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流亡西域的元朝“短命皇帝”元明宗




   史上绝大多数的皇帝都是生在宫廷,从小锦衣玉食,身边仆从众多,处处被人呵护,步步受人提醒,除了经战乱,打拼天下的开国之君,那些半中间所谓承平时代的皇帝,想要接触一下民间的机会都很少。当然,世事总有例外,也有极少数经历过流亡生涯的皇帝,他们也比较出名,前有汉宣帝,后有唐宣宗,不仅名号类似,而且正因感受过民间疾苦,反倒都成为比较优秀的皇帝。可本文的主人公则是例外中的例外,他的一生可以用悲惨和无奈来形容,这就是蒙古元朝的第九个皇帝元明宗和世瓎(读音拉)。
  笔者曾经在《那些死于谋杀的中国皇帝》一文中写到过元明宗。他算是一个“短命”皇帝,登上皇位仅有八个月就死于内乱,年仅三十岁左右。这是他当上皇帝后的悲惨结局,而他没当上皇帝前已经很惨,曾经流亡在外十二年,大部分时间,都远远躲在西域金山一带,受到察合台汗国的收容。在蒙古元朝的历史上,如果不是几大汗国的分封者,逃亡西域的往往都是争权夺位的失败者,例如窝阔台家族。即便作为亲王,也和逃犯、放逐者没多大区别,有时连放羊牧马也不得安宁。整个蒙古元朝,因皇位传袭制度的不确定,酿成大乱的教训非常严重,几乎从成吉思汗死后到元顺帝一直没有间断过,这也是造成元朝国祚不稳、时间不长的重大原因之一。元明宗的一生,也就非常典型的印证了这一深刻的历史现象。
  元明宗和世瓎生活在元朝中叶,从元成宗到元惠宗登位,统共二十多年,却走马灯一样换了6个皇帝,平均在位时间4年,最短的元宁宗懿璘质班,也就是和世瓎的次子,竟只在位一个多月,年仅7岁就去见他们的长生天了,也可见元明宗的命运还附带影响了他一家以及整个元朝的命运,当然,一切都还要从头说起。

     导致流亡的背景

  1328年8月,元致和元年,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因酒色过度死于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上都镇东闪电河北岸),终年36岁(史书记载如此,应该是虚岁,但不少研究者对泰定帝的生年有争议,综合起来,史书记载的可信度依然较高)。他的去世引发了元朝历史上最血腥的帝位之争,结果是皇位重新回到了元武宗海山的后人手中,并一直延续到元朝灭亡。也孙铁木儿死后,四年前被封为皇太子的他的幼子阿速吉八(也死于1328年,被称为天顺帝,当然更多的观点认为他是失踪)于10月在上都即位,拥立他的有中书右丞相倒剌沙、辽王脱脱和也孙铁木儿的侄子、被封为梁王的王禅(位于云南)。
  同时,大都宫廷中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先发制人,趁百官聚集兴圣宫议事的时候,率阿剌铁木儿、孛伦赤等十七人,号召群臣:“武宗皇帝有两个儿子,天下正统当归他们,有敢不从者,杀无赦!”燕帖木儿出身于对抗乃颜(死于1287年)、海都和都哇诸王战争中功名显赫的钦察家族,祖父为一代名将土土哈。父亲床兀儿(1260—1322年)和他本人也都是海山征讨叛王时的统帅和海山即位的拥立者,武宗在位时燕帖木儿家族的地位达到了顶点。但是之后两朝,这一家族一落千丈。泰定帝去世时,燕帖木儿出任级别不高但主掌要务的枢密院佥院一职。可能是出于对海山的效忠,加上急于恢复家族地位的个人心愿,使燕帖木儿起来反对由泰定帝的后人继位。因此,这个时候形成了大都和上都互相对立的两股势力。
  大都和上都分别有一套宫廷制度,整个元朝实行两都制。习惯上,我们会以为大都是元朝京师,而上都是行宫。其实,大都和上都的政治地位一样,忽必烈就是在上都登上的帝位(当时称开平,在金朝为金莲川,为一处行宫,也是皇帝接见草原部落首领和避暑游猎的所在),而大多数元朝皇帝也会遵从草原习俗进行巡守,上都在夏秋季节一直会作为京师来处理朝政和施行礼仪,和大都各自占据一半的时间,地位根本没什么分别。所以,像泰定帝大部分时间一直都在上都,但他在入秋后患病,大都空虚,燕帖木儿利用机会积累力量。等泰定帝死后,率先处置了一批大都的敌对官员,决意迅速拥戴武宗之子继位。
  武宗海山留下两个儿子,长子和世瓎当时为周王,远在西域;次子图帖睦尔为怀王,人在江陵。燕帖木儿为求速战速决,自然打次子图帖睦尔的主意。控制大都之后,燕帖木儿遣人报告在江陵的图帖睦尔和在河南任河南平章政事的蔑儿乞部人伯颜。伯颜是此次帝位争夺中的又一个重要人物,他在海山征讨诸王叛乱时是手下一个低级幕僚。伯颜能够调集当地军队和物资,并亲自护送图帖睦尔抵达大都。当年深秋,图帖睦尔即位,成为元文宗,并宣布他的兄长和世瓎从大漠返回后即会让出帝位:“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当时元文宗说这话八成是真,因为上都诸王势锐,诸行省不少人也以大都为叛逆,同样有不少人处于观望。元文宗自己没底,他又非武宗嫡长子,只能先继帝位,再打“大兄”牌,稳住人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和世瓎这个武宗嫡长子会远在西域那么离奇夸张呢?
  当年元武宗海山以讨平叛王的赫赫功勋坐上龙椅后,与弟弟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关系亲密,讲好兄终弟及。但又约定说,将来元仁宗“万岁”后,应该把帝位再传回给自己的儿子。宠臣三宝奴在武宗活着时曾召集大臣议立武宗长子和世瓎为皇太子,有意改变兄终弟及的盟誓,大臣康里脱脱表示反对:“皇太弟有定扶宗社大功,居东宫日久,兄弟叔侄相承帝位已经有约,怎么又能忽然变卦呢!”三宝奴问:“今日做哥哥的把储君位让给弟弟坐,日后能保证叔叔会把帝位传给侄子吗?(指元仁宗传给和世瓎)”康里脱脱回答得很干脆:“我个人认为盟誓不可渝更,但如果有人失信,苍天在上,定有报应!”不料,元仁宗继位后,在母后和大臣铁木迭儿怂恿下,果然背叛誓约,把皇太子位授与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元英宗),他封和世瓎为周王,徙往云南,明显就是流放边荒之地。
  此举自然招来非议,延祐三年(1316年),周王和世瓎前往云南途中到了延安。手下随臣教化等皆为武宗老臣,一路上愤愤不平,与时为陕西行省丞相的阿思罕秘密联络,宣布要拥戴和世瓎回大都争位。阿思罕原本在朝中官居太师,有相当声望,被权臣铁木迭儿排挤到地方,为了报复,他兴兵拥护周王。谁想机密泄露,陕西行省的平章政事塔察儿杀掉阿思罕和教化等人。眼见情况危急,周王和世瓎只得借机出塞,一路逃往西北。经过这么一闹,元仁宗感到心中有愧,也没有深究。但之后硕德八剌上台后,铁木迭儿还不罢休,和世瓎固然是逃亡西域了,但图帖睦尔还在中原,于是继续流放至琼州海南岛。直到泰定帝即位后,才把图帖睦尔召回中原,改封怀王安置在江陵,境遇算有了好转。


   流亡西域的生活


  流亡西域的和世瓎算是远离了皇位争夺,察合台汗国的君臣倒是接纳了这位落难皇子。
  和世瓎经历一场大劫,似乎看透了许多,他不敢以血统高贵自居,与察合台宗王立约,冬居札颜,夏居斡罗斡察山,春秋则与从人在金山一起自耕自食,与当地诸部落和平相处。为此,他还和哈剌鲁部结亲(哈剌鲁不是蒙古人部落,而是突厥铁勒等人相结合的后裔,从唐代直至辽宋时期称葛逻禄,一直生活在西域高山草原地带,其名称在古突厥语据说有“雪山”之意,后来归附喀喇汗国和西辽王朝,蔓延到整个中亚,为后来乌兹别克人祖先之一),另娶了一个王妃迈来迪,非常喜爱,生下了后来的元惠宗妥欢帖木儿。不过可惜,迈来迪在生产后不久去世。之前他的王妃八不沙随他患难多年,但还没有子嗣,八不沙的儿子懿璘质班生于1326年。
  和世瓎一家就这么在西域的大漠草原相依为命,对回归蒙古本土几近无望。回想从前卷入宫廷漩涡,和世瓎也感到了厌倦,本打算就这样在金山一带终老,然而世事无常,到泰定帝突然身死,他又得到东归的消息。这时,他已经流亡了十二年,爱妃迈来迪死了已经八年,而他也有了两个儿子。身为元朝武宗皇帝的皇长子,时乖命蹇,在一帮封国诸侯的簇拥下,终究也没能躲开纷争。如果他是父皇海山那样的人或许可以改变命运,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守成之君,可惜他的资质太过平平无奇,只能沦为虎狼追逐的对象,落得惨淡收场。
   这一切的转变,也和西域察合台汗国对和世瓎的收留有着潜在的关联。
  察合台汗国在14世纪初几乎是最鼎盛的阶段。从都哇开始,原本臣服于窝阔台汗国宗王海都。海都在铁坚古山战败身死后,都哇有意结束和元朝的对抗,于是说服海都的儿子察八儿一同与元朝和好。因此,元成宗勉强平息了蔓延半个世纪的西域战火。不久,都哇一家算计察八儿一家,察合台汗国逐渐吞并窝阔台汗国。从此,察合台汗国成为西域一家独大的局面。察八儿东躲西藏,后来逃归漠北,好在被元武宗收留,总算给窝阔台一家留了一脉香火
  都哇于1306年病故,之后宽阇嗣位,但很快暴毙。根据蒙古幼子位尊传统,都哇的幼子怯别继位。他当了一年汗王让位给兄弟也先不花。也先不花据说幼年生活在大都,十分武勇好胜。此时,察合台汗国因借口追剿察八儿继续扩大领地曾领兵攻打元朝本土,没能占到便宜,然后又进军更远的伊儿汗国。接连不断穷兵黩武,汗国内部不稳,尤其河中地区众多突厥后裔分化严重,乃至于呈现出诸侯强大,无视成吉思汗子孙权威的地步。为了稳定汗国,怯别和也先不花拉拢阿力麻里(该地区是成吉思汗生前分封给察合台的封地)一带最具影响的哈萨克部落杜拉特部首领,在阿力麻里举行忽里台大会,正式推举也先不花称汗,也先不花的牙帐仍然设在阿力麻里的虎牙思。
  某种意义上,当时的察合台汗国也上演了一出和元朝类似的兄弟间的暗战。由于也先不花的汗位是从怯别那里所得,也先不花心里也很害怕怯别复位。因此,他索性把汗国东部地区在名义上让给怯别和杜拉特部共同管理,实际是以杜拉特部监视和压制怯别,而他自己则去往河中撒马儿罕,通过发行钱币、改进农业和一些拢络手段稳定汗国。这一举措,其实已经为后面汗国分裂制造了苗头。1320年,也先不花死后,怯别再次复位,他也坚持改革和稳定的策略,并且在汗国四处巡幸,意在拢络各地家族,包括在火州、别失八里等地修筑宫殿。另外最重要的一点,他缓解了与伊儿汗国和元朝的关系,并派遣使者前往元朝入贡,总算为西域赢得较为安宁的局面。1326年,怯别去世,他的兄弟燕只台吉、笃来帖木儿先后继承了汗位。
  那么,当身为周王的和世瓎流亡西域的时候,正逢也先不花和怯别在位。尤其是怯别复位后,力主和元朝改善关系来获得更大的支持,因此,他就对这个武宗皇帝嫡长子较为看顾,和世瓎在西域度过比较安宁的十来年光阴。不仅怯别对他不错,其他宗王燕只台吉、笃来帖木儿也都对和世瓎十分友好。在传来大都方面希望和世瓎返回继承大位时,察合台一家的诸王都把和世瓎当作一个重要的筹码,尤其燕只台吉以汗位继承者的姿态,亲自护送和世瓎返回漠北,他们万万不会想到,这一举动是将和世瓎送上了不归之路。
   

   兄弟恩怨和元明宗之死


  在上都和大都两股势力对峙时,最初是上都方面占优势。他们攻破长城关口后,一路向着大都逼近,在元朝历史上被称为“两都之战”。但是,他们低估了大都方面的实力,作为将门之后的燕帖木儿绝非浪得虚名,亲自率军作战,很快扭转了局面。同时,对上都势力的致命打击来自东蒙古方面的突袭。可能是在燕帖木儿的叔父、东路蒙古军都元帅不花帖木儿的影响下,许多东路诸王都支持大都派。他们的军队在不花帖木儿和齐王月鲁帖木儿(成吉思汗幼弟的后人)率领下,在当年冬天包围了上都,而此时上都的绝大多数军队仍在长城一线作战。惊慌失措的上都宫廷被迫在第二天出降,倒剌沙和绝大多数首脑人物都被拘捕,随即被处死;年轻的天顺帝阿速吉八总共在位不到一个月,后来被报失踪,当时年仅八岁。阿速吉八的结局也是一大谜团,一些人认为确实可能在混乱中失踪,因为大军入宫时,绝大多数朝臣后妃宫女都在,唯独小皇帝不在,而朱耀廷《正说元朝十五帝》说:“天顺帝阿速吉八被俘。”也有多数人认为“失踪”是后来撒的烟雾,在乱中被杀或者就是被倒剌沙为了投降而害的可能性最大。
  元文宗图帖睦尔顺利登位后,为了显示自己信守承诺,派臣下数次往返,迎接流亡西北多年的大哥回大都“登基”。但多种迹象表明,好不容易获得安定生活的和世瓎对这一“意外”好事心中存疑,迟迟不肯动身。此时,有意与元朝交好的察合台诸王和一帮哈萨克部落首领皆劝他返回,另外追随他东奔西走的从人们也都劝周王继承帝位,人人都希望可以借此机会获得封赏。迫于周遭的反复劝说,和世瓎只有答应,再派老臣孛罗前去大都商议礼节。哪知道,当上都、大都的百姓闻听周王真的要回来,不少人都欢呼鼓舞,一些诸王、旧臣还争着准备迎谒。而且,陪同和世瓎返回的是察合台汗王燕只台吉,也充分显示了和世瓎武宗嫡子的贵重身份,确实有着相当的号召力。这一下,轮到元文宗、燕帖木儿大感“意外”了。
  与当年元仁宗、元武宗那种手足情况不同,元明宗与元文宗并非一奶同胞。元明宗之母是亦乞烈氏,元文宗母是唐兀氏,似乎可以明白,元文宗继位时的一番表白很可能是一种无奈之下的“托词”,派遣使节请回“大兄”八成也是故作姿态。既非至亲骨肉,也就没想到已经流亡在外十二年的和世瓎还会当真惦记“皇位”,实在出乎意料。更让图帖睦尔意想不到的是,和世瓎竟也没有回到大都,而是在漠北旧都和林宣布继位,成了元朝新君。自元世祖忽必烈以后,元朝京师不是大都就是上都,和林作为蒙古汗国时的都城,基本失去了京师的地位。不过,在整个蒙古来说,仍然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和世瓎于天历二年(1329年2月)在和林登基,自然流露出微妙的信号。加上他随之而来的一些举措,都让元文宗图帖睦尔十分敏感。
  他派使臣对在大都的元文宗说:“兄弟你听政之暇,应该亲近儒家士大夫,深习古今治乱得失,不要荒废时间。”言者可能无心,听者绝对有意,图帖睦尔对这种教训口吻非常不舒服。当然,心中不舒服,面上的事情一定要做。图帖睦尔遣燕帖木儿等率大队人马,向元明宗奉上皇帝的几套玉玺,以示让位之心。元明宗完全松懈下来,还加封燕帖木儿为太师,并对众人表示,“你们回去告诉大家,凡是京师朕弟所任百官,朕仍用之,不必自疑。”燕帖木儿反而试探元明宗:“陛下君临万方,国家大事所系者,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而已,宜择人居之。”元明宗得意忘形,忘偏偏了刚才所说的袭用元文宗所任百官的话,马上下诏委派父亲武宗旧臣与随从自己多年的旧臣孛罗等人分别进入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燕帖木儿起初是真心拥戴武宗之后为帝,若元明宗真的信赖和器重他,他倒也无须再多生事端,和世瓎这个武宗嫡子更加可以巩固燕帖木儿家族的地位。但他看出元明宗会大肆安插自己的人,完全破坏他和图帖睦尔在中原建立的秩序,而且元明宗身边的亲信对他更是极为排斥,曾在宴会上出言不逊,燕帖木儿面上自然不能计较,其实已经心中有数,自己无法和世瓎建立合作基础,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倚重。
  此后,元明宗又发布一系列诏旨,任命大批官员,从中央到行省,几乎都换上他自己认可的新人选。过份的是,他还“选用潜邸旧臣及扈从士,受制命者八十有五人,六品以下二十有六人”,特别明显地任用私人。当然,为了稳住图帖睦尔,他下令大都省臣重铸“皇太子宝”,其实是“皇太弟宝”,从前元武宗所铸“皇太子宝”忽然找不见了,并诏谕中书省臣:“凡国家钱谷、铨选诸大政事,先启皇太子(皇太弟),然后以闻。”图帖睦尔这时也不敢“怠慢”,在燕帖木儿窜掇下从大都出发,北行“迎接”大哥元明宗。八月四日,元文宗与元明宗兄弟俩在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在今天河北省张北县北)见面,重聚似乎弥漫着欢乐气氛。但四天之后,元明宗就突然死亡,年仅三十,一个月后,元文宗图帖睦尔在上都再次即位。
  元明宗和世瓎的死显然是燕铁木儿主谋的,但也极有可能是与元文宗图帖睦尔合谋的结果。《元史·明宗纪》记载和世瓎是“暴卒”。私人撰史者经过权衡和推测,大多明确指出和世瓎是被毒死,而燕帖木儿就是谋杀者。只有极少数人认为是自然死亡。1340年,元明宗之子妥欢帖睦尔(惠宗,也就是顺帝,1333—1370年在位)就指责图帖睦尔害死了他父亲,作为报复,下令将图帖睦尔的牌位从太庙中撤去。
  事到如今,我们再回看和世瓎一生的不幸结局,原本作为武宗嫡长子,在蒙古朝野都具有极高身份和影响力,而且饱经磨难,苦尽甘来,也已经坐上龙椅,显示出一股要改变朝廷格局的气象,但为何他的好运转瞬即逝?显然,个人原因和没有看清时局是最大的关键。
  和世瓎与他的父亲武宗的情况已经截然不同,他们在都城官员的支持和军事力量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曾经作为漠北草原诸军的最高统帅,海山一直是元朝统治阶层中的一分子,并与宫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帝位继承危机爆发时,以哈剌哈孙为首的京城官员都认为海山是合适的帝位继承人;虽然爱育黎拔力八达先控制了宫廷,但也只敢摄政,而不敢自己即位。相反,和世瓎是放逐在遥远西域长达十二年的政治流亡者。当“南坡之变”发生时,图帖睦尔和燕铁木儿已经在中原汉地建立了他们的统治,而和世瓎实际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局外人,返回中原也难以真正行使权力,反而触发了新的斗争。此外,海山为了巩固统治,在即位时带来了3万人的军队;而和世瓎带到中原的只有1800名卫士,在实力上不可能超过他的弟弟图帖睦尔,和世瓎既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太低估了自己所能遇到的困境。因此,漫长十二年的西域生活,令他失去了漠北和中原的政治军事支持,即使他坐上龙椅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如果他能看清局势和自己的处境,是否当初应该坚定信心,彻底在遥远的西域继续放羊牧马,反而可以获得一生的安宁?他就不会悲惨的死于毒杀,他的儿子懿璘质班或许就不会那么短命,另一个儿子妥欢帖木儿也不会在三十多年后丢掉大元的江山,而他的孙子也就不会再次亡命漠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古大汗(皇帝)为何多数不是世袭继统?
元明宗,元明宗简介
元朝简史
《蒙古家谱》罗密编篡 博清额校 甄达真简译注
历代帝王传纪(元朝)
大元王朝历代皇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