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痰浊本质

一、痰浊本质

  痰浊,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那么若从现代科学、特别是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生命科学的角度分析,痰浊的本质是什么?亦即产生痰浊、发生痰病的现代机制如何?除精神病外,痰浊对身体免疫、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癌症、哮喘等有何关系?

•  免疫与痰浊的关系  

  人体的兔疫机能反应异常,都可在体内形成为害人体的痰浊,故免疫和“痰”密切相关,“痰”在免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一,在人体免疫活性细胞及其活动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故障,都可从免疫细胞的结构、机能、相互关系的协调,以及杀灭靶细胞等具体活动中,形成痰浊,而进一步引发其他相关性疾病。故必须在免疫系统的生理活动中,看到痰浊形成的因素,从而协调发挥其正常的机能活动,防止酿成痰浊的条件形成。其二,在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应答活动异常中可能形成痰浊。前者,最典型的表现在细胞吞噬方面,后者,在特异性细胞兔疫中,最能说明痰浊生成的是肿瘤兔疫;在特异性的体液免疫 中,最能说明与痰浊有关的是 1gE 球蛋白。还有学者指出,免疫复合物,因其大小、性质、浓度的改变;或因机体的清除功能不佳,沉着于某些器官组织,则引起新的病变,如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

•  细胞与痰浊的关系

  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形成的。细胞的生命活动,也同样是通过固定的生化反应实现的。活细胞中含有水、蛋白、脂质、糖和盐,还有能催化反应的酶。细胞任何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则其本身就会成为痰浊。任何生命活动中不正常主化反应的代谢产物、合成的物质都可能与中医的痰浊有关。细胞表面的结构和功能,几乎在所有的细胞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细胞表面的各种受体、酶的活性及通透性正常与否,是区别该细胞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甚至是否完全变成痰浊的重要标志。细胞表面结构,特别是质膜,在痰浊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质膜的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物质运输、代谢调控、细胞识别及细胞膜受体方面。此外,细胞液的状态与功能如何,以及线粒体的作用、内膜系统及溶酶体的功能、细胞核的功能等,均关系到痰浊的发生。另外,细胞的自然衰老,也可使细胞功能减退,而逐步形成痰浊。总之,痰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又可视为一种致病因素,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机体的各个脏腑,经络。细胞是构成机体的基本单位,它既与外界保持着协调一致的联系,又在内部“自成一统”,以其独特的结构、形态机能等,来完成生命所必须的物体代谢、发育、繁殖分裂、运动、联络、遗传和进化等基本生命活动。这些生命活动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内外因素的影响,违背了这个规律都可能在细胞内的生命活动中形成痰浊。

•  血液流变学异常与痰浊的关系

  血液在流动过程中,其特性的不稳定、成分的变化,影响其速度、流向、方式、程度和性质的改变,可能与“津液不循常道便成痰浊”有关。血小板的聚集性、粘附性和释放功能呈病理性改变时,就必然影响血液的正常流态;红细胞压积过高,聚集性增强,变形能力低下,造成血粘度增加,使血液运行失常。由于血粘度增加,微循环亦发生障碍,甚至出现微血栓,这是痰浊在血液流变中形成的结果。另外,当代的医疗实践,使许多医家注意到痰浊与脂代谢异常的关系。实际上无论是高脂血症中的哪一型,一则直接增加血浆粘度,使脂质沉于血管壁上而生成痰浊;二则可直接作用于血管中的轴流成分,导致微小血栓的形成,而致痰瘀互结。

•  微量元素与痰浊的关系

  微量元素是人体酶的活性中心,并形成载体,将体内的常量元素运送至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参与维生素、激素的合成,以及核酸的代谢。微量元素不足和过多,均容易使机体产生痰浊。因许多微量元素是酶的激活剂或直接参与其代谢,这些元素的不足,常常促使酶的活性下降、功能失常及一些载体的功能障碍,而致阴阳平衡失调。阳虚则气血运行无力,阴虚则煎熬津液,而致津液失去常道成痰。如:与缺碘有关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缺铁性贫血,以及被认为与钡过多有关的大骨节病等,都属此类。总之,必需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多,有害微量元素的不断积累,都与痰浊的发生相关。

•  淀粉样蛋白与痰浊

  淀粉样蛋白的来源是降解后的免疫球蛋白( Ig ),当这种代谢产物在 组织中沉着时,病理学上会出现一些嗜伊红性的玻璃样元定形的细胞外物质,称为淀粉样变 性。从其形成原因、存在状态和临床表现看,淀粉样变性颇似中医“痰”或“痰湿”证。淀粉样变性,既可原发,也可继发于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原发性多见于中年或中年以上的病人,它是随着年龄的老化而代谢产物堆积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说,是继发于衰老。继发者,多见于慢性感染、慢性渍疡性病变、慢性骨髓炎、慢性脓肿、慢性肾盂:牙炎。在长期而连续的慢性抗原刺激下,机体细胞免疫低下而体液免疫亢进。过多的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必然导致多量的 1g 的代谢产物,这是形成淀粉样蛋白的物质来源。淀粉样蛋白在于细胞外组织间隙中,多见于心肌、舌、胃肠和小血管壁的中层。这种物质一旦形成,即脱离生命状态,而成为“异物”,干扰正常的细胞功能,阻滞细胞间的信息传导。这和中医所说的痰阻经络之中,防碍气血运行的理论不谋而合:淀粉样变性存在于心肌、胃肠道和舌等组织时,可见心律不齐、传导阻滞、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不良、巨舌症等,临床常表现出“脾气虚”的症状。一些慢性脓疡、慢性炎症,常常以“温阳化痰法”(诸如阳和汤等)取效,即是一例。

•  异常糖类、糖复合物与痰浊的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中医所谓痰,即是较稠浊粘腻乃至胶凝的,多余地产生、累赘地存在的有害物质。其本质主要有五部分:①异常的糖类物质:包括异常的单糖及其衍生物、寡糖、多糖)和糖复合物;②过多、异常沉积的脂蛋白等脂类物质——但血浆脂蛋白也含有糖而实质上是糖脂蛋白,其实亦属糖复合物;③结核病之干酪样变物质——可能部分亦属脂蛋白类;④一些异常增殖的细胞、组织——也是具较多的异常糖类、糖复合物或与之有关的物质;⑤其他。这几个部分中,当以异常的糖类和糖复合物为首要。在不少疾病过程中产生和起作用的痰,不同程度地亦为异常糖蛋白,如慢性支气管炎症、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粥样硬化、卵巢囊肿及其他各种囊肿,某些肿瘤(特别是粘液瘤)、粘液性水肿、带下症、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等。另外推测癫痫,特别是神经分裂症(如吐或泻下之痰浊、顽痰)等病,似乎是因异常糖复方合物产生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脑的代谢及功能。 与此学说有关,邹世洁在脾虚证本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关于“脾虚——痰湿—— 粘液”关系的假说。认为吸收、消化、生殖道的粘液腺(包括混合液)、粘液细胞粘液分泌功能的异常,是脾虚有形痰湿证的病理实质之一;粘液分泌功能的异常,导致粘液功能(如保护粘膜)的异常,成为脾气虚证的重要发生机理。上述关系的假说,从粘液的物理特性看,符合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的性质。粘液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有粘液细胞型、细胞外衣型、细胞外问质型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粘液分布有一定的规律,而其病理性改变不仅导致其作用异常,更反映了其相关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及其它指标如酶、血型物质的变化。这一假说可概括机体不同部位病变的共同病理变化,符合这些病变的脾气虚异病同证的诊断。

•  脂代谢与痰浊的关系

  血脂(即血浆脂质)本是人体正常生命物质之一,当血脂浓度超过高限时便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实际可视为痰证,而血浆脂质即是“微观之痰”。高脂血症主要是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含量增高,这些物质的来源主要是动物油脂和卵黄。所以多进荤食、卵黄之类,是造成此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医则认为,过食肥甘厚味、易是痰浊。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高,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也将增高,而中医学则认为年老气衰,气血津液运行迟缓,津液凝聚为痰。亦即“痰之化元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景岳全书》)高脂血症早期可无症状,有些人只表现为形体肥胖,但实际上已发生内在病变,如血液粘度增大,血行迟缓,动脉壁因脂质沉着而变性,到后期则影响心、脑等出现一系列病变。 综上所述,痰浊的本质,总体说来是指那些在人体生理过程或病理变化过程中,应当排出体外,而未排出,从而在体内堆积起来的代谢产物或病理产物;以及虽属正常范畴、但过量 蓄积的物质,痰属有形的客观存在,当勿容置疑,但之所以有“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的说法,主要是基于感官认知能力的限制。但在目前的条件下,探讨并揭示某些“微观之痰”的本质,并不是不可能的。

二、痰病辨证标准和诊断研究  

•  痰证宏观辨证的计量化研究

  建立痰证的辨证标准,是深入研究痰证的必要前提,也是保证以后痰证研究结果具备科 学性、实用性的必要条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中心方永奇等,曾对痰证作过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对痰证的血液循环特征,及其与人体衰老的关系,与血瘀的关系,作过观察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医痰证理论及其致病特点,对多个系统疾 病痰证进行了多指标同步观察,并应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探讨痰证的计量化和规范化。研究过程中,将 566 例患者分为痰证组,和非痰证组。经卡方检验,将有意义的症状体征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痰证宏观辨证的方程式。其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

  Ⅰ.资料与方法: 566 例患者为该院内科住院病人及心血管专家门诊病人。其中,冠心病 154 例,中凤 48 例,糖尿病 68 例,慢性肾病 47 例,类风湿 12 例,慢性肺气肿 49 例,肺心病 9 例,慢性胃炎 69 例,心律失常 39 例,有高血压者 247 例,有动脉硬化症者 295 例,有高脂血症者 379 例,全部病例均经临床确诊。男性 306 例,女性 260 例,年龄叨~ 84 岁,平均 53 . 5 岁,标准差 11 . 2 岁。痰病初步辨证标准,参考“冠心病中医分型试行标准”及《中医诊断学、( 1984 年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对痰证的传统辨证方法,将上述病例分为痰证组和非痰证组。即凡具备咯痰、胸闷、恶心、舌苔腻或脉滑者,辨为痰证,其余病例为非痰证。研究方法依中医辨证理论及其致病特点,设计了包含有 58 项症状体征的观察表,经研究确定调查方法和项目,由专人负责观察病人和填写登记表。脉象中滑脉的判断参考脉图仪的检查结果。其判断标准为:脉图呈双峰波,主波高陡而狭,升支和降支斜率较大;重搏前波不显现;降中狭低;重搏波较明显。将所有病例资料输入 486 微机进行卡方检验,再将有意义的指标进行逐步判别分析。

  Ⅱ结果: a.566 例中,痰证 298 例,非痰证 268 例,痰证病人略多于非痰证病人;痰证组中男性 181 例,女性 117 例;非痰证组中男性 125 例,女性 143 例。两组性别比例有显著性差异, P ( 0 . 001 。可见痰证多见于男性。痰证组年龄( 55 . 3(10 . 5 岁 ) 大于非痰证组年龄( 51.4(11 . 6 岁 ) , p ( 0 . 01 ) b .将痰证组病人的症状、体征频数与非痰证组比较,观察到胸闷等 38 项指标在两组问有显著差别。提示这些指标的出现与否,可能对痰证和非痰证具有鉴别诊断意义,除去舌淡、舌淡红、苔白、脉细弱(因这 4 项在非痰证组中出现的频率高于痰证组),其余 34 项指标可能是痰证区别于非痰证的一组较有意义的症状和体征。 C. 痰证宏观 辨证的判别函数: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上述有意义的 34 项指标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 10 个指标,得出判别函数式。经检验,此判别函数,敏感度为 0.923 ,特异度为 0.929 ,准确度为 0.926 。可见,此判别函数具有满意的判别效果。依据痰证宏观辨证的判别方程式,方永奇等拟定了如下痰证宏观辨证标准:主要条件:①咯痰,②喉中痰鸣,③舌苔腻,④脉滑;次要条件:①嗜睡,②胸腹痞闷,③肥胖,④口干不饮,⑤恶心呕吐,③口眼歪斜。辨证标准:符合下列任何 1 项时,即可辨为痰证(从宏观辨证判别式计算得出):①具备主要条件 2 项;②舌苔腻加次要条件 1 项;③咯痰加次要条件 2 项;④喉中痰鸣或脉滑加次要条件 3 项;⑤具备次要条件 4 项。方永奇氏等认为,证候是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作用的综合反应,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等的有机组合,因此,研究“证”的本质及其诊断等,必须采用多指标同步观察,并进行多元分析,才能揭示其内在联系,探索各指标对证候的量的关系,促进中医辨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此项研究,应用逐步判别分析,从有意义的指标中进一步筛选出的上述指标,是痰证最精确和相关性最大的指标。由于逐步判别法具有使信息的平均损失最少的特点。因而这些指标也最具有代表性。本标准主要适应于内科病,而其他各科疾病的辨证适应性如何 , 有待进一步观察。

(2) 广义痰病临床诊断标准研究  

  在临床实践观察基础上,不少医家提出了有关痰证的宏观辨证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朱曾柏 教授,他经多年临床研究提出的“中医广义痰病诊断标准”。其中包括体症特点和症状特点两方面。

1 .体怔特点 1 )
   久病不衰,病证自发自丸年龄多在中年以上。 2 )眼神滞涩不流利,面色晦暗,或眼眶 周围晦暗,其形如肿。 3 )皮肤油垢明显,手心、足心以及前阴、腋下等处,常泌液渗津,或面色光亮如涂油。 4 )形体日趋肥胖,或肌肉松软,掌厚指短,手足作胀。 5 )厌油腻厚味,喜素 食、热食、淡食,或焦香干燥食物,也有时觉焦香异气扑鼻。 6 )单食腥荤肥腻食物后,即感额凉冷、便稀、或有恶寒、胃中泛恶之感。 7 )时时惊悸,神志恍惚;或时而抑郁不快,言苦恼事殊多,言出泪下;或时而亢奋多动,言多而显“雀跃”。 8 )舌体较正常人略显弛纵、胖大。 9 )舌苔白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牢覆于舌根部,常年不化,或时消时显。 10 )舌面津津滑润,时时唾吐痰涎、水液,而难以自控(排除蛔虫症),特别(在安静环境(没有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和心情抑郁不乐时尤其难以控制。 11 )嗜睡和困吨。 12 )出汗。 13 )口渴饮水多,并有越喝越想喝之感。 14 )气候、季节变化,可引起体征明显或加重。                              

2 、症状特点
1 )头眩、头痛、头重, 2 )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有水声漉漉,或口粘,口腻,口干不欲饮水。 3 )咽喉中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时消时现。 4 )噎隔,呕吐痰涎。 5 )平时胸部痞塞憋气,或心前区有压榨样闷痛,遇阴雨、寒冷季节上症加重。 6 )易惊悸,失眠难寐,或昏厥、抽搐,或精神失常,但精神神经科检查无异常,亦无阴虚阳亢诸症可凭。 7 )低热身困,或自觉身热不扬,体温并不明显升高。 8 )肢体某一局部发热,或发凉(或背部凉冷如掌大),或麻木不知痛痒,或肢体某些局部粗细、感觉不一样,但神经科,骨外科,皮肤科等检查均没有发现病变和阳性体征。 9 )溃疡、糜烂,滋水渗律或渗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口,也有局部皮肤增厚起屑而不流水渗津。 10 )胸闷憋气,背部作胀,喜叹气、捶打,阴雨闷天或天气寒暖交替时,症状尤为明显。 11 )肿块、结节,或结于皮下,或凝聚于腹内,也可发生在其他组织器官之中,皮肤表面无变化,或微有冷凉感,或肤色晦暗。 12 )口中碎痛,时好时发。 13 )胁下痞满肿大、闷痛。 14 )大便秘结不爽,粪便并不干燥,或大便轴裹痰涎。 15 )脉象可见滑、弦、沉、迟。热痰内盛,多见弦、滑;顽痰痼疾凝结于里,则现沉、迟之候。 朱曾柏教授认为,上述体征、症状方面的特点,是痰病、痰证以及某些“夹痰”之证经常出现的一种主要病态。由于患者所处地区、方域不同,工作性质以及年龄、性别、禀赋、嗜好等等不同,各有不同。因此,务必把体征和症状方面的特点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等情况结合起来辨证。 此外,对于痰病各种证候的症状和体征,诸多医家也有不少总结和论述,揭示了痰犯于头,痰迷于心,痰停脾胃,痰滞于肝,痰遏于肠,痰阻胞宫,痰阻咽喉,痰阻经络,痰凝肌膀,痰留皮肤等病变的特点,对痰病的临床诊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临床研究与应用

1 .常见疑难重症从痰论治报道

•  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出血等不同疾病,但均属中医学“中风”的范 畴。 ①中风病危险因素及预防的医籍整理与研究 杨宝琴氏等 [6] 的报告提示,肥胖、饮食不节、情志、劳逸失常是中风病主要危险因素,此外也与自然条件、宿疾有关。人体肥胖易患中风病,其原因是肥胖之人多气虚痰湿,气虚影响血液运行,同时体内有痰湿也能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使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中风病。饮食不节也是引发中风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嗜食肥甘及过量饮酒影响最大。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过食膏粱厚味,酿痰蕴热,热甚生风,故而引起中风,正所谓“仆击、偏枯,”少”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则明确提出有中风先兆的人,应“急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鹅、肉、面、酒,肥甘生痰动人之物”。平素过食肥甘厚味,过量饮酒,不仅可”以损伤脾胃,聚湿生痰,内生痰热而导致人体阴阳气血失调,且饱食酗酒,又能生热化火,助阳动风,是引发中凤病最常见的诱因。

②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中风先兆症 61 例   

  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先兆症,方药组成:生黄芪 30 克 、党参 15 克 、白 术 10 克 、丹参 30 克 、川芎 10 克 、赤芍 15 克 、当归 10 克 、葛根 30 克 、石菖蒲 10 克 、制南星 10 克 。结果: 61 例中,缓解 11 例;显效 32 例;好转 15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为 95 . 1 %。本组患者共 61 例,其中男 40 例,女 21 例;年龄最小 42 岁,最大 74 岁,平均 58 岁。有高血压史者 37 例,就诊时发现有高血压者 11 例。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者 28 例,头痛、口干口苦 18 例,言语謇涩、口角流涎者 6 例,心烦、夜眠多梦者 21 例,手指发麻、行走不稳者 8 例。舌、苔、脉象:舌质暗红衬紫、苔白腻或黄腻者 21 例,舌质淡红、苔白腻者 13 例;舌边尖红赤、苔中部黄腻者 27 例;脉象弦滑 22 例,细弦 34 例,细弱 5 例,电脑中风预报提示:急需防治者 12 例,需要防治者 49 例。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检验均异常者 12 例,部分异常者 49 例。治疗 15 天为 1 个疗程, 3 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治疗结果: 61 例中,缓解 11 例(临床症状消失, 3 个月内无发作;电脑中风预报进入安全期,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中异常指标全部恢复正常),显效 32 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电脑中风预报有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检测异常指标明显改善,接进正常范围)。好转 15 例(临床症状及电脑中风预报均有好转,血液流变学检测异常指标部分改善)。无效 3 例(临床症状元改善或继续加重,血液流变学检查异常指标元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为 95 . 1 %。无效的 3 例均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中风。作者认为中风先兆症的发病原因,有“风、火、痰、气、瘀、虚”之说,而以痰、瘀为主。痰瘀交结,阻于脑络,复因阴虚阳亢,肝阳化风,乃发中风,而痰瘀的形成与正气亏虚密切相关。元气亏虚,不能推动血液、津液的运行是产生痰瘀病理因素的重要方面,中风先兆症发病中有痰、瘀病理因素及其临床症状存在。本文立法组方之义,在常法法瘀化痰基础上配伍黄芪、党参、白术等甘温益气之品,令气旺血行,津液归于正化而不致于变生痰浊、瘀血。益气活血化痰方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用经配伍特点。对于中风先兆症治疗效果显著,从而降低了中风的发病率。

③痰瘀互结与中风

  “痰瘀互结”即所谓“痰夹瘀血”从理论上讲,是痰湿与瘀血的交织互结,是以痰湿瘀血为直接因素所致疾病发生发展中病机传变的一个阶段,是中风等疾病关键是两种病理产物、两种致病因素相互结合而形成一种复合的致病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危害机体,变生百病。中风病,以年迈者多见,又以夜间发病居多。其原因,年迈者脾虚易生痰湿,气虚血运不畅易于致瘀。痰瘀同源,可以互相导致,同属于阴,均以停滞 为患,夜亦月阴主静,夜间阴盛之时,痰湿瘀血交织互结,阻滞经脉,蒙闭清窍,使气血不通,神明失用,致成中风。临床表现多见半身不遂,舌强言謇或失语,遍身麻木,头晕目弦或神昏,舌淡暗;苔腻或厚,脉弦或滑,均为痰瘀互结之象。其治疗大法,应痰瘀并治,祛瘀化痰贯彻始终,治疗中又当谨守病机,详辨瘀血痰湿之孰重,或祛瘀为主,辅以化痰,或化痰为主,辅以祛瘀,或化痰祛瘀并主,佐用它法(益气、调气、清热、熄风等)以断痰瘀之生路。

④涤痰活血肠治疗脑梗塞 42 例  

  选择确诊为中风者 62 例,其中治疗组 42 例,采用涤痰活血汤口服或鼻饲,其方药组成:制胆南 6 克 、制半夏 10 克 ,橘红 6 克 、茯苓 15 克 、枳实 6 克 、全桥萎 30 克 、生大黄 3 克 、红花 10 克 、丹参 15 克 、鸡血藤 10 克 。加减:若肝阳上亢,血压偏高者,加天麻、决明子、?莶草;腑实便秘者,大黄用量可增至 6 — 10 克 ,不效加芒硝(后下) 6 克 ;肝肾阴虚者,加桑寄生,茺蔚子、女贞子;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每日 1 剂,水煎服。同时配合脉络宁注射 20mL 加入 5% 葡萄糖 500mL 静滴,每日 1 次。对照组 21 例,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20 mL 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 mL 静滴,每日 1 次。上述 2 组均为 20 天为一疗程,一般用 1 — 2 个疗程。 2 组均辅以常规使用 20% 甘露醇静滴以降低颅内压,并对高血压、合并感染等给予西药相应处理。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中风病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 57.1 %,总有效率 95.2 %,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处理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愈率 P < 0 . 05 ,总有效率 P < 0 ; 01 。

⑤化瘀法痰通络法治疗中风 61 例   

  中风的病机是痰浊内蕴 , 瘀血阻络 , 它贯穿在中风病的先兆期、发作期、恢复期。他以痰瘀交阻理论作指导,运用化瘀祛痰通络治法,对中风病 61 例进行了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61 例中风病中,男 40 例,女 21 例。最小年龄 47 岁,最大年龄 72 岁。 61 例中先兆期 4 例,发作期 13 例,恢复期 44 例。治疗方法:石菖蒲 10 克 、郁金 10 克 、天南星 12 克 、葛根 30 克 、天麻 12 克 、姜黄 10 克 、天竺黄 15 克 、礞石 20 克 、白附子 10 克 、红花 12 克 、丹参 30 克 、三棱 10 克 、莪术 10 克 、牛膝 10 克 。上方适用于中风病各期。辨证加减:若为虚寒证可加黄芪;若为实热证,南星易胆星,可加大黄;若为脑出血去三棱、莪术,可加三七粉;若为脑缺血去牛膝,可加川芎。诸药合用,共奏化瘀祛痰通络功,对痰瘀交阻之中风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据药理研究,上方诸药能抗动脉硬化,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使血液粘稠度下降。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①思维正常,语言清楚,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为治愈。先兆期 4 例,发作期 4 例,恢复期 14 例,治愈率为 36% 。②思维、语言恢复近于正常,上下肢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生活基本能自理为好转。发作期 6 例,恢复期 30 例。好转率为 59% 。③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或死亡为无效。发作期 3 例,无效率为 5% 。笔者以痰瘀交阻理论作指导,运用化瘀通络祛痰法则治疗中风病,尤其是缺血性脑中风,效果肯定。对中风先兆期和恢复期疗效更为满意。即使是出血性脑中风,适当用一些活血药并不加重出血症状的发展,反而能改善循环,有利于症状的改善、恢复。

⑥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 158 例疗效观察

  治疗中风患者 158 例中,男性 92 例,女性 66 例。平均年龄为 61.48 岁。观察对象:均系中风急性期病例,均在发病 10 天以内入院。开始服中药治疗时间平均为 4.5 天。本组病例按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分证标准划分证型。 159 例中,属中经者 120 例,占 75.9 %;中腑者 32 例,占 20.3 %;中脏者 6 例,占 3.8 %。西医诊断均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本组病例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者 146 例,占 92.4 %。本组有合并症者共 98 例,其中糖尿病 20 例,占 20.4 %;冠心病 28 例,占 28.6 %;,心律失常者 12 例,占 12.2 %;肺部感染者 20 例,占 20.4 %;有其它合并症者 30 例。治疗方法:自订化痰通腑饮是由《伤寒论》大承气汤化裁而来,其方剂组成是:全瓜萎 30 ~ 40 克、胆星 6 ~ 10 克、生大黄 10 ~ 15 克(后下)、芒硝 10 ~ 15 克(分冲)。硝黄剂量一般掌握在 10 ~ 15 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宜过量,待腑气通后,再予清化痰热活络之剂 , 如:瓜萎、胆星、丹参、赤芍、鸡血藤、威灵仙等。针对中脏腑而见痰热腑实证的重证病人,还可加用竹沥、清开灵等。竹沥苦微寒,具清热化痰之功,可单用或兑人汤药中服,每服 30ml ~ 60m 1 ,日服 2 ~ 3 次。清开灵针剂 40ml 加 A 250ml5 %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点滴,每日 1 ~ 2 次。疗效标准:半身不遂基本恢复,遍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症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或参加部分工作,属基本痊愈一 1 级;半身不遂明显恢复,能扶杖步行,遍身麻木、言语奢涩等明显好转,属显效一 2 级;半身不遂有改善,但仍不能步行,偏身麻木、言语霆涩有好转,属有效一 3 级;半身不遂等症元变化,属无效一 4 级;病情加重或死亡属恶化一 5 级。 158 例中,治疗半月以内基本痊愈者 39 例,占 24.7 %;显效者 42 例,占 26 . 6 %;有效者 49 例,占 31 %;无效者 20 例,占 12.7 %;恶化者 8 例,占 5 %。总有效率为 82.3 %。显效率为 51 . 3 %。

⑦补肾法瘀化痰法治疗中风后遗症

  对 308 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运用补肾法瘀化痰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 96 . 75 %,对照组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总有效率为 86.27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P < 0.01 )。治法方药:治疗组采用补肾法瘀化痰法,自拟方:天冬、龟版、枸杞子各 15 克 ,蕲蛇、益智仁各 6 克 ,水蛙、石富蒲、黄精、首乌、鳖甲、黄连各 10 克 、人参 3 克 、苏木、海藻、天竺黄各 9 克 ,水煎服,日二剂, 6 周为 1 疗程。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日 1 剂,连服 6 周后两组进行比较。两组病人均配合针灸、按摩、理疗等辅助治疗。原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原发病均以西药以对症治疗。疗效评定标准:按全国中风病统一评定标准,满分为 28 分,起点分最高不超过 18 分。无效:积分增加不足 4 分者;有效:积分增加超过 4 分以上者;显效:积分增加超过 10 分者;基本治愈,积分达 24 分以上者。治疗组显效以上 243 例,占 78 . 89 %,对照组显效以上 58 例,占 56 . 86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 < 0 . 01 )。本文采取补肾法瘀化痰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意在补肾以治虚,固本可培元,化痰法瘀以通络,祛邪可扶正。

⑧急性中风从痰论治八法

  治疗中风八法,即: 1 )清热涤痰法。痰热上蒙清窍而神志恍榴,头脑不清、痰热阻络而肢体沉重,麻木废用,症见喉中痰鸣,舌苔黄厚而腻者,治以清热涤痰通络,方用涤痰汤加木瓜、连翘、忍冬藤;神志症状较明显者,或用星萎二陈汤送服万氏牛黄清心丸。必要时,可用白芥子、地龙、赤芍以通络。 2 )息风涤痰法。中风神昏重证,证见面赤唇红,牙关紧闭、上视强直、发热、痰声淮旋、双手握固,属于痰热上蒙清窍,治以清热熄风,涤痰开窍。常用鲜竹沥 50m 1 送服安宫牛黄九(或鼻饲),继以涤痰汤送服牛黄清心丸。此外牛黄醒脑注射液液阅有效验。 3 )逐寒法痰法。中风神昏实证而见面色青白,痰喘昏乱,眩冒多汗、甚至手足厥冷、开关紧闭、两手握固者,当属寒痰实证,治以逐寒法痰开窍(温开)。习用姜 7X (生姜 30 克 捣烂加开水适量)送服苏合香丸、冠心苏合香丸。传统验方三生饮(生南星 30 克 、生附子 15 克 、生川乌 15 克 、木香 7 克 )煎汤灌下或可试用。 4 )涌痰醒脑法。中风实证,神昏痰盛,古有涌痰醒脑法(适用于痰窒神昏、脉实滑者)。常用的,。救急稀涎散(皂角: 5 克 ,消去黑皮,白矾 30 克 ,研极细为散,每次服 2 ~ 3 克,温开水调灌下或少许吹鼻)。此方一般不引起呕吐,只是微泛冷涎出;醒后继续调治。 5 )通腑涤痰法。本法适用于肝郁化火,痰食互结,阳明腑实,内热阳图团,神志不清者,方如覆石滚痰丸、星篓承气汤等。治当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6 )理气化痰法。上述诸法应用后,热势渐轻,而痰一时难以全消叱或初起:励气逆痰遏,上扰清窍,诸窍失灵的痰湿证。当以理气化痰为主,方如顺气导痰汤、星气二陈汤(天南星、木香、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7 )补肾法痰法。痰的生成关于肺、脾、肾三脏。而老年人尤以肾虚生痰为主,肾阴亏耗、相火的液成痰;肾阳虚衰、火不生土或水反侮上、上泛为痰。痰浊皆能随肝气所升而上蒙清阳,留滞舌本。症见神志病变,偏瘫、失语等。舌质缝苔厚者,当用滋阴涤痰法,方,口地黄饮子去桂枝、 金水六 君煎、加味温胆汤。肾气(阳)不足者,当补火生上,温肾以助膀胱气化,以杜生痰之本,金匾肾气丸合二陈汤、地黄饮子、资寿解语汤。 8 )益气法痰法。中风偏瘫表现为气虚痰湿内盛者,证见偏瘫肢重,困乏不用、手足胀或浮肿、纳谷食少、气短懒言、舌苔白腻、脉儒缓。治当益气化痰, 方选六 君子汤力,石富蒲、白芥子,或十味温胆汤。

•  冠心病

  冠心病属中医学的“胸痹”、“真心痛”范畴。临床表现以本虚标实为特征。标实责之于痰湿、瘀血和气滞;本虚则从心、肝、脾、肾论治,其说不一,主要是因为临床上患者的体质和兼夹病证的不同。从总体上看,从心脾治本者居多,以往从活血化瘀治标者多,近年来痰瘀同治,或用利湿化痰散结之法,活血化瘀的同时,兼用行气之品。

•  肥胖人痰湿体质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从体质的角度研究冠心病的发生,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探讨肥胖人痰湿体质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调查的 265 例病人中,痰湿体质发生率为 58 . 5 %,兼夹瘀血表现者 76 . 2 %,兼夹气虚表现者占 85 . 3 %,兼夹肾虚表现者占 90 · 6 %,且痰湿体质兼夹上述表现者明显高于非痰湿体质兼夹上述表现者( P ( 0.01 )。冠心病的发病年龄以 50 ~ 65 岁者居多,还调查了性别、体重、发胖年龄、体型改变因素、饮食习惯、抽烟史、遗传史、个性倾向与神经质水平,初步揭示了肥胖人痰湿体质与冠心病的相关因素。肥胖人痰湿体质之所以容易发生冠心病是有其内在病理基础的,通过采用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检测手段观察肥胖痰湿体质人的生理特点。结果发现:痰湿体质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血小板聚集率中的 Agg ( 5 )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问有统计学差异( P ( 0 . O :~ 0 . 01 )。反映痰湿体质者的血液处于浓、粘、聚、凝的高粘状态,其中全血粘度中的低切率值与血沉,痰湿体质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 0 . 01 )。痰是由津液流动失去常道,凝聚而成的。其性重浊粘滞,易于奎滞脉道;血浆是组成血液的液体成分,为脉中之津液,血浆粘度增高可引起血液的粘滞性增力”,使血液流动缓慢,血管内压力增,,。这一血液流变性的异常改变,与中医对痰的理化认识是一致的。痰湿体质之人,其血液处于浓粘聚凝的高凝、高粘状态,这是痰湿体质者内在的生理特征和物质基础的反应。这种内在特征决定了痰湿体质之人的发病特点和病变转归。所以不论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还是从现代研究的角度来看,都提示痰湿体质之人易发冠心病,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多见于痰湿内盛或兼夹痰湿之证。提示我们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应注意患者的体质分析,通过把握体质进而了解病变的发展规律,注意化痰法湿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通过改善患者的痰湿体质或痰湿兼夹体质,是冠心病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  冠心病痰瘀证与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关系

  冠心病痰瘀证型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显著高于非痰瘀证型,而高密度脂蛋白等显著低于非痰瘀证型者,提示痰瘀证是以血浆成分增多、血细胞成分增加、高脂蛋白血症为主要特点、此与非痰瘀证型冠心病和正常对照组相比 有相似之处,但程度较为严重。此外,痰瘀证型的红细胞压积较健康人明显升高,而与非痰瘀证型相比却元显著差异,提示痰瘀证型的血粘度升高,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压积升高所致。上述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粘度增加,使血液在流动过程中不能按原来的路线、方式、速度运行,迫使津液离开常道;同时,由于血液粘度的增加,微循环也发生障碍,这应归属于痰瘀的范畴。另外,高脂血症一则可直接增加血浆粘度,使血脂沉于血管壁上而形成痰浊;二则可直接作 用于轴流成分(血细胞、血小板等),尤其是胆固醇能使红细胞硬度增加,变形能力低下,而不能顺利通过微循环,直接形成微小血栓,导致血瘀证,但从津液未能循常道而被释出而言,这也是痰浊的结果。这样痰浊与瘀血互结,互为因果,形成了痰瘀之证。本项研究不但表明血 粘度增高,高脂血症在冠心病痰瘀证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验证了中医学“痰瘀相关”的理论。

•  益气除痰方治疗冠心病 52 例疗效观察

  益气除痰方是根据著名老中医 邓铁涛 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经验而拟定,该方以《千盎》温胆汤加减为基础,主用于冠心病气虚痰浊证之治疗。方药: 党参 18 克 ,五爪龙 n 克、法夏 10 克 、橘红 6 克 、竹茹 10 克 、枳实 6 克 、白术 15 克 、茯苓 15 克 、山碴 15 克 、甘草 5 克 。 每日 1 剂,水煎取 200m 1 ,分 2 次温服。治疗期间,心绞痛不易控制者,可临时给服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片,其它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一律停用。临床观察结果,应用益气除痰方加减治疗冠心病,其心绞痛症状与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 79 %和 44.1 %。一般用药后 1 至 2 周,心绞涌症状即可缓解, 4 周可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部分病人心肌缺血心电图可恢复正常。胸闷气短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有效率为 86.5 %,表明本方加减有缓解心绞痛,改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的作用。从证型与疗效的关系看,痰浊型、痰瘀型与非痰浊型三型病人的症状和心电图的有效率差别无显著性,表明本方对各型病人均有一定的疗效。冠心病是以正气内虚、心阳不足为内在因素,痰浊和瘀血则是导致冠心病发展的两个重要病理基础,本组病例虚证 45 例,占 86.5 %,标实证 38 例,占 73.1 %,且以痰浊和瘀血居多,与冠心病 的病机特点相符,故治疗上,本虚当重用以补气,标实则当化痰通瘀。邓老认为,遁阳必用益 气阳气不足是胸痹之主因,故补气即所以通阳。而治痰则必先理脾,即所谓“治痰不理脾,非 其治也”(《医宗必读》)。理脾之涵义有二:一即调脾气、健中州,以杜生痰之源;一即调脾气、运枢机,以通津液之路。所以,邓老在治疗上主张益气除痰,而在用方上常以温朋汤加减化裁,这提示,补气除痰可以法瘀通脉,促进血液循环,使心肌缺血状况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  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的经验

  著名中医专家以健脾涤痰、醒脾化湿法治疗冠心病,取得满意疗效,健脾涤痰法用于痰浊窒塞所致的胸痹心痛,临床主证为胸部窒闷而痛、或胸痛彻背,兼见胸满咳嗽、心下痛闷、恶心欲呕、肢体沉困酸楚、形体丰腴,舌淡红略暗、苔厚腻,脉弦滑,或沉伏。治以健脾涤痰法,用黄连温胆汤、小陷胸汤加减。药用:半夏、陈皮、茯苓、菖蒲、郁金、栝萎、枳实、黄连、竹茹、覆花、甘草沏证见口干苦,心烦,苔黄。痰热较甚者,加黄苓、桅子;大便秘结:属痰热者,重用栝萎,加生大黄;属痰湿者,力皂角子,重用菖蒲;面苍肢凉,脉细数无力,或脉微而迟,见心阳虚衰者,去黄连、竹茹,加附片、仙灵脾。醒脾化湿法适用于湿浊痹阻所致的胸痹心痛。临床主证为胸憋心窒、或闷痛、或不痛、阴雨天加重、兼见脘闷纳呆、口粘不欲饮水、恶心欲吐、肢体沉重、头昏如蒙、大便不爽、小便不爽、小便混浊、舌胖齿痕、苔厚腻,脉濡细。治以健脾化痰,方用三仁汤、蕾朴夏冬汤、获菩杏仁甘草汤加减。药用杏仁、苡仁、白寇仁、藿梗、荷梗、川厚朴、菖蒲、半夏、茯苓、枳壳、黄连、六一散。如证见口干粘苦,苔黄腻,脉濡数。湿热明显者,加茵陈、黄芩;寒湿显,腹冷便搪,苔腻,脉濡缓者,去黄连、六一散,加干姜、苍术、炒苡仁;兼有法瘀,刺痛时作,舌有瘀点者,加红花、丹参、白檀香。 路 教授认为脾胃损伤是胸痹发病的关键因素,因脾胃损伤而致气虚、血少、湿蕴、痰阻、瘀血均可引发胸痹,故调理脾胃是胸痹治本之道。胸痹虚证辨其在气在血,脾胃调和则脾运健旺,气血生化有源;胸痹实证辨其属湿属痰,脾运一行则痰浊、湿浊自化,瘀血消,脉道畅,胸阳展则痹窒除,所谓“调中央以通达四旁”。

•  养阴化痰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运用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冠心病心律失常多与素体阴虚、痰浊闭阻有关,运用养阴化痰能纠正冠心病心律失常,可获速效。 1 )清润肺气,养阴化痰法。症见胸闷气短惊悸不安,咳嗽,咯痰不止,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舌苔薄白,脉细弦结代。证属心肺阴虚,痰阻心脉。拟养阴化痰以畅心脉,清润肺气以宣肺机。处方:麦冬、沙参各 12 克 、橘红、竹茹各 10 克 ,远志 12 克 ,葛根 30 克 ,瓜萎 15 克 ,地龙、白芥子各 12 克 , 2 )养血柔肝,养阴化痰法。主证胸闷气短,惊悸不已,脉细弦滑、结代。舌质红,苔薄白。证属肝郁心虚,痰阻心脉。拟柔肝解郁,养阴化痰。方药:柴胡 9 克 、当归、首乌各 12 克 、麦冬 18 克 、胆星 6 克 、半夏、茯苓、橘红各 6 克 、地龙、远志各 12 克 。 3 )补气填精,养阴化痰法。症见胸闷气短,善叹息,烦燥不安,夜卧不寐,惊悸怔忡,时有歇止,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质略淡,脉细微,结代。证属脾肾两虚,心营不足,痰浊扰心。拟补气填精、养阴化痰法治之:黄蔑、麦冬各 12 克 、当归 15 克 、女贞子 30 克 、白芥子、橘红、远志各 10 克 、桔篓、茯苓、地龙各 12 克 。 4 )温补脾肾,养阴化痰法。症见胸闷气短,惊悸不安,头晕神疲,口干口渴,两目干涩,舌质紫暗,两侧尤甚,苔黄,脉沉弱或细弦,辨证为心阴不足,痰浊扰心。拟养阴化痰、宽胸宣痹方:玉竹、麦冬各 12 克 、葛根 30 克 、当归、茯苓、枯萎各 15 克 、半夏、远志、竹茹各 10 克 、地龙 12 克 、丹参 30 克 、 5 )滋补胃阴,养阴化痰法。症见胸闷气短,惊悸怔忡,胃空易饥,口干欲饮。舌红苔薄,脉虚大而滑、结代。证属心胃阴虚,痰浊扰心。拟清补胃阴,养阴化痰方:麦冬、沙参各 15 克 、葛根 30 克 、栝萎、茯苓各 15 克 、半夏、陈皮、远志各 10 克 、地龙 12 克 。 6 )旁通胆气,养阴化痰法。症见胸痛,气短,大息,惊悸怔忡,尤以劳累和情志过极而加重,心烦呕吐,头目眩晕,夜梦频作,醒后口苦咽干,后项背、腰膝酸痛,右半身麻木,舌微蹇,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弱、结代。证属心胆阴虚,痰火乘之。拟调和胆气,养阴化痰法,小柴胡汤和温胆汤化裁:柴胡 10 克 、白芍、黄芩各 12 克 、半夏 10 克 、沙参、麦冬各 12 克 、栝篓 15 克 、地龙 12 克 、陈皮、远志各 10 克 。

•  冠心病血瘀型从痰论治的体会

  单纯依据现代医学观点而不加辨证的应用大量活血化瘀药,并非治疗冠心病的全效之法,其原因在于放弃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未能找出导致血瘀之本质。作者经过细致观察发现痰浊与血瘀在冠心病中常互为因果,且临床部分血瘀型患者为痰浊所致,究其由痰致瘀之因,有以下因素: 1 )痰为阴邪,伤阳致瘀。心痛之本,是由于痰湿之独上犯清旷之区,损伤胸中阳气,导致气阳不足,而失司帅血之用,发生心血瘀阻所致, 2 )痰与气结,阻滞成瘀。心痛彻背是心气塞而不和之症,而心气塞而不和又多由痰饮所致,因痰湿之邪,重浊粘腻,具有易凝阻和沉积的特性;若痰湿积而停于胸中,便可塞遏阳位,阻滞气机致痰气郁结而发生血瘀。 3 )痰致气虚,失帅成瘀。痰(饮)与气虚之间是有关联的,在生理情况下,气应与血相合,而起着“气为血帅”、“气行血行”的推动作用;当机体产生痰湿之邪时,由于其具有重浊粘腻的特性,因而极易与气相“结”,使气失其帅血之用,不能发挥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能致血液运行不畅,久之便会发生血瘀。

•  益气健脾、涤痰散结法对冠心病心功能改善的临床观察

  总结心血管专家阮士恰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文中指出通过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 30 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前后观察,证明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确实具有明显的 改善冠心病心功能状态,改善和恢复主动脉和左心室心肌的顺应性,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射血分数,增加心搏出量,心每分输出量和心脏指数等治疗效果。阮氏立足于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运行且与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运化而使水谷精微化生变赤为血,不断补充血液代谢的需要,肾主藏精为元气之根,生命之本,是机体阳气生发之源,对心阳推动血脉的运 行起着重要作用。当人体进入老年初期,脏腑的这种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影响心脏主要是血脉运行功能的降低,而生湿化痰的惰性作用则增强,痰湿随律人血,元处不至而阻碍血 液的运行,同时,这一代谢产物沉积于血脉中,成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理论,阮氏提出了益肾健脾、涤痰散结防治冠心病的治疗法则,以期改善和减慢或消退这一 生理退化现象,达到增强心主血脉运行和减轻以至消退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

•  祛痰活血汤治疗痰浊血瘀型冠心病 49 例临床观察

  参照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研究座谈会制定的《中医辨证试行标准》选择 治疗血瘀型冠心病 49 例,采用自拟祛痰活血汤为基本方: 胆星、半夏、竺黄、三七粉、丹参、赤芍、川芎、泽兰、郁金 等,根据痰浊与血瘀的偏重酌情加减,每日 1 剂,早晚服用。通过对临床症状、心电图、扇型日超、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观察,证明祛痰活血汤确能改善痰浊血瘀型冠心病病人的血液粘度,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临床疗效: 49 例患者中,显效 11 例,改善 24 例,无效 14 例;心电图疗效: 49 例患者中,缺血型 ST 一 T 改善 37 例,显效 5 例,改善 12 例,无效 18 例。作者分析,冠心病血瘀痰浊型虽然以血瘀为主,但其疾病产生则由痰引起,原因 l )痰与气结阻滞成瘀。心痛彻背是心气寒而不和之征,而心气寒不和则多由痰饮所致; 2 )痰致气虚,失帅成瘀。痰饮内停伤及阳气,气不帅血而成瘀。

•  寒痰瘀并治治疗心绞痛 26 例

  根据心绞痛寒痰瘀相互为患的病机特点,运用寒痰瘀并治治疗心绞痛,用自拟温阳法痰逐瘀汤为基础方治疗心绞痛 26 例,取得满意疗效,药物组成:栝篓、薤白、半夏、桂枝各 12 克 、丹参 30 克 、桃仁、川穹、炙甘草各 15 克 、桔梗 6 克 。加减:心气虚加黄连 15 克 ;心阴虚加生地 20 克 ;心血瘀阻痛甚加失笑散;心阳虚加川附子 10 克 ;脉结代加甘松 25 克 、黄连 10 克 。治疗结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 16 例,占 61 . 65 %;显效(临床症状减轻,心电图明显好转) 8 例,占 30 . 77 %;无效(临床症状元好转,心电图元改变 2 例。,占 7 . 69 %;总有效率为 92 . 3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沙棘鲜浆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与预防心脑血管病加重的研究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太有用了,全是名医验案)
艾灸对高脂血症温阳化瘀调脂治“未病”立论与临床研究
针灸治疗中风越早越好
头风摩散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63例
中风的中医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