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上相牛人

宁戚(宁戚),春秋时齐国大夫。《管子》《吕氏春秋》《史记》:"宁戚,卫人"(今河南卫辉市)。宁戚出身微贱,早年怀才不遇,曾为人挽车喂牛。直到有一天得遇慧眼识英才、不拘一格选人才的齐桓公和管仲,才被齐桓公举火授爵,拜为大夫,后又官授大司田,分管齐国农业,成为齐桓公的股肱之臣,与管仲、鲍叔牙等一起辅佐齐桓公建立了"九和诸侯,一匡天下"的赫赫霸业,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宁戚:生卒年不详,卫国(今河南卫辉)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公元前680年,齐桓公拜宁戚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赏识并重用宁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宁戚获悉齐桓公重人才,有抱负,便决心投靠齐国,以便有一番作为。他不畏艰难,来到临淄,自我推荐,击牛角高歌,令齐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这是一个气度不凡、抱负不凡的人物。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宁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擢用宁戚。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宁戚,帮助齐桓公用好宁戚之长。他建议立宁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宁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宁戚。宁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宁戚仕齐期间,经常到齐国东部活动,组织民众发展农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辞世后他被人们安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

宁戚,仕途屡遭磨难,能由一个放牛青年走向参与国政的高位,得益于自作的《宁戚饭牛歌》:

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

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

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宁戚饭牛"

春秋时,卫人宁戚欲求见齐桓公;惜因家贫,缺少盘缠,只得为商贾趋赶牛车。数经辗转,终得抵达齐国。当他夜宿于城门外之际,正逢桓公出迎宾客。宁戚站在车旁喂牛,远远望见桓公,登时百感交集,于是乎,便敲击牛角,高歌抒怀。桓公听见歌曲的内容,明白宁戚并非寻常百姓,遂延请他入城,聘为丞相。亦作"宁戚饭牛"。

《吕氏春秋·离俗览》载: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於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於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凡听必有以矣,今听而不复问,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桓公得之矣。

历史影响

宁戚仕齐四十年,官至大司田,工作可谓是兢兢业业、政绩突出,从而被齐桓公誉为"齐国之栋梁,君臣之楷模"。就连管仲也对其极为器重和佩服。现举几例佐之。一是他凭借一身胆魄和浩然正气,只身入宋国,凭三寸不烂之舌和雄辩之才,说服宋公,不战而胜宋国,使宋国归于齐国麾下,初次使齐国朝野对其刮目相看。二是他利用齐国冶铁业发达的优势,推广使用铁铧犁,结束了齐国木犁人耕时代,进入铁犁牛耕时期,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三是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管仲制定的相地衰征大计,使齐国农业连年大丰收。他上任大司田不到一个月,就办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把管仲的相地衰征政策进行补充修正,在荣辱柱上重新颁布;另一件是严惩大奴隶主伯氏抗税不交,使相地衰征政策得以顺利推行。四是他心系百姓,生活简朴。身为大司田,他上求乞于天地风雨诸神,下体察于黎民百姓之间,齐国的庄稼地里,到处是他的身影。他谢绝了齐桓公和管仲为他建造的豪华府第,甘愿栖身简陋的茅屋,和周围百姓的茅舍一模一样。五是齐桓公和管仲带兵外出伐山戎,讨蛮楚,镇西狄,威东夷的时候,总是将国政委于宁戚,而宁戚总是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解除了齐桓公和管仲在前方带兵打仗的后顾之忧。无怪乎宁戚死后,管仲就像是塌了半边天,痛惜得整日恍惚,不停地让爱妾婧为他弹奏宁戚的《浩浩白水》。

重用宁戚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赏识并重用宁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宁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擢用宁戚。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宁戚,帮助齐桓公用好宁戚之长。他建议立宁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宁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宁戚。宁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宁戚仕齐期间,经常到齐国东部活动,组织民众发展农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辞世后他被人们安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

宁戚相牛

宁戚著有《相牛经》1卷,为中国最早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古有伯乐相马,也有宁戚相牛。人们往往对伯乐相马的故事津津乐道,而对宁戚相牛的故事知之甚少。实际上,由于长期管理农事,宁戚著有《相牛经》一卷,后传给了百里奚,而使穷百里秦国饲牛拜相。应该说,宁戚对牛是情有独钟的,他喂过牛,仕齐后又大力推行牛耕代替人耕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他以《饭牛歌》说齐桓公,其中就有"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的词句。农谚讲:"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大牲畜要在夜里添刍料,宁戚的歌反映了齐地所积累的养牛经验。齐国丰富的养牛经验,带动了养牛业的发展。战国时,齐将田单被困在即墨(今平度东南),竟能在久困的城内收得千余头牛,以火牛阵打破燕军,足见当时平度养牛业的发达。

后人评价

宁戚在历史上的影响是很大的,历代文人墨客对其称颂颇多。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以该辅。"把他辅佐齐桓公和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相提并论。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辩》中写道:"宁戚讴于车下兮,桓公闻而知之;无伯乐之善相兮,今使乎誉之。"赞扬了齐桓公对宁戚的识才用才。唐代诗人李白在《秋浦歌》第七首中写道:"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白石烂"就是宁戚在不得志时,抓住齐桓公出行的机会,叩牛角而歌时的歌词。《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对宁戚饭牛叩角而歌更是作了生动的记述。

宁冢双松

据《管子》记载,宁戚在齐国的活动多在齐国的东部。如齐桓公和管仲为解决商贾放债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曾委派四位重臣分赴各地调查研究,派到东方的就是宁戚,他当时很可能是分管齐国东部地区政务的。他长期在胶水一带组织开垦土地,发展农耕,使得莱国百姓纷纷来降,并得到了妥善安置。宁戚因此深受胶水以东百姓的爱戴,所以宁戚死后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而不归葬临淄,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宁戚的墓称为宁冢,冢体很大,位于一小山顶上,高15米,直径70米,当地百姓称其为"冢顶",冢的周围形成了三个自然村,分别为冢东、冢前和冢西。清代时,冢上有两株大蟠松,为平度旧八景之一--宁冢双松。1984年,宁戚冢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宁戚叩牛
《历史上的智者管仲》之三 别具匠心
关于宁戚饭牛的历史典故
爆笑鬼谷|从喂牛小子到农业部长,我骄傲了吗?骄傲了
周晓峰:朝歌人物——宁戚(续)【总481期】
宁子饭牛 贤人名士本贫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