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穆陵关

穆陵关(Mulingguan)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马站镇境内,北与临朐接壤,为世界文化遗产古齐国所建长城最重要的关隘,是当时的天下第一雄关。

穆陵关总占地面积4,600余公顷,公元前319年齐国将以前零星修筑的长城加以延长,西起平阴、东至琅琊台,蜿蜒500公里。穆陵关一段大都建在山岭上,城墙为混合沙土夯筑,基宽3-5米,保存较好的有4段:穆陵关东西两段各5公里,杨庄镇东、西沟子至凤鸣峪一段长4公里,垛庄光光山一段长1.5公里。高矮不等,最高处一段即穆陵关东段,高出地面1-2米。

穆陵关是齐长城的重要关隘,自齐国始,历代均视为战略要地,派兵驻守。今尚存明嘉靖年间修葺关楼时所立石碑。长城遗址逶迤起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1978年沂水穆陵关被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随齐长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齐长城修缮工程启动,临沂穆陵关位列十大节点之一。

本段简介

穆陵关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已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齐国犹嫌不足,在穆陵关以北5公里,又构筑了第二道长城防线。二道防线从泰薄顶东侧的脖根腿北去,经草山亭、太平山、青石胡同、城顶山、摘月山、卧牛城,在临朐、安丘境内转一个大弯,在莒县、沂水边界与第一道长城会合,两道长城围成一个以穆陵关为核心方圆五十里的"长城城"。二道长城的关口名"大关",大关以北不远是"小关"。小关、大关、穆陵关,三重防线三道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纵深防御体系。

穆陵关是位于潍坊与临沂交界处古大岘山山口的一座古关隘,其建筑年代史家多有考述,据说初建于西周时期,后来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长城,穆陵关又成为齐长城沿线上的一座最重要关口。在《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舆图上,唯一标注的关口就是穆陵关,可见穆陵关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雄关。

名称由来

穆陵之名的由来,民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西周第五代国君周穆王姬满,率文武百官巡游天下,一日来到大岘,见此地山势雄奇,灵气充盈,风景秀美,气候温和,心情格外欢畅,下令修建行宫,驻跸于此。历时日久,穆王爱妃盛姬患病而逝,葬于山上。后人因穆王爱妃盛姬陵墓在此,遂将此山称之为穆陵,今穆陵关东侧就留有"梳妆楼"遗址。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其实早在穆王之前,穆陵之名就已名满天下了。西周初年,姜子牙因辅佐周武王消灭殷商立下了赫赫功勋而受封于齐,建都营丘。当时齐国疆域,据史书载:"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这是"穆陵"一名见于史册的最早记录。

历史战场

三千多年间,穆陵关战事频繁,刀枪剑戈,硝烟弥漫,关前各乡镇出土的大量剑、戈、箭簇、战马遗骸等,向世人诉说着一幕幕铁血风云。

晋义熙五年(409),刘裕伐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公孙五楼曰:吴兵轻果,利在速战,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然后简精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兖州兵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慕容镇曰:今出岘逆战,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入岘,自弃险固。超不从。刘裕过穆陵关,燕兵不出,刘裕举手指天,喜形于色曰: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敌入我掌中矣。

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北魏叔孙建攻青州刺史竺夔于东阳,檀道济自彭城赴援。魏刁雍谓建曰:大岘以南,处处狭隘,车不得方轨,请据险邀之,破之必矣。建不听。道济至临朐,建遂烧营遁。

南朝宋元嘉二十三年,魏人寇兖、青、冀诸州,何承天请徙三州新旧降附民三万余家于大岘南,以实内陆。

唐元和十二年,李道古以淄、青拒命,引兵出穆陵关。

宋绍定中,李全据淮安,略金临朐,扼穆陵关。

抗战时期,穆陵关一带也曾是抗日战场。1938年2月,日军板垣师团从青岛登陆,沿胶济铁路西进,拟两路南下,一路经诸城、莒县,一路经青州、沂水,目标是占领临沂,直取徐州。第五战区第二游击司令刘震东,率部在莒县一线阻击日寇。主要由爱国青年学生组成的海军陆战队第五大队六百多人,从青岛撤退到穆陵关,由大队长陈宝骥率领,地方武装配合,在小关、大关、穆陵关一线,与日军浴血奋战,顽强阻击。血战五昼夜,终因敌强我弱,实力悬殊,我军以大队长陈宝骥及数百将士的英勇牺牲,谱写了一曲抗日救国的悲歌。

军事意义

穆陵关在西周时期即为当局者所倚重,但由于历史久远鲜有史书记载,当时建筑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春秋战国时,穆陵关设在沂山东脉之大岘山上,关楼为二层三拱门建筑,宏伟高耸、巍峨壮观,门南北有陡峻的大道,关门内走廊平缓,关口左右为绵延千里的齐长城。该关居高凭险,布局合理,构筑坚固,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时的穆陵关是齐国的南疆边陲,东连沧海,西接泰岱,北走临淄,南控徐淮,是齐国防范鲁、莒、楚、越等国自南面平川通衢北犯的关卡,故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 中说:"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

鉴于穆陵关重要的军事地位,齐国在此设置穆陵亭,置亭长,设军队,以报警御敌,有效地保障了齐国的和平与稳定。《左传》记载:管仲曰,赐我先君履,南至于穆陵。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穆陵关在大一统的环境中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作为控制南北交通的咽喉,却都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唐末淄青节度使李师古重建穆陵关,据险自重;宋太祖赵匡胤设穆陵关镇,防御北汉与辽国南侵;1216年,金国占领穆陵关后设为县,派专官镇守;元明时期均在此设穆陵关巡检司,造兵室扼隘于此。明嘉靖44年,原光禄寺省卿郡人冀练撰《增补穆陵关》 碑记载:"东方之政行焉,乃下令曰:夫穆陵界临朐,沂水二县之中,盖徐淮之走,集三齐之藩蔽也,天险不修,何以言治其增防?补士量添弓兵二十人,通前四十人,为之室,令带家小随往备非常……"清初,穆陵关巡检司设皂录2人,弓兵20人,递铺兵30人,至清末关隘建筑逐渐倾颓;民国初,穆陵关巡检司移至临朐县蒋峪,关防设施日趋荒废。

穆陵关一带山峦起伏,长城蜿蜒,绿树成荫,芳草萋萋,雄关屹立,风景优美。每年春来时节,穆陵关齐长城北部山区,常常是雪封大地,银装素裹,山舞银蛇,原驰腊象,一派北国风光;而关南的沂蒙大地,由于山岭阻挡,则是冰雪消融,暖气融融,草木吐翠,春意盎然,另一番南国景象,明清《沂水县志》中记载的"沂阳八大胜景"之一"穆陵停雪"即由此得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吸引了无数的骚人墨客,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篇章,清人祝植龄曾作《穆陵停雪》云:

穆陵古道界青齐,路转峰回望欲迷。

北近岘山岚气会,南临沭水暮云低。

桓侯胜烈今何在,仲父高勋古未题。

惟有阳崖含腊处,三春积雪画桥西。

传说典故

穆陵关北侧有常将军庙。相传将军姓常名玄通,当年齐王派常将军带领民工修长城,常将军曾和民工说,他走到哪里长城就修到哪里。常将军家在穆陵关北常家沟,当快修到穆陵关时,常将军想到家中看望一下,但忘记与民工说明,便拐弯向北走去,民工就跟着把长城修到了常将军家附近,这就是二道长城的来历。后齐王得知,便以私自探家误修长城之罪杀了常将军。不久楚军北上攻齐,损兵折将,昼夜苦战,终于攻破了穆陵关防线,不料又被第二道长城挡住。询问当地百姓,皆言至齐国国有十道长城,于是楚军知难而退,齐国才免遭劫难。这时齐王认识到多亏常将军修筑的第二道长城,于是下令建庙、铸像以作纪念。记者在关顶村采访87岁的刘兴廷老人时,他说还清楚地记得常将军铁像,屈膝端坐,雄健魁伟,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拉走炼铁了。

遗存

在穆陵关东侧邵家峪村前,有齐长城的一堵土沙混筑的残墙,几千年的风吹雨刷和人为破坏已让这堵残墙变得非常单薄了。从断面可以看到,土沙分层的痕迹十分清晰。墙体渗出一道道白渍,有人说这是因为当初冬季施工时,为了防冻和加固,在沙土里加入了大量海盐。墙体上还有一些洞,有人说当初修建长城时,中间用了很多木条起到加固作用,相当于混凝土中的钢筋。邵家峪村53岁的倪文华说,别看土沙结构,墙体确实很坚固。现在没人敢破坏了,前几年村民从墙上取土,一镐打下去,只能打出个小眼眼。

穆陵关已荡然无存,齐长城仍荒凉冷寂。记者在沂水县博物馆采访时了解到,沂水县有关部门打算在该县的齐长城沿线每隔5公里设立一间类似护林房式的设施,派专人常年驻守,分段保护齐长城。他们还打算组织各方面专家,对穆陵关、齐长城的整体开发进行规划、论证。但愿在不久的将来,古老的穆陵关在齐长城的衬托下,能以崭新的风姿,展示在世人面前,再现"东方雄关"、"天下奇关"的伟姿雄风!

复原模型

2015年1月,一名70岁的青岛退休工人王德胜,用了7个月时间,建造完成了一座"穆陵关"模型。由于没有现存的城楼遗址,王德胜老人在造城楼模型时只能根据史籍记载加以想象,构思出城楼的样子,然后用纸板搭建。模型长2.6米,宽1.3米,比例是1:100,城墙藏兵洞的数量和位置都原样复制,城楼木结构上的图案也绘制得栩栩如生,逼真的城墙用石膏筑成,精致的城楼由纸板搭建,城的斗拱、屋脊上的神兽也都刻画的惟妙惟肖……

“齐长城穆陵关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马站镇境内,北与潍坊市临朐县接壤,1978年,齐长城穆陵关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齐长城”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随齐长城一起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穆陵关遗址”是其最重要的关隘,在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公元前319年齐国为防鲁、楚等国入侵,齐国将以前零星修筑的长城加以延长,西起平阴、东至琅琊台,蜿蜒500公里。穆陵关一段大都建在山岭上,城墙为混合沙土夯筑,基宽3-5米,保存较好的有4段:穆陵关东西两段各5公里,杨庄镇东、西沟子至凤鸣峪一段长4公里,垛庄光光山一段长1.5公里。高矮不等,最高处一段即穆陵关东段,高出地面1-2米,穆陵关总占地面积4,600余公顷。

自齐国始,历朝历代均视为重要的战略要地,派重兵兵把守。现今尚存明嘉靖年间修葺关楼时所立石碑。穆陵关山谷峻狭,古称“齐南天险”,登关四览,沂水、沭水尽收眼底,长城遗址逶迤起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齐长城西段在公元前557年以前完成。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最早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49年)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说的是农家女孟姜女和丈夫范喜良成亲不到三日,丈夫即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思夫心切,便赶做寒衣,亲自去长城寻夫,经过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丈夫修长城的地方,可是丈夫早已累饿而死,尸首被埋进长城。孟姜女手拍长城,放声痛哭,哭了七天七夜,直哭得长城倒塌,露出堆堆人骨,孟姜女经过滴血认尸,辨认出了丈夫的尸骨。

“先有穆陵关,后有齐长城”。据说,在早期的西周时期,即有穆陵关;而齐长城则修筑于东周列国时期。穆陵关位于山东沂山东麓,大岘山与龙山之间,现临朐和沂水的分界处。这里正当鲁中南北分水岭,齐长城中段。四周地势险狭,关口居高临下,自古为南北交通的必由之路,素有“东方雄关”之称。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日下午,我经诸城到马站,沿公路北上,驱车直赴穆陵关。秋风下,蓝天白云,原野上星星点点的农家正在秋收。我边走边留意着路边,心想一定会看到书写着“穆陵关”字样的牌匾或石碑。不料,车已进入临朐境内,也未曾发现穆陵关的痕迹。

停车问一行人,行人手指南边:“小伙子,你走过了。南边的山口才是穆陵关。”只好调转车头,重走回头路。上山的坡很长,到达坡顶,见路西有一村名石碑。停下车,走近一看,碑身上书“关顶”二字。碑的背面写着“本村位于马站北偏西10公里处。刘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来据穆陵关。村处齐长城穆陵关顶,故名。”

放眼看出,关顶这个小山村位于山口处,两侧群山延绵走向东西。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看来,穆陵关正是在此地守卫着齐国的南大门。可惜的是,历经千年风吹雨打,这座雄关已荡然无存。

一背筐的农妇走过,我忙问:“大嫂,这附近的齐长城在哪里?”农妇手指东边,说:“爬上这片树林,有石碑。往东看,就能看见齐长城。”路东边,是一片南北走向的松柏,似乎是长城遗迹。爬上去,林中有三块石碑。中间一块是一九七七年革命委员会立的“齐长城遗迹”碑,两边该是两块古碑,只是字迹难辨。穿过树林,向东看去,我竟看不出一丝齐长城痕迹,颇感失望。

有一老者在收花生,向前请教。老者很热情,也很健谈,放下手中的农具,和我拉了起来。

“穆陵关早就没了,位置就在关顶村的高处……”

“你过来的那片树林不是齐长城,齐长城是东西走向的。”

“你脚下的这条路,这才是齐长城。我小得时候,感觉还有半人高……”

“看见没?东边那棵老槐树,齐长城从那向东。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鬼子还在老槐树那地方修了个炮楼。”

……


穆陵关遗迹上的“关顶”村碑。

“关顶”村,祥和安静。


林中的“齐长城遗址”碑。


向东望,齐长城蜿蜒远去。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刘长卿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齐长城上第一关
沂水的齐长城遗址
随笔 | 孙继业:漫游齐长城
穆陵关题咏集萃(丁酉版)
孙立华 :: 解开齐长城千古之谜(三) :: 解开齐长城千古之谜
孟姜女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