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植与《千年阿胶》

在山东东阿县的小鱼山,葬着一个人。这个人有一颗敏感跳跃的灵魂,被后世所有的文人视作最高的山峰。他叫曹植。

曹操死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成为了魏高祖文皇帝。因为曾与曹丕争夺继承权,曹植一直为曹丕被忌惮。曹丕称帝之后,曹植不得重用。曹丕驾崩,曹睿即位,依旧视曹植为敝履,更是在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将38岁的曹植徒封为东阿王。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植改封陈王。当年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魏明帝曹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

在东阿的三年,是曹植一生中最自由的日子。他在那里潜心创作,研究儒典和梵呗音乐,达到了艺术上的巅峰。南朝最著名的诗人谢灵运对曹植推崇备至。《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曾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才高八斗”这个成语,由此而得。

据说曹植初到东阿时骨瘦如柴,后因常食阿胶,身体受益匪浅。他在东阿写下了《飞龙篇》,假托泰山之游获得仙药:

晨游泰山,云雾窈窕。忽逢二童,颜色鲜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长跪问道。西登玉台,金楼复道。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后世人们考证,曹植《飞龙篇》所指的仙药,就是东阿所产阿胶。此前阿胶只是出现在《神农本草经》等医药典籍当中,被视作“上品”、“圣药”。自曹植起,阿胶成为了历代文人吟诵的对象。

唐朝著名诗人元稹,与白居易齐名,号称“元白”。他曾写过一首《赛神》,记录了自己服食阿胶,轻身益气的体验。诗曰:

阿胶在末派,罔象游上源。灵药所巡尽,黑波朝夕喷。神龙厌流浊,先伐鼍与鼋,鼋鼍在龙穴,妖气常郁温。

唐末的罗隐,号称大唐最后一位诗人,有诗名为《黄河》: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在帝王时代里,中国文人的精神并不自由,因此他们渴慕能够使人获得自由的一切意象。千年阿胶为它们提供了具象的自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阿胶不再单纯是一个医药品类,也是一种养生经典,更是一个可以言志的文学意象。阿胶成为文人们寻求精神自由的象征,代表着他们对终极世界的探索和问讯。

宋人王安石做古诗《我欲往沧海》,曰:

我欲往沧海,客来自河源。手探囊中胶,救此千载浑。我语客徒尔,当还治昆仑。

明人何良俊做《思生》曰:

万病皆由气血生,将相不和非敌攻。一盏阿胶常左右,扶元固本享太平。

这些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中国文学留下了不朽经典。在他们的描述当中,阿胶是一个美好的、充满想象力和自由精神的文学意象。它不但拥有“扶元固本”的功效,还拥有“我欲往沧海”的自由想象。

除此之外,在中国历史当中,纯粹描述阿胶功效、记录阿胶制作、讴歌阿井的诗词,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这些诗词歌赋,是阿胶在漫长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履痕,是阿胶作为文化载体的印证。它们不但使阿胶成为了真实可靠的中药记忆,还使阿胶成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味中药拥有千年生工阿胶的历史地位。在漫长的文化记忆当中,它被炼丹修道填充、被医药典籍记载、被文人墨客传唱。

在经过曹植的描述之后,千年阿胶自身就成为了一首诗。在今天,每一份千年阿胶都是一首诗。每一份阿胶上面,都镌刻着、根植着最纯正和热烈的文化血脉。

这条血脉从上古而来,从先秦而来,从汉唐而来,从宋明而来,在故事当中流传,在诗词当中吟唱。这样的记忆和传唱,使千年阿胶成为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它是中国文人精神的载体,是中国文人精神基于“曹植”这个意象的负荷。

因为王朝的没落,古典的文人精神消亡,文人记忆正在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某种意义上,千年阿胶可能是中国文人精神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个物质载体了。因此,在这个维度上,当我们手捧千年生工阿胶的时候,我们捧的并不是阿胶,而是一首首诗,一份份文化记忆,一缕缕中国文人的精神。

曹植曾在《飞龙篇》赞美阿胶“bai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du。寿同金石,永世难老zhi。”才高八斗的“东阿王”说的“仙药”就是阿胶,曹植初到东阿,骨瘦如柴,受人指导服食阿胶,受益非浅特有感而作。

飞龙篇/曹植

晨游泰山,云雾窈窕。  忽逢二童,颜色鲜好。

乘彼白鹿,手翳芝草。  我知真人,长跪问道。

西登玉台,金楼复道。  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  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二、译文:

早上游览泰山,云雾缭绕。忽然遇到两个仙童般的人,脸色是童颜焕发很是有精神。乘坐着白鹿,手握灵芝草。我知道这就是修真之人,就长久地跪下来向他们请教。真人就走向西面玉石砌造的亭台,在黄金修建的楼上向我说道。给我仙药,是神仙皇帝所制造的。他还教我怎样个吃法,说是能还精补脑。寿命向金石一样长久,永世不老的。

三、作者及简介: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墓之凄凉,曹植告诉你
曹丕去世后,曹植欲图东山再起,却招致更猛烈打击
曹植为何被称为东阿王?
曹冲死太早,曹植不争气,曹操只能传位给曹丕
这场著名的兄弟残杀是个谣传
为何曹植的封地21年间变了8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