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侯国:郜国

      郜国,周代诸侯国,国君姬姓,伯爵。周武王姬发灭商,周文王第十一子郜叔封于郜国,都城郜城,在今山东省成武县。

       西周时期,郜国周边为姬姓诸侯国,西临曹国,东临鲁国,皆兄弟之国,相安无事。

       春秋初期,郜国成为宋国附庸。公元前713年,齐、郑、鲁联合讨伐宋国。郑国军队攻入郜邑,把郜邑土地让予鲁国,鲁国放回郜君,帮助郜国复国(待考),郜国成为子爵小国。公元前640年,郜君向鲁国朝贡。

       春秋时期,郜国被宋国所灭,存国约400年,传世器有郜史硕父鼎及郜仲尊。

        郜国亡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氏,成为郜姓的最早起源,郜国始封之君郜叔为郜姓始祖。

      西周初期,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在全国实行"封邦建国",将一位有贤德之弟封于郜国,建都郜城,在今山东省成武县。郜国始封祖是周文王第十一子郜叔,尊称"郜硕父",后世国君皆称郜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国战争不断,郜国弱小,封域约五十里,为宋国所灭。关于郜国灭亡时间,《春秋·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辛未,取郜。"《左传·桓公二年》( 公元前710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但此时郜国尚未灭亡。《左传·"僖二十年》载:"夏,郜子来朝"。鲁僖公(姬申)二十年,即周襄王(姬郑十二年),公元前640年,表明此时郜国仍然存在,郜国何时灭于宋国无确切纪年,史书无载。

       郜国灭亡之后,为宋国郜邑。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于春秋郜国故地置郜城县(亦作"郜成"),属济阴郡。东汉,省郜成县入成武县。郜国故地即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郜鼎集,传世文物器皿有郜史硕父鼎郜仲尊

 史料记载

      《左传·隐公十年》夏五月,羽父先会齐侯、郑伯伐宋。六月戊申,公会齐侯、郑伯于老桃。壬戌,公败宋师于菅。庚午,郑师入郜。辛未,归于我。庚辰,郑师入防。辛巳,归于我。

郜鼎

      《左传·桓公二年》:"(宋)以郜大鼎赂公……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 。戊申,纳於大庙,非礼也。"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旗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郜鼎怀古

         周武王封庶弟于郜国,定都郜城。春秋时期,郜国覆灭,传国重宝郜史硕父鼎被宋国掠

           郜鼎铭文

至鲁国。明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0年),曾立"郜城集碑碣"一块,上书"郜鼎遗迹"。至清德宗光绪20年(公元1894年),又重立一块,人称"双碑碣"。春游古郜国遗址,不禁引发千古兴亡之遐思。

清代宋廷琦《郜鼎怀古》诗云:

羸马单车逐软尘,迹寻古郜未全湮。执笾分国传丁未,纳庙遗踪记戊申。

烟火连村观俗美,衣冠比户风见淳。千年比地犹周旧,择里何须更卜邻?

清代诗人刘玫《郜城春晓》又云:

胜地天成亦在人,东南一望郜城新。层峦叠翠烟中画,紫陌青畦太古民。

到处莺声听隐树,无边草色喜成茵。试观瑞霭城头上,欲向山灵问卜邻。

郜国故城

       郜国故城,亦称"城湖故城",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湖故城分为东台与文亭山两个堌堆遗址,并且在两个遗址上都采集到龙山文化、商周时期的遗物。城湖故城东西长3525米,南北宽1800米,总面积632.5万平方米。

       城湖故城南隅1万平方米的鱼塘内,发现陶圈井竟达20余座。城内采集的残片,以泥质陶为主,夹砂次之;灰陶、灰褐陶、浅灰陶最多;红陶少量。纹饰以粗绳纹、中绳纹为多;凸凹旋纹、瓦纹、素面亦占一定比例;乳钉纹、菱形方格纹、回纹仅见建筑材料。最常见的陶器有豆、盂、圜底罐、壶、盆、洗、釜、瓮、爵、鬲等。

       城湖故城南隅鱼塘中,还发现了大面积的夯土建筑基址,并有大量的建筑材料暴露,譬如筒瓦、板瓦、瓦当、陶水管弯头和空心砖等,其年代为西周至汉代。这里的瓦片数量达几十万片之多,充分证明南隅一带为宫殿区或者建筑群。这一古建筑群的发现,为认定其为郜国故城址提供了佐证。

受封成武,湖地现古城

       讨伐商纣王后,姬周代商,周武王为了维护天下稳定,将自家的亲戚分封到七十多个不同的地方,形成“封邦建国”的局面。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当时的周朝统治区域并不大,主要位于中原地区,因此山东的中西部成了邦国选址布点的重点,位于山东成武的郜国就是其中一员。

  郜国的开国国君是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获得封地后,他被称为郜国公硕父。按照惯例,周天子为硕父举行了隆重的分封仪式。分封总得有点信物才能彰显王道尊严,当时还没有传国玉玺的说法,象征国之重宝的是青铜器,于是郜国从周天子那里得到了一件青铜器巨制:郜史硕父鼎。鼎上的铭文详细记载着郜国受封的庶民、臣仆、车马、戎兵、田地,以此昭告天下,宣示主权。

  手续也办了,仪式也搞了,郜国公硕父满心欢喜地带着大鼎赶往了封地。可到了封邑一看,郜国公硕父却傻了眼。这里虽然不像鲁国有商朝的残余力量,也不像齐国有连片的盐碱地,人文和地理环境都还不错,可是水有点太多了,四面望去河湖密布,整个郜城就像漂在了水上,来场大雨就有受灾的风险。所以,郜国建国之后,历代国君都把治水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只知道郜国在成武,却说不清都城究竟在哪里,因为郜国都城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留下半点痕迹。如果不是郜鼎的存在,人们甚至怀疑是否曾经真的有这个国家。

  直到三十年前,真相才水落石出。现在的成武有处著名景点叫文亭湖,原先叫“城湖”,湖水面积将近万亩,烟波浩渺,气象万千。1986年,当地人在湖区开挖鱼池,意外发现一批文物。后来经过专家的考证,确定湖里藏着一座水下先秦古城遗址,并认定为是古郜国的都城。

  先秦时期,为了躲避洪水,人们往往堆土成山,择高处定居,显然,这座“水下龙宫”在郜国时代应该是一处制高点,尚能抵御洪水的侵袭。到了汉代以后,先民为保护成武的城池,高筑堤防用来挡水。经过两千多年的黄河淤积,护城堤外比堤内高出近3米。用护城堤抵挡,城外的水是进不来城了,但城内的水也同样排不出去,水越积越多,就成了文亭湖,早期的郜国都城也浸没在了水波深处。

宋贿于鲁,臧哀伯谏纳郜鼎

  也许是忙着和大自然做斗争的缘故,力量弱小的郜国非常低调,将近四百年的存续时间里,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可圈可点的记录,反倒是沾着郜鼎的光,在亡国之后出了名。

  郜国被宋国所灭,亡国之后,传世国宝郜鼎也落到了宋国手里。公元前710年的春天,宋国发生一场令人大跌眼镜的政变。朝廷中的两位重臣发生矛盾,一怒之下,太宰华父督杀死了司马孔父嘉,这还不算,华父督占有了孔父嘉“美而艳”的妻子,一时舆论哗然。朝臣如此胡闹,让毫无存在感的宋殇公很生气。杀红眼的华父督才不吃这套,一不做二不休,把宋殇公也“咔嚓”了,另立宋庄公为国君。

  弑君毕竟不光彩,华父督为了取得各诸侯国对此事的默认,先后对齐、陈、郑、鲁等国进行贿赂,其中,就把郜鼎送给了鲁国。鲁桓公得此宝物很是高兴,把这件“赃物”安放在鲁国的太庙里欣赏。

  鲁国大夫臧哀伯是个明白人,赶紧劝鲁桓公。他告诉鲁桓公,恪守礼制、尊卑有序,百官警戒畏惧,不敢违反法度,国家才能安定。现在国君毁灭德行,树立违礼的坏榜样,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这是传递出坏的信号。如果百官从此都来效法行贿,君王又用什么去惩罚他们呢?

  把郜鼎放在太庙,不仅是“非礼”,而且还有鼓励行贿、纵容腐败的暗示,刚愎自用的鲁桓公显然不会考虑那么多。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可鲁桓公就是对这番金玉良言完全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官员腐败,会导致国家的灭亡,官员堕落,是从权钱交易开始。两千多年后,臧哀伯的这番话仍然令人振聋发聩,时至今日,“臧哀伯谏纳郜鼎”的故事依然有教育意义。

相马识人,文成武就伯乐地

  除了拥有郜鼎,郜国还诞生了一位名人:伯乐。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则把擅长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因此,伯乐只是“艺名”。

  伯乐的真名叫孙阳,少有大志,是土生土长的郜国人。别看今天马已经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但在春秋时期,伯乐的相马术可是一门强国的绝技。在当时,大到军事作战、国家仪仗、驿站传递信息,小到野外狩猎、杂役运输等,都离不开好马。因此,养马、相马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绝非游戏人生。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孙阳自幼选择了相马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事业。不过,在孙阳生活的时代,还没有相关的经验著作可以借鉴,只能靠自己比较摸索、深思探究去发现规律。孙阳学习相马非常勤奋,《吕氏春秋》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

  学有所成之后,孙阳认识到在积贫积弱的郜国难以施展才华,长大之后就离开了故土。他游历诸国,最后西出潼关,到达秦国,得到了秦穆公的重用。相比于中原国家,秦国位于西陲之地,畜牧业本身就比较发达,相马的市场需求很广。特别是为了对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对养育马匹、选择良马非常重视。孙阳的到来,无疑是让雄心勃勃的秦穆公如虎添翼,立刻就被奉为了座上宾。

  凭借一身相马术和卓越的人品才干,孙阳得到了秦穆公信赖,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军”。从此,孙阳以监军少宰之职,随秦军征战南北,在秦国富国强兵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孙阳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不仅会相马、荐马,还有识人、用人的才华,为秦国举荐了九方皋这样的能人贤士。

  虽说当了大官,孙阳却不忘初心,继续研究相马术。经过多年的实践、长期的潜心研究,取得丰富的相马经验后,孙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整理。他搜求资料,反复推敲,终于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对后世影响深远。

  伯乐去世后,葬于郜国故里。墓地就在今成武伯乐集镇驻地伯乐村前。20世纪50年代犹存明嘉靖重修孙阳伯乐墓,虽饱经风雨和磨难,今墓址仍存。20世纪70年代,曾于伯乐墓前挖掘出伯乐残碑,上有篆书“孙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古国遗址被埋入地下,世上留下三件东西:郜鼎、伯乐和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之093--094【须句国、郜国】
山东境内的古方国(二)鄣国、须句国、有缗国、卢国、鬲国、宿国、逢国
桓公二年
春秋第一谋略大师——郑庄公
鲁国史话十四:三国终于会师伐宋,没想到最大的受益者居然是隐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