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副中心古潞城之潞河考

2017-03-02 22:      北京副中心位于通州古潞城   

                                      图中虚线为温榆河、白河、潮河在北魏至唐朝..元朝时期河道

 水经注》鲍邱水、沽河自狐奴县西(约今首都机场东北)合流后称“东潞河或潞河”到河北香河县西两河分开,此段《水经注》之沽河、鲍邱水就是同指潮白河一条河流,走向与唐朝潮白河只相隔百年基本一致。由于明清时期整理《水经注》沽河、鲍邱水之误,使后人误认为是两条河之误解。

《水经注》沽水(此段亦称鲍邱水)又南迳潞县为潞河(即今大运河)。《魏土地记》曰: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是也。又东南至雍奴县西,为笥沟;湿水入焉,俗谓之合口也。又东,鲍丘水于县西北而东出。

    潞城位于古永定河、白河、潮白河冲积扇地形的台地之上,始终饱受古潮白河洪水威胁之困扰。

潞城的衰落,缘于大运河港口中转地通州城的崛起。潞城残城最后毁于光绪时期的大洪水。潞城秦代为驿,西汉筑城,因水路方便得名路城,东汉后逐因潞河称潞城。

    潞河即大运河之首,古称鲍丘水、元朝称白河、明清称潮白河,1939年潮白河在李遂袭夺箭杆河河道,即今流向燕郊镇潮白河。民国以前,通州潞河即大运河为通惠河、坝河、温榆河、小中河、潮白河五河交汇。潮白河自1939年改道,使潞河失去了最大的源流。

     

          河北燕郊镇今潮白河,过去是箭杆河与古潮白河并行南下,1939年前潮白河曾几度袭夺的箭杆河河道

 

1.潮河,古称鲍丘水,

      中更新世(百万至十万年前),潮河北来密云转东行今密三公路方向,石娥村古道,行大概平谷错河,入泃河方向。

 

                                           中更新世潮河密云石娥村石娥古道

 

                                               中更新世潮河平谷丫髻山下石娥古道

 

      晚更新世(十万至一万年),随顺义二十里长山隆起,潮河改道密云南行,沿小东河、转东行木林镇、杨镇、汉石桥、小店村、荆坨村南行鲍丘河。

 

          随顺义东北二十里长山隆起,潮河由山东摆动到山西,造就了沟东村等大片平地

 

                                       顺义区晚更新世潮河汉石桥湿地古道

 

                                                   顺义晚更新世潮河小店村古道

 

      可能晚更新世结束初期至上古时期,潮河改道,由汉石桥西行转南或继续寻鲍丘河,后沿箭杆河入海。留夏泽,佩谦泽等大片京东湿地。约秦朝时期潮河摆动到通州东部与白河交汇。随后交汇地不断北移,北魏时已到顺义城区东南。

 

                       顺义苏庄大桥北潮白河,潮白河在此一带袭夺箭杆河河道

 2.潮白河、通惠河、坝河

      秦朝时期,潮河随淤积的增加,河道向西摆动,在通州东与白河交汇。经潞城西、向东南流。

     北魏《水经注》潮河与白河交汇地点北移动至首都机场东北,经大概今通顺公路南行至后桥村、李桥、进通州北关之北大概李庄、范庄(该段河道已消失)、至潞城西向东南流。至德仁务(东汉后期雍奴县)东分两支,东流称鲍丘水、经今香河县东北行与泃河、州河,还乡河合流入北塘之渤海;另一只沽河即北运河南下至天津市区海河方向入海。

     唐、宋朝,潮河与白河交汇地点至顺义城区,下行及分支同上。

     元朝,潮河与白河交汇地点与顺义北,下行分支同上。郭守敬为元大都之需江南物资能运抵北京城之便捷,修疏通修阜通河、通惠河,温榆河、大运河。应该明确的是郭守敬修首都机场西温榆河是为阜通七坝之深沟坝提升水位,以利漕运及元大都北的清河漕运。因为当时每年数十万吨货物由南方运抵北京,在通惠河修通之前,货物船运依赖坝河。

     明清时期随着顺义南至通州北关潮白河河床淤积的不断增加,潮白河自顺义东南不断有向东摆动的趋势,数度袭夺曾经并行的箭杆河河道,箭杆河应是潮河晚更新世时期后、至上古时期、或晚至战国之前的古道,终于与1939年,潮白河彻底改道至箭杆河,但尚留中坝河遗迹可寻。

       

                                                        通惠河通州八里桥

   明嘉靖七年(1528年)通惠河自八里桥之下通惠河河道北移至通州城墙北入北运河。原河道在今通州西南,自八里桥东河口,东南行、今北苑、大概潞河中学方向、土桥、张家湾入南运河。

 

《正史·新元史》五十三卷·河渠志记载:通惠河,一名阜通河,又名坝河,上源出于白浮、瓮山诸泉。先是,中统三年,郭守敬面奏: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从之。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守敬复建言:疏凿通州至都漕河,改引浑水溉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而南合双塔、榆河、一亩、马眼、玉泉诸水,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泺,东入西水门,贯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二十处,闸坝十处,共二十座,节水以通漕运,诚为便益。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以守敬领之。首事于至元二十九年春,告成于三十年秋(1292年),赐名通惠河。凡役军一万九千二百二十八,工匠五百四十二,水手三百一十九,没官囚奴一百七十二,计二百八十五万,用钞一百五十二万锭。工兴之日,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闸为之倡。置闸之处,往往于地中得旧时砖石,人皆叹服。船既通行,公私便之。  其闸坝之名曰:广源闸;西域闸二,上闸在和义门外西北一里,下闸在水门西三步;海子闸,在都城内;文明闸二,上闸在丽正门处水门东南。下闸在文明门西南一里;魏村闸二,上闸在文明门东南一里,下闸西去上闸西去上闸一里;籍东闸二,在都城东南王家庄;郊亭闸二,在都城东南二十五里银王庄;通州闸二,上闸在通州西门外,下闸在通州南门外;杨尹闸二,在都城东南三十里;朝宗闸二,上闸在万亿库南百步,下闸去上闸百步。

 

                                今朝阳西坝村坝河,元朝阜通七坝之西阳坝原址

 

                                今朝阳东坝村坝河,元朝阜通七坝之郑村坝原址

 

明朝在郑村坝附近朱棣打败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扭转战局、因马和献策被朱棣采纳有功被朱棣赐予郑姓改名郑和。

 

                             今朝阳沙窝村西坝河,元朝阜通七坝之王村坝原址

 

 朝阳区沙窝村南坝河,阜通七坝古深沟村之深沟坝原址,坝河古称高粱水,为殷商西周早期的古永定河

 

      东汉至北魏时期《水经注》鲍邱水篇称坝河为高粱水,并予源尾详细描写:(鲍邱水即潮白河、大运河)又南过潞县西,鲍丘水入潞,通得潞河之称矣。高梁水注之,水首受㶟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石景山北山黑头山),山有燕剌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东迳梁山南,又东北迳《刘靖碑》北。其词云: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观源流,相㶟水以度形势,嘉武安之通渠,羡秦民之殷富。乃使帐下丁鸿,督军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其《遏表》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长岸峻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馀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十丈。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馀万畮。至景元三年辛酉,诏书以民食转广,陆废不赡,遣谒者樊晨更制水门,限田千顷,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出给郡县,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顷。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迳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馀顷。高下孔齐,原隰底平,疏之斯溉,决之斯散,导渠口以为涛门,洒滮池以为甘泽,施加于当时,敷被于后世。晋元康四年,君少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弘,受命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宁朔将军,遏立积三十六载,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毁损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馀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追惟前立遏之勋,亲临山川,指授规略,命司马关内侯逢恽,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门,门广四丈,立水五尺,兴复载利,通塞之宜,准遵旧制,凡用功四万有馀焉。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繦负而事者,盖数千人。《诗》载经始勿亟,《易》称民忘其劳,斯之谓乎。于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国思郑渠之绩,魏人置豹祀之义,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纪勋烈,并记遏制度,永为后式焉。事见其碑辞。又东南流,迳蓟县北,又东至潞县,注于鲍丘水(今通州北关大运河)。

    东汉张堪于46年前在顺义狐奴开渠引潮水种植水稻八千顷,造福一方。晋朝刘靖于公元250年于石景山北开凿车箱渠、通高粱水后使北京西、北大面积种植水稻,在官兵修建的过程中,上至中王侯、下至百姓乃至几千背孩子的人都主动加入劳动,可见对富民工程的支持。

    北魏、北齐均对高粱水车箱渠进行了疏浚,但其主要用于灌溉农田、也可漕运,唐朝时高粱水车箱渠仍可通航达卢师山(今天的八大处山)。

    金朝时也曾利用萧太后河,通惠河,坝河进行漕运,由于金海陵王在永定河上游山西山区过度伐木于潞城造船伐南宋,森林植被与水土平衡被打破,水土流失严重,永定河由清水变成浑河,至使高粱水河道淤塞断流,永定河主流亦不再与潞河交汇,随着原河道淤积的不断加剧,永定河主流亦有脱离与潞河交汇之势,随着原河道淤积的不断加剧,永定河打通了卢沟河,河水在石景山南一分为二(即今北京西卢沟桥永定河下行至大兴区凤河),进入潞河的水量减少,永定河已向季节性河流过度,夏季洪水泛滥。金朝、元朝曾试图重开车箱渠通高粱水、金水河均以夏季水急,河道淤塞难以控制威胁都城以失败告终。

       元朝将鲍邱水即沽河的潞河段改造成了航运大通道:《正史·新元史》五十三卷·河渠志记载:...元之运河,自通州至京师为通惠河,自通州至直沽为白河通惠河,又筑阜通七坝,潭沟坝九,王村坝二,郑村坝一,西阳坝三,郭村坝二,千斯坝一,通州石坝一。宋本《都水监厅事记》,通州新坝作常庐坝。以大都至通州地势相悬高下四丈,故多为闸坝,以资蓄泄蔫。

 

                                         大运河,通惠河,运潮减河交汇处     

 约西周晚期至秦汉朝时期,古永定河自坝河逐渐摆动到三海大道后行通惠河,后摆动到萧太后河,入白河,是早期的潞河。当时潮白河尚在向形成合流阶段过度,那时的潞河永定河是老大,当秦朝时潮白河于通州东合流后,古永定河悄然离开摆动到萧太后河。三河交汇的壮观场面未能在通州城北关附近形成。

 

     明朝,潮河与白河人工“引白壮潮”交汇地点于密云城南。分支其他同上。

     元、明朝时随着对森林植被的持续破坏,地表水的缺失减弱,潞河已明显向季节化河流过渡,枯水期潞河水深数尺,不得不停止大船漕运。

     随着潮白河淤积的不断增加,河床随之抬高,至清朝后期潮白河不断有东移的趋势,在1912年,1939年潮白河两度袭夺东部箭杆河河道。解放前潮白河终于在顺义李遂镇夺箭杆河河道南下入海。使京杭大运河失去了最大源头。

 

3.白河,

      秦朝以前从密云西行至怀柔南大概行小中河入通州潞河。

      秦朝以后与潮河交汇见上述。

      元朝前温榆河是东行顺义西交汇白河的支流,1292年后为郭守敬为阜通河即坝河漕运改道东南行(即今温榆河首都机场西国际展览中心的西河道)      

     在明朝"引白壮潮”前,至顺义北交汇潮河后至通州区今大运河河道下行。

 

                                            自元朝温榆河与清河交汇

该段系元朝时郭守敬组织开挖的温榆河,并疏浚清河并用家乡邢台清河之名命名此河,可通漕运

 清河为夏朝时期的古永定河,温榆河元朝前为白河支流,刘禅降魏被封安乐候于原温榆河北   

 

             通州漷县镇东北凉水河与大运河交汇处,该凉水河为东汉至唐朝时期的古永定河

 

《水经注》曾描写凉水河与潞河交汇处(该交汇处原来位于张家湾,潞河于嘉庆七年即1802年改道东移,现在已在此处交汇):(沽河即鲍邱水此处同名同河道)又东南至雍奴县西,为笥沟;湿水(凉水河、㶟水、即永定河)入焉,俗谓之合口也。又东,鲍丘水于县西北而东出。



     大运河向香河县方向流去古称笥沟,大运河在香河县西《水经注》描写又支分出沽河、鲍丘河

 

   《水经注》沽水(此段即鲍邱水互称,即潮白河)又南迳潞县为潞河。《魏土地记》曰: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是也。又东南至雍奴县西,为笥沟;湿水入焉,俗谓之合口也。又东,鲍丘水于县西北而东出。

    又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东入于海。清河者,派河尾也。沽河又东南迳泉州县故城东,王莽之泉调也。沽水又东南合清河,今无水。清、淇、漳、洹、滱、易、涞、濡、沽、滹沱,同归于海。故《经》曰派河尾也。

《水经注》鲍邱水(此段即沽河互称,即潮白河)描写了大运河及通州漷县镇一带的历史:又南过潞县西,鲍丘水入潞,通得潞河之称矣...  又南迳潞县故城西,王莽之通潞亭也。汉光武遣吴汉、耿弇等破铜马、五幡于潞东,谓是县也。屈而东南流,迳潞城南,世祖拜彭宠为渔阳太守,治此。宠叛,光武遣游击将军邓隆伐之,军于是水之南(该地指通州张家湾一带),光武策其必败,果为宠所破,遗壁故垒存焉。鲍丘水又东南入夏泽(疑为通州区大、小甘棠、夏店村一带),泽南纡曲渚(纡曲渚约在通州区西集镇一带)十馀里,北佩谦泽(佩谦泽在香河县一带),眇望无垠也。又南至雍奴县北,屈东入于海。

 

 《正史·新元史》五十三卷·河渠志记载:白河,源出塞外,经漷州为潮河川,南流至通州潞县,合榆、浑(温榆河、漷县凉水河)诸水,亦名潞河,又东南至香河县,又过武清县,达于静海县,至直沽入海。 至元三十年九月(1293年),漕司言:通州运粮河,全仰白、榆、浑三河之水合流,舟楫之行有年矣。今岁新开闸河,分引浑、榆二河上源之水。故自李二寺(今通州区里二泗村,于漷县北四公里处)至通州三十余里,河道浅涩。今春夏天早,有水深二尺处,粮船不通,改用小料船搬载,淹延岁月,致亏粮数。先是,都水监相视白河,自东岸吴家庄前,就大河西南,斜开小河二里许,引榆河合流至深沟坝下,以通漕舟。今丈量,自深沟、榆河上湾,至吴家庄龙王庙前白河,西南至坝河八百余步。及巡视,知榆河上源筑闭,其水尽趋通惠河,止有白佛、灵沟子母有二小河水人榆河,水浅不能胜舟。拟自吴家庄就龙王庙前闭白河,于西南开小渠,引水自坝河上湾入河榆,庶可漕运。又深沟乐岁五仓,积贮新旧粮七十余万石,站车挽运艰缓。访视通州城北通惠河积水,至深沟村西水渠,去乐岁、广储等仓甚近。拟自积水处由旧渠北开四百步,至乐岁仓西北,以小料船载甚便。中书省议,从之。 

 

      纵观第四纪末次冰川期的冰后期史前大洪水结束以来随着气候向趋于干旱变化发展,从而潞河经历了由自然、到自然及人为复合干预带来随之明显变化:

潞河夏商周时期:由白河、永定河合流而成;

潞河秦汉时期:由潮河、白河、永定河合流而成;

潞河明清时期:潮、白河合流而成;

潞河民国后期至今:痛失潮白河源水;

  潞河在失去永定河、潮白河的支持后、随着近二十年来地表浅层水的消失,现在潞河已是基本是生活用水经污水厂处理后再次在河道中进行物化处理及自然时效相结合的景观河了,潮白河、永定河因上游密云、官厅水库截断河流亦干枯,曾经的北方河泽遍布的幽州水乡,已无法再现,;古潞城也被从睡梦中唤醒,随之坐落之上的是北京行政副中心建筑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历史文化故事:说说两个潞河、两个蓟县
通州五河交汇处古代汇聚六条河
涿州金门闸
通州八景之二-漂来的城池-十
北运河干流----温榆河
大运河京冀段全线互联互通!沿途美景名胜有哪些?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