虫鸟伏莱。岸然鸡冠石,几见吕公来。”

话说有一年,玉帝放眼神州,见桐城一隅有一心善之人乐善好施,经常帮助穷人。便让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下凡渡其成仙。吕洞宾降临人间,来到桐城南乡,在百步梯的小憩亭中坐下休息,见小憩亭四壁许多题诗,颂赞王公乐善好施,捐银构筑百步梯以方便百姓过岗之风雨泥泞,建亭以帮助过岗之人疲劳而歇憩。心想这不就是玉帝让我渡他成仙的人吗?

来到达观山下的蒲城街,在街市上经人指点,找到了卖药材生意的枞阳龙桥乡人王公,吕洞宾便要渡他成仙。王公见是仙人吕洞宾,纳头便拜。吕洞宾问王公可愿成仙?王公说:“只要能让我施药治病,救人危难,像许仙和白娘子那样,我愿成仙。”于是吕洞宾便带着王公西行,出得蒲城城门,在城门外经过达观山西南的临水峭岩。

登上峭岩望枞川河水涓涓流淌,吕洞宾便对王公说:“你我二人从此岩跳下,便是神仙了。”说完,吕洞宾飘然从峭岩上跳下枞川河。王公看着水面漾起的浪花,想着神仙也会骗人。我从这里跳下不就被河水淹死了吗?那以后怎么能卖药施救于人呢?于是下得峭岩喊来附近百姓下枞川河寻找吕洞宾,而河水轻流,早已寻不见吕洞宾的人影了。蒲城的百姓便把这处峭岩叫做“吊吕台”。以凭吊吕洞宾了。

从“钓鱼台”到“吊吕台”,无论那些传说是真是假,都是一段茶余饭后的佳话。宋时,王安石在舒州知府任上常来蒲城,传说他在读书问政之余,也常常喜欢钓鱼赋闲,此“钓鱼台”又与王安石有联系不?

“宜秋西望碧参差,忆看乡人禊饮时。斜倚水开花有思,缓随风转柳如痴。青天白日春常好,绿发朱颜老自悲。跋马卧堪尘满眼,夕阳偷理钓鱼丝。”两千多年来,达观山脉,多少美丽的故事在流传着。

每一次走过“钓鱼台”故址,虽然故址早已不在,而记忆里还会常常想起那时的峭岩,坐在峭岩上看着枞川河的流水,远岸的芦花,天际的帆影。轻轻地吟诵着清同治间枞阳义津人吴向藜(字殿魁,号丁斋)的《枞阳湖归棹》“水面波平夕照开,青山倒影尽楼台。翩翩鹭向烟中宿,远远人从画里来。几树好花留客醉,一湖明月棹船回。清时也要渔樵侣,山鸟溪鱼莫浪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枞阳走一趟
夷陵评论||年度回顾:许雨浓历史随笔三章
这位皇帝曾视察过黄梅
铜雀台、拜将台、黄金台…都是什么来历?
登云坡
【安徽】安庆枞阳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