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澳门地名文化


澳门不同于香港,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前,它的特点是主权和治权分离。澳门从来都是我国领土,却被葡萄牙人强行管治近400年。澳门人口中96.5%为华人,葡萄牙人仅占3%,其他47个国家国籍人占0.5%,土生葡人仅2000人左右,但澳门的官方语言和法律语言均是葡萄牙语。澳门的教育分官立学校、官制私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官立学校均用葡文或中、葡两种语言授课。在澳门回归之前,不懂葡文便不能进入政府工作,不持葡萄牙护照便不能做中级以上公务员。但上至澳督,下至许多土生葡萄牙人,都爱按自己姓氏的谐音取一个中国名字。占澳门人口极少数的土生葡萄牙人和来自里斯本的葡萄牙人是一个特殊阶层,他们世居澳门,多数已成为地地道道的澳门人,不仅穿中国衣服,说中国话,与澳门的中国人一样普遍用广东方言。他们也入乡随俗,也像中国人一样供奉土地神,一样过春节,一样焚香烧纸。他们与华人通婚,与华人融洽相处,在华人与葡萄牙统治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澳门作为中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汇点,许多历史文物大都具有“以中为主,中葡结合”的特色,澳门的地名也不例外,澳门特殊的历史文化使地名涂上了中西融合的色彩。澳门地名采用的是中文和葡萄牙文两套书写形式,我们对1987年澳门出版的1∶6000比例尺的通用版最新地图上共约680余条地名进行比较统计,得出如下结论。

(一)澳门地名的语言分析

1.汉语地名

澳门的中文名称中又分纯中文名称、意译自葡文的中文名称、节译自葡文的中文名称及音译加意译自葡文的中文名称四种情况。

(1)纯中文名称。这类地名均与我国内陆地名命名习惯类似,即专名命名都有一定的缘由,通名特指地物的类别。这类地名占澳门中文地名的主流,《澳门珠海通用版最新地图》共收录此类地名510条,约占地名总数的75%。例如:吴家围(Pá tio do Abridor)、大和街(Rua da Aleluia)、妈阁巷(Travessa da Barra)、白灰里(Becoda Cal)、黑沙环(Areia Preta);青洲大马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等。

(2)意译成中文。即中文名称的专名和通名均意译自葡萄牙语。这类地名数量不多,该图上仅有49条,约占地名总数的7%。例如:主教巷(Travessa do Bispo),“主教”意译自Bispo,“巷”字意译自Travessa;得胜街(Ruada Victoria),“得胜”意译自Victoria,“街”意译自Rua;金鸡纳围(Patioda Quina),“金鸡纳”意译自Quina,“围”意译自Pátio;兵营斜巷(Calccada dos Quarteis),“兵营”意译自Quarteis,“斜巷”意译自Calccada;公局市前地(Largo do Mercado Municipal),“公局市”意译自Merca do Municipal“前地”意译自Largo。

(3)节译成中文。即中文名称的专名节译自葡萄牙语,通名意译自葡萄牙语,这类地名多为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它的特点是把人名中的有些部分或头衔省去不译。这类地名数量不多,该图上仅收取48条,约占地名总数的7%。例如:贾伯乐提督街(Ruado Almirante Costa Cabral),“贾伯乐”音译自Cabral,“提督”意译自Almirante,街意译自Rua,地名中的Costa省去没译;巴波沙大马路(Avenida de Artur Tamagnini Barbosa),“巴波沙”音译自Barbosa,“大马路”意译自Avenida,地名中的Artur Tamagnini省去没译;飞能便度里(Becode Ferno Mendes Pinto),“飞能便度”音译自Ferno和Pinto,“里”意译自Beco,地名中的Mendes省去没译;俾利喇巷(Travessa de Francisco X.Pereira),“俾利喇”音译自Pereira,“巷”意译自Travessa,专名中的第一部分FranciscoX.省去没译;非利喇街(Ruado Coronel Ferreira),“非利喇”音译自Ferreira,“街”意译自Rua,专名中的第一部分Coronel是该人头衔,意为上校,省去没译。

(4)音译加意译为中文。即专名音译自葡萄牙语,通名意译自葡萄牙语;或地名中的人名音译自葡萄牙语,头衔意译自葡萄牙语。这类地名稍多,例如:亚宋生里(Beco da Assuncco),专名“亚宋生”音译自Asscincco,通名“里”意译自Beco;地厘古工程师马路(Estradado Engenheiro Trigo),“地厘古”音译自Trigo,“工程师”意译自Engenheiro,“马路”意译自Estrada;大三巴街(Ruade San Paulo),“三巴”是SanPaulo的译音,“街”是Rua的意译,“三巴”之前加个“大”字是译名者为了有别另外的“三巴仔”教堂而加的;花地玛教会南街(Rua Sulda Missode Fatima),“花地玛”音译自Fatima,教会意译自Misso,南和街分别意译自Sul和Rua。

2.葡萄牙语地名

澳门的葡萄牙语地名,又分纯葡萄牙语名称、意译自中文的葡萄牙语名称、音译加意译自中文的葡萄牙语名称三种情况。

(1)纯葡萄牙语地名。这类地名是澳门葡萄牙语地名的主流。该图共收取363条,约占地名总数的53%。例如:Rua de Abreu Nunes(亚卑寮奴你士街);Travessa de Cinco de Outubro(十月初五巷);Estrada de D.Mariall(马交石炮台马路);Beco de Dem é trio Cinatti(爹美刁施拿地里);Travessa do Dr.Lourencco Pereira(马博士巷);Praca de Luis de Comes(白鸽巢前地);Patio do Padre Ant ó nio(高楼围)

(2)意译为葡语地名。即葡萄牙语地名的专名和通名均是根据中文名称意译的,这类地名比上一类稍微少些,该图共收取了294条,约占澳门葡萄牙语地名总数的43%。如Ruados Armaz é ns(货仓街),Armaz é ns意译自中文的“货仓”一词,Rua意译自中文的“街”字;Travessa da Barra(妈阁巷),Barra意译自中文“妈阁”二字,Travessa意译自中文的“巷”;Rua Marginal do Canaldas Hortas(菜园涌边街),Rua意译自中文的“街”,Marginal do Canal意译自中文的“涌边”,Hortas意译自“菜园”二字;Beco da Agulha(银针里),Beco意译自中文“里”,Agulha意译自“银针”二字。

(3)音译加意译为葡语地名。即葡萄牙语地名的专名音译自中文,通名意译自中文。这类地名数量很少,该图仅收取了20余条,约占澳门葡萄牙语地名总数的2%。例如:Patiode Chan Loc(陈乐围),Patio意译自中文“围”,Chan Loc是“陈乐”的译音;Beco dos Coulaus(高楼里),Beco意译自中文“里”字,Coulaus是高楼的译音;Travessa de Ho Cong Loi(何光来巷),Travessa意译自中文“巷”字,Ho Cong Loi是何光来的译音;Ruade Lei Pou Ch'on(李宝椿街),Rua意译自中文“街”字,Lei Pou Ch'on是“李宝椿”的译音。

3.不同语言有不同称呼

即一条地名中的葡萄牙语专名和中文专名彼此没有关系,只是通名意义相同,华人用中文名称,葡人和土生葡人用葡萄牙语名称。这类地名数量还不少,该图共收取了198条,约占地名总数的29%。例如:Patiodo Abridor吴家围,专名Abridor在葡萄牙语中的意思是“开物器”,通名Patio和中文的“围”意义相同;Ruada Estrela卖菜街,专名Estrela在葡萄牙语中的意思是“星”,通名Rua和中文的“街”意义相同;Largo de Santo Agostinho岗顶前地,专名Santo Agostinho是葡萄牙语人名,通常音译为“圣阿戈斯蒂纽”,通名Largo和中文的“前地”意义相同;Travessa Muro十字巷,专名Muro在葡萄牙语中的意思是“砖墙”,通名Travessa和中文的“巷”意义相同。

除以上情况外,澳门地名中还有部分英语地名,如融和门(Gate of Under Standing),澳门展览中心(Macau Exhibition Centre);中文、葡萄牙文、英文三注地名,如友谊大桥(英文NewMacan-Taipa Bridge,葡萄牙文Ponte de Amizade),新西洋坟场(英文Our Lady of Piety Cemetery,葡萄牙语Cemit é rio de N.aSr.ada Piedade);半英半葡名称,如澳门皇宫娱乐场(Floating Casino)Floating为英文,Casino为葡萄牙文等,因该图没有收取此类地名,所以这里没有统计所占地名中的比例。

(二)澳门地名的文化特征

1. 澳门名称的由来

澳门一名最早见于庞尚鹏1564年的奏稿《陈末议以保海隅万世治安疏》中:“广州南有香山县,地当濒海,由雍麦至濠镜澳,计一日之程,有山对峙如台,曰南北台,即澳门也。”“澳”字的本意,是指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但在古代的解释,又指与外人通商的地方。因为澳门旧属香山县(即今中山市),所以有过“香山澳”的称谓。此名产生于明代。总之“澳门”一名是因地形而得名,即该地位于海湾,南北有山对峙如门故名。澳门又称濠镜,因此地盛产鲜蚝(也叫海蛎或牡蛎),因而这里有江称“蚝江”,又因这蚝字不雅,被文人雅士们改为“濠江”。据清代印光任、张汝霖所著《澳门纪略》:“濠镜之名,著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园如镜,故曰濠镜。” 

澳门一名,葡萄牙人称为Macau,即马交。早年葡萄牙人初到澳门是在位于澳门半岛东南的妈阁庙前登陆的,因见山岩间有一庙宇,遂上供敬香,问及当地人,方知那是妈阁庙。广东口音“阁”“交”相近,所以译成葡语叫Macau,即马交,后各国历史称中国澳门为“马交”。澳门旧称澳门街。过去将省港澳三地称为广州城、香港地、澳门街。葡萄牙人初来澳门时,即大兴土木,筑室居住,但所辖地区很小,只有一条主要街道,即今澳门之营地街一带,故澳门当时被人称为澳门街,并一直流传至今。

2. 澳门地名的故土情结

澳门半岛中部有个地名叫望厦,早年称望夏村,附近还有望厦山。望厦,即盼望厦门之意。据望厦村何氏宗祠门联,此村有许多人来自福建厦门。望厦村历史悠久,其开村年代可考证到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旧居有赵、何、沈、黄、许诸姓500余户,村内里巷20余条,属香山县管辖。1743年,香山县丞衙门移至该村。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在该村普济禅院后花园签订。

另外在新口岸有北京街、上海街、广州街等。在火船头街东侧有蓬莱新巷、蓬莱新街。还有许多都是以中国文化背景命名的地名。如西望洋山东部的民国大马路、大路台南部的哪吒庙斜巷、下环妈阁山西侧的鲍公马路、西望洋山西侧的万里长城、与东望洋新街相交的腊八街等。

3. 澳门地名的自然景观变迁

在氹仔东端有一山名叫鸡颈山,又名鸡头山,以山势绵延倾斜,状似鸡头,而尖端狭长,形如鸡颈,因而得名。早在200年前,此地已成为“濠江十景”之一,名为鸡颈风帆,景色绮丽,气势雄浑。

阿婆秧位于澳门半岛黑沙环西部,为一危险的海湾角,不适游泳。“阿婆秧”原是九澳村与黑沙之间的一个小丘,原称“阿婆岭”,因山形似老婆婆而得名,后来由葡文音译成“阿婆秧”。该名泛指附近海湾。今田畔街、青草街及凉水街附近一带,楼房林立,人口稠密,可谓一个居民点。可在先前这一区在三巴门外,多属菜田,陇亩阡陌,为自然村落,其中有凉水村,因井水清凉而得名。清同治年间以后,澳门市区发展,这一带辟街建路,旧貌陆续改观。在莲溪庙后至石墙街一带多属菜田,只有一条泥路供行人来往,俗称田边路,后改为田畔街。沙梨头土地庙原一条小石道通往新桥,那就是今日之石街。

水坑尾街位于天神巷一带。这里高厦林立,但在先前这条街道处于松山与柿山之间的谷地,每当雨天,两边山坡汇集的雨水,顺势而下,流入谷底,宛如水坑,坑水流向南湾,至地尽处,故名“水坑尾”。

白眼塘街今为一繁华街道。但早先这里是海湾,而非陆地,曾流水滔滔,浪拍岸砂,激起白沫,故名白眼塘,至清同治年间才填成陆地,建屋辟街,逐渐形成今貌。

在中区有这样一些街名,如炉石塘街、柴船尾街、新埗头街、船澳口、快艇头街、大码头街等,这些街名看起来有些名不符实,因这里离海尚远,怎么会有码头、木桥、埗头、快艇呢?原来这些街都是填海建成的。以往这一带属“北湾”海浸之区,堤岸如半环形,由妈阁起,沿司打口、炉石塘而至沙栏仔。这些街名正如填海前所示的那样,记录着当时的情况。

4.澳门地名的社会生活场景

在西湾儿童游乐场附近,有一系列以“灰炉”命名的街道,如烧灰炉街、烧灰炉口(罗飞勒前地)、灰炉石级、灰炉斜巷等,这些名字与烧灰炉有关。烧灰炉村原是澳门古老的村落之一,以渔民聚居,捕鱼晒网,形成了一个小渔村。澳门沿海盛产鲜蚝,该村村民除捕鱼、采蚝外,还收集蚬蚝贝壳,放入炉中,烧成白灰,用作建筑材料。村名“烧灰炉”因而得名。

澳门还有“竹仔室”一名,不仅如此,与竹有关的街道还有竹室正街、竹仔室斜巷、竹室围、竹仔室横街。其中竹仔室斜巷今名圣珊泽马路,竹仔室横街原名铸炮斜路,今名高可宁绅士街。这一区背山面海,风景优美,环境幽静,洋楼别墅,高低错落。所谓竹仔室,原为一村名。该村在峰景酒店附近,300年前有百余户人家,在此搭屋居住,聚成村落,由于村屋多用茅竹搭成,十室九竹,故名竹仔室村。“竹室”系列街名,就是竹室村的历史遗迹。

在澳门荷兰园望德教堂附近,有疯堂新街、疯堂斜巷、疯堂中斜巷、疯堂里、疯堂围等街道。街名的“疯”字,就是指麻风病,这不仅难听,而且吓人。然而,这个名称却自有由来。据《澳门纪略》澳门“东南城外有发疯寺,内有疯蕃……”发疯寺所在地就在今天望德堂附近。原来早在1569年,该处已建有辣撒禄麻风病院,收容麻风病人,在病院附近设有小教堂,名为望德堂,因靠近疯院,也被称为“疯堂”。1895年之后,有关当局在该区开辟住宅区,重新划分街道;并为居民卫生起见,将麻风病人迁往路环九澳附近之芒洲。自此,该区再无麻风病人存在,只留下“疯堂”之名,继续沿用至今。

板樟堂街是澳门的一条古老街道,于1869年由市政局正式命名。据说,靠近营地街市的圣母玫瑰堂于400年前兴建初时,甚为简陋,外以木板为障,故俗呼为板障堂,并沿袭至今,只是将“障”字改为“樟”字。其间教堂经多次重建,始成今貌。如今,以“板樟堂”命名的街道,除板樟堂街外,还有板樟堂巷、板樟堂前地。

5.澳门地名的宗教特色

澳门有一个风顺堂街,因有天主教堂风顺堂而得名。这座教堂建于明朝隆庆年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除了此街之外,还有风顺堂上街。风顺堂原名老楞佐堂,内奉圣老楞佐神像,是庇佑平安、赐予风信的海神。据《澳门纪略》记为风信庙,习称为风顺堂。这一带原多葡萄牙人居住。

圣地亚哥炮台位于澳门半岛南端,炮台建于1622年。在它附近设有小教堂,名为圣地亚哥,供炮台内的士兵膜拜。堂内有精致的圣地亚哥雕像,以及圣花地玛、葡皇后伊莎贝的瓷砖像。此炮台司令一直由葡萄牙国王任命,澳督无权过问。

澳门的白头马路因路旁有白头坟场而得名。这座坟场是印度教徒公墓,建于1829年。墓主都属于印度袄教徒,死后不用土葬、火葬殡殓仪式,而是沿用“天葬”。祆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及中亚一带的宗教,被称波斯教,崇拜圣火,又称拜火教,主张善恶二元论。祆教是在18世纪70年代由葡萄牙人从印度传入澳门的。所谓的“白头”是因祆教的祭司以白布围头之故,所以又称为“白头教”。该教在香港创立港澳白头慈善基金会,后设白头教中心。

妈阁庙是澳门庙宇中最古老的一座,已超过500年历史。澳门的外文称呼马交(Macau)一名就是“妈阁”的音转。妈阁庙原称妈祖庙,妈祖闽语即母亲之意,传说充满神话色彩。这位女神姓林名默,宋朝福建莆田人,自幼聪颖,得老道秘传法术,具有神通,经常在海上搭救遇难船只,其后“升天”而去。人们感其美德,尊为海神、天后,渔民多信奉。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日,善男信女纷纷到妈阁庙拜祀。

澳门有哪吒庙斜巷、哪吒庙街、哪吒庙里,这均因附近有一哪吒古庙而得名。该庙今只剩一亭子,已无殿宇,建于1898年。该庙供奉的哪吒,是一个神话人物,为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像个小孩,神通广大。在《封神演义》中,叙述他打死龙王太子敖内,不想祸及父母,挺身认罚,剖腹而死,后又借莲花为躯,得以复活。在佛教经籍中,他被称为护法神。该庙的命名,据传在建庙前,哪吒常与柿山孩童嬉戏,并予保护。一天,有居民目睹该孩童踏风火轮告别群孩而去,遂认为哪吒显灵,于是建庙祭祀。

另外,澳门还有许多寺庙,如有供奉康真君的康公庙,有供奉观音的观音庙,有供奉女娲的女娲神庙,有供奉关羽的关帝庙,有供奉药王的药山禅院,有信奉道教的竹林寺,有供奉谭公的谭公庙,有供奉天后的路环天后王庙,有供奉洪圣、关圣及谭公的三圣庙,有供奉天后三姐的三婆庙等。

与外国及西方宗教有关的地名有以创建的教会奥斯定命名的奥斯定教堂,有美的路主教街,有以罗若翰神父命名的罗若翰神父街和罗神父街,有燕主教街;另外还有位于西望洋山一带的主教山等;另外,还有伊斯兰教坟场,又称回教坟场。

6.澳门地名的外国人踪迹

这里指的西方人不包括葡萄牙人。在板樟堂街附近有一条街名为白马行街,这条街在清道光年间是洋行的集中之地。其中代理白马威士忌酒的英国渣甸洋行设在白马行医院附近,颇为醒目,于是人们便以白马行称之,以致成了街名。

千年利街是为了纪念英国著名画家钱纳利而命名,只是二者译音不同。钱纳利是19世纪英国著名画家,于1825年来澳,在澳门生活了27年,直到1852年5月逝世。

马礼逊坟场为基督教坟场,马礼逊为英国人,于清嘉庆年间由伦敦基督教布道会到中国,是第一个来华传道的外国人,他居澳20多年,致力于传教工作,并充任东印度公司的翻译,52岁时病逝于广州,后葬于此坟场,该坟场因而得名。

澳门今有荷兰园大马路、荷兰园二马路、荷兰园正街等,前者为澳门的主干道之一。“荷兰园”名与早先曾关押荷兰俘虏的收容所有关。1622年,明朝天启年间,荷兰人结集战舰袭击澳门,被澳葡击败,被俘的荷兰人被安置在马大臣街现址附近的一个废园,为澳葡建城墙筑炮台。该处由于是荷兰人聚居而得名“荷兰园”。而附近的得胜马路、得胜花园也因此得名。[8]在澳门东北角有一山,名为螺丝山,周围的公园也称为螺丝山公园,螺丝山又称罗斯山、罗丝山,因这里曾有俄罗斯人在此隐居而得名。

(三)澳门地名的殖民色彩

自1616年葡萄牙任命第一任澳门总督算起,葡萄牙对澳门的统治已约400年的历史。在这约400年的历史中有许多地名都记录了葡萄牙对澳门的殖民统治。

1.以澳门总督名字命名的澳门地名

亚马喇马路(Estrada de Ferreira do Amaral)位于澳门半岛北部花地玛堂区,以澳门第79任总督亚马喇的名字命名。亚马喇(Jo ā 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又译为阿马留。他在1846年4月从里斯本抵澳门任澳督。亚马喇曾是海军军人,其右臂在年轻时参加葡萄牙开拓巴西殖民地战争中被大炮炸去,葡萄牙人称其为“独臂将军”。亚马喇上任后,在澳门推行疯狂的侵华政策,1846年5月,宣布对华籍居民征收地租、人头税和不动产税。1849年3月5日,他限令设在关前街的中国海关“关部行台”8天内撤出,3月13日派兵捣毁海关。他擅自审判在澳门的华人。亚马喇的行径,激起了中国居民的义愤,于1849年8月22日在关闸附近,被望厦村民刺杀。澳葡当局历来视亚马喇为英雄,因而除了亚马喇马路外,东望洋街、关闸马路、铜马广场(亚马喇圆形)等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连胜马路(Estrada de Coelho do Amaral)位于澳门半岛中部花王堂区。该路的葡萄牙文名以澳门第85任总督阿穆恩名命名。阿穆恩(Jos ē Rodregues Coelho do Amaral)。于1863年6月抵澳门任职。原为葡萄牙外交官,担任澳督期间兼任驻华公使。任期内,他继续采取侵略行动,扩大对氹仔岛的侵占,在岛上增建兵房、捕房、教堂等,1865年侵占路环岛西部的荔枝湾等地,随后设立海岛镇行政局,作为管理氹仔、路环两岛的行政机构。

柯邦迪前地(Pracca de Pontee Horta)又称司打口,位于澳门半岛南部风顺堂区。为历史上输进鸦片起货纳税之地。1969年以澳门第86任总督柯打命名。柯打(Jos ē Maria da Ponte Horta)又译作奥尔塔。葡萄牙人,曾任葡萄牙外交官。任驻华公使期间兼任澳督。1866年10月抵澳履新。

若宪马路(Estrada do Visconde S.Janu á rio)位于澳门半岛南部大堂区。该路的葡萄牙文名称以澳门第88任总督欧美德的名字命名。欧美德(Janu á rio Correia de Almeida)又译为阿尔梅达。1829年生于葡萄牙,1870年出任葡属印度总督,1872年3月任澳门总督。他在澳门城市建设方面多有建树,如开辟通往妈阁和马交石的道路;在一些街道铺设排水管;在烧灰炉炮台一带进行填海工程;建造山顶医院;成立澳门人图书馆等。1874年出任驻中国、日本和泰国的特命全权大使,并担任过葡国战争部长。于1901年逝世。 

罗飞勒前地(Pracca do Lobo da Avila)位于澳门半岛风顺堂区。罗飞勒系人名,译自亚威拉,亚威拉(Jos ē MariaLobo de Avila)又译为阿维、罗波等。是澳门第89任总督。他曾任葡萄牙外交官。1875—1877年任驻华公使,1874年12月任澳门总督。今罗飞勒前地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罗宪新街(Rua de Tom á sda Rosa)位于澳门半岛南部大堂区。是澳门古老街巷之一。1887年初以为澳门第92任总督罗沙命名。罗沙(Tom á sde Sousa Rosa)于1883年及1887年任驻华公使。1883年4月至1886年兼任澳门第92任总督。任内成立澳门邮政局,发行第一枚邮票,在所有山坡种植了6万棵树,绿化了环境。1887年12月1日他以特使身份在北京与清政府签订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

青洲大马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又称青洲新路,位于澳门半岛北部花地玛堂区。1893年澳门第95任总督布渣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该路。布渣(Last ō dio Miguelde Borja)又译作波也·波尔雅,葡萄牙人,1890年10月履新,任期内对澳门文化教育有一定发展,创立了利宵中学。

高士德大马路(Avenida de Hortae Losta)位于澳门半岛中部,是横贯花王堂区和望德堂区的著名街道。20世纪80年代初为纪念曾在澳门先后出任过两次澳督的高士德,故将原柯高马路,易为今名。高士德(Jos é Mavia de Sousa Hortae Costa)又译作若·科斯塔。于1894年3月和1900年8月担任澳门第96任和第98任总督。1896年在大、小横琴岛设立兵房,公开向清政府索要两岛,被两广总督谭钟麟严词拒绝。

蒙丁尼路(Maotiaho P ě nto de Queir ō s Montenegro)又译为蒙特内格罗。1904年4月任澳门第99任总督,任内发行澳门币,后任莫桑比克、安哥拉和佛得角总督。

高丁玉(Pedrode Azeve do Coutinho)又译作佩·科蒂尼奥。1907年4月任澳门第100任总督。1907年6月,澳葡派兵侵犯湾仔银坑,向中国渔民勒收捐税,又强迫中国渔船入澳湾停泊,并干涉中国医院,要求出院病人要有葡医证明。1908年2月澳葡在九澳山筑兵房、修马路,经两广总督张人骏严词责问,才停止活动。

罗沙达街(Ruade Alves Roccadas)位于澳门半岛中部望德堂区。罗沙达(Jos é Augusto Alves Roccadas)又译为罗莎达斯。1908年8月任澳门第101任总督,他任期只有1年。1908年12月,澳葡擅自颁布《澳门交解华犯章程》共24条。1926年病逝。

美珊枝街(Rua de Sanches de Miranda)位于澳门半岛中部望德堂区。美珊枝(An ē bel Augusto Sanches de Miranda)又译美兰德,还译为米兰达。1912年7月任澳门第104任总督。在任内赞成华商成立商会的要求,1913年成立旅澳华商总会,后改为澳门中华总商会。嘉路米耶圆形地(Rotun da Corlos da Maia)位于澳门半岛中部花王堂区。

巴波沙大马路(Avenida de Artur Tamagnini Barbosa)位于澳门半岛北部花地玛堂区。1933年5月,为纪念曾三次出任澳督的巴波沙名命名。

罗必信马路(Taipa-Coloane Causeway)又称路氹连贯公路,是路环岛通往氹仔岛的公路,通过填海建成。建成于1969年,全长2250米。罗必信(Ant ó nio Adriano Faria Lopes dos Santos)于1962年4月17日任澳门第120任总督。任期内他积极从事地方建设,地产业和建筑业发展迅速,公私楼宇建设甚多,1964年建成新口岸外港码头,特别是兴建凼路氹连贯公路,把氹仔岛、路环岛两岛相连,缩短两地间距离。为了纪念其功绩,路氹连贯公路定名为罗必信马路。

2.以澳葡政府官员军人和传教士的名字等命名的地名

澳门现今的地名仍然保留着许多葡萄牙语殖民色彩的地名。

庇山耶街(Rua de Camilo Pessanha)位于澳门半岛西南部大堂区。以澳门1899年法区局长庇山耶名命名。庇山耶(Camilo de Almeida de Pessanea)又译作卡米罗,1899年任澳门法区局长,多次代理法官职务。1900年出任物业登记局局长,对中国的历史和语言颇有研究。1926年逝世,1982年澳门发行100元澳币即以其肖像为版面。

文第士街(Rua de Silva Mendes)位于澳门半岛中东部,是横跨望德堂区和花地玛堂区的一条大道。以澳门法院院长文第士名命名。文第士(Manuel da Silva Mendes),于1901年到澳门,任教于利宵中学,后为澳门律师。先后出任澳门法院院长、检察官、议事公局主席等职。他对中国艺术甚有研究。1931年病逝澳门,今澳门文第士巷(Travessa de Silva Mendes)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贾伯乐提督街(Rua do Almirante Costa Cabral)位于澳门半岛中部,是澳门主要街道之一。此街为花王堂区与望德堂区的行政分界线。该街以1987年工务暨房屋政务司贾伯乐名命名。贾伯乐(Joaquim Leitao da Rocha Cabral)于1987年出任澳门工务暨房屋政务司。曾获西班牙民事功勋大十字勋章。今贾伯乐提督巷也是以其名命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澳门地名谈
澳门地名翻译
澳门历任总督
澳门嘉乐庇总督大桥
澳门总督旗
《葡萄牙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