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夷山名义考

众所周知,武夷山是位于中国东南的著名旅游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然而打开最新的中国地图,会发现好几个“武夷山”:1.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武夷山自然保护区;3.武夷山脉;4.武夷山市;5.武夷新区;6.武夷街道;7.武夷山镇。一众“武夷山”相邻而并存,且都是正式地名,不免令人感到困惑。实际上,在各“武夷”命名中,多数乃20世纪后的产物。本文欲寻根溯源,为之理清脉络。


 一、“武夷山”古代无歧义


今天,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是指福建省武夷山市(旧称崇安县)南部一片丹霞地形,面积约70平方千米,自然胜景有九曲溪、大王峰、天游峰、水帘洞等,人文胜景有武夷宫、武夷精舍等。但清乾隆年间的《福建通志》介绍崇安县山川时称,“武彝山”“在县南三十里,邑望山也,道书谓为十六洞天,峰峦大者亦三十有六”。

“武夷”二字见于文献之始,是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谓汉武帝时祭祀“武夷君,用干鱼”。唐司马贞《索引》引《地理志》曰:“建安有武夷山,溪有仙人葬处,即《汉书》所谓武夷君。”建安即古建安郡,地界相当于闽北的建溪流域(闽江上游),涵盖现在的武夷山市。描写武夷山奇特风景的最早文字,应属南朝顾野王的:“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美哉河山,真人世所希觏也!”顾野王系吴县人(今属苏州),入闽至建安,留下此叹。对武夷山地貌的细致刻画,莫过于明代《徐霞客游记》之《游武夷山日记》。徐霞客的往返路线是:第一天“出崇安南门,觅舟……顺流三十里”,从冲佑观(武夷宫)上岸进山,第三日从赤石街“下舟,挂帆二十里,返崇安”。

武夷山何以谓“武夷”?一是彭祖在武夷山修仙的传说。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的《武夷重建止止庵记》曰:“武夷之为山,考古秦人《列仙传》,盖钱铿于此炼丹焉。……生平唯隐武夷山……铿有子二人,其一日钱武,其次曰钱夷,因此遂名武夷山。”白玉蟾其人,与朱子同世,曾受崇安县士绅邀请,主持止止庵;因居止武夷山,有号“武夷散人”。其《武夷重建止止庵记》介绍止止庵的位置:“背倚幔亭峰,面对虎啸岩,左则天柱峰,右则铁板嶂。入去不数举武,则有朱晦庵仁智堂;出来才一唤地,则有魏王会真庙。”这些峰岩、建筑,集中在武夷九曲溪的一曲至五曲之畔,至今仍可一一指认。二是与武夷君有关。《钦定大清一统志》载:“武夷山……在崇安县南三十里,邑望山也。相传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名。”《索隐》引顾氏《地志》云:“建安县有武夷山,有仙人葬处。”《寰宇记》云:“山在建阳县北一百二十八里。”萧子开《建安记》云:“山髙五百仞,岩石悉红紫二色,望之若朝霞。”其中“相传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名”一句,与武夷山峰岩上的船棺遗迹有关。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证明,船棺是古闽人遗存。八百年前朱子有考辨称:“武夷君之名,著自汉世。祀以干鱼,不知果何神也。今建宁府崇安县南二十余里,有山名武夷,相传即神所宅。……九曲流出其间,两崖绝壁,人迹所不到处,往往有枯查插石鏬间,以庋舟船棺柩之属,柩中遗骸外列,陶器尚皆未坏。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盖亦避世之士,生为众所臣服,没而传以为仙也。”

在南宋闽北地区的儒家群体崛起之前,武夷山主要作为仙道名山存在。唐代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曰:“(武夷山)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真人刘少公治之。”当时,建安郡已改名建州,而崇安县尚未从建阳县独立,故曰武夷山在建州建阳县。历史上,武夷山道教宫观有九十九观之说,其中以唐代始建的冲佑观(又名会仙观、武夷宫等)影响最大,宋代为皇家道观,朱子也曾当过主管。

宋代武夷山以朱子在九曲溪畔创武夷精舍为标志,由道教名山进而成为理学名山,“道南理窟”。朱子《武夷棹歌》咏九曲风光,至今传唱。朱子在武夷山中治学游吟,甚至衍化出“聊斋”式的民间故事“朱子与丽娘”。宋代以武夷命名的文集,有宋初文学家杨亿《武夷新集》和南宋白玉蟾的《武夷集》。理学史上,除了朱子学与武夷山的关系外,尚有“武夷学派”,明黄宗羲《宋元学案》记为“武夷学案”、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记为“武彝胡氏家世学派”,乃崇安人胡安国及其子侄所立,朱子亦属于其后学。

宋代开始,游览、书写武夷山成为一件雅事。据武夷学院的学者统计,相关文学作品达5000余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宋以来所作,他们甚至编出了专门的《武夷文学读本》。清代以前武夷山文献,在大型类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中《方舆汇编·山川典》,有“武夷山部”,共四卷,载有武夷山全图,继以“艺文”两卷,及“纪事”“杂录”“外编”一卷。

武夷山的山志也自宋代面世。第一部的作者刘夔,崇安人,《宋史》有传,其《武夷山志》(一作《武夷山记》)一卷,已佚。历代武夷山志见表1

入清以后,武夷山的身份进一步成为产茶名山。宋代建州茶已名闻天下,元代在九曲溪边设御茶园,但武夷茶脱颖而出,始于明清之际。清初崇安知县王梓《茶考》曰:“武夷山周围一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武夷山居隐士王复礼撰《茶说》,天心禅寺僧人释超全撰《武夷茶歌》,更记载了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鸦片战争后,福州口岸的开辟,重要原因即在英国人欲得到闽江上游武夷山的茶。清末大量涉及武夷山茶叶出口的奏折都称“武彝茶”。这“武彝”与“武夷”是何关系?就笔者所知,“武夷”在清人笔下转成“武彝”,估计跟夷字的蛮夷之义有关。


 二、“武夷山脉”命名缘于近代地理学发展


武夷山一名自古有之,所指范围有限。武夷山作为山脉名称,所指范围极度扩大,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结果。现代中国人初识“武夷山”,多数是通过中学地理课本。200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直接把武夷山脉当作了“武夷山”词条的第一义。以下,笔者试着梳理武夷山脉从古代到近代的命名。

首先是古代地图。不论是清康熙时期彩绘的《福建舆图》(藏中国国家图书馆)、雍正时期彩绘的《福建全省地舆图说》(藏福建省建瓯市图书馆),还是光绪时期《大清会典图》中的黑白地图,如《福建省全图》(卷一八四)、《建宁府图》(卷一八五)、《江西省全图》(卷一七八),都不曾提及横亘闽赣之间有何山脉或山系。诚如近代地理学家吴尚时所言:“我国旧日地理学之记载,详于水而忽于山。”

传教士南怀仁为康熙帝绘制的《坤舆全图》,较准确地标示了现在的武夷山脉,然而当时并未命名。

中国人对境内主要山脉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清晰的过程。翁文灏在民国14年(1925年)撰写的《中国山脉考》对此做过专业总结,现据之以考察武夷山脉。

最早是唐僧人一行提出“天下山河两戒”说,认为华夏大地由“北纪”和“南纪”两大山系包围庇护。发源于昆仑山的南纪,“东循岭徼”入闽中,现在的武夷山脉,被他看作由湖南两广一带而来,仅仅是“岭”(南岭)的一段。到了宋明,堪舆家有“昆仑三龙”说。《徐霞客游记·江源考》曰:“南龙自五岭东趋闽之渔梁,南散为闽省之鼓山,东分为浙之台、宕。”据此,“南龙”的福建段被看作起于粤赣边界的庾岭(五岭之东端)、终于浙闽边界的仙霞关(即渔梁驿),有了较独立的地位,只是仍无独立的名称。

进入近代,西学东渐。19世纪下半叶德国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奥地利人洛采(Loczy)等开始以地质构造论中亚、东亚山脉。1896年德国人傅德赉(Futterer)综合当时成果,绘制过中国山脉图,武夷山脉处标为“庾岭”。

1907年美国人维理士(Willis)绘制了《亚洲大陆构造图》,武夷山脉处(标8)命名为“南岭”。翁文灏指出,中国南部的山脉较之中国北部、中部,地理学家的研究比较缺略。他自己也是把这一带的山系泛泛称为“南岭”。

民国22年(1933年)的一张福建省地图,标出了仙霞岭脉、大杉岭脉。大杉岭脉北起崇安,南至闽、赣、粤交界,基本是武夷山脉范围。这是武夷山脉第一次获得命名,只是当时叫的是大杉岭脉,即以闽北光泽县与江西省的分水岭杉岭命名。到民国26年(1937年),武昌亚新地学社印行的《福建省明细地图》,同一山脉被写作“武夷山脉或杉岭山脉”,这是地图上第一次出现武夷山脉名称

民国25年的《澉志补录》有云:“南昆仑之脉……在闽为武夷山脉。”可知早于亚新地学社的地图,已有武夷山脉之名。根据这些资料,暂时只能把武夷山脉的命名框定在1933—1935年间。此后,武夷山脉的命名便定型了。民国35年出版的《中国地理教科书》之《全国地势图》,那条山脉只写“武夷山脉”。




 三、福建、江西两地的武夷山命名


先说福建。经国务院批准,福建崇安县于1989年改为武夷山市,但这并非崇安行政区冠名武夷之始。崇安县原有“武夷乡”。朱子为父亲朱松写的《行状》提到,朱松葬地为“武夷乡上梅里寂歴山中峰僧舍之北”。换言之,南宋即有武夷乡。崇安县成立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与朱子时代不远。直到清代,崇安县辖区仍有武夷乡。清康熙《崇安县志》载本县共八乡,其一为“武彝乡”,下辖会仙、上梅、下梅三里。崇安县的行政区划,从宋至清没有多少变动。民国30年《崇安县新志》第一卷“地理”载有“赤石实验乡”,下辖“武夷保”,它包括“武夷宫”“天心岩”“桃源洞”等村,这些村全部属武夷山景区范围,但武夷保的范围比原来下辖三个里的武夷乡缩小了。

1949年后,冠名武夷的行政区无论范围、性质都多次变动。据1994年《武夷山市志》记载,1954年崇安县的第二区(星村区)下辖有武夷乡,乡政府驻地为天心岩,管理天心岩、天游岩、武夷宫、山前四个村。1958年底,全县行政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化,1960年成立武夷公社,至1981年武夷公社下辖良种场及赤石、角亭、公馆、天心等11个大队。1984年全国撤销公社,公社改回乡镇,大队改回村,遂有“武夷乡”。乡政府驻地为高苏坂,所辖范围不变。1989年崇安县改为武夷山市之后,1994年5月18日武夷乡改为武夷镇,2003年元旦,改为武夷街道办事处。1989年武夷山市的成立,升级到县一级行政区。武夷山市作为福建省唯一以山命名的县市,是为了拉动旅游业及整体经济发展。

近年,武夷山市(县级市)所在的南平市(地级市)政府编制了《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提出“武夷新区”概念,范围涵盖武夷山市以及毗邻的建阳区一带,2012年获福建省政府批准。其意在于将武夷之名扩至闽北更大的区域,从而享受武夷山品牌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2011年,南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南平市更名为武夷山市的决议。该决议引发一些争议。目前,南平市尚未能正式更名为“武夷山市”。

再说江西。现江西一些地方介绍,常有“位于武夷山脉北麓、北坡”等,而赣东北上饶市下辖的铅山县,尚有一镇叫“武夷山镇”。翻阅旧《铅山县志》,未见1949之前有“武夷”地名,包括山名和行政区名。铅山毗邻福建武夷山市,两地以武夷山脉为分水岭,武夷山脉最高峰黄岗山为两地界山。武夷山脉位于铅山的部分多高峰密林,与武夷山市部分一样,是山脉腹地。1957年铅山县成立“武夷山垦殖场”,相信是当地首个冠名武夷山的正式地名。有资料显示:

1957年12月,(江西)上饶地区专署机关和上饶市党政机关干部职工482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开赴老革命根据地———铅山石垅,创建上饶地区武夷山综合垦殖场。该场隶属上饶地委、行署管辖。1997年撤销原国营江西省上饶地区武夷山综合垦殖场(正县级)。1998年元月成立“铅山县黄岗山镇人民政府、铅山县武夷山镇人民政府”和“国有铅山县黄岗山林场、国有铅山县武夷山林场”。2006年3月黄岗山镇并入武夷山镇,称武夷山镇。

据1990年《铅山县志》,隶属上饶地区的国营“武夷山综合垦殖场”初期系以铅山的石垄乡、车盘乡、下渠乡为基地。可知武夷山垦殖场创建前,原地只是此三乡。现铅山武夷山镇政府驻地为车盘街,车盘即为旧地名。1998年的改名,或许也有借紧邻的福建武夷山之东风,发展旅游业之意,但名字雷同,给游客带来了一些困扰。

福建崇安县自宋代便因之设置武夷乡。至上世纪30年代,因地理学的演进,始有武夷山脉之命名。武夷山脉绵延五百多公里,跨越闽赣两省,造成了后来武夷之名的多地共用,乃至歧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第一个茶叶科学研究所
武夷占尽人间美,愿乘长风我再来
它是中国的一个小县城,改名后却一飞冲天
福建省的一个县级市,名字改得“非常成功”!
这个嘉定人,对中国茶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南平的岚峰塔、馀庆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