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侯国:皖国

安徽省为什么简称“皖”?对于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可能很多朋友,尤其是安徽省的朋友一听到,就会情不自禁回答:

因为古时候,安徽省境内有个皖国,然后还有皖山皖水,所以安徽简称“皖”。

对于这个回答,笔者不置可否。

不过,上面的那个回答在史学论证上,只能作为必要条件,不足以作为充分条件。

举一个例子,就很容易推倒上面的回答。

那就是古时候的安徽,不是仅仅只有一个皖国,还有诸如萧国、桐国、六国、舒国、淮南国等,而且从实力上看,皖国并不比以上诸侯国或者方国要强。

从留存的史料上看,皖国留存的史料并不多,相反,古淮南国在史学界却极为有名。

笔者查询大量史料发现,所谓的皖国,实际上和大别山一带的六国、舒国同宗同源,同属皋陶后裔部落方国。

而同时期,在皖北一带,还有一个古国,也较为有名,那就是上文提到的萧国,古萧国管辖范围大约是江苏、安徽、河南一带,实力同样不俗。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境内的诸侯小国,更是繁多。如果仅仅因为安徽历史上有个皖国,所以安徽简称“皖”,这样的论证是不严谨的。

笔者认为关键不在于是否有个“皖国”,而在于安徽建省后,至建国前,长期以安庆为省会。

而安庆在历史上受古潜山(皖山)文化影响较深,所以安徽简称“皖”,关键可能在这里。

我们知道,安徽省正式建省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当年康熙分江南省为江苏(含上海)、安徽二省。

而当时的安徽省巡抚衙门驻安庆,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这段时间里,安庆同时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会(皖省省治)所在之地。

要知道,省会的力量和价值是很强大的,它可以左右一个省的文化发展,所以说现在的省会城市,一般都是一个省的文化中心。

如此一想,安徽简称“皖”,而不是简称“徽”或者“萧”,就在情理之中了。

他和毛主席同窗,娶邓小平前妻,儿子是副国级干部,自己却坐了8年牢

古皖国都城遗址探源

有这么一个村庄,在它的历史时空弥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欲盖弥彰,风轻云淡中偶尔露出一些端倪。惹得你想一睹真容。却又云遮雾罩,令人魂牵梦绕,欲罢不能。这个神秘的村庄叫古城。

----题记

一:皖国都城在哪里?

一条皖水自大别山发源,浩浩荡荡流过潜怀大地,在怀宁境内的大洼与潜水、太湖的长河三水交汇,称为皖河。皖河串越石牌、江镇、洪镇,在河口流进长江。古往今来,奔腾不息,承载着多少历史传奇?演绎过多少爱恨情仇的佳话?且不说那流传千古的爱情悲剧巜孔雀东南飞》,也不表那庐洲郡吳、汉两军对垒厮杀。还有那京剧故里、黄梅飘香的千年古镇石牌的戏剧。所有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有着它的历史渊源--古皖国。

早在商、周时代,中原大地连年征战,导致农业歉收,民不聊生。人们为避战乱,纷纷逃离家园。当发现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更适合生存,便引发大批人群南迁。以区域性种族性为特征的大迁徙在江淮之间产生群舒方国。像六安的六国、桐城的桐国、舒城的舒国、巢湖的巢国、潜山的皖国等等都是这次大迁徙的产物。

古皖国最初的中心地带在天柱山脚下的龙潭。这是一个信奉晨光,以太阳为图腾的部落。皖;”白“指日出的天色,”完“指”完好“、”完美“。意思说“屋里尚有黑色,屋外已见白光”。也指完美无瑕,赞美语。

在潜山市东郊,有一座高大雄伟的塑雕矗立在人们的面前,他就是古皖国的方伯。所谓方伯,周初,“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及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分封卿大夫,多为王室功臣,代表王室镇抚一方,称为方伯。方伯偃姓,皋陶之后。持政期间,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深得民众爱戴,称为“皖公”。山为皖山、水为皖水、城为皖城。

说到皖城,人们常常把潜山的梅城当做皖城。其实不然,楚灵王{?--公元前529年}春秋时期公元前大约550年灭了古皖国。由于古皖国处于吴楚之间,素有“雨浓吴头,风淡楚尾”之说。山水相依是兵家必争之地,楚灵王为巩固边防,特在今潜山梅城建城防守。所以梅城是在古皖国灭亡之后才建造的。《潜山县志》载;“...有故城,于今县不相涉...”这故城指的就是古皖国都城。三十年前,乌以凤教授曾说过;“现在的人把梅城看作第一个皖城,这就错了,潜山县城只能是第二个皖城,安庆是第三个皖城......。”那古皖国都城遗址在哪儿呢?

有潜山的学者称古皖城在皖潜村、薛家岗村、河湾村一带较大的范围里 。有怀宁的学者认为古皖城在山口镇一带。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山口称“皖口”。从三国至民国,一直是安庆城西千年古城镇。是政治、军事、文化重镇。2017年出土的古城墙基脚,全部都是唐宋时期的城墙砖。而乌以凤教授曾指出在潜山县东门三合村的对面——怀宁县小市镇良湖村一个叫古城的地方。在一些文章中也说道古皖国都城遗址在怀宁良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怀宁县文物部门曾经到良湖古城勘察,挖掘了很多古瓦片,古陶器,其中有独角鼎。据考古人员勘察,古城遗址长有1050米,宽有530米。从这些文物推算,早在商代这里就有人居住。至于它是否皖国都城遗址?我曾拜访原怀宁县文物局金晓春局长,金局长用严谨的态度说;对于确定一个历史年代久远的遗址,既要专家实地考察挖掘,又需借助科学仪器鉴定、分析、研究、考证。

良湖古城是皖国都城遗址所在地吗?作为一个对皖文化学习有着浓厚兴趣和关注的我来说,一直念念不忘去古城探访。金局长告诉我,春夏不宜去,只有深秋或冬季水枯草衰的季节去最好,并说有机会也想去。那天我和李智海老师去时,不巧他到外地开会,甚为遗憾。

良湖村的王维中书记接待了我们,由于开会,他安排人陪我们同行。

二;古城墩的传说

这是一个临河的村子。错落有致的楼房前是院落,高大的树冠伸出墙外,不时有几只鸡在车前拍着翅膀,惊慌而过。串村拐弯时见到多年不见的熟人退休老师夏登任。短暂停留,夏老师欣然当起向导,带我们在一处堤坝前停下车。

一道历史的痕迹

皖水河床曾经很宽阔,千百年来从大山上冲下来的沙石堵塞了河流。河沙在夏日的阳光下十分耀眼,赤脚走在上面很是烫脚。涓涓细流在沙滩中蜿蜒串行。河水清澈见底,浅水处只见那一串串小鱼儿逆流而上。六月梅雨季节,连续几天的大雨、暴雨下着不停。浑浊的山洪犹于困兽爆发,奔腾咆哮,滚滚激流中只见 木料、柴草、瓜藤,还有那连着根须的树在浪中翻滚,人们在风雨中奔跑,紧张忙碌着与洪水抗衡。常常有堤埧被撕裂,轰然崩塌的泥土变成浊流,打着漩涡吞噬那将成熟的庄稼。天亮了,雨停了,沿岸的人们站在堤惧上,观看这汹涌奔腾的河流,显出一脸的无奈。

上世纪交替之际,大量采挖河沙,河床低下去了,河道弯弯曲曲变窄变深了。大片的河床裸露着形状各异的卵石。我们走在上面,在一片隆起的砂石中发现有很多残缺大小不一的青砖,俯首皆是,这在其它河床上很少见。我想起了秦砖汉瓦这个词,它是秦砖吗?

走过这片堆积卵石的沙丘,前面是一片树林。有一道干涸的沟把一片庄稼地隔开。下方的庄稼地里有位妇女在劳作。那女人见到夏老师打着招呼,夏老师问道;“听说这河下面有桥墩?”“有哇”,那女人答道;“那些年河里抽沙子,我亲眼见到,还不止一道,上方、下方都有。桥墩很深。”接着,她又告诉我们“上半年南京还来了一些人,说是考古。”我觉得当地人应该知道流传下来的故事,忙问;“你知道这地方为什么叫古城吗?”她说;“听上辈人讲很久很久以前,那年山里起潐(方言;特大的山洪),从山里漂来一间茅屋,一张床卡在一头的木柱里,床上一对夫妻抱着孩子。说来也怪,茅屋在洪水中打旋,就是不沉,漂到这里落在土墩上。小夫妻就在这安了家,后来从山里到这落户的人家多了,就叫古城,也叫古城墩。当地人流传下来的传说,虽然没有史料佐证,但其中蕴含着历史的痕迹值得推断;

从地理位置来看,皖水上游的龙潭与下游的古城处于一条水平线上。龙潭在天柱山麓,洪水暴发首当其中。而古时危害人类的生存当属水患。生活在天柱山麓的古皖国人居所遭受灭顶之灾是不可避免的。历经灾难后摆在人们的面前就是迁徙,寻找适合居住的地方。而小市镇又属于丘陵地带,山山水水,更适合人群生存。

从周边的人文遗迹来看同样烘托古城的中心地位。离古城不到一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叫“界牌石”。这应该是一个边界标志。稍远一点有个地名叫“烟墩”,古代以烽火传递信息。再往东有一处地名 叫“马道”,古时的官道,连接高河埠至桐城、合肥方向。可以想象在古代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狼烟四起,边界城门紧闭,严阵以待。所有这些历史遗迹,应该都与皖国都城有内在的联系。

告别那个女人,夏老师把我们带到前面的树林里。由于很少有人走动,小径掩映在草丛中依稀可辨,蒿草和灌木丛生,迷漫一股腐叶的味道。不远的河沿处,一蓬野菊花开的灿然,凭添一𢇁亮色。在林间串行,如同进入一个荒野的世界,我有些不解,欲问。夏老师指着蒿草中隐隐露出的麻石条说;“这个石条久远了,而且很多。”细细向四周搜寻,只见树林里,零零散散卧着很多巨大的麻石条,估计没有十个人是奈何不了它。在一处水旁,由几十个麻石条垒成一坨石墙,尽管有些歪斜,却依然不倒。不知古人是用什么方式运过来的,又是什么用途?

掩映在草丛中的麻石条

巨大的麻石条,在历史的长河中突兀;在丛林中、蒿草下沉默;在荒野中等待,等待你的到来,去研读这荒蛮的文字!

石墙前有一处突出的泥土,显然与四周的沙泥不同,圆润、坚固、浑然一体,在久远的河水中浸泡,丝毫不见侵蚀的迹象。沿着它往上走,又有一处瘦骨嶙峋的地面,它不同于原始的泥土,显然是经过人工合成坚硬无比,毫不逊色现代高标号混合水泥土。在这个偏避荒野里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异的土层?任凭潮水的冲刷历久弥坚,在岁月的轮回中守护那一片烟火,让脚步停留在久远的土地上。

三;衙屋

在村里,有位上年纪的老人告诉我们,说有一位在朝廷做官的人荣归故里,回到家乡按衙门的规格造了一座家园,十分的豪华气派,显赫一时。四乡八邻把古城墩称作“衙屋”。可见当时此地并非偏僻之所。还有一家农户收藏了一幅画像,因其年代久远,又没有保护好,两头破损严重,所幸画像中的三个人完好,中间居上着朝服顶戴的人应是官员,两旁居下的是他的妻妾。上方有题词,曰;心静而虚,貌癯而古,眉长而杨,志大而普。不求闻达,樂口(兹)沃土,创业興家,囗(?)設屋宇,惟彼囗(?)人,瑟琴如鼓,既孝且慈,上安下撫,囗(?)外肃嚴,家庭政囗(?),倚歟休哉,鄊黨规矩,正日在辛巳歲季冬之吉。再姻晚陳陶公拜题。这应该是外孙给外公的题词。正好与“衙屋”相吻合。在久远的年代,能请画师为自己和妻妾画像,定是显赫之人。从他的衣着来看,是朝廷命官。而且是辞官归隐,从“不求闻达,乐兹沃土,创业兴家,” 中可以看出。还是一个上孝下慈之人。

他是什么样的人呢?有着怎样的背景?第二次我到古城好友夏显胜老师带我到离古城一公里处去看一座古墓碑,这是一个圆形墓碑,顶端雕有祥云图案,上刻“光绪三十二年,五品顶戴,修职郎,附塟姪,顕考;国学生”。光绪32年为1906年,立碑。应为同治、光绪年间为官。五品顶戴、修职郎为文职京官,通政司参议、翰林院侍读。从这些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家学深厚,知识渊博的人。而这样的人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是非常的优越,且重教育。同样反映出这个地方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的地方。

古城,在跨度一公里内就曾建有三座大桥。另外在离古城两公里也就是车轴寺高速路口处,有一个村子叫大茅屋,听老人传下来说;此地古时有九十九口窑井烧窑货。这些同样佐证它曾是市场繁荣的重镇。

可不可以这样说;楚灵王灭了古皖国,在梅城重建皖城。古城做为古皖国都城遗址,虽然政权消灭了,但其固有的经济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会消失,将会影响漫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古城,在它的历史时空弥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欲盖弥彰,风轻云淡中偶尔露出一些端倪。惹得你想一睹真容。却又云遮雾罩,令人魂牵梦绕,欲罢不能。

古城,时代的变迁,已无往昔的踪影。我在这经久不息的皖水前凝视;在垒起的石墙前沉思;在荒野的丛林里徘徊;在这厚重的土地上寻找;寻找那久远的繁华和烟火……

古城,是古皖国都城遗址?若不是,那古皖国都城遗址又在哪里?

我希望古城村重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引起史学家的关注!引起考古工作者的挖掘!做为古皖国都城遗址,还它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

传统渐行渐远,追溯安徽人皖源情结与乡愁,不能不去皖公山下的城镇与村野,这里的人之于“皖”当如影随形,如声随风,谁不是以“皖源地”而觉自豪。

文化有着传承与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协调、开放之举。作为安徽人不仅要了解徽文化,亦应弄清皖之渊源,明白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更清醒地面对当下,稳健地走向未来。

皖之本意

而今所能见到的记"皖"之文,间接于《史记》,直接于《汉书》。所谓间接者,盖因司马迁所著《史记》在其死后即发生残缺,加之历代版本传抄衍误,导致今本《史记》中已没有"皖"之说了,如今所能见到的只是唐宋人书中引用到古本《史记》关于"皖"的片断史料,如唐杜佑《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一:"舒州……古皖国也,春秋时有皖国,《史记》曰:皖,夏姓,皋陶之后";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第一百二十五:"舒州……春秋时皖国也,《史记》曰:皖,偃姓,咎繇之后";唐宋时舒州即今安庆市之前身,州治在今天柱山下潜山县城。所谓直接者,即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第八上载:"庐江郡……县十二:……,有铁官",据康熙字典目部可知:"睆"与"皖"通。颜师古为《汉书》中的"睆"作注曰:"音胡管反,即念作"缓",其左旁不是从白,而是从目,这与同为东汉的许慎所著《说文》相符;在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字典《说文》第四上部中,有"睆"字条,并注有两种写法,即"睅"与"睆",按形声字解,前者从目旱声,后者从目完声,可见"旱"与"完"的古音是相同的。《说文》释其义极简单,仅有三字,即"大目也"。其实从五经等古籍中可知"睆"还有描写浑圆貌、明星貌、光泽貌之意,在《诗·小雅》与《礼·檀弓上》中都有体现,这些引申意显然是与本意"眼睛大而明亮"相关的。

另有学者考证“皖”为形声兼会意字,其声旁亦兼表意,象征黎明时屋里有人起身,屋外已露白光,从而认定“皖”是奉晨光为图腾的崇拜自然的部落。此说有一定历史合理性,皖地崇尚自然之风传承久远,隋唐发脉于此的禅宗文化就十分贴近自然,尽管尚有一些未尽之证,亦不失为一家之言。

皖国其君

在中国历史上自西周至春秋是一个宗法制度臻于完善的时代。周代采取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承的做法,目的在于既坚持“家天下”之正统,又能处理好同姓兄弟子侄、异姓功臣以及一些部落首领的关系,这样便出现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同姓或异姓的诸侯国,在诸侯国之间和周围又有不同程度上从属于周朝的许多方国部族。到了春秋初年,王纲解纽,礼崩乐坏,全国处于分裂状态,见于《左传》的大小国家有120多个。今安庆一方八县市1.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在春秋时主要为皖国与桐、宗(枞)舒国所在地。唐朝杜佑的《通典》、北宋李昉的《太平御览》,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宋末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著作中都提到《史记》所载的皖国之文,并且内容也大体一致,这说明《史记》的皖国之文至宋元间都还存在,但到明清以后地方总志言及舒州与古皖国沿革史时,不再注明为《史记》所载,这说明古本《史记》可能在抄录与版刻中脱文误字而导致皖国之文缺佚。

从历代方志连续性的记载中可知,古皖国所在地舒州在唐宋时领有5县,即今安庆市一方,州治衙门在皖城,即今天柱山下潜山县城位置,南宋宁宗庆元元年升舒州为安庆府,端平3年,即1236年府治才迁至长江边沙洲上,至景定年间才建立新城,即今安庆市区,为区别之,则称为宜城。通过历史地理考证,可以得出结论:今日安庆一方为皖之源,更具体地说,今日潜山县为皖之源。

那么,皖国与周边诸侯国及方国是什么关系?其国君又是谁呢?

据考,皖国与群舒系方国一样,均为东夷集团皋陶之后。皋陶,也写作“咎繇”,原本是舜手下一名掌管司法的大臣,因断案清明、功绩卓著,被舜定为接班人,但不幸死在大禹之前,故未能成为禅让制度下的一代名君。史载其后代南迁至淮南一带建立了群舒系方国,且大多为子爵子国。作为群舒的亲族皖国,爵位反而高出一筹,为伯爵。北宋乐史说它是楚国最东边的邻国,后来果然还是为楚所灭,时间应该是公元前574年,即春秋末期。

皖国的国君,诸多安庆方志均称“史逸其姓氏”,这是不对的,应该是“史有其姓而逸其名”,清康熙安庆府志与民国潜山县志都指出了这一点。从已知的唐宋地方志看,国君应为“偃姓”。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封建礼制传统的国家,历代都把先人先哲,奉之为神明而加以祭祀,南宋王象之在其巨著《舆地纪胜》卷十六中说:“皖伯古城,主咎繇之祀,潜峰胜地,经汉武之游”,史志记载皖地每年祭祀皖伯的传统由来已久,无论是在皖故城,还是在后来迁建的宜城,主皖伯之祀的礼制一直未变,因而在皖山皖水之间先后建有“皖伯祠”、“皖伯庙”、“皖公庵”、“皖伯台”。南朝著名才子徐铉曾知舒州,在离任时写有《移饶州别周使君》诗,其中有云:“皖伯台前收别宴,桥公亭下舣行舟”。徐在南唐元宗保大十三年前后任职舒州,可见一千多年前用于祭祀的皖伯台就已存在,到南宋则称之为“皖伯坛”。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还告诉我们,早在汉代天柱山南就有“皖伯祠”,至隋大业元年(605),县令丰公义移至皖水之南、吴塘堰侧,即今潜山县野人寨潜水畔,再至唐开耀2年(840),舒州刺史郑谷又在吴塘神庙东边另建“皖伯祠”;唐永淳元年(682)“皖山祠碑”可证之。明代嘉靖元年安庆府志说:“皖山之阳有庙焉”,“五尺童子莫不知为皖伯庙,加礼敬焉”。笔者查阅史料发现,明代以后庙即不存,主祀皖伯之礼改至名宦祠中进行,由于府治已从潜山搬至江边,故而每年在新府治安庆与旧府治潜山两地的名宦祠中同时进行,清康熙六十年安庆知府张楷说:“谁无百年之身,难必千秋之口!(皖伯之事)核之确,书之当,则此百年而千秋者” 。

皖源流长

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辐辏之基。因皖伯始封于春秋,皖地肇基兴邦的时间相对靠前,史称这里为“古舒墺区”,“山水之国”,其盘山踞水,襟淮带江,曾为中原之门户,迄汉即为重镇,唐为名郡,宋为都会,明为畿内之府,清为省会之区,在这种背景下,自然形成了一个始终以“皖”为号,有着相似的物质文化传统与习俗的独立文化单元,即古皖文化聚合体,由于迁城变化,前期(宋以前)以古皖城即今潜山县城一带为中心,后期(南宋以后)以宜城,即今安庆市区为中心,涵盖了今日安庆市八县三区。在今日安徽境内的三大文化圈中,历史上淮河文化粗犷质朴,民间文艺多元发育;徽州文化商气十足,实用文化较为发达;而皖文化则是文质兼备,经商兴财相对逊色。迨至清康熙初安徽省定治安庆后,凭借长江水系这一文化孔道影响,整个八百里皖江流域联系得以加强,形成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皖江文化。这就是今天马芜铜宜皖江城市带由来的文化渊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皖省源头看,皖山天柱雄浑厚重,自古便孕育出一种敦厚坚毅的人文品格,明代就有“安庆人物忠敢,不愧于古”,“风气近厚,故其习高”之誉,“皖水流长,山水清音,民多俊秀,美女辈出,即使农人大多也能引吭高歌”,因山深秀而颖厚,川迤逦而荡,风土清美,有山川之胜,鱼米之饶,自唐以来,教育发展,书院兴盛,久陶圣化,积习仁风,人文蔚起,代不乏人,先有释道兴,后则儒士兴。史志有云:“惟皖多君子,经纬区宇,表率邦国者,振振于前,绳绳于后也”。清康熙安庆府志载,历代乡贤就有86人,为仕者明代以前72人,明以后1600多人,其中不乏国学大师,科技人才,达官巨匠,军事将领、艺术良才,名士文化应为皖文化翘首之一,余者还有禅文化、茶文化、戏文化、非另作专论而不能备述矣!

皖韵乡村

民间有云:木本于根,水渊于源。从远古皖地文明曙光升起的薛家岗聚居之地到唐宋时期的舒席之乡,从中国第一首叙事长诗男女主人公的故里焦家畈与刘家山,到近代京剧鼻祖程长庚诞生地程家井,以及现代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的故乡黄岭村,从天柱后山的龙潭杨氏“四知堂”家风到官庄村“五世堂”的家训,皖文化的根一直扎在古皖大地上的村落之中。这些传统村落无不凝结着久远的历史记忆,既具物质文明载体的特性,又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其精神遗产中包括着大量独特的皖源信息、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规村约、生产方式等,它们都依托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传统厚重鲜活。

重新打量皖山皖水,村落风貌,田园风情,既有苍桑之感,亦油然而生使命感!作为皖省源头所在,令人倍增厚积薄发的自信;作为皖文化的根基地,这里的村庄正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焕发出无限生机。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更多地挖掘古皖文化资源并发扬光大,以增强未来的文化软实力--这是我们建设新家园的灵魂所在,可持续发展的血脉所在,对于发展天柱山乃至安庆一方的乡村旅游、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

那一年,李白白衫扁舟,在烟波浩渺的长江上远远望见一柱擎天、傲然耸立的天柱山,便留下“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的名句。又过经年,李白在天柱山的炼丹湖畔,结庐而居……而后,苏东坡来了,看到壮美可揽日月的天柱峰,发出“平生爱舒州风士,欲卜居为终老计”的感慨。再后来陆游来了,杨万里也来了,他们不仅在此留下了传世咏叹,还情有独钟的把天柱山视为“卜居之地”。天柱山究竟有何魅力会让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如此青睐?

天柱山的前世今生

天柱山位于今安徽省潜山市。安徽称皖。“皖”之文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残本,自周朝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皖国是一个面积不大的诸侯国,位于今潜山、怀宁、岳西、太湖、宿松、望江六县和安庆市区。当年,诸侯王皖伯大夫以仁政治理皖国,后人尊称为皖公。把天柱山称之为皖公山,又叫皖山,并在山上建皖公庙。在天柱山飞来峰的峭壁上,有一幅被雨水冲刷形成的天然“地图”,其形状酷似安徽省版图,长江、淮河都很分明,被誉为“皖图”。在神秘谷入口处的悬崖峭壁上,还能目睹浑然天成、惟妙惟肖的“皖公神像”——这位安徽的“老祖宗”以他深邃的目光雄视千古,洞察着世事人心……

天下奇峰 醉美天柱山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李白的旷世诗句亦难书写天柱峰的雄奇壮丽,天柱山素有“黄山归来不看岳,天柱归来不看峰”之美誉。从山脚下的大龙窝游客中心出发,乘索道上山,第一站是振衣岗,上山之前在这里整理衣冠,以示虔诚。故名“振衣岗”。过了振衣岗就是神秘谷,此谷传说曾是司命真君的居所,全长450多米,为山峰碎石滚落谷间叠成上百个洞穴,穿行其间,光线忽明忽暗,颇为神秘。穿越神秘谷后就到天池峰了,这是天柱山的第二高峰。山峰一裂为三,由两段石条相连,被誉“渡仙桥”。在天池峰顶上有“天池”。天池外侧是试心崖,是观赏“天柱山佛光”最佳位置。

天柱山的主峰天柱峰就在天池峰之后,海拔1489.8米,凌空耸立,一柱擎天,浑身石骨,嶙峋奇绝,瑰伟秀丽。游天柱山,要攀百步云梯,这也是进总关寨的唯一通道,步云梯是由60至80度坡的百级石阶组成,俗称“梯子关”。过了梯子关,入总关寨,立关隘口,轻抚青石条城墙,感受当年刘源率十万军民在此拒击元军的英雄气慨;再登拜岳台,看汉武帝刘彻当年亲临皖山之颠,设台祭祀,封天柱山为南岳,是何等的恢宏气势。

过连理松,穿“青龙背”,再走西关寨、攀莲花峰,就到了天柱山网红打卡地炼丹湖。当年因左慈炼丹而得名,炼丹湖畔还保留着左慈的炼丹房。炼丹湖水质清澈,碧绿如玉,微风拂过,湖水荡漾,四周群山罗列,绿荫成墨,倒映湖中,犹如仙境……

旅居新体验 邂逅天柱山

坐落在炼丹湖畔的炼丹湖度假酒店一半依山临湖而建,一半隐于葱郁的林木之中。灰墙,黛瓦,典型皖式徽派建筑风。屋内装修温婉简约,功能齐备,暖色调的灯光与窗外冷绿的山水形成鲜明对比。推窗俯瞰,如诗如画的景色映入眼帘,平静的湖水、葱郁的密林、奇异的山石、秀丽的山峰隐没于云雾缭绕之中。闲暇之余,邀三五好友日游天柱山,夜宿炼丹湖,独享一片空旷寂静的山水之美,是天柱山旅居体验最佳好去处。

天柱山 洞天福地养生好去处

道教把天柱山列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据统计,潜山58万人口中百岁老人多达13位,九十高龄者达730人,潜山山水林木相连、空气清新,耄耋老人健康长寿与日夜享受草木灵气滋养抚慰不无关系。在当地,秉承道家养生文化的天柱养生功极负盛名。置身天柱山特定的静谧安逸环境,通过中医学理论与生理肌体训练相结合达到健养的目的。每年到天柱山养生旅游的俄罗斯游客最多,俄罗斯前总理基里延科曾两度率团来天柱山健身养生,并题词:天柱山,通往神奇的地方。

天柱山 那些不容错过的美食

唯有美食与沿途的风景不可辜负。到了天柱山,自然要品尝当地的美食。天柱山的盏儿糕、鸭蛋糕、糯米欢喜团、芝麻面糍粑、连浆豆皮、芝麻糖茶、莲花薑、胡萝卜丝、金针菜、林庄贡萝卜、雪湖贡藕、石耳炖老鳖、天柱山瓦罐土鸡汤等,可谓种类繁多,花样百出。

天柱有香茶 洗我胸中幽思情

说起天柱山特产,就不得不提天柱山茶了。早在唐代天柱山香茶就享有盛名。茶圣陆羽在《茶经》记载:“皖地多产茶,江北有舒州(今潜山市)”在北宋,舒州茶成为进献皇室的贡品之一。

潜山是安徽产茶大市,有天柱剑毫、天柱云雾、天柱弦月等名茶,其中天柱绿茶因茶树周边生长有兰花等植物,茶树悠然汲取其香雾,故而绿茶经山泉水冲泡,汤色清亮、有一缕缕香气袅袅上升而闻名于世。

2019年华侨城旅投集团正式托管天柱山,以华侨城的创想文化结合丰富的景区运营管理经验为天柱山景区增效赋能。巍巍天柱待君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个安徽的旧省会,省名简称皆出于此,名胜不止有赛黄山的天柱山
被誉为安徽之源的城市,孔雀东南飞的发生地,皖国故都潜山市
安庆各地名的来历,你可知道?
巍巍天柱山
春秋古国——皖国,安徽简称“皖”来自这里,正史中无迹可循
美丽的岳西—你听我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