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淮河、汉水流域的陂渠串联工程技术

我国陂渠串联水利工程技术约起源于春秋中期, 战国至汉代已在淮河、 汉水上中游的丘陵盆地和高平原有相当的 发展 。 本文阐述了陂渠串联工程的优点, 举例 分析 了古代单首制引渠与陂塘串联、 一河取水多首制引渠与陂塘串联、 多河取水多首制引渠与陂塘串联水利系统的规划、 布置和作用。 最后简述陂塘串联工程技术向国外传播和当今的 应用 , 说明我国人民创造的这项出色水利工程技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的地形和气候, 南北有明显的差异。 华北地区平原广袤, 降水量较少, 年降水量为 500—700 毫米, 河流分布密度小, 自古以来多兴建长距离的渠道引水工程灌溉农田; 南方丘陵山地起伏崎岖, 但降水量颇丰, 年降雨量在 1200—1600 毫米以上, 多修筑塘堰蓄积当地径流; 淮河、 汉水流域处于南北过渡之区, 上中游分布有丘陵盆地和微起伏的高平原, 年降水量为 800—1000 毫米, 水利工程类型多发展陂塘与渠道相结合的灌溉系统。

我国陂渠串联水利工程技术约起源于春秋中期, 楚国孙叔敖所创的雩娄灌区, 应是这类工程的滥觞。 战国至汉代工程已有相当的发展, 类型多样, 有名的如战国时建的襄阳地区的白起渠, 汉代建的南阳六门——钳卢陂灌区. 汝南的水库群等。

陂渠串联的灌溉系统其优点在于解决陂塘水源不足和引水渠道缺乏蓄水容积的缺点, 将蓄、 引结合起来。 组成完整的水利灌溉系统。

山丘区的陂塘受集水面积和降雨量的限制, 其所蓄的水量往往不能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 而陂渠串联后, 因为有河流径流的补给, 不会因集水面积小和降雨量不足发生陂塘干枯的现象, 不仅陂渠之间可以互相调节, 陂塘及陂塘之间也能进行调节, 这就能在较大的范围内对水资源进行调节, 能解决集水面积、 陂塘容积和灌溉面积之间不能协调的 问题 。

一般引水灌渠, 只能在用水季节内进行灌溉, 在非灌溉季节水量往往白白流失, 因此灌溉面积受到限制。 陂渠串联后, 就能够把非灌溉期间的河流径流通过渠道引到陂塘存蓄起来, 以供灌溉季节所用,扩大了灌溉面积, 这就使水源在季节上得到调节, 不仅有利于灌溉,汛期陂塘还能存蓄部分洪水, 提高了河流的防洪能力。

总之, 陂渠串联的水利工程系统, 能对水资源在地区分布和时间分配上很好地加以调节。 增大了水资源的利用程度, 起到增加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保证率的作用。 这一水工技术我国创建早, 春秋中期已经萌芽; 发展快。 汉代淮河、 汉水流域的丘陵和高平地区已较为普遍分布。 可见, 这是适应于丘陵地区的 自然 条件, 由我国人民创造的一项出色的水利工程技术。

古代陂渠串联的灌溉工程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单首制引渠与陂塘串联的水利系统

这种类型的引渠渠首可以有坝也可无坝, 古代一般建有坝渠首,这样可以抬高水位, 地形合适还能形成库区, 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更大。 战国末年, 在湖北襄阳地区建成的白起渠, 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陂渠串联水利系统。

公元前 227 年, 秦国大将白起攻楚, 在鄢城(今湖北宜城西南) 西北百里许的汉水支流夷水(今蛮河) 上立竭, 引水以灌鄢城, 后人改建此工程用来灌溉, 人称白起渠。《水经注. 沔水》 记载: 夷水, “昔白起攻楚, 引西山长谷水, 即是水也。 旧竭去城(鄢城) 百许里, 水从城西灌城东, 人注为渊, 今熨斗陂是也。 水溃城东北角, 百姓随水流, 死于城东者数十万, 城东皆臭, 因名其陂为臭池。 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

城西陂谓之新陂, 覆地数十顷, 西北又为土门陂, 从平路渠以北, 木兰桥以南, 西极土门山, 东跨大道, 水流周通。 ” “其水又东出城,东注臭池, 臭池溉田, 陂水散流, 又入朱湖陂, 朱湖陂亦下灌诸田,余水又下人木里沟” 。 可见, 这是一种典型的长藤结瓜式的陂渠串联工程。 渠首在鄢城外百里许的夷水上建坝, 抬高水位, 扩大自流灌溉的面积, 渠道下连土门陂、 新陂、 熨斗陂、 臭陂和朱湖陂等, 可蓄水灌田。《水经注· 沔水》 记载白起渠灌溉面积达 3000 顷, 灌区规模相当大(见图一) 。

白起渠后代称长渠, 渠道仍采用陂渠串以形式。 与长渠灌区毗连的北面, 有引蛮水的木渠工程, 此渠始建于楚, 当时称木里沟。 汉代南郡太守王宠又开凿, “灌田七百顷” 。 到宋代治平三年(1066) ,由宜城县令朱孥主持, 进行大规模修治扩建, 在渠首卢家畈筑“灵溪堰” , 以拦截壅高蛮水, 其下渠道与 49 陂相连, 也建成陂渠串联的形式, 灌溉面积大为增加, 达 6000 余顷①。

2. 一河取水多首制引渠与陂塘串联的水利系统

淮南地区降雨量比淮北多, 河流径流较丰富, 因此在河流的上下游可以多处引水, 分别灌人高程不一的陂塘, 组成一个大的灌区,上游渠道的水量还可补给下游灌区使用。

《淮南子· 人间训》 记载春秋中期楚国孙叔敖在今河南固始县修建了雩娄灌区②, 这即三国曹魏刘馥、 邓艾改建的茹陂灌区。 据后代《固始县志》 记载: “(史河) 又西北十五里, 过安丰县故城西又径茹陂南,茹陂又名龙潭口, 有闸分水北流, 是为清河” ③。 茹陂灌区也即是史河的分支清呵灌区, 是一个陂渠串联的水利工程系统。 茹陂在龙潭口,是有一定蓄水库容的枢纽工程。 下连清河, 清河又与灌区内的陂塘相连。 元代时清河的引水口移到黎集附近的石嘴头。 明代嘉靖《固始县志》 对清河灌区的水利工程有较详的记载: 清河首建有两座水闸: 即上闸(又名均济闸) 和中闸(又名清河闸) 。 上闸是引水口的节制闸, 节制引水量的大小; 中闸是控制闸, 关闭中闸, 可把清河水引入下胜湖和石梁堰, 石梁堰还可把过盛的水排人泉河。 中闸以下因清河水位低于地面, 则顺次在清河上筑有谭家坝、 土坝、 滩湖坝、 马蝗池坝、 裴家坝、 袁家坝、 左家坝、 淇河坝、 吴荣坝 9 座土坝, 坝上游分别设有引渠, 将水引入清河左右的 36 座陂塘。 其下还有 4 座闸坝, 用以抬高水位引水灌田。 清河河长 90 里, 将 36 处陂塘轮灌一次为时约一个月, 大致一次灌水入陂塘, 即可满足一年的需要。 灌区大致南北长百里, 东西宽 50 里, 故称之为“百里不求天” 灌区。 这虽是明代记述的工程情况, 但这种多首制引水与陂塘串联的形式应是从早期的工程承袭而来, 否则整个灌区不能灌到水。

————————

① 郑獬: 《郧溪集》 卷 15《襄州宜城县木渠记》。

② 《淮南子· 人间训》 载: “孙叔敖决期思之水, 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 ” 经 研究 , “决期思之水” , 建成期思陂,在今固始西北的期思集; 雩娄地在今固始县东南, 雩娄灌区引史河水,为另一工程。 因期思比雩娄地势低数十米, 两地之间相隔灌河、 白露河数条河流和分水岭, 所以期思之水不能灌雩娄之野。

③ 乾隆《固始县志》 卷 4。

古代的茹陂灌区主要指清河灌区。 史河下游的另一分支是湛河, 湛河一方面从史河引水, 一方面又承受清河尾闾的余水。 湛河上亦有两座水闸, 即溥建闸和匀利闸, 作用是抬高水位, 然后引水人陂塘。 堪河两岸从上而下开有 3 个引渠口, 分别灌人工 6 座陂塘, 这些陂塘呈串珠状, 一个接着一个, 这与清河两岸的陂塘各个分别引水不同, 但都是一河多首引渠与陂塘串联。 附近的泉河、 曲河灌区等也都是这种水利类型。 可见陂渠串联的水利工程在这一地区创建早, 并且在后代得到持续发展, 成为最普遍的一种水利工程类型(见图二) 。

3. 多河取水多首制引渠与陂塘串联的水利系统这种水利系统已由

陂渠串联的小水网 发展 为大水网, 由一个河系发展到与几个河系相连, 较充分地开发利用了地区水资源。 汉代南阳地区的六门——钳卢陂灌区和汝南的水库群即是这类工程的典型。

六门——钳卢陂灌区是汉代南阳太守召信臣创建的, 是连结湍水和朝水(今刁河) 的陂渠串联的水利系统。《水经注. 湍水》 称: “湍水又径穰县(今邓县) , 为六门陂, 汉孝元之世, 南阳太守召信臣, 以建昭元年(前 34 年) , 断湍水, 立穰西石竭, 至元始五年(公元 5 年) ,更开三门为六石门, 故号六门竭也。 溉穰、 新野、 昆阳(应为涅阳)三县五千余顷。 ” 六门竭(即六门陂) 在今邓县城西 3 里的韩洼村南,在湍水上筑坝, 形成蓄水库, 四周修筑围堤。 起初建有 3 座水闸, 后开为 6 座水闸, 以引水灌溉。 东汉末, 六门竭毁废。 晋太康三年(282年) , 镇南大将军杜预, “继(召) 信臣之业, 复六门陂, 遏六门之水,下结二十九陂, 诸陂散流, 咸入朝水。 ” ①杜预不仅修复了六门陂水利, 并且加以扩展, 下联 29 个陂池, 29 个陂池通过干渠相连。 干渠横贯邓县、 新野两县, 长达 100 余里, 尾闾于新野县上先港南注入白河②。 而 29 个陂池的弃水、 退水皆入朝水, 与朝水灌区联成一片。

钳卢陂在穰县东南六十里。《元和郡县图志》卷 21《山南道· 邓州穰县》 载: “汉元帝建昭中召信臣为南阳太守, 复于穰县南六十里造钳卢陂, 累石为堤, 旁开六石门以节水势, 泽中有钳卢玉池, 因以为名。 ” 钳卢陂引蓄朝水, 但未建在朝水之上, 而是利用原有的湖洼,人工筑堤围成。 据实地查勘, 陂址位于邓县构林乡 王堤村, 故址在建国前还建有迪陂寺。 自王堤至岗岔楼村, 还有一道长 4. 2 公里的残堤。

陂南北长 8 里, 东西宽 3 里, 共占地 93 顷多③。钳卢陂距朝水还有一段距离, 引水工程所筑堰坝并非截断朝水, 而是在朝水的河曲之处, 筑堰挑流, 通过引渠人钳卢陂。 朝水上的这座堰可能即宋代所称的塘土堰(亦称塘堵堰) 。

六门陂灌区工程是湍河上的陂渠串联水利系统, 钳卢陂灌区工程是朝水上的陂渠串联水利系统, 这两个系统又联接起来, 组成更大的陂渠串联水利系统, 故能对水资源在两个河流流域之间进行调配。 南阳地区年降雨量 800 毫米左右。 湍河汇水面积大, 达 4000 多平方公里,而刁河汇水面积小, 仅 400 多平方公里; 它们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差别亦大, 分别为 8. 6 亿立方米和 1. 0 亿立方米。 六门陂主要灌溉湍水南面今邓县、 新野县的农田 5000 余顷, 其灌溉余水及回归水流入刁河,补充了刁河的水源。 再引入钳卢陂存蓄起来。 钳卢陂的水源除刁河外,还汇纳众多的溪沟水, 如柳渠、 贾堰、 柳峰岗、 侯家桥、 构林关、 刘家沟、 熊家冲等水, 这样就扩大了水源。 从钳卢陂开有东、 西、 中三条灌渠, 灌溉刁河南面的农田。 灌区范围很大, 《元和郡县图志》 卷2l 记载, 钳卢陂灌溉面积达“三万顷” ④。 因此, 六门——钳卢陂水利系统就组成了一个大灌区。

————————

① 《水经注· 清水》。

② 南阳地区水利局: 《从六门陂、 钳卢陂的兴衰探讨怎样办好南阳水利》。

③ 南阳地区水利局: 《从六门陂、 钳卢陂的兴废探讨怎样办好南阳水利》。

④ 后代地方志, 如嘉庆《南阳府志》 卷 2《陂堰》 称钳卢陂“灌田万顷” 。

汉、 晋时期南阳盆地的水利以六门——钳卢陂灌区为首, 其巨大的灌溉效益依靠河流之间互相联结的陂渠串联这种水利工程型式。 南阳地区这一时期修建的工程甚多, 仅召倌臣就修了堤堰工程数十处, 其后又有杜诗、 杜预等人的兴修。 据《水经注》 记载, 除六门陂、 钳卢陂外, 还有湍水上的楚竭、 邓氏陂、 安众港等; 朝水上的樊氏陂; 清水(今白河) 上的新野陂、 豫章大陂; 堵水上的堵水陂; 比水上的马仁陂及支流上的湖阳陂、 及唐子、 襄乡诸陂等。 其中一些陂竭沟渠也互相串联, 形成如 现代 所称的“长滕结瓜” 的 网络 状, 达到灌排自如, 进退有别, 体现了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见图三) 。

汝南地区处于伏牛山东侧, 淮河及其支流汝河一带, 土地肥沃。汉代在此设汝南郡(相当于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大部和安徽省阜阳地区西部) 。 该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 是从丘陵过渡到乎原的地貌。 地面有一定的起伏, 利于兴修陂塘自流灌溉。

两汉时期, 在汝南郡的广大土地上散布着众多的陂塘, 组成为水库群, 这大致筑于汉武帝时期及其以后①, 其中以鸿隙陂(也称鸿邪陂、鸿郄陂) 为最大。 陂所在地, 据《水经注· 淮水》 记载, 在新息县(今河南息县) 西北, 淮水、 慎水(今闾河) 之间, 其水源“首受淮川”,下游与淮水支流慎水相通②。 东汉建武中(建武十八年至二十五年间)汝南太守邓晨委派许杨重修, “因高下形势, 起塘四百余里” ③, 范围很大。 鸿隙陂与汝南一带的陂塘是互相联通的。 据《水经注》 记载,汝南陂塘很多。 如:

————————

① (史记· 河渠书) 说: “自是(指元封二年堵黄河瓠子决口) 之后, 用事者争言水利. ……汝南, 九江引淮。 ”

② 又《隋书· 地理志》 在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汝南县) 下注“有鸿郄陂” ,《元和郡县图志》 卷 9 称: “鸿郄陂在(汝阳) 县东十里。 ”据此则鸿隙陂在今汝河与洪河之间。 本文所述从《水经注》。

③ 《后汉书》 卷 82 上《许杨传》。 鸿隙陂堙废的时间大约在唐代后期, 《元和郡县图志》 卷 9 首次出现“鸿隙陂……今废” 的记载。

《水经注· 淮水》 载: “慎水所出, 东北人淮。 慎水又东流,积为燋陂, 陂水又东南流, 为上慎陂, 又东为中慎陂, 又东南为下慎陂, 皆与鸿郤陂水散流。 ”

“淮水又东与申陂水合, 水上承申陂于新息县北, 东南流, 分为二水, 一水径深丘西, 又屈径其南, 南派为莲湖水, 南流, 注于淮。

淮水又左迤, 流结两湖, 谓之东西莲湖矣。 ”

“淮水又东径长陵戍南, 又东, 青陂水注之, 分青陂东渎。 ”

“淮水又东北, 左会润水, 水首受富陂, 东南流为高塘陂, 又东积而为陂, 水东注焦陵陂, 陂水北出, 为鲖陂, 陂水潭涨引渎, 北注汝阴, 四周隍堑, 下注颍水。 ”

《水经注· 汝水》 载: “汝水又东南, 陂水注之, 水首受慎水于慎阳县(今河南正阳县北) 故城南陂。 陂水两分, 一水自陂北, 绕慎阳城四周城堑, ……堑水又自渎东北流, 注北陂; 一水自陂东北流,积为鲖陂。 陂水又东北, 又结而为陂, 世谓之窖陂。 陂水上承慎阳县北陂, 东北流。 积而为土陂。 陂水又东为窖陂。 陂水又东南流, 注壁陂。 陂水又东北为太陂, 陂水又东人汝。 ”

“汝水又东南, 左会澺水。 至上蔡西冈北为黄陵陂, 陂水东流,于上蔡冈东为蔡塘, 又东径平舆县故城南为澺水。 ”

“澺水又东南, 左迤为葛陂, 陂方数十里, ……陂水东出为鲖水, 俗谓之三丈陂, 亦曰三严水, 径鲖阳县故城南。 ……鲖陂东注为富水, 水积之处, 谓之陂塘, 津渠交络, 枝布川隰矣。 澺水自葛陂东南, 径新蔡县故城东, 而东南流注于汝。 汝水又东南径下桑里, 左迤为横塘陂, 又东北为青陂者也。 ”

“汝水又东与青陂合, 水上承慎水于慎阳县之上, 慎陂右沟,北注马城陂, 陂西有黄丘亭。 陂水又东径新息亭北, 又东为鲖陂。 陂水又东径新息县, 结为墙陂, 陂水又东径遂乡东南, 而为壁陂, 又东为青陂, ……灌溉五百余顷。 陂水又东, 分为二水, 一水南人淮, 一水东南径白亭北, ……而北流注于汝水。 ”

以上《水经注》 所载汝南地区的陂塘有 30 多个, 陂塘与陂塘相联, 广泛分布于淮水干流与其支流慎水、 汝水、 濾水、 颍水之间,沟渠交络, 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灌溉网(见图四) 。 这种水库群能在大范围内对降雨和径流进行蓄泄调节。

三国曹魏时邓艾又在淮河流域大兴屯田水利, “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 穿渠三百余里, 溉田二万顷” ①。 兴修了数十上百的陂塘。《水经注》中所载淮颍地区的陂塘也很多, 不少应是曹魏屯田水利的陈迹。

一些陂塘也采用陂渠串联的形式, 且进行流域之间的调水。

————————

① 《晋书· 食货志》。

可见汉魏时期, 淮北平原兴修水库群较为普遍, 以汝南地区最具代表性, 故灌溉水利特别发达。 当时这些地区人少地多, 可以修建占地面积很大的陂塘及水库群。 “川渠径复, 交错畛陌” . 灌排方便顺畅, 后代人口增加, 陂塘多开垦为农田。 存在的一些陂塘又不能及时得到维修, 遇多水年份, “陂堨岁决” ①, 加上排水出路不畅, 易产生次生盐碱化。 故而淮北平原的水库群这种水利形式后代逐渐减少, 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淮河、 汉水地区陂渠结合的灌溉工程技术。 后来逐步向南方丘陵山区传播。 同时, 自5 世纪起 中国 僧侣还把渠塘结合的蓄水灌溉技术带到斯里兰卡, 促进了当地灌溉水利的发展②。

建国以后, 渠塘结合的长藤结瓜式水利系统在丘陵山区得到迅速的发展, 从小网联成大网, 从开发小河流到利用大河流, 从一个河系发展到与几个河系相连。 如安徽淠史杭灌区, 自 1958 年至 1982 年, 在淮河水系的淠河、 史河, 及长江水系的杭埠河的上游建成 5 座水库,又沿分水岭修建了总干渠 2 条、 干渠]3 条, 以及分干渠和支渠 358条, 沟通了数条大河, 灌区内修建中型水库 23 座, 小型水库 1100 多座, 开辟成千里灌区, 使安徽的六安、 霍丘、 寿县、 舒城、 合肥等十一县市, 和河南的固始、 商城等县的广阔丘陵及平原 900 多万亩农田受益, 这充分说明渠塘结合的长藤结瓜式水利技术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

① 《晋书· 食货志》。

②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水利卷上》, 农业出版社, 1987 年 2 月,第 205 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城市规划的第一要务——蓄水陂塘系统
襄阳白起渠,比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还早23年
只一条,让你看懂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
中外水利工程史话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的历史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