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卷 素问篇 阴阳别论

  阴阳,本篇系指脉象而言。别,另外、特殊的意思。由于本篇所论脉之阴阳,侧重于其在三阴三阳经病证诊断方面的意义,与他篇所说的阴阳含义有所不同,故名《阴阳别论》。正如明·吴昆《素问吴注》云:“此篇言阴阳与常论不同,自是一家议论,故曰别论。”

  ⑴脉象与四时的相应关系及其分类、主病和预后。

  ⑵各经的部分病变、证候、传变及其预后。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 ;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歧伯回答说: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四经指四时的平脉。为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四条经脉,分别与春、夏、秋、冬四时相对应。即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一)手太阴肺经(二)手阳明大肠经(三)足阳明胃经(四)足太阴脾经(五)手少阴心经(六)手太阳小肠经(七)足太阳膀胱经(八)足少阴肾经(九)手厥阴心包经(十)手少阳三焦经(十一)足少阳胆经(十二)足厥阴肝经) 脉有阴有阳,能了解什么是阳脉,(1. 中医学名词。指经脉中的阳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阳经、督脉、阳维脉、阳跷脉等。 《灵枢经·脉度》:“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2. 中医学名词。指脉象性质。凡属浮、大、数、动、滑者,谓之“阳脉”。 《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辨脉法>》“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注:“见阳脉,谓见阳热脉也。阳热脉,即浮、大、数、动、滑类也。”)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1. 中医学名词。指经脉中的阴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阴经、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跷脉等。 《灵枢经·脉度》:“阴脉荣其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2. 中医学名词。指脉象的性质。凡属沉、濇、弱、弦、微者,谓之“阴脉”。 《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辨脉法>》:“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注:“见阴脉,谓见阴寒脉也。阴寒脉即沉、濇、弱、弦、微类也。”)能了解什么是阴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就是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五时( 谓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令。泛指一年四季。《吕氏春秋·任地》:“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穫死。” 高诱 注:“五时,五行生杀之时也。” 陈奇猷 校释:“五时者,春、夏、秋、冬、季夏也。本书《十二纪》,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而於《季夏》之末别出中央土一节,是以木、火、金、水、土五行配属春、夏、秋、冬四季,即所谓五时也。”《隋书·王劭传》:“伏愿远遵先圣,於五时取五木以变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各有五脏(人体内肝、心、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脏,古称藏。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阳脉。所谓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所谓"胃气",中医是泛指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对正常人来说,胃气充足是机体健康的体现。对病人而言,胃气则影响到康复能力。在调理胃气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以"和脏腑"作为原则,脾胃兼顾,健脾养胃。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采取"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通则不痛"的原理让胃好胃舒。①指胃的正常功能。②指胃中的水谷之气。③泛指人体的精气。),称为真脏脉(真脏脉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故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素问·玉机真藏论》记载:"真藏脉见,乃予之期日。……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象,真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

       所谓阳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辨别阳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人,民众也,指胸腹部。迎,迎受也。人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由本穴向胸腹以下的身体部位传输。本穴物质为地仓穴分流传来的地部经水,其传输部位是头部以下的胸腹手足。与大迎穴传送上头的气血相比,头部为君,其所受气血为大、为遵,胸腹手足部则为民,气血物质的配送方式不同,故本穴名为人迎。)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素问·五藏别论》王冰次注所云:"气口,则寸口也,亦谓脉口。以寸口可候气之盛衰,故云气口;可以切脉之动静,故云脉口;皆同取于手鱼际之后同身寸之一寸,是则寸口也。"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一》亦注云:"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其实则一耳。")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致疑惑不绝而众议纷纭了。

      位于颈部,结喉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正坐,从喉结往外侧量2横指,可感胸锁乳突肌前缘动脉搏动处。即:取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靠的姿势,人迎穴位于颈部,前颈喉结外侧大约三厘米处。主治咽喉肿痛、气管炎、支气管炎、气喘、瘿气、胸满气逆、咽喉肿痛、食欲不振、高血压。理气降逆、利咽散结、利咽散结、通经活络。

       寸口穴在手掌后桡骨突起处(即大拇指向后的骨节突起处)再往后一指宽的地方。寸口穴与手掌后桡骨突起处之间的距离长约一寸。也就是中医把脉的地方。

       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主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指肝脏的经脉,即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厥阴者,肝脉也。")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主心之正常与否的脉象称心脉。《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当消环自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 意 切其脉时,风气也,心脉浊。")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肺脉(①肺脏的经脉,即手太阴肺经。《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②肺脏的脉象。)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⑴肾脏的经脉,即足少阴肾经。⑵肾脏的平脉。⑶肾脏的病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肾脉急甚为骨(痿)癫疾。"⑷古代诊脉部位之一,指太溪穴处之脉搏(胫后动脉跟支)。三部九候遍诊法之下部地。《素问·三部九候论》:"下部地,足少阴也。"王冰注:"谓肾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分,动应手。"《素问·大奇论》:"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素问·脉要精微论》:"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即脾的真脏脉。其脉象弱软无力,节律失常而无柔和胃气,为脾气败绝的危候。《素问·玉机真藏论》:“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疒颓)疝。

       一般地说: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风消指由胃风引起的消谷善饥,燥火所致的消渴。心痹是原发病,风消是继发病。),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 一般地说: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古病名。睾丸肿大坚硬,重坠胀痛或麻木不知痛痒。指妇女少腹肿的病症(《素问·脉解篇》)。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一般的说: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阳明与厥隐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内经》:“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 ;(脉学名词。指夏季正常的脉象。稍坚洪大,来盛去衰,如钩之状。《素问·阴阳别论》:“鼓一阳曰钩。”《素问·玉机真脏论》:“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即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多主气分热盛。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秋季脉来时轻虚而浮之象。《素问·玉机真藏论》:“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王冰注:“其脉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又,肺脏应时之脉象,即毛脉,浮而无力之脉。《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脉应象:……肺脉毛。”王冰注:“轻浮而虚,如毛羽也。”)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脉象名。《素问.玉机真脏论》:“端直以长,故曰弦”,是指弦脉为端直而长、指下挺然、如按琴弦的脉象。其主病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系冬季脉来沉滑之象。《素问·阴阳别论》:"鼓阳至而绝曰石。"《难经·十五难》:"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李时珍在《濒湖脉学》指出:“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沉脉法也,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等证,又主妊娠。正常人脉滑而缓和(稍有滑象),是营卫调和、气血充盈的征象。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呜。

       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nào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阴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阴阳的平衡,是谓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阴气独盛,则寒湿偏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死。所谓生阳、死阴: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阳;(五脏病按相生次序而传,得其生气,故名)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阴(死阴为病机。指五脏相剋而传,导致经气绝[1]。如心属火,肺属金,心病传肺,为火剋金,金被火消亡。张志聪注:“五脏相克而传谓之死阴。”),肺病传肾,以饮传阴,无阳之候,叫做重阴(重阴  两种属阴的性质重合于同一事物上,多表明阴寒隆盛。⑴夜半为重阴。日为阳,夜为阴,夜半为阴中之阴,故名。《灵枢·营卫生会》:“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人之体温(正常或病态)多于夜半而降。   ㈡病状名。指病色之重阴。古人分男左女右,左为阳,右为阴,谓女子病色现于面右为重阴。属逆证(《素问·玉版论要》)。⑶脉学名。脉象之重阴。寸部属阳,尺部属阴,寸尺俱现沉涩而短之脉为重阴。《难经·二十难》:“重阴者癫。”   ㈣病证名。肺、肾俱属阴,肺病传肾亦称重阴,属逆证。《素问·阴阳别论》:“肺之肾,谓之重阴……死不治。”   ⑸病因病理学术语。阴寒极盛,欲向阳热转化之时,称重阴。《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重阴必阳。”);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辟阴   指肾病传脾。张景岳注:“土本制水,而水反侮脾,水无所畏,是为辟阴。),是不治的死症。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邪气郁结于阳经,则四肢浮肿,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邪气郁结于阴经,则大便下血,以阴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二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邪气郁结于三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阴(足太阴脾、手太阴肺),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阴一阳(指厥阴和少阳)多为喉痹之病。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阴阳脉(尺脉、寸脉)具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症;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血崩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血崩亦名崩、崩中、血山崩、暴崩。指不在经期而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者。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三阴(指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阴就(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阴(指手厥阴心胞络、足厥阴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麻瑞亭治验集 上卷 总论 脉象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第七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篇第七
中医数术考|太素脉法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