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包拯七劾张尧佐

在那皇权至上的时代, 皇帝宠爱张贵妃, 决心提拔张尧佐。包拯接连上了七次奏折, 弹勤这位宠臣。在激烈的廷辩当中, 他不慎失态, 激怒了皇帝。一场杀身之祸眼看就要发生,包拯仍然没有后退。

 

反贪官、除恶霸, 是包拯一生中最为突出、最为后人称道的业绩。
        在他任职的24 年间, 由他弹幼被降职、罢官、法办的贪官污吏, 不下三十人。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是历史上少见的。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 包拯往往奏上三本、五本、七本, 象连珠炮,火力十分集中, 大有不达目的誓罢休的气概。这些被弹劫者, 都是有权有势有后台的人,是活老虎。其中有些人比包拯的官职还要高, 权能通天,雄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包拯敢于据理力争, 不畏权势, 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出类拔萃、望尘莫及的。如七次弹劫张尧佐, 多次弹勃宰相宋库, 七次弹幼王逛, 都是震动全国的大案。其中特别是弹幼张尧佐, 是很典型、很有代表性的一场反对贪污腐败的苦战。

  朝廷宠臣张尧佐

张尧佐是张贵妃的叔父, 原来在基层任推官、知县、知州。张贵妃得势以后, 他进人京城,很快就当上了三司户部判官, 户部副使。不久,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 又晋升为端明殿学士, 正式担任三司使?掌管全国经济大权的大臣?。这种扶摇直上, 一年之内晋升四次,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 是坐飞机式的升迁, 使许多人感到吃惊。
       张尧佐的升迁, 并不是凭政绩, 而是靠张贵妃这个后宫的关系。
        张贵妃八岁进宫, 模样儿很漂亮, 又很聪明, 善于迎合。她本来是服侍杨太后的宫女, 宋仁宗又是杨太后抚养长大的。从童年时代, 她就有机会接近仁宗, 并讨得仁宗的喜欢。仁宗即位以后, 便把她由一个普通的宫女, 一步一步地提升为才人、修媛、美人、贵妃。在她刚当上了贵妃的时候, 害了一场病, 她向仁宗皇帝说? “我资薄崇厚, 承受不了这样的福气, 所以遭了灾, 害了这场病, 我愿意贬为美人。”她这些举动, 很讨仁宗的喜欢。这个张贵妃, 父亲早逝, 无依无靠, 只有抚养她长大的叔父张尧佐。张贵妃出身微贱,迫切希望仁宗皇帝能够提拔张尧佐, 来提高自己的身分, 满足她那争强好胜的虚荣心。仁宗皇帝一向贪恋美色, 四十多岁又没有儿子, 对张贵妃便有求必应。张尧佐就是靠这种关系平步青云的。
        面对这样的歪风邪气, 有些人不敢讲话;有些人还打顺风旗、拍马屁。在张美人册封为张贵妃的时候,谏官王蛰就积极为她歌功颂德, 一再叫好。张贵妃曾经得意地说? “王蛰是我家的谏官” , 暗中给了他不少的好处。
       向庞然大物开炮

三司使是户部副使的顶头上司, 包公任户部副使时, 张尧佐就是他的顶头上司正是因为他曾经是张尧佐的下属, 亲眼目睹了这位大红人的所作所为, 更加感到肩上的重任。当包拯踏人谏院, 便着手整顿纲纪,端正朝风。1049年(皇佑元年)元月, 张尧佐登上了端明殿学士的宝座;3月, 权三司使9月,去掉“权” 字, 成为正式的三司使。也就是张尧佐一年之内晋升四次的春风得意的时候, 包拯在1050 年6月, 第一次向张尧佐这个庞然大物发动了进攻。在这次弹幼中, 包拯提出?:““今亿兆之众谓三司使张尧佐凡庸之人, 徒缘宠私, 骤阶显列, 是非倒置, 职业都忘, ? ? 而尧佐洋洋自得, 不知羞辱,召来灾疹, 实自斯人。” (《包拯集编年校补》147 页《弹张尧佐》)包拯指出张尧佐是个庸才, 很少建树,办事不力, 是非颠倒, 造成法制混乱, 账目不清,建议仁宗皇帝把他调离三司, 降职使用, 或改授其他闲散职务。
        这次弹劫, 泥牛人海, 没有消息。
        包拯6 月送上对张尧佐的第一次弹幼后,至9 月的四个月当中, 又两次弹劫郭承佑, 还曾上《请绝内降》疏。这多次活动, 有的是直接、也有的是间接地提醒仁宗皇帝, 要解决张尧佐的问题。在褪内外计臣》的两次奏折中, 包拯又直接提到张尧佐。因为这一年的9月, 是三年一次的南郊祭天地的大典, 张尧佐掌握财政大权, 慷国家之慨, 乱发赏钱, 争取公众对他的好感。包拯提出国家的财政危机, 已经相当严重, 富裕的江淮两浙, 又遭受早涝灾害, 国库空虚, 商旅不通, 钱粮不足于自给。三司使应该好好算算账,把近几年的收人支出结算一下, 让大家心里有数。国家的经济状况, 内靠三司使, 外靠转运使,要选有才能的人担此重任。如果用人不当, 大家又都保持沉默, 让事态继续发展, 一天比一天严重, 那就不好办了。
        这个奏折送上去没有几天, 包拯感到话没有讲完, 又上了一个奏折。在这个奏折里, 他重申了上述意见, 特别以宋代一向重视提拔三司使的历史事实, 感化仁宗皇帝。奏折回顾说? 宋太祖选用陈恕。陈恕掌握财政大权18年, 精打细算, 管理得很好。陈恕卸任, 是寇准、魏羽接替。魏羽出人三司18年, 钱粮业务也管理得井井有条。后来的三司大臣, 虽然不如陈、魏, 也都是优秀人才。张尧佐才能平庸, 担任闲散职务还可以, 怎好把财政大权交给他? 这会误大事的呀!

  艰难的选择

过了一段时间, 张尧佐不但没有免职, 还升迁到比三司使还要高的职位? 宣徽南院使另外还担任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同群牧制置使, 一身而四任。当包拯正为此事生气犯愁的时候, 仁宗皇帝又与执政大臣精心策划, 把敢于直言的御史中垂郭劝调离, 把处事态度平和的王举正调来接任。包拯认为, 谏官的责任就是? “惟采取天下公议, 别白贤不肖, 敷闻于上, 冀陛倚常任得其人, 以熙大政,不使贪冒非才者得以胶固其位, 害败于事” , 皇帝身边的大臣, 只是讲好听的, 报喜不报优, 皇帝怎能做出正确决策呢?包拯面对越来越不利的形势, 他决心冒更大的风险, 把弹幼张尧佐的事进行到底。
    包拯多次弹幼张尧佐, 文字不长, 并没具体地列举出张尧佐有什么重大的罪状, 最突出的一点, 说? 他是个“凡庸之人” , 不很称职。这次包拯在新的奏折中严厉地指出? 张尧佐是窃踞高位, “ 惭羞不知, 真清朝之秽污, 白昼之慈魅也” 。(《包拯集编校朴》164 页)此文的用词已达到异常尖锐的程度, 并且把批评的矛头, 婉转地指向仁宗本人:“执政大臣不思规陛下以大义,乃从侧顷指” , “ 使陛下有私昵后宫之过。” 。

 手捧乌纱群起廷辩

谏官陈旭、吴奎等人也和包拯一起对张尧佐提出弹幼, 展开抨击。
        过了几天, 未见动静, 包公又趁热打铁, 再次正面发动弹劫。指出张尧佐一日而授四使, 比之过去,史无前例, 访之今日, 人心不安, 这不仅破坏了章典, 损害皇上的威信, 也损害了国家社翟的利益, 是万万使不得的。
          仁宗皇帝仍然听不进这些意见。

  这时不仅唐介、张择行、吴奎群起参加弹幼, 连平时很和气的御史中垂王举正也挺身而出, 批评张尧佐恩宠过甚, 使忠臣齿冷, 义士心寒。如不采纳, 请罢御史中垂之职。
         台谏已经发展到大臣要授乌纱帽了, 因有张贵妃从中说情, 仁宗皇帝仍然下不了决心。
         王举正不得已亮出最后一张王牌, 要求廷辩, 也就是与仁宗当面净谏。这是希望改革吏风的仁宗皇帝给予谏官和大臣的最高权利。由于这是皇帝亲自给予的权利, 不好马上反口, 只好让廷辩照常进行。在这次廷辩当中, 包拯作了长篇发言。群臣上朝的时候, 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皇帝与大臣是要有一定的距离的。由于包拯措词激烈, 情绪激动, 不断地移动脚步, 渐渐地缩短了中间的距离。正在恳切陈词的时候,一时不慎, 唾沫溅到了仁宗的脸上。仁宗不得不用袍袖擦去唾沫, 一怒罢朝回宫。满朝文武大臣, 大惊失色, 不知要发生什么事来。

   仁宗爱忠臣又怕忠臣

 后宫里的张贵妃, 知道大臣在弹劫张尧佐每次仁宗上朝, 她都要送到门口, 叮嘱说?别忘记了宣徽使。” 在这个时候, 仁宗对张贵妃的要求, 几乎是百依百顺, 不愿违反她的意愿。所以, 不论包拯等人如何提建议, 他总是按兵不动, 没有采纳意见。这次仁宗皇帝回到宫中, 张贵妃慌忙上前询问:“怎么样了? ” 仁宗长长地叹了口气:“ “哎!你总是要我袒护你那位叔叔。可是你就不想想, 朝廷上站着一位包拯呀!”
         仁宗在朝臣面前受了委屈, 但是, 他没有一怒杀忠臣, 泄私愤; 他心里仍然明白, 要为国家、为社樱着想, 包拯是对的, 是有道理的。自己的做法是有毛病的。但是, 他太爱张贵妃了。他希望满足她的愿望,讨她的开心呀。仁宗是一个立志改革的皇帝, 也是一个贪图享乐的皇帝, 这就是矛盾的所在。
         聪明美丽的张贵妃一看皇帝受了这大的委屈, 慌忙跪下请求恕罪。她又从中疏通, 张尧佐自动请辞, 免去一些职务。可是, 仁宗皇帝又玩了一个缓兵之计, 只过了几个月又把宣徽使的重任委给了张尧佐。包拯又继续与吴奎联名上章, 指出张尧佐贪欲过盛, 不能逞其私欲, 熏灼天下。

  大恩不可频假群心不可固违
         四天不见回音, 包拯又连续上章, 提醒仁宗, 大恩不可频频给人, 给多了就降低了君王的威信,群臣的舆论不能固执地违背, 抵触过分了就会失去人心, 造成动乱。
        这种一再地劝谏, 终于说动了仁宗, 张尧佐不再升迁。张贵妃又病死, 外戚擅权的危险局面才算暂时缓解。
       通过对张尧佐的弹幼, 展示了包拯的聪明才智和处事做人的一些准则。即使皇帝要袒护的人, 宁愿冒触动龙颜的风险, 他也要公开提出弹劫, 这种光明磊落的气质、不畏权势的魄力,的确是难能可贵、令人尊敬的。
        他提出用人是国家的大事, 不能因私人的感情而提拔大臣。如果这种歪风一旦得势, “ 以至使相重任,名器之大者, 尽可皆缘恩私, 无求而不获, 必快己欲, 以熏灼天下, 此不可不深察也。” 私情、私恩,不是小事, 当大臣的“ 岂敢私自顾虑, 以身为计哉”。

   他提出, 民心是不可违的, 君恩也是不能随便给的, “ 大恩不可频假, 群心不可固违? 假之频则损威, 违之固则兆乱,’而仁宗对张尧佐的恩宠, 已经达到了“ 求之前代则无例, 访之今人则不安” 。仁宗犯下了“ 私于后宫” , “圣经有损” , 这会使“奸幸有所窥伺”因此, 他建议仁宗“稍割爱情” , “断以大义” 。
        包拯提出, 较小的官吏, 贪赃枉法就要受惩办。“ 执政大臣与国同体, 不能尽心竭节, 灼然树立, 是谓之过, 宜乎罢默”。根据这样一个原则, 没有“灼然树立” 的就要罢官, 那些无能之辈, 把所在地区的生产搞得很坏, 仍然异地做官就行不通了。包拯能够这样提出问题, 这说明当时的宋王朝对官吏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
     七次弹勃张尧佐, 是包公一生许多重大经历中的一件。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他那刚正不阿、大奸必摧、敢担风险的气魄、决心和毅力。人们称他为““包青天” , 赋给他许多神奇的幻想色彩, 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作者 春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包公廷辩 | 北宋谏官就是这么牛!
包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丈人拉下马
包拯三弹张尧佐
当他把口水喷到皇帝脸上后,这个朝代再也没有出现过外戚专政了
故事:民间故事之包拯执法铁面无私
宋仁宗想给宠妃的伯父封个高官,结果惹毛了台谏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